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一境性 (1)
傅味琴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5
要經過訓練才能達到“心一境性”
提要:
·既喜歡聽高深的法,又苦于聽不懂,只能深入淺出講
·心止在一個境上不動搖,久之成性
·性是事物的本質,物質及動物都有性
·心與性好比水與波,不一亦不異
·不要認爲聽得懂是淺,聽不懂才高
·想達到心一境性,要經過訓練,不是一想就能成功的
既喜歡聽高深的法,又苦于聽不懂,只能深入淺出講
今天講心一境性,因緣是這次來小住的同學特地請我講講“心一境性”,今天只能夠淺略地講一講,一方面是時間緊,另一方面,一般初聽法的人或者小住同學,你們既喜歡聽高深的法,也害怕聽高深的法,因爲不好懂,尤其是從理論上去講,那很枯燥的。所以今天所講的,實際上僅僅是開個頭。 性~天然的本質
心止在一個境上不動搖,久之成性
心一境性,照文字解說是指你的心止在這個境上再也不移動了,你訓練久了,産生了力量,心就不容易動搖,能穩得住,隨時隨刻都能保持,這種狀態就形成了一個性。
性是事物的本質,物質及動物都有性
說得通俗一點,所有物質都有性,水有濕性;火有暖性;你一靠近火就能感覺到它很溫暖;地是硬性,因爲地是硬的,所以能蓋高樓大廈,風是動性。
動物也有它的性,人有人性,人有男人女人,有中國人外國人,不管什麼人,性是一樣的,所以叫人性。當然喽,狗有狗性,貓有貓性,魚有魚性,陸地動物在地上呼吸空氣,水生動物在水裏呼吸空氣,所以這個性可以解說成“天然的本質”,或者說“事物的本質”。 心性~性就是本性,也就是未動心之前的心,它譬如水,心就是心念,它譬如波。水與波同是濕性,本來不異,但波是動相,水是靜相,波動則昏亂,水清則月現,這樣的水與波又是不一,所以心與性是不一不異。
心與性好比水與波,不一亦不異
“心一境性”,第一個字是“心”,後一個“性”,其實這兩個字有相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它們是一樣的,這叫“不異”,可是它們表現又不同,這叫“不一”,所以心、性是不一不異。打個比方,湖面上平靜的水,水是濕性;風一刮,水面起了波,波也是水,也是濕性,從性上說是一樣。可是在形象上來看,一個是平靜的,一個是起了波,又是不一樣,所以叫不一不異。
不要認爲聽得懂是淺,聽不懂才高
千萬不要有怪思想:聽懂了就認爲太淺了。現在佛門有些人專門喜歡聽聽不懂的,認爲這才是高。其實你不懂還高什麼呀?從前一個老居士講課,講到後來問:“你們聽得懂嗎?”下面有人點點頭,老居士吃驚地說:“什麼?!我都不懂,你能懂啊?”(衆笑)講的人也不懂,聽的人也不懂,這樣佛門就完了。聽了我的講法,我想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喜歡,別人講法聽不懂,傅老師講法能聽得懂;還有一種:講得太淺了。本來兩叁句話就能講清楚的,何必一定要講得人家聽不懂才算高。比如“如是我聞”,如者如如不動也,(衆笑)如者,法爾如是也,如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也,高!(衆笑)這種話跟如是我聞有什麼關系?
想達到心一境性,
要經過訓練,不是一想就能成功的
再講心,就是心理的心,性,就是本性的性,拿水跟波來打比喻,起波的水就是我們的心,如果平靜下去了,這個平靜的水就是我們的性,所以心是動的,性是不動的,心會變,性不會變。我們的心理活動是變化無常的,打起妄想來真像一個萬花筒,稍微動一動就是一個境界,一會想昨天,一會想小時候,一會想自己的孩子挺可愛,一會想到自己小時候在農村,有個孩子在河邊磨刀,他說要“殺死猴子。”過去的事情亂七八糟,無軌電車不知開了多遠。假如科學發明了一種儀器,套在頭上,你打的妄想全給你錄下來,放給你聽聽,非但亂七八糟,而且卑鄙肮髒。所以我們的心是動的,可是佛性的性不是這顆心的心,他是本性的性,所以佛性是不動的。心要變,佛性不會變,心始終沒有圓滿過,而佛性始終是圓滿的。成佛了你的佛性是圓滿的,你做衆生時你的佛性也是圓滿的,無論你怎麼流轉生死,六道輪回,佛性都不變。要訓練我們的心不變不動,有一個辦法就是訓練心定在一個境上,假如你的心在這個境上能夠達到穩固、不變、不動,那這就成爲性,所以叫心一境性。那要通過訓練的,不是你一想就能成功的。
心一境性 (3)
傅味琴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5
沒有法的修行,
就不可能在法上得到成就
提要:
·要達到一心不亂,必須一個妄念也不起來
·念佛要“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有信力、願力、有心一境性的能力,想到哪兒就到哪兒
·求福不求慧,求生淨土就不穩當了
·要發菩提心,在苦的地方修行最快
要達到一心不亂,必須一個妄念也不起來
《佛說阿彌陀經》裏有講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或者你做到一天,“若二日”,或者做到兩天,或者做到叁天四天五天六天七天,一心不亂,你必須要達到一心不亂,也就是說心一動也不動,一個妄念也不起來,好比水面上一個泡泡也沒有,這是有標准的。實際上求生西方淨土要求很高,搞得太簡單了,這就貶低淨土法門。
一心不亂就是定,也就是心一境性,心一動,定就會消失。上海過去有個居士,在念佛人裏挺有名的。據他說,他看見阿彌陀佛來了,他跟阿彌陀佛講條件,“阿彌陀佛你捧銀臺來我不去,捧金臺來我才去。”這就不是一心,功夫可不能打折扣的。
念佛要“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我年輕時候經常聽到老法師講:念佛要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要做到雖在念佛,可沒有我在念佛的念頭。你雖然沒有這個念頭,心裏還在轉動佛號,你這樣子才能心平如水。
求福不求慧,求生淨土就不穩當了
唸佛求生淨土的也應該求智慧、修禅定、好好培福,要修福修慧呀。從前的圓瑛老法師也是修念佛法門的,他有句話:求福求慧求生淨土。你不修智慧不聽法,認爲聽法浪費時間沒有必要,這就不妥當了。
要發菩提心,在苦的地方修行最快
修淨土法門還要發菩提心。因爲極樂世界是佛土,你到佛土去你不發菩提心能相應嗎?如果你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弘揚佛法廣度衆生,將來能得上品上生,一往生就花開見佛,多好。如果下品下生,就要十二大劫花才開,十二大劫要一百六十一億年。釋迦佛說,娑婆世界修一天,勝過極樂世界修一百年。這個一百年可不是娑婆世界的年份,而是極樂世界的年份,所以娑婆世界是修行最好最快的地方,因爲娑婆世界苦啊。法師常說:蓮花就在你心裏,要你自己修出來的。
心一境性 (4)
傅味琴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5
得初禅,要離欲惡不善法
提要:
·初禅離欲惡不善法
·五欲以貪財爲首,“發財”是把財發出去
·一切美好的色,在家不能貪,出家不能愛
初禅~離欲惡不善法入初禅(分謂離蓋離欲)
五欲~色聲香味觸,五根所對之塵境也,彼能生貪,故名爲欲
惡不善法~身口意惡行,身口意叁惡行總括一切惡行,分爲十不善,身叁口四意叁。
初禅五支~覺、觀、喜、樂、一心
~要當次第因緣,悟入一心,勿得忙亂,一人競跑。
初禅離欲惡不善法
因爲心一境性是在初禅的最後一個境界裏,所以今天就簡單的講講初禅,根據就是能海上師編的《戒定慧基本叁學》裏舍利弗講的《禅定品》。
“初禅離欲惡不善法”,欲就是五欲。不管你修什麼法門,都要離開對五欲的貪心。你不離開非但沒有成就,而且要下地獄,釋迦佛說過:“人間妙五欲,地獄五條根”。你貪人間妙五欲,地獄五條根已經生下了。
五欲以貪財爲首,“發財”是把財發出去
五欲是什麼?粗的五欲是財色名食睡。財,貪錢。現在人連發財都不會解說,經常搞錯。發財是把你的財發出去。單位裏有個收發室,收是收進來,發是發出去。我多少年沒有碰到一個真正發財的人,今年年初一,咱們兩個學生給老木匠彭師傅送了碗湯圓,彭師傅就一定要給每個人一個紅包,一個紅包二十元錢。他倆不要,他偏要發財——硬塞過來,“你不要,我就發不了財了。”(衆笑)這叫發財。現在人都希望財寶滾進來,這叫收財。有人福字倒貼,連福都顛倒了,(衆笑)真是二十一世紀的迷信。不要貪財,黃金就是毒蛇。世間上人因爲貪財幹了多少壞事?坐牢的坐牢,死刑的死刑。而且你貪財,去拼命地賺錢,也傷你的身體,賺到了錢還要拼命地享受,把錢用出去,這也傷身體呀。現在日本科學家已經敲響警鍾了,城市裏的夜生活實在太危險,形成了許多老年癡呆症。何況爲了發財去走歪道,都是在造業啊。
一切美好的色,在家不能貪,出家不能愛
色,不一定是女色,也包括一切美好的事物。看見漂亮的東西就愛,這就是貪色。我從前在社會上講課,有時候講風趣話:“你們這些女學生,我有一天要到你們家裏來家訪。檢查你有多少雙皮鞋。”(衆笑)看見好的就買,不是貪色是什麼?對出家人來說,更加嚴格,一切美好的東西都不能愛,只能供佛。看見一朵花,你愛了,心也不清淨。尤其是男女的愛是生死的根源,一墮愛河,你法身慧命就完了,因爲愛河裏是靠迷惑産生快樂的。
心一境性 (5)
傅味琴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5
不要貪名,
名字要留在苦難人的心裏
提要:
·不要貪名,名字要留在苦難人的心裏
·嘴裏吃素,心裏吃葷,也叫貪吃
·睡是大無明,不要貪睡,蟒蛇一睡六十年醒不過來
·修行不能貪著聲音的美妙
不要貪名,名字要留在苦難人的心裏
名。不要貪名,自己的名字要留在苦難人的…
《心一境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