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一境性▪P8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不打招呼的。(衆笑)還是我女的聰明,她回答說:“他是這樣,他在家裏也不說話。”那麼總算可以理解了。(衆笑)

  心一境性 (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7

  正念正知,不沈不掉,

  等引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曰定

  提要:

  ·招待很熱情,平時各管各,也有點偏了

  ·在生活裏修好喜,同學是梵行侶,不要扭轉身子留下影

  ·內心達理心舒暢,安忍之樂是名樂

  ·對付煩惱敵人,要見了一個撂倒一個,才是真正的快樂

  ·進入“一心”也有標准,要通過覺、觀、喜、樂四個步驟

  ·正念正知,不沈不掉,等引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曰定

  招待很熱情,平時各管各,也有點偏了

  所以在生活裏要配合修好喜。你們長住的同學,偶然舌頭跟牙齒還會碰一碰,碰過了就算了,見了面還是要歡歡喜喜。親,親不過道親,咱們是在清淨道路上的梵行侶,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你現在離家了,你不靠同學靠誰呀?不要學世間上的樣,世間上親密夫妻一怄氣,態度就兩樣了。有個學生家裏的爸爸媽媽合不來,有一次,子女們要爸爸媽媽拍一張合影。這個爸還好一點,這個媽脾氣倔得很,怎麼也不肯跟他爸坐在一起。好不容易拖得來坐在旁邊,她馬上屁股一扭,身子轉過去了,那怎麼拍照呢?這種樣子修行人學不得,同學要相親相愛。說:“他不講理咋辦?”有辦法,可由我來處理。但你真要我處理,你也要聽我的話。別以爲請老師來處理,肯定批評他,結果他倒沒挨批評,我把你批評一頓。(衆笑)你別怪我,是你請我來處理的嘛。

  內心達理心舒暢,安忍之樂是名樂

  底下講“內心達理”,通過前面的覺、觀、喜進入初禅第四支——樂,樂從哪裏來?內心對佛法的道理非常通達,“安忍之樂受”,心很安,忍是什麼意思啊?穩得住叫忍。就是這種安樂非常穩定,不會輕易變化,“安忍之樂受”,在安忍中有快樂的感覺。“及意處思惟”,意就是內心,內心在思惟的時候,“意觸可意之樂受”,思惟當然是從覺悟上智慧上法義上去思惟,你心裏感覺非常可意,很舒暢,這種樂受,“故名樂”,這就叫樂。

  對付煩惱敵人,要見了一個撂倒一個,才是真正的快樂

  前面講的喜是指身體上的愉悅,身體感覺到非常舒暢,實際上也是一種樂受。你們修禅定的人都有這種感覺,所謂輕安喜樂,身子非常輕松,心裏很安,又得到喜又得到樂。這個樂呢,因爲時間關系,就打個比方,以前常聽到革命歌曲中有唱,“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遇到敵人,“見了一個撂倒一個,見了一個撂倒一個,真是樂死人”,這個歌挺好。我是佛弟子,來自老百姓,對付煩惱敵人,也要見一個撂倒一個,見一個撂倒一個,真是樂死人。(衆笑)不斷煩惱你會快樂嗎?難免一天到晚苦惱。

  進入“一心”也有標准,

  要通過覺、觀、喜、樂四個步驟

  然後再進入“一心”,這個一心也有標准啊,這是通過覺、觀、喜、樂,四個步驟進入的一心,那就不會差了,這個時候你的心必須要完全正知正見,如果還有一點不正之見,或者邪知邪見沒有完全掃除,你還不能算完全正知正見,因爲你修得還不純粹。要想成就,必須非常純粹,純粹才叫一心。

  比如我們常念“一心恭敬”,恭敬裏邊一點不打妄想,一點沒傲慢的心態,所以恭敬必須一心,才是真正的恭敬。

  一心~正念正知,不沈不掉,等引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曰定。(摘自《能海上師全集》第一輯第259頁)

  

  正念正知,不沈不掉,

  等引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曰定

  一心就是定,要進入一心,首先要有正念正知。不管你想到彼岸證阿羅漢果,還是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都很好,希望你們開頭就要走純粹的路,要完全正知正見,不要混雜。道教的《太上老君感應篇》不要聽不要學,也不要學儒教夾雜封建迷信思想,也不要學愚,如果愚是正知正見,那麼愚到極點也可以成佛了。從前愚人還懂得謙虛,現在變了,愚的也傲慢了,因爲煩惱重了,如果愚人能成“愚佛”,那麼搞迷信的也能成“迷佛”了,那就自說自話了。愚人什麼成就不了,所以要正念正知。

  心一境性 (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7

  不沈不掉叫一心,修好平等才得定

  提要:

  ·要擔負如來家務,首先要有正念正知

  ·與愚爲善反成冤,不信八大菩薩還燒文殊像

  ·癡呆、昏迷、中風的人,正念就提不起了

  ·助唸若起反作用,不起正念起妄念

  ·不沈不掉才叫一心

  ·“等引等持”,等即平等,如來是在平等中成就的

  要擔負如來家務,首先要有正念正知

  昨天有位遠道而來的同學,聽說他學《菩提道次第廣論》學了很久,臨別時,特別叫我在本子上寫兩句話,寫他今後的路程,我給他寫上了“佛子以戒爲師,肩負如來家務”,要發菩提心,荷起如來家務,首先要有“正念正知”

  與愚爲善反成冤,不信八大菩薩還燒文殊像

  昨天有人問,他的母親今年已經八十幾歲了,只會唸佛,其他都不知道,他說:“萬一她臨命終時正念提不起來,該怎麼辦?”我說“辦法是有,就怕你的母親不願意。你現在叫她除了唸阿彌陀佛以外,再加唸藥師琉璃光如來。”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裏有講,如果你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能聽到藥師佛的名號,臨命終時八大菩薩乘空而來,指引你到西方。有人就是不肯唸,以爲唸了就雜修了,去不了西方,那麼八大菩薩都是雜菩薩。八大菩薩的力量總比你一個人力量強多了,可是現在愚者特別傲慢,根本不聽佛的話,我是好心指點,希望他能明白,結果成了他們的冤家。還有的不看我們編的雜志,還把文殊菩薩相片燒掉,罪過啊。聽到這種事我們只能爲他掉眼淚,像這樣的人不背罪過誰下惡道啊?所以正念正知最最重要。臨終一刹那最重要是正念,有正念才能往生,沒有正念是不行的。

  癡呆、昏迷、中風的人,正念就提不起了

  如果你臨終時昏迷,或者是老年癡呆症,或者是中風,那就麻煩了,因爲沒有正念。現在不管什麼人死了都叫往生,近代有個有名望的人:他臨終時小中風,大家也說他肯定往生。真是愚人說愚話了。

  助唸若起反作用,不起正念起妄念

  福鼎有個老和尚,臨終時,徒弟問他:要不要叫人來給你助唸啊?他說:“用不著,我自己會唸。”可是一般居士就不是這麼說了。我在福鼎講法,居士們越聽越喜歡,另一些唸佛的人就反對他們來聽法,就說:“如果你再去聽法,你臨終時沒有人幫你助唸,看你怎麼往生?”變了往生必須助唸。當然助唸有一定的道理,因爲怕臨終時,正念提不起來了,你在他耳朵旁邊提醒提醒他,但是不一定有把握。你在旁邊唸,也許他又打妄想了?可能還會起反作用,因爲他一聽到聲音,就會有感覺:這個聲音是王居士的,李居士好像沒來啊?(笑聲)就動念了,更加不能一心不亂了。所以最要緊是抓一個正念,有正念才能進入一心不亂。

  不沈不掉才叫一心

  “不沈不掉”,沒有昏沈掉舉才叫一心。掉舉俗稱打妄想,心跳來跳去,或者心舉高。要達到定的境界,最難克服的就是昏沈和掉舉。五地菩薩稱難勝地,難勝能勝,最難勝的取勝了,什麼最難勝?禅定中所起的昏沈掉舉。我們修禅定要麼昏沈來了,昏沈到後來打瞌睡,看得出來,他這個頭越低越下來,肯定打瞌睡了,而且口水都流出來了。(衆笑)要麼掉舉,有時候我要看看學生坐的姿勢對不對,結果我睜開眼睛看,他也睜開眼睛看,(衆笑)變了我看他他看我,這也是掉舉。更加明顯的是,非但看看我,還拿起表來看時間,怎麼還不出定啊?掉舉得這麼厲害,這些都要克服啊。

  “等引等持”等即平等,如來是在平等中成就的

  “等引等持”。等持就是定,釋迦佛的畫像,“右手鎮地左等持”,右手放在膝蓋上,就叫鎮地,“左等持”,左手掌放在兩腿的凹凹裏,這叫等持。“等引”要以平等心作引導,不沈不掉就是平等。當然修平等心的面很廣了,法都是平等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如來就是在平等中成就的。《金剛經》上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什麼沒有來去?就是空,空就是平等。成佛就是平等平等,徹底平等。你要達到這個境界,就要什麼都空。有是不能平等的,只有空才能平等,有不是佛的境界,只有空才是佛的境界。

  心一境性 (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7

  修習心一境性不可當技巧,

  佛弟子唯求證果到彼岸

  提要:

  ·要快快得定,就要修好平等心,佛法的偉大就在平等

  ·心在一個境上穩固不變就成性,不再動搖是名定

  ·一放松,心就飄,一心不亂才穩當

  ·訓練心理高度集中的能力,對誰都有好處,自然會出現奇迹

  ·修習心一境性不可當技巧,佛弟子唯求證果到彼岸

  要快快得定,就要修好平等心,

  佛法的偉大就在平等

  比如桌子有嗎?有,凳子有嗎?有,一個高一個低能平等嗎?宇宙的真理就是平等,人間的不平等都是人製造出來的,桌子高,凳子矮,這是人製造的。你製造了不平等,宇宙的真理還要使它平等,一百年以後,這張桌子朽掉了,成了粉末,椅子也成了粉末,可是還不平等啊,桌子的粉末堆高,椅子的粉末堆低,風一吹,全部吹平。所以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人都要生老病死的,這就是平等。要使自己和衆生快快得定,你必須引導自己和衆生修好平等心。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佛法的偉大就偉大在平等。

  心在一個境上穩固不變就成性,

  不再動搖是名定

  然後才能夠獲得“心一境性”。心一境性開頭就給你們講過了,心在一個境上穩固不變就成性,不動搖,“是名曰定”,像這樣就叫定,這還僅僅是初禅。要達到定,粗粗的可以解說成止住妄念就是定,但是你爲什麼止住妄念這麼難啊?你沒有通過這個過程嘛,要通過這個過程你才能止住妄念。

  一放松,心就飄,一心不亂才穩當

  比如念佛,我念佛有體會的,我每天經行要念叁小時,稍微放松一點,心已經飄出去了,所以要用功修啊。要達到心在一個境上不動,這就叫心一境性。這樣的境界方才叫定,方才叫一心不亂,那個時候你才能說是穩當。

  訓練心理高度集中的能力,

  對誰都有好處,自然會出現奇迹

  要訓練專注一境的能力,心專住在一個境上,以全神貫注,來達到心理的高度集中,自然會出現奇迹,這是心理的力量。現在對心理學的研究還很幼稚,例如夜遊症到底是什麼作用?可能科學到今天還沒有研究出來。如果你不懂佛法,更沒有通過覺、觀、喜、樂、一心,這樣的步驟,你就是專門去訓練全神貫注、專注一境,也能有好處,思想集中了,就不會出車禍,還能訓練腦子靈敏,世間上就搞這一套。所以社會上人也喜歡到我這兒來聽佛法,老道士也想來聽。聽說你們不同意他們來,因爲我們是佛教他們是道教,混雜了反而不好。國外的宗教也喜歡學禅定,因爲禅定裏有真東西。

  修習心一境性不可當技巧,佛弟子唯求證果到彼岸

  他們來聽當然有好處,問題是他們學會了去幹什麼?或者運用佛法去管理好企業,這倒也不壞,或者運用專注一境,訓練自己的心力集中,這也不壞,可惜的是他們是來取技巧的,而不是真正來學佛法,所以將來不可能有成就。那麼反過來就要告訴大家,我們今天都是佛弟子,都是修行人,將來希望證果到彼岸,乃至修菩薩道成佛。那麼修習心一境性就千萬不能當技巧去訓練,必須要在佛法的基礎上才叫修行。心一境性講完了,不妥之處請大家原諒。(回向)

  

  

《心一境性》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