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壞香臭不分,從來不鑒別的,這跟儒教的隱惡揚善分不開的。有些人隱惡揚善都做不到,不許人家說話,自己卻盡是誹謗人家。還有些人不敢說人家有什麼錯,全說人家好話,到我這兒來就要生我氣,因爲我批評太多了,他聽不進去。還因爲他受影響太深,成了一個是非香臭正邪不分,大家都好,一團和氣的老好人。佛教是辯證法,凡事要一分爲二,正邪香臭是非好壞分分清楚,這才叫覺,但是根本原則你要依據佛法的原則來分別。
沒有分別慧,哪來無分別慧,
平等對待,不是叫你變成糊塗蟲
現在是連法都聽不到了,我年輕時往往還能聽到法,可一聽法就是“進入無分別慧”。後來我才懂,沒有有分別慧,哪來無分別慧?你必須把事情分別清楚,然後你再去掉法執,平等對待一切。平等對待不是叫你變成糊塗蟲,而是以平等心去度衆生,以平等心去指出衆生的對錯,也就是說要挽救一個犯錯誤的人,而不能去打擊貶低他。
沒有文字般若,就什麼都沒有,沒有漸悟就沒有頓悟
還有人說我講的是文字般若,好像很低級似的,能海上師說過:“沒有文字般若什麼也沒有。”還有人說:“你們是漸悟,我是頓悟。”要知道沒有漸悟就沒有頓悟,頓悟不過是快速度的漸悟。一開始就想開悟,你能開悟得了嗎?沒有覺哪來悟?中國佛門的這種不按步驟喜歡跳的風氣,厲害得很,結果很多連二樓都跳不上去,摔成了一拐一拐的。
于法不了解,《心經》說成“多心經”
“究竟覺者,于法了解”,再一步你要得到究竟的覺,你必須要對法通過聞思修有確確實實的理解。你先是不明白,通過學法,你再反複地想,最後想通了,這就是修。所以能海上師說:再再思惟曰修。聽了法以後把宇宙人生所有的疑問想想通,用功就得這麼用功的。可是中國佛門向來認爲敲木魚、唸經、撥念珠、吃素就是修,都離開了法。唸經卻不懂經文,起什麼作用?從前一個鄰居跟我們說:“我從前也會唸經,我會唸《多心經》。”這就是只知唸經卻不懂法。《多心經》唸了不要變多心病啊?《心經》叫你從多心變一心,一心變無,怎能越唸越多心?鄰居無知倒也罷了,有一次我到一座寺院去,看見一副油漆的對聯,大吃一驚,也有“多心經”這叁個字。這是佛門的悲哀,都是因爲排斥法、貶低法、不要法造成的,罪過無量啊!
心一境性 (11)
傅味琴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6
聞思正法,憶念正法才是正修行
提要:
·聞思正法,憶念正法,才是正修行;佛門是高等學府,不是香火廟
·“覺”來自于佛法的通達,可不能把醜惡看成美
·念是心中念念不忘,誦經要隨文入觀,修觀也離不開法義
·佛都要恭敬,不能擡高一尊佛貶低十方佛
聞思正法,憶念正法,才是正修行;
佛門是高等學府,不是香火廟
“凡諸聞思正法,正修行時,憶念此法”。開頭修什麼?就是聞跟思,聞思合起來就叫修。一開始就要聽法,你在學校裏注冊完了,一開學你就要去上課,哪有今天佛門這種怪現象,受了皈依,自稱是佛弟子,卻不學法。佛門可不是香火廟,而是佛弟子學法的高等學府。現在竟然整天香煙缭繞,老師也不講課,學生也不聽課,那不就完蛋了?你們可別生我氣,你們都是來聽課的,我批評不聽課,就等于在表揚你們。有的人受表揚了還生氣,因爲他以前也是不聽課的。過去就過去了,算了。(衆笑)
“覺”來自于佛法的通達,可不能把醜惡看成美
講個故事,一條河不太深,有個婦女膽小,不敢過去,老和尚就把婦女抱過河去,然後放下來。小和尚說話了,“出家人怎麼抱女人?”老和尚說:“我已經放下了,你還放不下?”(衆笑)你別看老和尚抱女人,對他來說抱的是一個枯樹,因爲他有覺悟啊。
又想起一個小故事,(衆笑)有一年在一個學生家過春節,她女兒很天真爛漫,硬是要拖我到客廳裏去休息,還指著電視裏節目問我:“老師,你知道她們在幹啥?”“我不知道。”(衆笑)“這是在選美。”我是看不出什麼美來,還個個露出肚皮,肚皮也不過是皮包糞桶呀。我就說:“我看一個也不美。這個人有點扒牙,那個人頭發像油條。”(衆笑)她說:“比較起來總有一個美的。”我說:“如果我看出美,我還能修行嗎?”她嚇了一跳,不敢開口了。這就是覺,這種覺必須要來自佛法,必須對佛法要通達,所以首先要通過聞法,然後通過思惟。
念是心中念念不忘,
誦經要隨文入觀,修觀也離不開法義
“凡諸聞思諸法,正修行時,憶念此法”,你聽到的法,你思惟的法,你能正確地辨清並領悟其中的法義,正修行的時候,你能憶念此法。我們修行人對于法要念念不忘,要念佛念法念僧。念佛是心裏念的,上面一個“今”下面一個“心”,現在心在憶念就叫“念”,口唸叫“誦”,經書裏的“念佛”都是指的心裏念。歸依佛,我們歸依的是釋迦佛,經書裏的念佛也都是念釋迦佛。念法,學到了法,經常要在腦子裏轉,要念念不忘。僧是以清淨爲體,念僧就是念修行人的清淨,排除貪瞋癡的妄念。這個覺也要念念不忘,這就叫念佛念法念僧。無論你修什麼行,離開了法都不叫修行。咱們誦經,開頭不熟,你先學起來,等到學完了進入正修了,那你必須要提高自己水平,進入隨文入觀,隨著經書的上的文句思維其中的法義,根據法義去做觀想,這是真正的修。咱們修的禅定,也都不離開法義,如觀明月,法義是修悲心。
佛都要恭敬,不能擡高一尊佛貶低十方佛
再舉個例子,你們唸阿彌陀佛,這很好,阿彌陀佛是佛,你應該要恭敬。釋迦佛也是佛,藥師佛也是佛,我們都要恭敬。現在每逢釋迦佛聖誕,我們這兒一律唸釋迦佛名號,阿彌陀佛聖誕都唸阿彌陀佛名號,藥師佛聖誕都唸藥師佛名號,從前上海佛教青年會就是這樣。
可是現在被人改了,釋迦佛聖誕他也唸阿彌陀佛,藥師佛聖誕也唸阿彌陀佛。說句笑話,假如釋迦佛的聖誕,釋迦佛卻找不到有一個紀念釋迦佛的地方。好比爸爸生日,他把生日蛋糕送到媽媽那裏去,或者插錯了標簽,“媽媽,祝你生日愉快”,這豈不搞亂了?佛都要平等恭敬,不能擡高一尊佛,貶低十方佛,這個罪過可擔當不起啊!
心一境性 (12)
傅味琴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6
“明慧來至思維心,
得解了于法,名曰覺悟”
提要:
·唸佛號要唸全名,“南無”是恭敬,不唸“南無”必須合掌
·“明慧來至思維心”,思維要根據法義
·“得解了于法,名曰覺悟”,切莫把正念作妄念
·要修止修觀,止住妄念就是定,修止不修觀,容易進入無想定
唸佛號要唸全名,
“南無”是恭敬,不唸“南無”必須合掌
唸佛名號要唸全名,例如唸“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是恭敬,“本師”就是我們根本的師父,“釋迦”是他的姓,“佛”是稱號。同樣也要恭敬阿彌陀佛,希望你們要唸“南無阿彌陀佛”。有人主張把“南無”去掉,那等于把恭敬去掉了,結果成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直接把阿彌陀佛叫來叫去。(衆笑)如果你唸“阿彌陀佛”時兩手合掌,這就很好,因爲合掌也表示恭敬。所以不能離開法。你對法不恭敬,你對佛慢慢也會不恭敬。
五四年我上五臺山,廣濟茅篷一個出家人來迎接我們,一合掌:“彌陀佛”,六個字成了叁個字。後來能海上師講經時說:要唸“南無阿彌陀佛”,唸“彌陀佛”是末法相,名字都不全了。
近十年前,據說有些人只唸兩個字,“阿——陀,阿——陀”,粗聽起來像“阿——婆,阿——婆”。(衆笑)佛說:“不要去相信名望高的人。”對名望高的人來說,我的話也要根據佛經對照對照,看說對了還是說錯了?盲目崇拜就是迷。
“明慧來至思維心”,思維要根據法義
“而時明慧來至思維心”,如果你能夠這樣做,能夠了解法義,念念不忘,隨時隨刻以法爲准則,那麼你這個能夠一切都明白的智慧也就是覺,就會來到你的心裏。你這個心就叫思維心,因爲你是根據法義在思維嘛。
“得解了于法,名曰覺悟”,切莫把正念作妄念
“得解了于法,名曰覺悟”,解,了解;了,明了。對于法你能夠理解明了,這才叫覺悟。說一件要緊的事,正念跟妄念是不同的。我年輕時有一天在路上碰到佛教青年會的一個姑娘,我說:“現在某某法師在法藏寺講經,講得很好,怎麼沒看見你去聽啊?”她說:“我是唸佛的。”我覺得奇怪,就說:“修唸佛也應該聽聽法呀。”她回答我,“聽了法念佛念不好了。回去腦子裏全是法師講的法語,唸起佛來盡打妄想。”可能那個時期這種觀點已經很流行了吧?愚到連正念妄念都分不清楚。法上的念是正念,正是需要以正念去排除妄念。像她這種思想就不能叫覺。
要修止修觀,止住妄念就是定,
修止不修觀,容易進入無想定
底下講觀。觀是觀察,可是佛教裏修觀,非但眼睛要看清楚,還要心裏去觀察。眼睛能觀,心也能觀,眼睛看太陽能看得見,心裏觀太陽,太陽也會現出來。
我們常講止觀,止是止住妄念。念佛號就是起以一念止萬念的作用,以一個念頭去止住千千萬萬的念頭。你只要抓住這一個念頭,不讓它跑掉,其他的念就出不來。這也是修止的辦法,也就是攝心止住妄念的辦法。憑止住妄念能不能入定?沒有妄念就是定,可這個是世間定。外道都修止,什麼也不想,所以腦子空空洞洞,將來入無想定。無想定福報很大,生到無想天。無想天壽命特別長,可也等于壽命特別短,因爲他沒有思想,什麼都不知道。等到福報享完,一般都掉到叁惡道。如果還有點福氣掉在人間,就是白癡,因爲他什麼腦筋也不動,養成習慣了。所以淨土法門必須修全叁本功課:《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還是要你修觀,止觀雙全入的定,才是真正…
《心一境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