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一境性▪P8

  ..续本文上一页所以不打招呼的。(众笑)还是我女的聪明,她回答说:“他是这样,他在家里也不说话。”那么总算可以理解了。(众笑)

  心一境性 (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7

  正念正知,不沉不掉,

  等引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曰定

  提要:

  ·招待很热情,平时各管各,也有点偏了

  ·在生活里修好喜,同学是梵行侣,不要扭转身子留下影

  ·内心达理心舒畅,安忍之乐是名乐

  ·对付烦恼敌人,要见了一个撂倒一个,才是真正的快乐

  ·进入“一心”也有标准,要通过觉、观、喜、乐四个步骤

  ·正念正知,不沉不掉,等引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曰定

  招待很热情,平时各管各,也有点偏了

  所以在生活里要配合修好喜。你们长住的同学,偶然舌头跟牙齿还会碰一碰,碰过了就算了,见了面还是要欢欢喜喜。亲,亲不过道亲,咱们是在清净道路上的梵行侣,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你现在离家了,你不靠同学靠谁呀?不要学世间上的样,世间上亲密夫妻一怄气,态度就两样了。有个学生家里的爸爸妈妈合不来,有一次,子女们要爸爸妈妈拍一张合影。这个爸还好一点,这个妈脾气倔得很,怎么也不肯跟他爸坐在一起。好不容易拖得来坐在旁边,她马上屁股一扭,身子转过去了,那怎么拍照呢?这种样子修行人学不得,同学要相亲相爱。说:“他不讲理咋办?”有办法,可由我来处理。但你真要我处理,你也要听我的话。别以为请老师来处理,肯定批评他,结果他倒没挨批评,我把你批评一顿。(众笑)你别怪我,是你请我来处理的嘛。

  内心达理心舒畅,安忍之乐是名乐

  底下讲“内心达理”,通过前面的觉、观、喜进入初禅第四支——乐,乐从哪里来?内心对佛法的道理非常通达,“安忍之乐受”,心很安,忍是什么意思啊?稳得住叫忍。就是这种安乐非常稳定,不会轻易变化,“安忍之乐受”,在安忍中有快乐的感觉。“及意处思惟”,意就是内心,内心在思惟的时候,“意触可意之乐受”,思惟当然是从觉悟上智慧上法义上去思惟,你心里感觉非常可意,很舒畅,这种乐受,“故名乐”,这就叫乐。

  对付烦恼敌人,要见了一个撂倒一个,才是真正的快乐

  前面讲的喜是指身体上的愉悦,身体感觉到非常舒畅,实际上也是一种乐受。你们修禅定的人都有这种感觉,所谓轻安喜乐,身子非常轻松,心里很安,又得到喜又得到乐。这个乐呢,因为时间关系,就打个比方,以前常听到革命歌曲中有唱,“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遇到敌人,“见了一个撂倒一个,见了一个撂倒一个,真是乐死人”,这个歌挺好。我是佛弟子,来自老百姓,对付烦恼敌人,也要见一个撂倒一个,见一个撂倒一个,真是乐死人。(众笑)不断烦恼你会快乐吗?难免一天到晚苦恼。

  进入“一心”也有标准,

  要通过觉、观、喜、乐四个步骤

  然后再进入“一心”,这个一心也有标准啊,这是通过觉、观、喜、乐,四个步骤进入的一心,那就不会差了,这个时候你的心必须要完全正知正见,如果还有一点不正之见,或者邪知邪见没有完全扫除,你还不能算完全正知正见,因为你修得还不纯粹。要想成就,必须非常纯粹,纯粹才叫一心。

  比如我们常念“一心恭敬”,恭敬里边一点不打妄想,一点没傲慢的心态,所以恭敬必须一心,才是真正的恭敬。

  一心~正念正知,不沉不掉,等引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曰定。(摘自《能海上师全集》第一辑第259页)

  

  正念正知,不沉不掉,

  等引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曰定

  一心就是定,要进入一心,首先要有正念正知。不管你想到彼岸证阿罗汉果,还是愿生西方极乐世界,都很好,希望你们开头就要走纯粹的路,要完全正知正见,不要混杂。道教的《太上老君感应篇》不要听不要学,也不要学儒教夹杂封建迷信思想,也不要学愚,如果愚是正知正见,那么愚到极点也可以成佛了。从前愚人还懂得谦虚,现在变了,愚的也傲慢了,因为烦恼重了,如果愚人能成“愚佛”,那么搞迷信的也能成“迷佛”了,那就自说自话了。愚人什么成就不了,所以要正念正知。

  心一境性 (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7

  不沉不掉叫一心,修好平等才得定

  提要:

  ·要担负如来家务,首先要有正念正知

  ·与愚为善反成冤,不信八大菩萨还烧文殊像

  ·痴呆、昏迷、中风的人,正念就提不起了

  ·助唸若起反作用,不起正念起妄念

  ·不沉不掉才叫一心

  ·“等引等持”,等即平等,如来是在平等中成就的

  要担负如来家务,首先要有正念正知

  昨天有位远道而来的同学,听说他学《菩提道次第广论》学了很久,临别时,特别叫我在本子上写两句话,写他今后的路程,我给他写上了“佛子以戒为师,肩负如来家务”,要发菩提心,荷起如来家务,首先要有“正念正知”

  与愚为善反成冤,不信八大菩萨还烧文殊像

  昨天有人问,他的母亲今年已经八十几岁了,只会唸佛,其他都不知道,他说:“万一她临命终时正念提不起来,该怎么办?”我说“办法是有,就怕你的母亲不愿意。你现在叫她除了唸阿弥陀佛以外,再加唸药师琉璃光如来。”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里有讲,如果你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听到药师佛的名号,临命终时八大菩萨乘空而来,指引你到西方。有人就是不肯唸,以为唸了就杂修了,去不了西方,那么八大菩萨都是杂菩萨。八大菩萨的力量总比你一个人力量强多了,可是现在愚者特别傲慢,根本不听佛的话,我是好心指点,希望他能明白,结果成了他们的冤家。还有的不看我们编的杂志,还把文殊菩萨相片烧掉,罪过啊。听到这种事我们只能为他掉眼泪,像这样的人不背罪过谁下恶道啊?所以正念正知最最重要。临终一刹那最重要是正念,有正念才能往生,没有正念是不行的。

  痴呆、昏迷、中风的人,正念就提不起了

  如果你临终时昏迷,或者是老年痴呆症,或者是中风,那就麻烦了,因为没有正念。现在不管什么人死了都叫往生,近代有个有名望的人:他临终时小中风,大家也说他肯定往生。真是愚人说愚话了。

  助唸若起反作用,不起正念起妄念

  福鼎有个老和尚,临终时,徒弟问他:要不要叫人来给你助唸啊?他说:“用不着,我自己会唸。”可是一般居士就不是这么说了。我在福鼎讲法,居士们越听越喜欢,另一些唸佛的人就反对他们来听法,就说:“如果你再去听法,你临终时没有人帮你助唸,看你怎么往生?”变了往生必须助唸。当然助唸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怕临终时,正念提不起来了,你在他耳朵旁边提醒提醒他,但是不一定有把握。你在旁边唸,也许他又打妄想了?可能还会起反作用,因为他一听到声音,就会有感觉:这个声音是王居士的,李居士好像没来啊?(笑声)就动念了,更加不能一心不乱了。所以最要紧是抓一个正念,有正念才能进入一心不乱。

  不沉不掉才叫一心

  “不沉不掉”,没有昏沉掉举才叫一心。掉举俗称打妄想,心跳来跳去,或者心举高。要达到定的境界,最难克服的就是昏沉和掉举。五地菩萨称难胜地,难胜能胜,最难胜的取胜了,什么最难胜?禅定中所起的昏沉掉举。我们修禅定要么昏沉来了,昏沉到后来打瞌睡,看得出来,他这个头越低越下来,肯定打瞌睡了,而且口水都流出来了。(众笑)要么掉举,有时候我要看看学生坐的姿势对不对,结果我睁开眼睛看,他也睁开眼睛看,(众笑)变了我看他他看我,这也是掉举。更加明显的是,非但看看我,还拿起表来看时间,怎么还不出定啊?掉举得这么厉害,这些都要克服啊。

  “等引等持”等即平等,如来是在平等中成就的

  “等引等持”。等持就是定,释迦佛的画像,“右手镇地左等持”,右手放在膝盖上,就叫镇地,“左等持”,左手掌放在两腿的凹凹里,这叫等持。“等引”要以平等心作引导,不沉不掉就是平等。当然修平等心的面很广了,法都是平等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如来就是在平等中成就的。《金刚经》上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什么没有来去?就是空,空就是平等。成佛就是平等平等,彻底平等。你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什么都空。有是不能平等的,只有空才能平等,有不是佛的境界,只有空才是佛的境界。

  心一境性 (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7

  修习心一境性不可当技巧,

  佛弟子唯求证果到彼岸

  提要:

  ·要快快得定,就要修好平等心,佛法的伟大就在平等

  ·心在一个境上稳固不变就成性,不再动摇是名定

  ·一放松,心就飘,一心不乱才稳当

  ·训练心理高度集中的能力,对谁都有好处,自然会出现奇迹

  ·修习心一境性不可当技巧,佛弟子唯求证果到彼岸

  要快快得定,就要修好平等心,

  佛法的伟大就在平等

  比如桌子有吗?有,凳子有吗?有,一个高一个低能平等吗?宇宙的真理就是平等,人间的不平等都是人制造出来的,桌子高,凳子矮,这是人制造的。你制造了不平等,宇宙的真理还要使它平等,一百年以后,这张桌子朽掉了,成了粉末,椅子也成了粉末,可是还不平等啊,桌子的粉末堆高,椅子的粉末堆低,风一吹,全部吹平。所以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人都要生老病死的,这就是平等。要使自己和众生快快得定,你必须引导自己和众生修好平等心。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佛法的伟大就伟大在平等。

  心在一个境上稳固不变就成性,

  不再动摇是名定

  然后才能够获得“心一境性”。心一境性开头就给你们讲过了,心在一个境上稳固不变就成性,不动摇,“是名曰定”,像这样就叫定,这还仅仅是初禅。要达到定,粗粗的可以解说成止住妄念就是定,但是你为什么止住妄念这么难啊?你没有通过这个过程嘛,要通过这个过程你才能止住妄念。

  一放松,心就飘,一心不乱才稳当

  比如念佛,我念佛有体会的,我每天经行要念三小时,稍微放松一点,心已经飘出去了,所以要用功修啊。要达到心在一个境上不动,这就叫心一境性。这样的境界方才叫定,方才叫一心不乱,那个时候你才能说是稳当。

  训练心理高度集中的能力,

  对谁都有好处,自然会出现奇迹

  要训练专注一境的能力,心专住在一个境上,以全神贯注,来达到心理的高度集中,自然会出现奇迹,这是心理的力量。现在对心理学的研究还很幼稚,例如夜游症到底是什么作用?可能科学到今天还没有研究出来。如果你不懂佛法,更没有通过觉、观、喜、乐、一心,这样的步骤,你就是专门去训练全神贯注、专注一境,也能有好处,思想集中了,就不会出车祸,还能训练脑子灵敏,世间上就搞这一套。所以社会上人也喜欢到我这儿来听佛法,老道士也想来听。听说你们不同意他们来,因为我们是佛教他们是道教,混杂了反而不好。国外的宗教也喜欢学禅定,因为禅定里有真东西。

  修习心一境性不可当技巧,佛弟子唯求证果到彼岸

  他们来听当然有好处,问题是他们学会了去干什么?或者运用佛法去管理好企业,这倒也不坏,或者运用专注一境,训练自己的心力集中,这也不坏,可惜的是他们是来取技巧的,而不是真正来学佛法,所以将来不可能有成就。那么反过来就要告诉大家,我们今天都是佛弟子,都是修行人,将来希望证果到彼岸,乃至修菩萨道成佛。那么修习心一境性就千万不能当技巧去训练,必须要在佛法的基础上才叫修行。心一境性讲完了,不妥之处请大家原谅。(回向)

  

  

《心一境性》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