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以法度众生,你没有法你度得了众生吗?你们抱着要开悟,要广度众生的目的来文殊院,文殊菩萨大智慧啊,你到文殊院里来求智慧,找对了路,将来自己开悟了还要广度众生。
有人说“我来看看傅老师”,(众笑)那么你看吧。老头子有什么好看的?当然喽,这些世俗话,你随顺说说也可以,别忘了你是来求智慧的。
还有些人是来拿好处的:哪怕傅老师给我一粒糖,我吃了也得加持啊。(众笑)想得加持也可以,但是还得看你加得进加不进啊。
觉悟从智慧悲心来 (6)
傅老师在浙江开化文殊院为小住同学及全体长住同学作开示 2006.2.3
求法要虚心,无盖障,不颠倒
提要:
·求法要虚心,无盖障,不颠倒
·全听佛的话,修行就不难,搞片面抓点滴就有争
·按照中国佛门的宗派传统,对无宗派就不好理解了
·无宗无派就什么宗派都在里边了
·宗派不要互相诽谤
·大般若是佛母,使我们走上菩提大道
求法要虚心,无盖障,不颠倒
我年轻时在呼和浩特讲课,一个学生来给我泡茶,他把茶缸盖子掀开来,我又盖上了,他说“老师我给你倒茶”,我说“你倒吧。”他说“盖子盖上了怎么倒?”“喔,倒茶不能盖盖子。”他把盖子拿掉,一看里边全是冷茶水,就把茶缸拿起来,要把冷的倒掉,我说:“你就这么倒吧。”他说“茶缸里满满的,怎么倒得进去?”“喔,满了倒不进去。”他倒掉了冷的,空杯子放着,我又把茶缸子倒过来一扣,他说“茶缸颠倒了,我怎么倒啊?”
所以你们如果五盖不去掉,佛法的甘露水就灌不进去;如果里边肮脏的东西不倒干净,甘露水也灌不进去,要空了才灌得进去;如果知见颠倒,你又不纠正,佛法也灌不进去。所以你们在学法过程中知见不能颠倒,自己的烦恼习气每天都要空掉一点,不要被烦恼障所知障盖住了,这样进步就快了。
全听佛的话,修行就不难,搞片面抓点滴就有争
说这么难啊?其实不难,只要你做到全听释迦佛的,不就行了吗?麻烦是你自己找来的呀,又要听释迦佛的,又要听阿狗阿猫的,你搞得这么复杂干什么呢?一复杂就要争论,双方争不完的争。为什么会争?都看片面,只抓一点一滴。
现在更加糟糕了,争也争不出来了,因为法都不懂了,还争什么?假如你懂了一点片面的法,还会跟人家争个高下。也难怪,你当初学法的时候就没有学到圆满的正法。
按照中国佛门的宗派传统,对无宗派就不好理解了
比方说,佛教本来没有宗派,传到中国来形成了宗派。假如我们说我们无宗无派,人家就感到奇怪,感到不好理解,好像一定要有宗派才是佛教。他不知道,当年释迦佛没有分过宗派,只是显密二教,教证二法。现在许多人连佛教的历史,佛在人间时是怎么样都盲无所知,只根据中国的传统习惯来认识,以为这就是标准。
无宗无派就什么宗派都在里边了
也有些法师可懂的呢,比如我在福鼎的时候,有海外的法师来参观,谈起来也有问:你是什么宗派啊?我回答他:“我无宗无派。”这位法师马上说:“无宗无派就是什么宗派都在里边了。”既然什么宗派都在里边了又何必在乎宗派?
宗派不要互相诽谤
我们不参与宗派,但我们也不反对宗派,每个宗派都是佛教,我们都赞叹,千万不要诽谤,诽谤他宗,就是诽谤佛法。当然喽,假如有人,自称是修佛教的宗派,知见却是邪的,那么咱们应该帮助他纠正一下,可也不能对学释迦佛圆满法的人有所歧视啊。
大般若是佛母,使我们走上菩提大道
当年能海上师为了这个问题就说:“如果一定要问我们是什么宗,也只能说是大般若宗。”从前中国没有大般若宗,所以今天海内海外都称能海上师为大般若宗初祖。其实这也是方便而说,大般若是佛母,显密圆满,教证二法都不少,所有宗派就全在里面了,实际上也就是无宗无派。我们是按照释迦佛的教导,要证果了生死,还要走上一条菩提大道,菩提大道一直通到成佛。
觉悟从智慧悲心来 (7)
傅老师在浙江开化文殊院为小住同学及全体长住同学作开示 2006.2.3
觉了就是佛,何必问有没有佛
提要:
·“佛道无上誓愿成”怎能说成佛是打妄想
·众生要成佛,也得由文殊菩萨来指导
·文殊菩萨住在每个众生的心里
·能证悟到一切法体性皆空,这个觉悟就是如来
·心外求法,是名外道,心净则土净,净土就在你心里
·觉了就是佛,何必问有没有佛
“佛道无上誓愿成”怎能说成佛是打妄想
有些人会想:你们要求成佛,我也不好说话,在我们看来末法时期了还想成佛,简直是打妄想。可是这种人也怪,等到做早课了,在佛面前发愿:佛道无上誓愿成,晚课时又发愿:佛道无上誓愿成,一天骗佛两次。(众笑)没有成佛的思想,十方佛都不喜欢你,佛度众生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把众生度到成佛,否则的话佛说了出离乘的法,使弟子们了脱生死证了阿罗汉果,为什么还要跟他们说菩萨法?
众生要成佛,也得由文殊菩萨来指导
年初一大家都知道,是弥勒菩萨生日,弥勒菩萨是一生补处菩萨,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他就要到娑婆世界来成佛,来补释迦佛的位置。他现在在哪里?现在也在人间,也在兜率天。兜率天里可不光是天人,也有许多大菩萨,文殊菩萨就在兜率天,在帮助弥勒菩萨快快成佛。文殊菩萨在过去来讲是七佛之师,以后众生要成佛,也要由文殊菩萨来指导。
文殊菩萨住在每个众生的心里
你们既然来到文殊院,文殊院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说“文殊菩萨到底在哪里?”有人指着文殊菩萨像,“喏,这就是文殊菩萨。”那只是照片上的文殊菩萨。那么真正的文殊菩萨在哪里?总不能让我飞到兜率天去见文殊菩萨吧?我也没这本事。就算你有神通能腾空,能不能飞到兜率天,还是个问题呢。
有人专门求神通,最好能腾空。你真的腾空了就要害怕死了,因为不习惯啊。万一腾空后下不来怎么办?只好赶快打手机,问傅老师:“老师啊,我怎么下来?”(众笑)
何必到兜率天去见文殊菩萨呢?你要见文殊菩萨首先要了解文殊菩萨到底住在哪里。文殊菩萨只有一个,文殊菩萨的化身可无其数,这么多的化身到底住在哪里?住在每个众生心里。可是你见不到,因为不相应,文殊菩萨是智慧心,你的烦恼心能相应吗?要相应了才能见到文殊菩萨。那我怎么能相应呢?你把烦恼变成智慧不就行了吗?你不会,就要学一学,那就到文殊院来学啊。
能证悟到一切法体性皆空,这个觉悟就是如来
今天到了文殊院,你们心里有一念觉悟,就能够求得智慧,尤其文殊菩萨的智慧是金刚智慧,这都是将来你成佛的种子,具足了这种觉悟,这种智慧,你就见到文殊菩萨了。这不是我说的,在《金刚经》里说:“见相非相即见如来”。见到相,你能不执着这个相,你就见到了如来。我们今天见到三十二相的佛,这是佛当年作太子时的身体。你要真正见到佛,要靠你的觉悟,靠你的智慧,要有大般若的智慧,要能体悟到一切法体性皆空,什么都能放得下,你有了这种境界,你有了这种觉悟,这就是如来。
心外求法,是名外道,心净则土净,净土就在你心里
如来到底在哪里?懂佛法的都知道,所有众生的佛性跟释迦佛的佛性一模一样,既然一模一样,佛还不是在你心里?所以有句话说:心外求法,是名外道。还有一句话:心净则土净,十方佛的净土都在你心里,你心净你的心就是净土,所以你要往生一刹那就到。
觉了就是佛,何必问有没有佛
再给你们解答一个问题:到底有没有佛?假如你问到底有没有神?这我不知道,因为我不信神。到底有没有佛?(男:有佛)要说出根据来啊。(男:众生的佛性跟释迦佛的佛性一样的,平等平等,因为我们迷了就是众生,觉了就是佛)说得不错。假如因为我相信有佛,或者说历史上是有这么个人,所以我知道确实是有佛,这说得太浅太浮面了。有人说:“我怎么信佛的?因为我相信鬼,所以我信佛了。”有鬼就有佛。(众笑)应该这么理解,你承认你自己有佛性,所以知道有佛,未来佛也是佛啊,佛就在你心里。既然自己有佛性,自己将来决定能成佛,那还问什么呀?这种问题都是不懂佛法的人问的。
觉悟从智慧悲心来 (8)
傅老师在浙江开化文殊院为小住同学及全体长住同学作开示 2006.2.3
要修广大菩萨法,
狭小的悲心只是人间的好心
提要:
·好比佛性蒙上了灰,所以觉悟表现就差了
·来文殊院的要爱护好,众生都是未来佛
·要修广大菩萨法,狭小的悲心只是人世间的好心
·如今我们还是烦恼众生,要好好学法,快快成就
好比佛性蒙上了灰,所以觉悟表现就差了
说:“我到底有没有佛性啊?”叫你们做好事,你们肯定愿意做了,叫你们做坏事,当然你不肯喽,这就是佛性嘛。从来也没有一个人吃饭吃到鼻孔里去,这就是佛性,只不过你们现在佛性表现得太少了。觉悟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是从智慧和悲心表现出来的。你们个个佛性圆满,可是因为有世俗习气、世俗知见、种种烦恼,就把它掩盖了,使得你们在觉悟上智慧上悲心上表现得太少了,好比一面蒙灰的镜子,要努力擦干净才会发亮。
来文殊院的要爱护好,众生都是未来佛
我举个例子,一个众生来到文殊院,你该为他做些什么?无论什么众生来到文殊院,你都应该要修供养要爱护好。讲经说法就是法供养,非但要做好供养,而且要尽我所有作供献,因为他是未来佛,同时他也是你们过去世的父母,一切众生皆父母,见众生就要供养。
你们有些地方做到了,比如看见小住同学来了,都是铺上新被子,新的枕头套,全洗得干干净净,而且住宿不要钱,吃饭不要钱,是在修供养,不过还不够广大,一只小狗来到你们文殊院,你供养了没有啊?如果你对小狗供养得很好,小狗怎么会被冻死啊?它也是你过去世父母啊。可见得你们修得不够好,这么冷的天竟然叫小狗去看门,(众笑)你的悲心到哪里去了?这个众生你没有保护好啊。
要修广大菩萨法,
狭小的悲心只是人世间的好心
在你们看来,这是件小事,也许你们背后要说我:傅老师可能是把小狗当宠物了?小狗死了他心里难过。我是为你们对众生不修悲心而难过,哪怕是一只鸟儿,哪怕是一条虫,你都要修悲心,畜生道里的动物也有菩萨化身呀,你可不知道啊。我是举这么个例子来指出你们智慧悲心都很欠缺。修菩萨法要修广大的菩萨法,狭小的悲心只是人世间的好心,一个妈妈对子女有菩萨心肠,因为太狭小了,只能说是菩萨心肠,而不能算是菩萨,真正修菩萨法的人要落实到每个众生那里去。
如今我们还是烦恼众生,
要好好学法,快快成就
对每个众生作供献的时候,你能做得恰到好处就是智慧;照顾得非常好,就是悲心。让每个众生都发欢喜心。
还要做到恰到好处,不能太过分了。比如你不能说:我就是佛。你的佛性确是圆满,可你现在还是烦恼众生。你们这次千里迢迢,进了文殊院了,希望你们法喜充满,好好学法,快快成就,今天就讲到这里。 (完)
《觉悟从智慧悲心来》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