..續本文上一頁是以法度衆生,你沒有法你度得了衆生嗎?你們抱著要開悟,要廣度衆生的目的來文殊院,文殊菩薩大智慧啊,你到文殊院裏來求智慧,找對了路,將來自己開悟了還要廣度衆生。
有人說“我來看看傅老師”,(衆笑)那麼你看吧。老頭子有什麼好看的?當然喽,這些世俗話,你隨順說說也可以,別忘了你是來求智慧的。
還有些人是來拿好處的:哪怕傅老師給我一粒糖,我吃了也得加持啊。(衆笑)想得加持也可以,但是還得看你加得進加不進啊。
覺悟從智慧悲心來 (6)
傅老師在浙江開化文殊院爲小住同學及全體長住同學作開示 2006.2.3
求法要虛心,無蓋障,不顛倒
提要:
·求法要虛心,無蓋障,不顛倒
·全聽佛的話,修行就不難,搞片面抓點滴就有爭
·按照中國佛門的宗派傳統,對無宗派就不好理解了
·無宗無派就什麼宗派都在裏邊了
·宗派不要互相誹謗
·大般若是佛母,使我們走上菩提大道
求法要虛心,無蓋障,不顛倒
我年輕時在呼和浩特講課,一個學生來給我泡茶,他把茶缸蓋子掀開來,我又蓋上了,他說“老師我給你倒茶”,我說“你倒吧。”他說“蓋子蓋上了怎麼倒?”“喔,倒茶不能蓋蓋子。”他把蓋子拿掉,一看裏邊全是冷茶水,就把茶缸拿起來,要把冷的倒掉,我說:“你就這麼倒吧。”他說“茶缸裏滿滿的,怎麼倒得進去?”“喔,滿了倒不進去。”他倒掉了冷的,空杯子放著,我又把茶缸子倒過來一扣,他說“茶缸顛倒了,我怎麼倒啊?”
所以你們如果五蓋不去掉,佛法的甘露水就灌不進去;如果裏邊肮髒的東西不倒幹淨,甘露水也灌不進去,要空了才灌得進去;如果知見顛倒,你又不糾正,佛法也灌不進去。所以你們在學法過程中知見不能顛倒,自己的煩惱習氣每天都要空掉一點,不要被煩惱障所知障蓋住了,這樣進步就快了。
全聽佛的話,修行就不難,搞片面抓點滴就有爭
說這麼難啊?其實不難,只要你做到全聽釋迦佛的,不就行了嗎?麻煩是你自己找來的呀,又要聽釋迦佛的,又要聽阿狗阿貓的,你搞得這麼複雜幹什麼呢?一複雜就要爭論,雙方爭不完的爭。爲什麼會爭?都看片面,只抓一點一滴。
現在更加糟糕了,爭也爭不出來了,因爲法都不懂了,還爭什麼?假如你懂了一點片面的法,還會跟人家爭個高下。也難怪,你當初學法的時候就沒有學到圓滿的正法。
按照中國佛門的宗派傳統,對無宗派就不好理解了
比方說,佛教本來沒有宗派,傳到中國來形成了宗派。假如我們說我們無宗無派,人家就感到奇怪,感到不好理解,好像一定要有宗派才是佛教。他不知道,當年釋迦佛沒有分過宗派,只是顯密二教,教證二法。現在許多人連佛教的曆史,佛在人間時是怎麼樣都盲無所知,只根據中國的傳統習慣來認識,以爲這就是標准。
無宗無派就什麼宗派都在裏邊了
也有些法師可懂的呢,比如我在福鼎的時候,有海外的法師來參觀,談起來也有問:你是什麼宗派啊?我回答他:“我無宗無派。”這位法師馬上說:“無宗無派就是什麼宗派都在裏邊了。”既然什麼宗派都在裏邊了又何必在乎宗派?
宗派不要互相誹謗
我們不參與宗派,但我們也不反對宗派,每個宗派都是佛教,我們都贊歎,千萬不要誹謗,誹謗他宗,就是誹謗佛法。當然喽,假如有人,自稱是修佛教的宗派,知見卻是邪的,那麼咱們應該幫助他糾正一下,可也不能對學釋迦佛圓滿法的人有所歧視啊。
大般若是佛母,使我們走上菩提大道
當年能海上師爲了這個問題就說:“如果一定要問我們是什麼宗,也只能說是大般若宗。”從前中國沒有大般若宗,所以今天海內海外都稱能海上師爲大般若宗初祖。其實這也是方便而說,大般若是佛母,顯密圓滿,教證二法都不少,所有宗派就全在裏面了,實際上也就是無宗無派。我們是按照釋迦佛的教導,要證果了生死,還要走上一條菩提大道,菩提大道一直通到成佛。
覺悟從智慧悲心來 (7)
傅老師在浙江開化文殊院爲小住同學及全體長住同學作開示 2006.2.3
覺了就是佛,何必問有沒有佛
提要:
·“佛道無上誓願成”怎能說成佛是打妄想
·衆生要成佛,也得由文殊菩薩來指導
·文殊菩薩住在每個衆生的心裏
·能證悟到一切法體性皆空,這個覺悟就是如來
·心外求法,是名外道,心淨則土淨,淨土就在你心裏
·覺了就是佛,何必問有沒有佛
“佛道無上誓願成”怎能說成佛是打妄想
有些人會想:你們要求成佛,我也不好說話,在我們看來末法時期了還想成佛,簡直是打妄想。可是這種人也怪,等到做早課了,在佛面前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晚課時又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一天騙佛兩次。(衆笑)沒有成佛的思想,十方佛都不喜歡你,佛度衆生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把衆生度到成佛,否則的話佛說了出離乘的法,使弟子們了脫生死證了阿羅漢果,爲什麼還要跟他們說菩薩法?
衆生要成佛,也得由文殊菩薩來指導
年初一大家都知道,是彌勒菩薩生日,彌勒菩薩是一生補處菩薩,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他就要到娑婆世界來成佛,來補釋迦佛的位置。他現在在哪裏?現在也在人間,也在兜率天。兜率天裏可不光是天人,也有許多大菩薩,文殊菩薩就在兜率天,在幫助彌勒菩薩快快成佛。文殊菩薩在過去來講是七佛之師,以後衆生要成佛,也要由文殊菩薩來指導。
文殊菩薩住在每個衆生的心裏
你們既然來到文殊院,文殊院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說“文殊菩薩到底在哪裏?”有人指著文殊菩薩像,“喏,這就是文殊菩薩。”那只是照片上的文殊菩薩。那麼真正的文殊菩薩在哪裏?總不能讓我飛到兜率天去見文殊菩薩吧?我也沒這本事。就算你有神通能騰空,能不能飛到兜率天,還是個問題呢。
有人專門求神通,最好能騰空。你真的騰空了就要害怕死了,因爲不習慣啊。萬一騰空後下不來怎麼辦?只好趕快打手機,問傅老師:“老師啊,我怎麼下來?”(衆笑)
何必到兜率天去見文殊菩薩呢?你要見文殊菩薩首先要了解文殊菩薩到底住在哪裏。文殊菩薩只有一個,文殊菩薩的化身可無其數,這麼多的化身到底住在哪裏?住在每個衆生心裏。可是你見不到,因爲不相應,文殊菩薩是智慧心,你的煩惱心能相應嗎?要相應了才能見到文殊菩薩。那我怎麼能相應呢?你把煩惱變成智慧不就行了嗎?你不會,就要學一學,那就到文殊院來學啊。
能證悟到一切法體性皆空,這個覺悟就是如來
今天到了文殊院,你們心裏有一念覺悟,就能夠求得智慧,尤其文殊菩薩的智慧是金剛智慧,這都是將來你成佛的種子,具足了這種覺悟,這種智慧,你就見到文殊菩薩了。這不是我說的,在《金剛經》裏說:“見相非相即見如來”。見到相,你能不執著這個相,你就見到了如來。我們今天見到叁十二相的佛,這是佛當年作太子時的身體。你要真正見到佛,要靠你的覺悟,靠你的智慧,要有大般若的智慧,要能體悟到一切法體性皆空,什麼都能放得下,你有了這種境界,你有了這種覺悟,這就是如來。
心外求法,是名外道,心淨則土淨,淨土就在你心裏
如來到底在哪裏?懂佛法的都知道,所有衆生的佛性跟釋迦佛的佛性一模一樣,既然一模一樣,佛還不是在你心裏?所以有句話說:心外求法,是名外道。還有一句話:心淨則土淨,十方佛的淨土都在你心裏,你心淨你的心就是淨土,所以你要往生一刹那就到。
覺了就是佛,何必問有沒有佛
再給你們解答一個問題:到底有沒有佛?假如你問到底有沒有神?這我不知道,因爲我不信神。到底有沒有佛?(男:有佛)要說出根據來啊。(男:衆生的佛性跟釋迦佛的佛性一樣的,平等平等,因爲我們迷了就是衆生,覺了就是佛)說得不錯。假如因爲我相信有佛,或者說曆史上是有這麼個人,所以我知道確實是有佛,這說得太淺太浮面了。有人說:“我怎麼信佛的?因爲我相信鬼,所以我信佛了。”有鬼就有佛。(衆笑)應該這麼理解,你承認你自己有佛性,所以知道有佛,未來佛也是佛啊,佛就在你心裏。既然自己有佛性,自己將來決定能成佛,那還問什麼呀?這種問題都是不懂佛法的人問的。
覺悟從智慧悲心來 (8)
傅老師在浙江開化文殊院爲小住同學及全體長住同學作開示 2006.2.3
要修廣大菩薩法,
狹小的悲心只是人間的好心
提要:
·好比佛性蒙上了灰,所以覺悟表現就差了
·來文殊院的要愛護好,衆生都是未來佛
·要修廣大菩薩法,狹小的悲心只是人世間的好心
·如今我們還是煩惱衆生,要好好學法,快快成就
好比佛性蒙上了灰,所以覺悟表現就差了
說:“我到底有沒有佛性啊?”叫你們做好事,你們肯定願意做了,叫你們做壞事,當然你不肯喽,這就是佛性嘛。從來也沒有一個人吃飯吃到鼻孔裏去,這就是佛性,只不過你們現在佛性表現得太少了。覺悟從哪些方面表現出來?是從智慧和悲心表現出來的。你們個個佛性圓滿,可是因爲有世俗習氣、世俗知見、種種煩惱,就把它掩蓋了,使得你們在覺悟上智慧上悲心上表現得太少了,好比一面蒙灰的鏡子,要努力擦幹淨才會發亮。
來文殊院的要愛護好,衆生都是未來佛
我舉個例子,一個衆生來到文殊院,你該爲他做些什麼?無論什麼衆生來到文殊院,你都應該要修供養要愛護好。講經說法就是法供養,非但要做好供養,而且要盡我所有作供獻,因爲他是未來佛,同時他也是你們過去世的父母,一切衆生皆父母,見衆生就要供養。
你們有些地方做到了,比如看見小住同學來了,都是鋪上新被子,新的枕頭套,全洗得幹幹淨淨,而且住宿不要錢,吃飯不要錢,是在修供養,不過還不夠廣大,一只小狗來到你們文殊院,你供養了沒有啊?如果你對小狗供養得很好,小狗怎麼會被凍死啊?它也是你過去世父母啊。可見得你們修得不夠好,這麼冷的天竟然叫小狗去看門,(衆笑)你的悲心到哪裏去了?這個衆生你沒有保護好啊。
要修廣大菩薩法,
狹小的悲心只是人世間的好心
在你們看來,這是件小事,也許你們背後要說我:傅老師可能是把小狗當寵物了?小狗死了他心裏難過。我是爲你們對衆生不修悲心而難過,哪怕是一只鳥兒,哪怕是一條蟲,你都要修悲心,畜生道裏的動物也有菩薩化身呀,你可不知道啊。我是舉這麼個例子來指出你們智慧悲心都很欠缺。修菩薩法要修廣大的菩薩法,狹小的悲心只是人世間的好心,一個媽媽對子女有菩薩心腸,因爲太狹小了,只能說是菩薩心腸,而不能算是菩薩,真正修菩薩法的人要落實到每個衆生那裏去。
如今我們還是煩惱衆生,
要好好學法,快快成就
對每個衆生作供獻的時候,你能做得恰到好處就是智慧;照顧得非常好,就是悲心。讓每個衆生都發歡喜心。
還要做到恰到好處,不能太過分了。比如你不能說:我就是佛。你的佛性確是圓滿,可你現在還是煩惱衆生。你們這次千裏迢迢,進了文殊院了,希望你們法喜充滿,好好學法,快快成就,今天就講到這裏。 (完)
《覺悟從智慧悲心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