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聚心觀>帶修禅定前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人受了海外某些宗教勢力滲透的影響,造成的分裂,怎麼團結都團結不起來,就因爲他們真正信的不是釋迦佛,是他們崇拜的人。

  我講法是照釋迦佛的話講的。如果我對外道、邪道以及歪風邪氣彎腰,那麼釋迦佛在他面前就矮了。要看看清楚啊,我傲慢的對象是什麼。

  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

  不切斷生滅相,生死了不脫

  再回過來講佛講的話:要心在定,方才能知世間生滅法相。爲什麼說世間上一切都是虛妄的?因爲它是生滅法,生了又滅,滅了又生。我們的呼吸是如此,呼了又吸,吸了又呼;我們的思想也是如此,一個念頭生起來了,一會兒沒了,下一個念頭又生起來了;包括我們整個的人生也是如此,生了以後要死,死了又去投胎,要生,我們今天究竟做了多少次衆生,誰也講不清楚,只好講“無始以來”。如果你不把生滅相切斷,你生死了不脫的,生死就在生滅相裏邊,一直在惡性循環。大家冷靜地看一看,人世間是好人多,還是壞人多?是好事多,還是壞事多?就說一個人吧,這個人從小長到大,身口意,身體做壞事多還是做好事多,口裏說好話多還是說壞話多,心裏起的念頭,好的念頭多還是壞的念頭多?壞的多好的少!結果就是下墮。

  好緣要建立在法上,不要建立在世俗感情上

  有一篇同學日記:“其實我們過去都是認得的,由于在六道裏轉,今世又到人道來相遇了。”這句話沒錯,今世在人道相遇了就叫緣。有的是好緣,一見面就歡喜,有的是有緣做夫妻,有緣做兒子。你們跟我有緣,做我學生,下一世要不要有緣啊?(下答:要)什麼緣啦?法上的緣。世間上的緣是靠不住的,因爲都是生滅法。就算我們發願來世再來人間相聚。不能憑世俗的感情!世俗的感情是最害人的東西,你吃的苦是別人的感情害你的,你得到的快樂也是別人的感情害你的。因爲他不可能保證你一直快樂下去,有一天發生變化了,快樂沒了你再想它回來也回不來了,如果他不給你快樂,你也沒有回憶過去快樂時的痛苦。所以佛開頭講人生半苦半樂;看你水平提高了,就講人生大半是苦;看你水平又提高了,就講人生全是苦!就看你有沒有這個覺悟喽。所以我們這個緣要建立在法上,要建立在修行上。

  你們居士假如是結過婚的,如果你們夫妻都是信佛的,應該發個好願:來世千萬不再做夫妻,來世要做同學一起修行。

  聚心觀 帶修禅定前開示(4)

   ◎傅味琴

   佛說“是故汝等,當常精進修習諸定”,

  不修禅定盲修瞎練,妄想更多

  提要:

   ·聽法不起作用,是因爲心力不強,穩不住

   ·聽法能生根就不會漂,這些都要靠定力

   ·“是故汝等,當常精進修習諸定”,不修禅定盲修瞎練,妄想更多

   ·“若得定者,心則不散”“爲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

   ·心在散亂,開發不了自身智慧,即使多聞也會漏失

   ·花表禅定,一切成佛功德都是從禅定中開出來

  聽法不起作用,是因爲心力不強,穩不住

  聽到講世間上一切都是生滅相,有人會想“這些法我全都懂”。可也不是像你理解的這麼簡單,真正要懂還要有個衡量標准。有的即使懂了,要不了叁天就忘了,還有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真正懂了要把這個法義一直留在腦海裏,能穩得住,能生根,而且你這個人能起大轉變。一般聽法的,因爲心力不強,聽了以後會分散,會忘記,集中不起來,不生根。而且他還不大願意聯系自己,就算聯系吧,也是籠統地說“我有時候也是這樣。”一個真正懂的人,對法義能吃深吃透,能起作用,這要靠你心的力量。所以佛經上經常說“谛聽谛聽”,就是要你一心聽。

  聽法能生根就不會漂,這些都要靠定力

  有定力的人修行、聽法能起大作用。你有了定力以後,善知識稍微給你講點法,啓發你一下,你就會觸類旁通,通過思維,把很多有關的問題都想明白,沒有定力的人都是浮面的,今天想起來,明天忘記,今天想得通,明天煩惱起來又想不通了,始終漂來漂去,猶如水面上的浮萍,沒有根。聽法能生根的人他就不會漂,會定在這裏。這些都要靠定力。

  “是故汝等,當常精進修習諸定”,

  不修禅定盲修瞎練,妄想更多

  “是故汝等,當常精勤修習諸定。”今天咱們搞禅定進修也算是精進了。有的人認爲機會難得,總是希望再精進一點。你自己去衡量,要再增加時間的話,老人不行,病人不行,體質虛弱的不行,女衆大多不行,初學的人容易腿子疼,也不行。你能坐兩個小時,別人坐兩個小時要掉眼淚了,吃不消呀。所以前兩天我說:咱們不能算在打七。不管是禅七也好,佛七也好,真正打七,七天裏要有所證。現在人特別喜歡打佛七,打了佛七,見人就說“我又打七了”。你到底證到了一心不亂沒有啊?別是打了七天妄想!(衆笑)禅七也是如此,規定七天裏要開悟,實在開悟不了,再來一個七。現在呢,七越打越多,人也越來越迷。所以咱們還不能算打七,咱們只是學習禅定,我帶修完了,你們自己以後好好去用功。

  現在每天從早晨叁點鍾開始一直到六點鍾,坐了叁個小時,一天禅定修五次,念經念兩次,早上晨讀練語言功能一次,座談會一次,已經腿子盤得很緊了,所以硬是規定下午四點鍾以後大家都自由活動,休息休息。因爲不放松,假如有人生了病,到衛生所還要跑下山去。暑期禅定班真正的目的是給你們學點禅定,趁暑假裏養好身體,等到開學,大家個個身體養好,精神飽滿,歡歡喜喜迎接新學期。我又說緊又說松,說來說去,修行要一步一步來,但是一定要重視禅定。

  佛遺教經:“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爾,爲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爲定。”

  

  “若得定者,心則不散”

  “爲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

  “若得定者,心則不散”,有散亂才有生死,如果心能夠攝得住,妄想不起來,貪瞋癡念頭也就不起來,當然煩惱也就沒有了。只有有定力的人,心才能不散。“譬如惜水之家”,釋迦佛打了個比喻,好像愛惜水的人家,“善治堤塘”,水塘四周的泥土要堆堆好,不要漏水。“行者亦爾”,修行人也是這樣,“爲智慧水故”,這個水是比喻智慧,爲了我們出智慧的緣故,“善修禅定”,所以要好好地修禅定,“令不漏失”,不要因爲池塘有缺口漏掉水了。心一散亂,定不起來,就好比智慧水漏掉了。像這樣子“是名爲定”,釋迦佛這樣解說,已經很清楚地說明了什麼是定。

  心在散亂,開發不了自身智慧,

  即使多聞也會漏失

  釋迦佛說過,“由定發慧”,沒有定,你的智慧是開發不出來的,這指的是根本智。聽法聽多了也有智慧,這是你聽來的學來的,不是你本人開發出來的智慧,這叫後得智。每個人都有根本智,根本智要你自己去開發,開發根本智唯一的方法就是修禅定。你聽經聽得再多,只能說你佛法懂得多,積累的佛學知識多,不能說你這個人已經開發出自身的智慧,而且你不修定,心一直在散亂,別說根本智開發不出來,你後天聽法學來的智慧也會漏失。

  花表禅定,一切成佛功德都是從禅定中開出來

  你們有的人聽了那麼多法,記得多少啊,悟到多少啊?就因爲心散亂,不要說聽過以後記不住,因爲剛剛聽到的法被散亂心沖掉了,就算你在聽的時候你一面聽一面在打妄想,結果聽了後一句忘了前一句,就等于一只耳朵進一只耳朵出。所以釋迦佛告訴我們修禅定很重要,由禅定才能産生一切功德,沒有禅定可能只是種種善根吧。佛教以花表禅定,花沒開放前很小,越開越大,表示一切成佛功德都是從禅定中開出來。今天講到這兒。

  聚心觀 帶修禅定前開示(5)

   ◎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9

   佛法不可混雜,心不安住,爲散亂奴

  提要:

   ·佛法不可混雜,心不安住,爲散亂奴

   ·要發菩提心度衆生,不要攀煩惱緣

   ·法都沒有,修無想的人會出功能也會成白癡

   ·要安住于善緣,有緣才有條件,安住才能成功

  昨天我們講了《佛遺教經》的一段,佛臨涅槃前教育佛弟子要重視修禅定,非但要修,而且要精進修。

  

  安住一趣~頌曰:“若于善緣,心不安住,爲散亂奴,則當正修,安住一趣。”

  治心散亂~治心散亂,念一處故,能製雜念,身心輕安喜樂。

  止~頌曰:能緣于所緣,相續得安住。無散亂堪能,生身心輕安,及諸喜樂等,此輕安喜樂,治心一處生。

  觀~眼下視鼻心,安住于背舍,掉悔內住心,製止念一處。

  宴照或思維,攝受令堅住,端身發正念 習久自趣定。

  

  佛法不可混雜,心不安住,爲散亂奴

  今天我們講“安住一趣”。頌曰,“若于善緣,心不安住,爲散亂奴,則當正修,安住一趣。”這句話,我們細細地思考,就可以排除在佛門裏流傳的許多錯誤。講這些錯話的人並沒有好好地學佛法,往往自以爲是地把外道的東西,比如道教、儒教、還有民間的打坐和佛法混在一起。這種現象已存在很久了,可是在佛門裏非但沒有得到糾正,某些有聲望的人還在極力提倡,就等于要把佛法繼續搞亂下去。今天這種話的危害遠遠超過以往的年代,過去最多說了些話,書上寫一寫,現在科技發達了,通過錄音帶、VCD,還有網絡,全世界傳播起來很快,更可怕。

  要發菩提心度衆生,不要攀煩惱緣

  以前總是有人講“把什麼都空掉,起心動念就是錯”,主張“不要攀緣,什麼念頭也不要。”這就成了只修止不修觀,其實這不是辯證法。佛法是一分爲二的,你攀世俗的緣、攀煩惱的緣不好,如果你發菩提心,攀菩提心的緣也不好,那你怎麼度衆生啊?好比一條很毒的蛇,鑽進了農夫家裏,旁邊人嚇壞了,大聲喊:“打死,把它打死。”剛好被一個人聽見了,爲了表現他的熱情,表現他的勇敢,表現他要做好事,馬上進去,蛇有沒有打死倒不知道…

《<聚心觀>帶修禅定前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