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一境性▪P3

  ..續本文上一頁自搞一套,還特別喜歡高。好比外道氣功師個個都是大氣功師,傲慢到這樣。你不肯進小學,哪能進中學?沒有進中學,哪能進大學?一個小孩子剛剛六歲要到大學報名,行嗎?思想境界一片混亂,所以才導致今天佛法衰落,修行沒希望。現在我們大力在糾正,可很吃力啊,人家不要聽你的,你有啥辦法?說沒辦法還是有辦法,眼看著你們不是來聽了?所以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咱們在湖北時唱《佛教靠我》,是靠你們,所以學修要按照步驟,先要有覺有觀,得喜得樂,然後才能進入一心,不要太忙亂,否則欲速則不達,越急越亂,結果全是空忙。

  心一境性 (8)

  傅味琴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6

  要達到心一境性,第一步要把“覺”修好

  提要:

  ·五個步驟,只有一個沖在前面,等于抓住了一個法,掃掉了其他法

  ·以前法師講“掃”是指掃掉對法的執著,現在人連法都掃掉了,菩薩也被掃光了

  ·如今有人把觀世音菩薩說成是“雜”菩薩了

  ·要達到心一境性,第一步要把“覺”修好

  五個步驟,只有一個沖在前面,

  等于抓住了一個法,掃掉了其他法

  如果你不按步驟,五個中間只抓一條,比如你們希望我講心一境性,那是好事啊,因爲你來求法,你來求懂,至少不是唸經不求懂的人。但是我講心一境性,必須告訴你要按照這五個步驟修,如果我不按步驟光是跟你講心一境性,就好比五個步驟只有一個步驟沖在前面,那是不恰當的,那就等于只抓住了一個法,其他法全都被你掃掉了。

  以前法師講“掃”是指掃掉對法的執著,

  現在人連法都掃掉了,菩薩也被掃光了

  說起“掃”,現在的掃跟我年輕時候聽到的掃完全不同了,全變掉了。我年輕時在佛教青年會聽老法師講《金剛經》,他把《金剛經》總括爲一句話:《金剛經》就是一面講一面掃,講到後來全部掃光。這個掃是指當你得到了法了以後,要去掉對法的執著心,這位老法師講得沒錯啊。可是現在那些愚蠢顛倒的人,甚至被某些人稱爲善知識大法師,他也在掃,人家還沒有學到法,他就把所有法所有菩薩全掃光。

  大概在十幾年前,我在南京居士家裏,這個居士接到一封信,是一張油印品,他看了挺不高興,拿給我看,原來是一張某某人的語錄,我從頭看到底,全部錯。

  其中有一段說,“有些人,親人死亡了就給他唸《地藏經》幫他消除業障。那又何必呢?難道你唸阿彌陀佛就不能消業障?難道你不唸《地藏經》,地藏菩薩會生你的氣嗎?”這麼一說大家都不唸《地藏經》了,地藏菩薩也被他掃地出門了。

  如今有人把觀世音菩薩說成是“雜”菩薩了

  後來福鼎居士林請我去講法,我想大家都是修淨土法門的,我應該對機說法,觀世音菩薩是西方叁聖之一,我就講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的發願文。一開始副林長上來講話,福鼎話我聽不懂,等她講完了,我就問,“你剛才講話,我只聽懂“雜修”兩個字,你是不是跟大家說:唸觀世音菩薩、聽觀世音菩薩法不叫雜修?”她說“是的是的。”連唸觀世音菩薩、聽觀世音菩薩法,都被某些人稱爲雜修,那麼觀世音菩薩成了雜菩薩了,(衆笑)觀世音菩薩也給他掃光了。 雲何覺?重覺,究竟覺,諸所憶念,法明來至思惟心,是名覺。

  ~能海上師說:“重覺者,于法再再簡擇;究竟覺者,於法了解;凡諸聞思諸法,正修行時,憶念此法,爾時明慧來至思維心,得解了於法,名曰覺悟。”(摘自《能海上師全集》第一輯第258頁)

  

  要達到心一境性,第一步要把“覺”修好

  所以掃只能掃掉對法的執著心,而不能把法掃掉,把法掃掉你永遠是愚癡衆生。所以我們講心一境性必須要按步驟講。第一個步驟是覺,要把覺修好。覺悟覺悟,覺在前面,悟在後面,你沒有覺哪有悟?好比教證二法,也是教在前面,證在後面,你佛法都不懂,證什麼呀?沒有正確的理論作指導,那還不是盲修瞎練?

  心一境性 (9)

  傅味琴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6

  不懂法、誤解法、謗法,都是迷不是覺

  提要:

  ·不去掉愚不去掉迷,一切顛倒是不可能覺的

  ·講覺要根據法來講,要從佛法中達到覺

  ·寫書的人在謗法,謗了法還有什麼覺

  ·不懂佛法、誤解佛法,都是迷不是覺

  ·正與邪、是與非,要依佛講的法去鑒別選擇

  不去掉愚不去掉迷,一切顛倒是不可能覺的

  再比如顯密二教,也是要先顯後密,不修顯這個密就不成立。你隨便拿一本經書來看,總是先顯後密,比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全是顯教。最後“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密教。如果密教放在前面呢?開頭就是“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然後才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豈不顛倒了。(衆笑)引路人引錯了路,後面跟的人全跟著錯,所以末法時期衆生想證果成道極其希有,這全是人搞出來的錯呀。所以首先要有覺,方才能悟。覺跟愚,覺跟迷是相反的,如果人不轉變自己的愚不去掉自己的迷,那是不可能有覺的。好比天上的烏雲不飄掉,不可能出晴天。

  講覺要根據法來講,要從佛法中達到覺

  講覺還要根據法來講,脫離了法你說覺,這是你自說自話的覺。世間法上也有覺悟,那是世間法的覺,我們今天講佛法,應該依照佛法來講覺。過去上海佛教青年會有本刊物叫《覺訊》,裏邊弘揚的佛法,確實使人能覺悟,所以我常講我今天能進佛門信佛乃至弘法,跟當年上海佛教青年會的功德是分不開的。

  寫書的人在謗法,謗了法還有什麼覺

  有一本流傳很廣的書,書名也有一個覺字,書裏卻在謗法,謗了法還有什麼覺?而偏偏無知的人極力在印啊送啊,差不多每個居士家裏都有,我也有好幾本。在南京的時候,有個居士跟我說:“老師啊,我家裏地方小,這種書我實在多,咋辦呢?我送到你那兒來吧。”我說“我不要,我家裏也沒有倉庫。”麻煩不麻煩?

  書裏是一問一答,可能是自問自答,(衆笑)問:“佛教可不可以給不信佛的人講?”回答:“佛教光明正大,什麼都可以講。”那你可以反問他:比丘戒能公開嗎?密教能公開嗎?這豈不謗釋迦佛不光明正大,竟然還有一部分規定不能公開,那不是謗佛謗法嗎?就因爲一般人佛法懂得太少,所以聽不出來的。後面又說:“不像別的教派,有什麼真言密咒,不傳教外的人。”真言密咒就是顯密二教的密教,他謗成別的教,那就等于謗修真言密教的是異教徒。佛一再教導我們不要輕信名望高的人說的話,現在人寫的書很多啊,名望都很高,我一翻就看出錯誤來,所以我只能歎口氣,“現在的錯誤往往都發生在名望高的人那裏”。

  不懂佛法、誤解佛法,都是迷不是覺

  “重覺者,于法再再簡擇”,你真正要得到覺,那是要講原則的,你不能把原則作交易。“于法”,這個法就是佛法,你不懂佛法,只能說你是迷,而不能說你是覺。懂佛法的信佛才叫正信,不懂佛法信佛叫迷信。沒有法什麼也沒有,如果不是當年釋迦菩薩來娑婆世界成佛,說了四十九年法,我們今天還不是愚癡衆生,還不是什麼也沒有?

  正與邪、是與非,要依佛講的法去鑒別選擇

  聽了法以後你要一再一再地去鑒別選擇,這就是聞思修的思,必須通過你的思惟去了解去悟,現在的話就叫:正確對待。如果理解錯了,你必須糾正,如果你還沒有想通,再好好去想想,這就叫再再思惟。你聽人講法,看人寫的書,要特別小心,要有鑒別能力,他講得對不對,要根據叁法印。你這樣去思惟去簡擇才能覺悟。善知識也要根據原則來簡擇。通常講能夠以正法來引導你的就可以稱爲善知識,不過你真正要去依止他,想要將來得到成就的話,你必須要有所簡擇。選擇師有十個標准,就是看他有沒有這十種功德。哪能什麼功德也沒有就拜他爲師?

  現在連假和尚都自稱僧寶,也收徒弟了,亂成這個樣子還不許你說話,你要說話管一管,就說你背罪過。把善知識的嘴巴都封起來,讓假的鑽空子,這種作法非常惡劣。

  心一境性 (10)

  傅味琴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6

  見不到純粹的佛教面目,

  想證果成道就困難了

  提要:

  ·儒教、道教、佛教是叁家,不是一家

  ·見不到純粹的佛教面目,想證果成道就困難了

  ·有人不許別人說話,自己卻在誹謗人。正邪、香臭、是非分清楚,這才叫覺

  ·沒有分別慧,哪來無分別慧,平等對待,不是叫你變成糊塗蟲

  ·沒有文字般若,就什麼都沒有,沒有漸悟就沒有頓悟

  ·于法不了解,《心經》說成“多心經”

  儒教、道教、佛教是叁家,不是一家

  佛教傳到中國,一開始就失去了他的純粹性。有本書,都是中國古代名僧寫的詩,寫書的人就分析這些詩的思想境界,說某兩句是儒教思想,某兩句是道教思想。從前我經常聽到傅大士這個名字,因爲我姓傅,有人擡高我,也稱我傅大士,我以爲傅大士了不起,後來在這本書上看到傅大士,原來,連傅大士也在喊:儒教道教佛教本是一家。而我卻說是叁家。

  見不到純粹的佛教面目,想證果成道就困難了

  我這個名字“傅味琴”是我義父取的,他是書香門第,所以取我的名字也是充滿詩意。(衆笑)後來我信佛了,他非常贊歎,“你今天能學佛,我幾個兒子比不上你,儒教道教佛教本是一家。”我回答:“是叁家。”他馬上臉色一變,火起來了,“你叫不是我親生兒子,如果是我親生兒子,我一個耳光打過來。”可見學儒教的人修養也不太好。(衆笑)儒教佛教道教混雜,就見不到純粹的佛教面目了,再要想證果證道就困難了,因爲混淆了嘛。

  有人不許別人說話,自己卻在誹謗人。

  正邪、香臭、是非分清楚,這才叫覺

  長期以來佛門裏總有這麼一種風氣,是非好…

《心一境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