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觀開示(40~49)

  空觀開示(40)

  ◎傅味琴 講于 2001.4.18 

  忙鬼的,把佛教變成鬼教;

  忙神的,把佛教變成神教;

  忙法的,才是真正的佛教

  提要:

  ·把錫箔燒給菩薩的地方,佛教就滅了

  ·忙鬼的,把佛教變成鬼教;忙神的,把佛教變成神教;忙法的,才是真正的

  佛教

  ·不想出離的人,學了出離法也不會去實踐

  ·朝山卻不知學法斷煩惱,把煩惱一刀切斷,這才是走上了修行的路

  ·朝山得不到境界,想起了“走穿草鞋,無量罪過,坐破蒲團,無量功德”

  ·觀苦谛,才能斷貪欲,修好道谛,才有滅谛的成就

  把錫箔燒給菩薩的地方,佛教就滅了

  那一年上海有一家,請來幾位比丘尼,兩個是年老的,兩個是年輕的,我跟她們談談叫她們去佛學苑多學佛法,年輕的聽了高興啊,卻偷偷跟我說:我師父可能不同意。他們在爲這一家忙折錫箔,這家主人給我介紹,這是燒給菩薩的,名稱叫保平安。我說“菩薩還要燒錫箔?”他說:“這是師父規定的,你別說別說。”菩薩也成了得人錢財,爲人消災,簡直是笑話。

  沒有法,佛教就滅了。這種現象普遍得很,使社會上的人認爲這就是佛教。敗壞了佛教形象,到底是有功德還是有罪過啊?

  忙鬼的,把佛教變成鬼教;忙神的,把佛教

  變成神教;忙法的,才是真正的佛教

  忙鬼的,把佛教變了鬼教;忙神的,把佛教變了神教;要忙法,才是真正的佛教。佛沒有涅槃時,你只要到佛那裏去,佛會給你講法的。現在佛涅槃了,你再不依靠法,怎麼辦?所以你要請師給你講法,要到善知識那裏去聽法。你不聽不學,你仍然沒得法呀。

  不想出離的人,學了出離法也不會去實踐

  苦谛集谛是生死流轉法,知道流轉的苦,就要把流轉的因找出來,要把煩惱斷掉。滅谛道谛是出離法,能夠出離生死輪回。假如不修苦集二谛,只要滅谛道谛法,那你不知道生死流轉的苦,你會去斷煩惱嗎?可能還認爲煩惱也有好處,貪心一來,多吃一點,享受享受不好嗎?不想出離的人,學了出離法也不會去實踐的。

  朝山卻不知學法斷煩惱,把煩惱一刀切斷,

  這才是走上了修行的路

  現在是有很多人名義上在研究佛法,可是從不斷煩惱,從來沒有觀過苦。有人告訴我,他四大名山已經朝了七次,今年發心要朝第八次。朝山能叫修行嗎?既不懂佛法,又不學佛菩薩的修行功德,這種朝山成了佛門的旅遊。拿這個時間來學學法不好嗎?學了佛法好好思惟,起了煩惱冷靜冷靜,把煩惱一刀切斷,這才是走上了修行的路。

  朝山得不到境界,想起了“走穿草鞋,

  無量罪過;坐破蒲團,無量功德”

  我四大名山全都朝過,一點境界都沒有,我想可能佛菩薩看見我去朝山不高興。從前老修行也說:走穿草鞋,無量罪過。還不如你花一天時間去修座禅定,所謂“坐破蒲團,無量功德”。你不修苦谛集谛,哪來滅谛道谛?你不斷煩惱,當然也不會要斷煩惱的方法。比如你不想鋪路,就不會去拿鋪路的工具。所以學佛法,要照佛法去修,一定要學圓滿,修全面,這才有希望。

  觀苦谛,才能斷貪欲,

  修好道谛,才有滅谛的成就

  即使苦谛明白了,你修了沒有,觀察了沒有?內心生了根沒有?如果生了根,什麼五欲的快樂你也起不來喽。

  集谛呢?說某某人脾氣最壞,我一看見他發脾氣就討厭。卻從來不看自己的脾氣,看不到自己的脾氣,不斷自己煩惱,怎麼了生死啊?那麼一來,滅道二谛就根本就行不起來,所以不要以爲苦集二谛不重要。

  斷掉煩惱總要有方法,要有工具,所以要修道谛,道谛修成就了就是滅谛,所以要“知苦思斷集,慕滅乃修道”。

  空觀開示(41)

  ◎傅味琴 講于 2001.4.18 

  修四谛法,行菩薩道,才是圓滿的大乘佛法。

  苦集二谛就在人世間,鏡子能照自己才叫修行

  提要:

  ·修四谛法,行菩薩道,才是圓滿的大乘佛法

  ·苦集二谛就在人世間,鏡子能照自己才叫修行

  ·佛教流傳到今天,是從佛在鹿野苑度五比丘開始的

  ·佛陀常講的法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要有處所,要有發心,要有法,叁個因緣具足就能學到法,少一個就

  學不到法

  修四谛法,行菩薩道,才是圓滿的大乘佛法

  你們假如肯發大心,悲憫娑婆世界衆生,你想修菩薩法度衆生出苦海,這好得很啊,佛最贊歎大乘功德,所以佛到後來講大乘法門。大乘經典你只要肯聽一聽,學一學,這個功德也極大。可是別忘了先把四谛法修好,這是根本法。有人說四谛法是小乘,你修四谛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度衆生,這個四谛法就是大乘,這個滅谛就是大乘的涅槃,道谛的叁十七道品就成了大乘的叁十七菩提分。心有大小,法無高下,所以叫不二法門。

  苦集二谛就在人世間,鏡子能照自己才叫修行

  不論哪本經典,全是根據四谛法講的,極樂世界的鳥,還會說苦空無常,就是世間法,照樣可以講出佛法來。人世間經常說:“做人苦啊,做人難啊”,就看你悟不悟。我五二年初進佛門,有一天在電車站等車,一個單位的大鐵門裏邊綁著一頭肥豬,所以人怕出名豬怕壯,這句話真有道理。它也懂的肯定沒好事,哇哇叫啊。我看了真難過,誰逃得過死亡?這就是死的苦。生有生苦,死有死苦。

  集谛呢?人常會說:這個人盡是擾亂人,這種脾氣真壞,沒得好報。如果你說自己呢,你就在修行了。鏡子老是去照人,應該照照自己才對,看看自己有什麼不對,擦擦幹淨。照自己才叫修行。

  佛教流傳到今天,是從佛在

  鹿野苑度五比丘開始的

  佛去鹿野苑度五比丘,說四谛法,五比丘個個證果成阿羅漢,從此叁寶依次興隆,佛寶釋迦佛,法寶四谛法,僧寶五比丘。僧寶這兩個字起源從五比丘來。佛教流傳到今天,已經兩千五百多年了,是從五比丘開始的。

  佛陀常講的法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阿說示告舍利弗”,那時舍利弗是印度很有名的一個外道,手下有五百個弟子,在路上遇到阿說示尊者,看他威儀非常好。舍利弗就問他,你師父佛陀,平時跟你們講些什麼?回答說:佛陀常講的法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人世間的一切,包括整個宇宙所有的現象都叫法,都是因緣而生。因緣所生法,也從因緣滅,因緣具足就出生,因緣分散就滅,所以叫“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生是由于聚合的關系,滅是由于分散的關系。

  要有處所,要有發心,要有法,

  叁個因緣具足就能學到法,少一個就學不到法

  我們辦佛學苑,也是因緣所生法。一要有房子,有課堂,這是環境;二要你自己要發心來學;叁要有法。叁個因緣具足才有你們每天的學法,缺少一個都不行。

  條件具足了還會發生變化,有一個條件變化,你就學不成了。比如你來了後,心不定,又想走了,老師同學總是鼓勵你留下來,可是你還是扭不過來,走的人就學不到法了。所以條件變化,事物就要變化。好比這一只香爐,人們稱一鼎叁足,叁只腳壞了一只腳,擺來擺去擺不平,所以戒定慧叁者不可缺少一樣。

  今天下課。

  空觀開示(42)

  ◎傅味琴 講于 2001.4.19

  生滅是相對的,修行就是要

  進入沒有生滅的絕對的境界

  提要:

  ·生滅是相對的,修行就是要進入沒有生滅的絕對的境界

  ·生和死都靠緣促成,人就是完成我們自身因果的一個緣

  ·能悟諸行無常,即能見如來,連如來都見不到,怎能成佛

  ·不斷生滅,就出現了形相,佛說一切有相皆虛妄

  ·佛心平等,娑婆與極樂也是平等,衆生心有分別,所以出現的環境也有區別

  一切法性空 性空故緣生~緣即條件,因緣具足事物決定出生,因緣不足,則不出生,條件變化事物也變化,條件分散事物就要滅,既然能變能滅,故緣生性空,緣聚即生,緣散即滅,故佛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一切法不生而生,所謂緣生,最要者,緣起中不可忘性空,性空中不可忘緣生,諸法雖有各各名,名異而體則同也。

  生滅是相對的,修行就是要進入

  沒有生滅的絕對的境界

  上次講到緣起法,“一切皆是緣起安立”。舍利弗有一天路遇佛的弟子阿說示,他問:“你的師父佛陀經常跟你們說什麼法?”阿說示說:佛陀常講的法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又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

  一切法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因緣聚合則生,分散則滅。生跟滅是相對的,我們修行就是要進入沒有生滅的絕對的真理境界。世間上一切都是生滅法,有生必有滅,有樂必有苦。

  人生下來,究竟是喜事還是悲哀?世間上都認爲是喜事,父母有了孩子,總是歡歡喜喜的,祖母有了孫子,更歡喜。可是對孩子本身來說,生下來了,只是又一世開始了,從生下來第一天開始,就一步一步走向死亡,沒有一個人逃得脫死。生中有死,死中有生,生生世世,了脫不了。

  生和死都靠緣促成,

  人就是完成我們自身因果的一個緣

  生和死,都是靠緣促成。緣就是條件,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我跟他有緣。那必須要有他,才有這個緣啊,如果沒有他呢?即使過去世你們兩個人認得,可是今世沒有碰到,這個緣也不成立啊。一定要碰到了,才會做好朋友好同學,所以人就是完成我們自身因果的一個緣。

  能悟諸行無常,即能見如來,

  連如來都見不到,怎能成佛

  假如緣變化了呢?事物也變化了。兩個人見面了,出生了感情,這個緣變化了,感情就變成了痛苦。世間上一切法都是這樣,不是什麼神在主宰,也不是上帝的意志。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一切都在行,一切都在運轉,由于行、由于運轉,事物就不會永恒。做人從小長到大,這就是行;長大了又變老,也在行;老了又死了,也在行;中有身又去投胎了,又是行,只要有行,就不會停止。都是刹那刹那在運動,刹那刹那在變化,所以稱無常。無就是沒有,常就是永恒不變,沒有永恒不變的事物,佛法就是講…

《空觀開示(40~4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空觀開示(50~60)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