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坏香臭不分,从来不鉴别的,这跟儒教的隐恶扬善分不开的。有些人隐恶扬善都做不到,不许人家说话,自己却尽是诽谤人家。还有些人不敢说人家有什么错,全说人家好话,到我这儿来就要生我气,因为我批评太多了,他听不进去。还因为他受影响太深,成了一个是非香臭正邪不分,大家都好,一团和气的老好人。佛教是辩证法,凡事要一分为二,正邪香臭是非好坏分分清楚,这才叫觉,但是根本原则你要依据佛法的原则来分别。
没有分别慧,哪来无分别慧,
平等对待,不是叫你变成糊涂虫
现在是连法都听不到了,我年轻时往往还能听到法,可一听法就是“进入无分别慧”。后来我才懂,没有有分别慧,哪来无分别慧?你必须把事情分别清楚,然后你再去掉法执,平等对待一切。平等对待不是叫你变成糊涂虫,而是以平等心去度众生,以平等心去指出众生的对错,也就是说要挽救一个犯错误的人,而不能去打击贬低他。
没有文字般若,就什么都没有,没有渐悟就没有顿悟
还有人说我讲的是文字般若,好像很低级似的,能海上师说过:“没有文字般若什么也没有。”还有人说:“你们是渐悟,我是顿悟。”要知道没有渐悟就没有顿悟,顿悟不过是快速度的渐悟。一开始就想开悟,你能开悟得了吗?没有觉哪来悟?中国佛门的这种不按步骤喜欢跳的风气,厉害得很,结果很多连二楼都跳不上去,摔成了一拐一拐的。
于法不了解,《心经》说成“多心经”
“究竟觉者,于法了解”,再一步你要得到究竟的觉,你必须要对法通过闻思修有确确实实的理解。你先是不明白,通过学法,你再反复地想,最后想通了,这就是修。所以能海上师说:再再思惟曰修。听了法以后把宇宙人生所有的疑问想想通,用功就得这么用功的。可是中国佛门向来认为敲木鱼、唸经、拨念珠、吃素就是修,都离开了法。唸经却不懂经文,起什么作用?从前一个邻居跟我们说:“我从前也会唸经,我会唸《多心经》。”这就是只知唸经却不懂法。《多心经》唸了不要变多心病啊?《心经》叫你从多心变一心,一心变无,怎能越唸越多心?邻居无知倒也罢了,有一次我到一座寺院去,看见一副油漆的对联,大吃一惊,也有“多心经”这三个字。这是佛门的悲哀,都是因为排斥法、贬低法、不要法造成的,罪过无量啊!
心一境性 (11)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6
闻思正法,忆念正法才是正修行
提要:
·闻思正法,忆念正法,才是正修行;佛门是高等学府,不是香火庙
·“觉”来自于佛法的通达,可不能把丑恶看成美
·念是心中念念不忘,诵经要随文入观,修观也离不开法义
·佛都要恭敬,不能抬高一尊佛贬低十方佛
闻思正法,忆念正法,才是正修行;
佛门是高等学府,不是香火庙
“凡诸闻思正法,正修行时,忆念此法”。开头修什么?就是闻跟思,闻思合起来就叫修。一开始就要听法,你在学校里注册完了,一开学你就要去上课,哪有今天佛门这种怪现象,受了皈依,自称是佛弟子,却不学法。佛门可不是香火庙,而是佛弟子学法的高等学府。现在竟然整天香烟缭绕,老师也不讲课,学生也不听课,那不就完蛋了?你们可别生我气,你们都是来听课的,我批评不听课,就等于在表扬你们。有的人受表扬了还生气,因为他以前也是不听课的。过去就过去了,算了。(众笑)
“觉”来自于佛法的通达,可不能把丑恶看成美
讲个故事,一条河不太深,有个妇女胆小,不敢过去,老和尚就把妇女抱过河去,然后放下来。小和尚说话了,“出家人怎么抱女人?”老和尚说:“我已经放下了,你还放不下?”(众笑)你别看老和尚抱女人,对他来说抱的是一个枯树,因为他有觉悟啊。
又想起一个小故事,(众笑)有一年在一个学生家过春节,她女儿很天真烂漫,硬是要拖我到客厅里去休息,还指着电视里节目问我:“老师,你知道她们在干啥?”“我不知道。”(众笑)“这是在选美。”我是看不出什么美来,还个个露出肚皮,肚皮也不过是皮包粪桶呀。我就说:“我看一个也不美。这个人有点扒牙,那个人头发像油条。”(众笑)她说:“比较起来总有一个美的。”我说:“如果我看出美,我还能修行吗?”她吓了一跳,不敢开口了。这就是觉,这种觉必须要来自佛法,必须对佛法要通达,所以首先要通过闻法,然后通过思惟。
念是心中念念不忘,
诵经要随文入观,修观也离不开法义
“凡诸闻思诸法,正修行时,忆念此法”,你听到的法,你思惟的法,你能正确地辨清并领悟其中的法义,正修行的时候,你能忆念此法。我们修行人对于法要念念不忘,要念佛念法念僧。念佛是心里念的,上面一个“今”下面一个“心”,现在心在忆念就叫“念”,口唸叫“诵”,经书里的“念佛”都是指的心里念。归依佛,我们归依的是释迦佛,经书里的念佛也都是念释迦佛。念法,学到了法,经常要在脑子里转,要念念不忘。僧是以清净为体,念僧就是念修行人的清净,排除贪瞋痴的妄念。这个觉也要念念不忘,这就叫念佛念法念僧。无论你修什么行,离开了法都不叫修行。咱们诵经,开头不熟,你先学起来,等到学完了进入正修了,那你必须要提高自己水平,进入随文入观,随着经书的上的文句思维其中的法义,根据法义去做观想,这是真正的修。咱们修的禅定,也都不离开法义,如观明月,法义是修悲心。
佛都要恭敬,不能抬高一尊佛贬低十方佛
再举个例子,你们唸阿弥陀佛,这很好,阿弥陀佛是佛,你应该要恭敬。释迦佛也是佛,药师佛也是佛,我们都要恭敬。现在每逢释迦佛圣诞,我们这儿一律唸释迦佛名号,阿弥陀佛圣诞都唸阿弥陀佛名号,药师佛圣诞都唸药师佛名号,从前上海佛教青年会就是这样。
可是现在被人改了,释迦佛圣诞他也唸阿弥陀佛,药师佛圣诞也唸阿弥陀佛。说句笑话,假如释迦佛的圣诞,释迦佛却找不到有一个纪念释迦佛的地方。好比爸爸生日,他把生日蛋糕送到妈妈那里去,或者插错了标签,“妈妈,祝你生日愉快”,这岂不搞乱了?佛都要平等恭敬,不能抬高一尊佛,贬低十方佛,这个罪过可担当不起啊!
心一境性 (12)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6
“明慧来至思维心,
得解了于法,名曰觉悟”
提要:
·唸佛号要唸全名,“南无”是恭敬,不唸“南无”必须合掌
·“明慧来至思维心”,思维要根据法义
·“得解了于法,名曰觉悟”,切莫把正念作妄念
·要修止修观,止住妄念就是定,修止不修观,容易进入无想定
唸佛号要唸全名,
“南无”是恭敬,不唸“南无”必须合掌
唸佛名号要唸全名,例如唸“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是恭敬,“本师”就是我们根本的师父,“释迦”是他的姓,“佛”是称号。同样也要恭敬阿弥陀佛,希望你们要唸“南无阿弥陀佛”。有人主张把“南无”去掉,那等于把恭敬去掉了,结果成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直接把阿弥陀佛叫来叫去。(众笑)如果你唸“阿弥陀佛”时两手合掌,这就很好,因为合掌也表示恭敬。所以不能离开法。你对法不恭敬,你对佛慢慢也会不恭敬。
五四年我上五台山,广济茅篷一个出家人来迎接我们,一合掌:“弥陀佛”,六个字成了三个字。后来能海上师讲经时说:要唸“南无阿弥陀佛”,唸“弥陀佛”是末法相,名字都不全了。
近十年前,据说有些人只唸两个字,“阿——陀,阿——陀”,粗听起来像“阿——婆,阿——婆”。(众笑)佛说:“不要去相信名望高的人。”对名望高的人来说,我的话也要根据佛经对照对照,看说对了还是说错了?盲目崇拜就是迷。
“明慧来至思维心”,思维要根据法义
“而时明慧来至思维心”,如果你能够这样做,能够了解法义,念念不忘,随时随刻以法为准则,那么你这个能够一切都明白的智慧也就是觉,就会来到你的心里。你这个心就叫思维心,因为你是根据法义在思维嘛。
“得解了于法,名曰觉悟”,切莫把正念作妄念
“得解了于法,名曰觉悟”,解,了解;了,明了。对于法你能够理解明了,这才叫觉悟。说一件要紧的事,正念跟妄念是不同的。我年轻时有一天在路上碰到佛教青年会的一个姑娘,我说:“现在某某法师在法藏寺讲经,讲得很好,怎么没看见你去听啊?”她说:“我是唸佛的。”我觉得奇怪,就说:“修唸佛也应该听听法呀。”她回答我,“听了法念佛念不好了。回去脑子里全是法师讲的法语,唸起佛来尽打妄想。”可能那个时期这种观点已经很流行了吧?愚到连正念妄念都分不清楚。法上的念是正念,正是需要以正念去排除妄念。像她这种思想就不能叫觉。
要修止修观,止住妄念就是定,
修止不修观,容易进入无想定
底下讲观。观是观察,可是佛教里修观,非但眼睛要看清楚,还要心里去观察。眼睛能观,心也能观,眼睛看太阳能看得见,心里观太阳,太阳也会现出来。
我们常讲止观,止是止住妄念。念佛号就是起以一念止万念的作用,以一个念头去止住千千万万的念头。你只要抓住这一个念头,不让它跑掉,其他的念就出不来。这也是修止的办法,也就是摄心止住妄念的办法。凭止住妄念能不能入定?没有妄念就是定,可这个是世间定。外道都修止,什么也不想,所以脑子空空洞洞,将来入无想定。无想定福报很大,生到无想天。无想天寿命特别长,可也等于寿命特别短,因为他没有思想,什么都不知道。等到福报享完,一般都掉到三恶道。如果还有点福气掉在人间,就是白痴,因为他什么脑筋也不动,养成习惯了。所以净土法门必须修全三本功课:《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还是要你修观,止观双全入的定,才是真正…
《心一境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