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里,不要宣扬。我们反对的是贪名。如果你不贪名,像观世音菩萨那样大慈大悲十方普闻,那可不坏啊。贪名就是踩在人家背上,把人家打下来自己上去。有些人肯布施,就是名放不下。有句话:空名惑道人,名是空的,但是偏偏迷惑了修道的人。
嘴里吃素,心里吃荤,也叫贪吃
食,有一次我在一个寺院吃饭,端出来一盆大鱼,我倒紧张了,不敢吃。他们说:“老师,这是素的。”怎么这么像呢?(众笑)而且吃起来可真有鱼的味道。吃素的人还讲究素鸡素鸭素鱼素狮子头,这也叫贪。
睡是大无明,不要贪睡,蟒蛇一睡六十年醒不过来
睡,不要贪睡。不过要分别而说,如果你是失眠的,今天能睡得着睡得长,我说你好,因为你在治病嘛。如果你是正常人,贪睡,你将来会变成非洲的蟒蛇,因为习气相应。蟒蛇一睡六十年醒不过来,坦克车从它身上开过去它都不知道。(众笑)贪睡的人早上上殿起不来,纠察打板一直打到寮房门口,里边还慢吞吞,“知道了——”。过一会还不起来,又去打,“我还没睡醒呢。”睡是大无明,你贪睡还能了脱生死吗?
修行不能贪著声音的美妙
声,不能贪声音的美妙,诵经不要贪声音的好听。念是心里念,诵是出声音,好像背书那样。原来佛教没有敲敲打打学唱念,有位法师到居士林讲法,他就不唱的,开经偈他就平平地唸。能海上师常说:你们唸经不要唸得太好听了。“不入色声香味触”,追求好听的声音,那是贪五欲。
《金刚经》里也叫大家不要执着声音。“若人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现在特别以声求,声音念得越响越好。你追求声音美妙,反而会弄得人家听不懂,这起什么作用呢?我只是讲道理,你们随众也可以,随众嘛总使大家欢喜一点。可是道理要懂,修行人不能够追求声音的美妙。
心一境性 (6)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5
要当次第因缘,悟入一心
提要:
·不要贪闻香,居士受八戒那天,不能使用一切香味
·不要贪衣服的舒适美好,袈裟用料不要太细滑高贵
·男女相触,实际上是对人的不尊重,即使自愿,也不清净
·众生对色声香味触易起贪爱,所以说“彼能生贪,故名为欲”
·十恶业不能作,要离欲恶不善法,才能进入初禅
·“要当次第因缘,悟入一心,勿得忙乱,一人竞跑”
不要贪闻香,居士受八戒那天,不能使用一切香味
香,闻檀香可以醒脑,那是药物作用,其他香都不要闻,尤其是比丘,乃至于居士受八戒那一天,不能用一切香味。我们从前受八戒的时候,香肥皂都不用,牙膏有香味也不用,宁愿沾点盐刷刷。现在佛门有的人也喜欢用香味的东西,说这是洗头的,这是洗脸的,这是洗澡的,(众笑)也太高级了。
不要贪衣服的舒适美好,袈裟用料不要太细滑高贵
味,就是食,刚才说过了。
触是什么?普通的说就是衣服。不要贪衣服的舒适美好,出家人更不能穿白衣。
大殿里的释迦佛,袈裟很大,右边一半要折起来,往左肩一搭。中国汉僧的袈裟要用钩子勾住,可能因为料子太光滑,不勾住难免要滑下来,颜色有的也太鲜丽。
男女相触,实际上是对人的不尊重,
即使自愿,也不清净
贪男女就是贪触觉,社会上的男女握手是礼节,出家人就不可以。在家居士可以男婚女嫁,但不要贪爱太厉害。
现在人样样都贪,特别贪两种,贪吃和贪男女。其实贪著男女相触是对人不尊重的表现。男女在礼节上的握手是可以的,可是有个男的跟女的握了手,还在她手背上揉揉,当然女的就不高兴了。好比你走在路上,看见一个姑娘,就去拥抱说:“我爱你”,她一个耳光打过来。(众笑)抓你到派出所,派出所说你污辱女性。“那么夫妻怎么可以拥抱呢?”这是双方愿意的。愿意就没话说了,但也不清净,有些自愿的事情真正说起来也是不可以,好比男的打女的耳光,这不应该啊。结果女的说:我愿意的,就没人说话了,实质上是不可以打的。
众生对色声香味触易起贪爱,
所以说“彼能生贪,故名为欲”
色声香味触,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对之境。眼睛对的境就是色,耳朵对的境是声,鼻子对的境是香味,舌头对的境是味,身子对的境就是触。五根碰到五种外境就容易起贪着,贪什么?贪舒服。“彼能生贪,故名为欲”,贪就是贪这五种欲。
十恶业不能作,要离欲恶不善法,才能进入初禅
“恶不善法”就是以身口意的恶行总括一切。分开来:身,杀盗淫;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贪、瞋、痴。修禅定想达到一心不乱,想达到入定,这些你都要离开,这叫离欲、恶、不善法,这样你才能进入初禅。所有这些都要修起来的。
从初禅起进入二禅,从二禅起进入三禅,从三禅起进入四禅,这是有步骤的。
“要当次第因缘,悟入一心,
勿得忙乱,一人竞跑”
初禅有五个支分,也就是有五个步骤。第一个步骤,觉,觉悟的觉;第二个步骤,观,要修观;第三个步骤喜;第四个步骤乐,就是快乐的乐;第五个境界就叫一心。你要一步一步进入第五个境界,你才能得到心一境性。能海上师说:“要当次第因缘”,应该按照这个步骤的因缘去修,“悟入一心”,到最后你才能够悟入一心。“勿得忙乱”,千万不要慌忙,乱搞。“一人竞跑”,如果你不按照次序,专门抓心一境性,就等于五个人中间只有一个人在拼命地往前跑。心一境性就是得初禅的标准,必须按步骤走,否则都是空想。今天讲到这里。(回向)(详细请看能海上师编著的《戒定慧基本三学》中《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学记》)
心一境性 (7)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6
要当次第因缘,悟入一心
提要:
·短时间里讲法,只能长话短说,深入浅出
·所谓“四禅八定”,四禅就在八定里
·法身以法为身,有人叫你不要学法,就是叫你别成佛
·初禅五支,觉、观、喜、乐、一心,要当次第因缘,悟入一心
·修行要讲步骤,不能好高骛远,越急越乱,全成空忙,最后导致佛法衰落
短时间里讲法,只能长话短说,深入浅出
今天我们继续讲心一境性。由于上海来小住的居士时间比较紧,我们只能长话短说,你们要看详细的理论,可以看《能海上师全集》第一辑里舍利弗讲的禅定品。禅定品内容非常好,可是一般人看不大懂,所以还得细细地给你们讲一讲。我争取在你们留在这儿的三天里讲完。讲法不能太枯燥,因为理论本身就很枯燥,只好深入浅出地讲。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得多讲一点比喻、故事、幽默的话来开导开导,这样听起来不吃力,也能把死板板的东西讲得活起来。
所谓“四禅八定”,四禅就在八定里
昨天讲到初禅五支。首先要得初禅,再由初禅进入二禅,乃至于四禅。所谓四禅八定,其实四禅就在八定里,前面四个禅,再加上后面四空定,加起来是八,所以叫四禅八定。千万不能认为四加八一共十二,那就错了。现在由于大家不懂佛法,某些流行的话都搞错了。比如三大阿僧祇劫,一般理解这是一个数字,其实阿僧祇是印度的一句土话,就是这个数字大得数不清。有许多话是比喻不是实指,好比我听宁波老太太说话,她对这个小孩说假话挺不满意,就说宁波土话:这个小孩“乱话三千”。乱话,就是谎言,三千,就是讲了三千句,其实哪有三千句?这是形容呀。千万不要当成一个确切的数字。所以不懂法容易搞错。
法身是以法为身,有人叫你不要学法,就是叫你别成佛
再举个例子,大家知道法身,说会说,懂不懂,结果成了乱说,这就是愚者相。一般理解身就是身体,所以法身也有个身体,还有一个头二只胳膀……,哪有这回事?法身无相,没有形相的啦。这个身是个比喻,不打比喻众生不好懂。法身是以法为身,法还有什么头啦胳膀啦?具体来说,可以分五种成分,所以叫“五分法身”: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因为戒定慧都是法,是以戒定慧为自己身体,还有解脱法身、解脱知见法身。你没有法,就没有法身。佛有三个身体,第一个就是法身,所以有人叫你们不要学法,说越学多越糟糕,以不懂为好,这是叫你别成佛。
初禅五支,觉、观、喜、乐、一心,要当次第因缘,悟入一心 云何成就初禅行?初禅五支~觉、观、喜、乐、一心
能海上师说“要当次第因缘,悟入一心,勿得忙乱,一人竞跑。”(摘自《能海上师全集》第一辑第258页)
初禅也有五个支分,“觉,观,喜,乐,一心”。也就是五个成分,五个步骤,你完成了这五个步骤你就得初禅,而心一境性就在最后一步。所谓一心,能海上师说:“要当次第因缘”,要按步骤学修,以此作为你将来成就的因缘。学法一定要有步骤,办学也必须有步骤要有系统,比如一年级进入两年级,然后才能进入三年级。佛教本来就是这样的,佛讲法就是先讲人天乘出离乘,后讲菩萨乘。有步骤的呀。这些佛在涅槃前都讲了,乃至讲到佛乘。结果佛教传到中国,中国佛门里某些人自由散漫,自搞一套,随心所欲地改变,我执法执又很厉害,他们一面学佛一面发挥自己的习气,讲的人学的人都不按照步骤。我初进佛门时也不懂,总以为这些前辈的作法肯定都好,后来才知道他们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修行要讲步骤,不能好高骛远,
越急越乱,全成空忙,最后导致佛法衰落
比如说居士林,一般都是请来的法师他喜欢讲什么就讲什么,讲的人都喜欢挑高的法讲,一讲就讲《金刚经》,《心经》。禅宗讲“见性成佛”,“自性就是佛”,初进佛门的人连“佛”怎么解说都搞不懂,还以为自己就是佛。净土宗里如今有人高得只要一句样样不要。假如你发心给他们讲讲戒定慧,“不要听,戒定慧是幼儿园”,他算是大学生,可是一看他还在拖鼻涕,都是狂妄自大。不按照佛的教导…
《心一境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