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觀開示(30~39)▪P4

  ..續本文上一頁就縮小了,第叁層又縮小了,一直縮到寶塔的頂頂上,只有這麼一點,最後只一兩個人才有成就。並不是法的問題,是你中斷了,好比鑽木取火,你一停就冷下來了,那還得從頭開始。所以一定要有恒心,天天如此,四十年如一日,功夫自然會出來的。投機取巧,這個修行人不聰明的。

  空觀開示(38)

  ◎傅味琴 講于 2001.4.18 

  一切皆是緣起安立,

  從因發展到果,中間要靠緣

  提要:

  ·初修禅定,每次時間不可太長,以後漸漸加長

  ·出家人按規定每天六次禅定,至少四次,在家事多障多,每天至少一次

  ·每次應將全部觀法略修一遍,于中提出一段專修

  ·一切皆是緣起安立,從因發展到果,中間要靠緣

  初修禅定,每次時間不可太長,以後漸漸加長

  初修要訣,“第叁,初修每次不可太長,每次至少五分鍾亦可,以後漸漸加長”。我過去一般是講完課以後帶修十五分鍾,也可以二十分鍾、叁十分鍾,如果工作忙,沒時間坐,修五分鍾也可以。初修時間不要長,時間長了,初修的人沒有這麼好的耐心,腿子疼,也容易打妄想。

  初修總要簡單一點,初修的人觀的內容太多了,五分鍾是修不完的。以後修熟了,可以再增加內容,所以時間沒有刻板規定。

  “以後時間可漸漸加長”,加到多長?也沒有刻板規定。我八叁年在草坪上陽光下修禅定,坐五個小時,假如內容再增加一點,還可以長。而這幾個小時不是空坐,空坐容易起妄想;修止時間太長也容易掉進細昏沈。細昏沈有點像瞌睡,一會兒就過了很長時候,這不能算用功,要全都在修才是用功。

  出家人按規定每天六次禅定,至少四次,

  在家事多障多,每天至少一次

  “第四,每日至少修四次”,出家人規定每天修六次定。在家人事情多,工作忙,要求放低,你自己安排,我們現在又要學又要修,時間和次數都可以靈活掌握,但每天至少修一次總是要的。

  每次應將全部觀法略修一遍,于中提出一段專修

  “第五,每次應將全部觀法略修一遍,于中提出一段專修”,不要把專修搞錯了,專修是建立在廣修的基礎上,沒有廣修,你這個專修真叫少得可憐。比如說你光念一個咒子或者一句佛號,念了二十年了,二十年前你佛法不太懂,二十年後仍然不太懂,這是專在一句上。咱們既然是佛教,佛教是佛的教導、教言、教授,佛講的話我們去實行,這叫佛教啊。應該懂得釋迦佛四十九年的教法,佛法不能變成佛號。

  所以學要廣學理論和觀法,在某個階段你認爲有必要,可以提出一段來專修。我們現在是很多觀連在一起修的,我每次都把內容安排好的。每次禅定應該先把全部觀法略修一遍,然後再留些時間選某一個觀作專修。關于禅定的理論以及注意事項還有很多,我們在講每一個觀法時就適合的提一些講。

  一切皆是緣起安立

  ~舍利弗有一天在王舍城的街上巧遇佛陀的弟子阿說示比丘,阿說示是最初皈依佛陀的五比丘之一。

  阿說示告舍利弗,佛陀常講的法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又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一切法性空,空故緣生。

  ~緣即條件,因緣具足,事物決定出生;因緣不足,則不出生;條件變化,事物也變化;條件分散,事物就要滅。既然能變能滅,故緣生性空,緣聚即生,緣散即滅。故佛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一切皆是緣起安立,

  從因發展到果,中間要靠緣

  下面講空觀的理論,我們教的空觀是根據佛法上這幾句話,“一切皆是緣起安立,是故遠離斷常等邊,自性無我,當體即空也”。一切都是因緣而起,因緣具足,事物起來了,人們就給它安一個名稱,有形相,有名稱,有相有名,所以叫名相。沒有相怎麼取名呢?人世間就是這樣,首先要有一個電燈,然後再給它取個名字叫電燈;首先要做出一盞燈籠,然後再取一個名字叫燈籠。

  緣就是條件,條件具足,事物就出生,條件不具足事物就不出生,一切都是根據條件。所謂因緣,因跟緣其實要分開來講,從因發展到果,中間必須要靠緣。

  空觀開示(39)

  ◎傅味琴 講于 2001.4.18 

  煩惱的聚集才有苦,不論修什麼法門,

  不斷煩惱,不叫修行人

  提要:

  ·沒有因,就沒有果,緣不足,果也完成不了

  ·不知道人生的苦,怎麼會修行?有錢人對苦認識不透,因爲迷掉了

  ·煩惱的聚集才有苦,不論修什麼法門,不斷煩惱,不叫修行人

  ·不修行忙造廟,成了末法時期的共同道,雖能把人引進來,也成了旅遊景點

  ·不要把小廟變成小家庭,不忙佛法忙香客

  沒有因,就沒有果,緣不足,果也完成不了

  世間上人常說因緣,或說緣分,兩個年輕人一結婚,就說“有緣分”,又說前輩子的因緣,那麼前輩子什麼因緣?當然不可能知道前輩子的事情,可是你懂了佛法以後,這個總綱就知道:不知道哪一輩子,男的看到女的,女的看到男的,只要心裏起個愛慕心、歡喜心,乃至笑一笑,這就是因。這輩子兩個人又碰見了,一講話,這些都是緣。前輩子的愛慕心沒有機會發展,今輩子有這麼個條件,種子發動,愛慕心發展,結果就成了夫妻,這就是果。沒有因就沒有果,緣不足,這個果也完成不了,世間上的事情都是這樣,由緣而起。

  我們再把因緣來說一說,“舍利弗有一天在王舍城的街上巧遇佛陀的弟子阿說示比丘,阿說示是最初皈依佛陀的五比丘之一”,五比丘原是皇宮裏派出來照顧太子的,後來看到太子雪山洞裏出來,接受了牧女供養,以爲太子苦行退心了,所以離開他,到了鹿野苑。後來釋迦牟尼成佛了,想到這五個人最有緣,所以去鹿野苑說四谛法,說了叁次,五比丘全都證阿羅漢果,阿說示就是五比丘之一。

  不知道人生的苦,怎麼會修行?

  有錢人對苦認識不透,因爲迷掉了

  四谛法是根本法,沒有四谛法就什麼也沒有,你不知道人生的苦,怎麼會修行啊?那些有錢人整天的吃喝玩樂,雖然也碰到一點苦事,但是他對苦認識不透,當然沒有力量離開人間的歡樂,因爲他迷掉了。

  煩惱的聚集才有苦,不管修什麼法門,

  不斷煩惱,不叫修行人

  集谛,要懂得煩惱的聚集,所以才有苦。如果你不修集谛,也不知道苦從煩惱一點點聚集起來的,本身也是性空,這些你都不知道,只喜歡出家人的清閑,貪圖出家以後的利養,出了家不斷煩惱;聽到法了,即使知道流轉生死是由于煩惱,可你不修斷煩惱,有煩惱怎麼能出生死?不論你修什麼法門什麼宗派,不斷煩惱就不叫修行人。

  不修行忙造廟,成了末法時期的共同道,

  雖能把人引進來,也成了旅遊景點

  佛陀四十九年的教法,總綱就是爲了斷煩惱。現在人不忙修行忙修廟,這個風氣各地都差不多,也許是末法時期的共同道。美國據說造的廟很多,就是沒人,真叫流行性感冒。(衆笑)

  我們在莫幹山的時候,有個信佛的,人挺好,叫他聽法,也說忙得沒時間。他忙畫圖設計造廟,他已經設計了四十個廟,說是以這個來修供養。因爲到設計院去設計,設計費要幾萬、十幾萬,他一分錢都不要,所以他很忙。他說他這樣做是爲了把衆生引到佛門裏來,他稱這是“引進法門”,可即使把人引進廟來了,裏邊沒有法,也不叫法門,成了旅遊景點。

  後來有位法師來到我們這裏,法師對他說:“現在是人少,沒有法。你畫了那麼多圖樣,有什麼用啊?從前有規矩,要修行開悟了,才能造廟。”

  不要把小廟變成小家庭,不忙佛法忙香客

  現在有的小廟就等于一個小家庭,這怎能叫修行場所?生活來源靠香客功德箱裏丟錢,廟裏也從不講法,沒有法跟神廟也差不多。香客進來就忙著去敲罄,表示隆重,人家一感動,不想拿錢的也就拿錢出來,心想你不給我敲,或許這個泥菩薩醒不過,他怎麼知道我在拜他?敲一下罄還忙著講話:“保佑你做生意發財”,當——;“保佑你全家身體健康”,當——,“兒子出國”,當——;“女兒找個好丈夫”,當——,把香客當財神爺,接了又送,就忙這一些,這叫佛教嗎?

  

  

《空觀開示(30~39)》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空觀開示(40~49)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