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觀開示(50~60)

  空觀開示(50)

  ◎傅味琴 講于 2001.4.23

  想不死的都死了,說明常見的錯誤;

  只承認現在,不承認過去、未來,這是斷見的錯誤

  提要:

  ·修行人要掌握自己的命運,佛法的前途要變好不變壞

  ·想不死的人都死了,討厭的夏天冬天照常來,都是在說明常見錯誤

  ·只承認現在,不承認有過去和未來,這是斷見的錯誤

  ·世人對佛法的認識是個空白,隨自己喜惡來評論。懂佛法去信叫正信,

  不懂而信叫迷信

  ·歪風邪氣推動迷信的道路,爲拿工資,進了佛門卻在亂搞

  ·開光要付錢,經書、念珠都要開光,真是笑話

  修行人要掌握自己的命運,

  佛法的前途要變好不變壞

  話再說回來,常見是錯的。如果一切都不會變,老年人頭發也不會白,皮膚也不會皺起,健康人也不會生病,病人也不會好。凡事常不了,既然要變,我們學佛法智慧的人,應該掌握一個關鍵:讓它變好,可不能讓它變壞。我們修行人就要這麼掌握自己的命運,掌握整個佛教的前途。

  我年輕時候的佛教,還沒有看見現在這種現象,僅僅過了六十年,這就是無常呀。令人痛心的是:要變,就往好的方面變吧,怎能往壞的方面變呢?所以我們要發願,努力讓佛教變好,可不能變壞。佛教變壞,衆生倒黴;佛教變好,衆生就能得到幸福。出家人是人天師表,能不做衆生的榜樣嗎?

  想不死的人都死了,討厭的夏天冬天照常來,都是在說明常見錯誤

  我這是以種種的事實來說明常見是錯誤。秦始皇想長生不老,叫徐福去找不死的藥,徐福也不知道跑到哪裏去了。自古以來人人都怕死,想盡各種方法,哪有一個人活到今天呢?人們都喜歡春天、秋天,可是夏天、冬天偏偏要來,這是客觀規律嘛。

  只承認現在,不承認有過去和未來,

  這是斷見的錯誤

  斷見也是錯誤的。最大的斷見的是認爲人死了什麼也沒有了。花草枯掉了,是沒有了嗎?明年春天又生出來了。佛講叁世看問題,又稱叁際,前際、後際、還有現在。我們不能夠只承認現在,不承認過去,也不承認有未來。

  譬如說,今天星期一,你不能說沒有星期二,也沒有星期天。昨天就是星期天,明天就是星期二。

  世人對佛法的認識是個空白,隨自己喜惡來評論。

  懂佛法去信叫正信,不懂而信叫迷信

  世間上人因爲長期不了解佛法,尤其佛門裏某些現象不好,使他們更不想了解,也包括佛弟子菩提心很不夠,沒有想盡辦法把佛法普及開去。所以世間上人對佛法的認識是個空白,卻喜歡隨著自己的喜惡隨口評論。有的人說佛教好話,有的說佛教壞話。可是佛門裏的佛弟子,佛法不懂,你即使說佛法不是迷信,人家怎麼相信你?懂佛法去信叫正信,不懂而信,也叫迷信!

  歪風邪氣推動迷信的道路,

  爲拿工資,進了佛門卻在亂搞

  現在歪風邪氣,盡是推動有善根的年輕人,走迷信的道路。現在不懂佛法乃至不信佛的人進入佛門裏越來越多了。上海有個居士對寺院裏工作的人看不慣,就批評他:“你在佛門怎麼可以這樣呢?”他笑笑:“我不信的啦。”他是爲了工資而來工作的。這些廟裏的當家或者領導怎麼可以把不信的人請進來亂搞呢?

  還有一次是在四川,有人到請佛像的地方問:“請了佛像要不要開光?”回答說:“隨你,心理作用。”這種話也是不信佛的人說的。

  開光要付錢,經書、念珠都要開光,真是笑話

  現在開光風行一時!你請了佛像,就會有人主動跟你說,“來來來,我來給你開光。”我學佛四十年,從沒有聽見過開光要付錢的。寺廟裏的佛像開光有開光儀式,開光也沒有規定要發請帖請客吃飯、收錢啊。

  後來發展到你家裏的經書也要送來開光,(衆笑)你這串念珠開過光沒有?(衆笑)真是笑話了!

  空觀開示(51)

  ◎傅味琴 講于 2001.4.23

  能悟“緣起非斷,性空非常”

  就不會執著斷見常見

  提要:

  ·人死了,名利有什麼用?腐敗風氣太重了不能不說

  ·表壞時間可沒停,燈破電可沒滅,煩惱斷不了,衆生生死也滅不了

  ·世人的心態並不希望死了就沒了,而是但願死了還是有

  ·世人雖有斷見,卻仍給死人設個靈堂;不在佛菩薩前燒香,也會在媽

  遺像前獻花

  ·轉世的修行人,實是乘願再來

  ·乘願再來如果來得太晚了,還是發願晚一點走好

  ·願來娑婆比較現實,二十年一過又能講經說法

  ·能悟“緣起非斷,性空非常”,就不會執斷常見

  人死了,名利有什麼用?

  腐敗風氣太重了不能不說

  爲了抓經濟效益,佛門搞成這樣!腦子裏有沒有一個念頭:我要死的,死了名利有什麼用?還得下地獄!有說我講法總是繞到外面去,因爲腐敗的風氣太重了!不能不說。

  表壞時間可沒停,燈破電可沒滅,

  煩惱斷不了,衆生生死也滅不了

  假如說:我今天要死了,就不可能有明天,這就是斷見。你死了,明天照樣來!一只表壞了,並不等于時間停了。一個燈泡破了,並不等于宇宙的電斷滅了。衆生流轉生死也是如此,因爲斷不了煩惱,無始以來不知道流轉了多少。

  世人的心態並不希望死了就沒了,

  而是但願死了還是有

  一個修行人死了,如果他修行好,受人尊重,人們總是願他乘願再來,也就是說希望他乘著願力再回到娑婆世界的人間來度衆生。如果死了就沒有了,還會來嗎?衆生的心態不管是對誰,總不希望人死了就沒了,尤其是對父母親。有的還說:“媽,你無論如何要托個夢給我噢。”他還是希望有嘛。

  世人雖有斷見,卻仍給死人設個靈堂;

  不在佛菩薩前燒香,也會在媽遺像前獻花

  一個相信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的人,也會給死人設個靈堂,這些事實都反映出口上說“沒有了”的人,內心裏還在想有。即使在佛菩薩面前他不肯點香,他也會在媽的遺像前獻花。假如別人說:“死了,什麼都沒有了,你搞什麼迷信?”他眼睛瞪瞪:“管你什麼事啊?這是我媽!”衆生心態都是這樣。

  轉世的修行人,實是乘願再來

  佛教裏有一種轉世的修行人,就是死了馬上轉世人間繼續修行弘法,那可是真正的乘願再來。假如老師父一千年後再來,一萬年再來,這些衆生下了地獄,誰來救他們?有說往生淨土乘願再來,下品下生要過十二大劫,相當一百六十一億萬年,才花開見佛,那時娑婆世界可能早就毀滅了,時間太長啦!你乘願再來,趕快求上品上生啊。

  即使上品上生馬上花開見佛,也還來不了,還要跟阿彌陀佛學法。所以發菩提心的人,還是來得快一點噢。

  乘願再來如果來得太晚了,還是發願晚一點走好

  乘願再來是句極好的話,可是誰知道他乘什麼願,什麼時候再來,如果來得太晚了,還不如現實一點,發願晚一點走好。

  我曾經問過我的學生:“我往生極樂世界好不好啊?”她想了一會兒才回答我:“老師,你別走!”衆生都不希望善知識走啊。

  願來娑婆比較現實,二十年一過又能講經說法

  發願世世常行菩薩道的人,即使死了也不離開娑婆世界,二十年一過又講經說法,那時衆生也還聽到法啊。所以轉世的修行人真是令人欽佩,他們的一顆菩提心,是真正的大乘精神,也比較現實。

  能悟“緣起非斷,性空非常”,就不會執斷常見

  希望我們壞的東西不要讓它常下去,好的東西要繼續下去不要斷。從佛法的道理上來講,應該要非斷非常,“緣起非斷”,分散了好像沒有了,其實它還可以聚集起來繼續緣起;“性空非常”,諸法都是性空,刹那刹那在變,它在變就說明它性空,性不空它怎麼會變呢?所以諸法非常,因爲它性空要變。

  “一切緣起”,你懂得了一切法是緣起性空,你就不會執著斷見常見。

  今天下課。

  空觀開示(52)

  ◎傅味琴 講于 2001.4.24

  修行人想解脫,必須去掉我執法執,

  知道一切法自性無我,才能去掉法執

  提要:

  ·釋迦佛說:“衆生大顛倒”,指的就是人世間知見錯誤

  ·修行人想解脫,必須去掉我執法執,知道一切法自性無我,才能去掉法執

  ·客觀存在的變化過程,我們是改變不了的

  ·宗教都說有,相信神能主宰一切,佛教反對這種說法,所以佛教不是宗教

  ·佛在人間時,並沒有如今這些儀式和規矩,只是講法而已

  ·佛當年哪會叫人舉牌肅靜回避?如今有錢人卻願意花大價錢買張高級戲票

  自性無我~無我即無主,緣生故,自性無我

  當體即空~諸法自性無我,當體即空

  空與有的辯證關系:

  ~空不是否定事物的存在

  有不是事物發展的全過程

  世間上沒有永恒不變的事物,事物發展有成住壞空四個過程

  ~空是真空,有是假有

  ~《金剛經》雲:“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一切法體性皆空),若見諸相非相(緣生假合),即見如來(見性空)

  釋迦佛說:“衆生大顛倒”,

  指的就是人世間知見錯誤

  “是故遠離斷常等邊,自性無我,當體即空也”,斷見常見,都是只看到暫時現象、表面現象,不是全過程看問題,所以他們都不正確,都不是真理,我們應該離開這些錯誤的知見。釋迦佛說衆生大顛倒,指的就是人世間知見錯誤。

  修行人想解脫,必須去掉我執法執,

  知道一切法自性無我,才能去掉法執

  “自性無我~無我即無主”,一切法自性無我,就是說一切法本身沒有一個主宰。我們知道了法無我,才能去掉法執。修行人要想解脫,必須去掉我執、法執。我是指人,對我們自己的執著要放下,法是指法,對于世間上的法,乃至我們學到的佛法,我們要懂得它的理和體,對它也不能執著,也要放下。大家可以先把這些道理弄明白,真正的悟那是後來的事情。

  客觀存在的變化過程,我們是改變不了的

  無我即沒有一個主宰,人是如此,一切法也是如此。人自己主宰不了自己,每個人都不想生病,病還是要來,並不因爲你不想生病,病就不來了;人不想老,仍然會老;不想死,還是要死。人身上的一切變化以及變化的過程,都是客觀存在,我們改變不了…

《空觀開示(50~6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心一境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