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一境性 (1)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5
要经过训练才能达到“心一境性”
提要:
·既喜欢听高深的法,又苦于听不懂,只能深入浅出讲
·心止在一个境上不动摇,久之成性
·性是事物的本质,物质及动物都有性
·心与性好比水与波,不一亦不异
·不要认为听得懂是浅,听不懂才高
·想达到心一境性,要经过训练,不是一想就能成功的
既喜欢听高深的法,又苦于听不懂,只能深入浅出讲
今天讲心一境性,因缘是这次来小住的同学特地请我讲讲“心一境性”,今天只能够浅略地讲一讲,一方面是时间紧,另一方面,一般初听法的人或者小住同学,你们既喜欢听高深的法,也害怕听高深的法,因为不好懂,尤其是从理论上去讲,那很枯燥的。所以今天所讲的,实际上仅仅是开个头。 性~天然的本质
心止在一个境上不动摇,久之成性
心一境性,照文字解说是指你的心止在这个境上再也不移动了,你训练久了,产生了力量,心就不容易动摇,能稳得住,随时随刻都能保持,这种状态就形成了一个性。
性是事物的本质,物质及动物都有性
说得通俗一点,所有物质都有性,水有湿性;火有暖性;你一靠近火就能感觉到它很温暖;地是硬性,因为地是硬的,所以能盖高楼大厦,风是动性。
动物也有它的性,人有人性,人有男人女人,有中国人外国人,不管什么人,性是一样的,所以叫人性。当然喽,狗有狗性,猫有猫性,鱼有鱼性,陆地动物在地上呼吸空气,水生动物在水里呼吸空气,所以这个性可以解说成“天然的本质”,或者说“事物的本质”。 心性~性就是本性,也就是未动心之前的心,它譬如水,心就是心念,它譬如波。水与波同是湿性,本来不异,但波是动相,水是静相,波动则昏乱,水清则月现,这样的水与波又是不一,所以心与性是不一不异。
心与性好比水与波,不一亦不异
“心一境性”,第一个字是“心”,后一个“性”,其实这两个字有相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它们是一样的,这叫“不异”,可是它们表现又不同,这叫“不一”,所以心、性是不一不异。打个比方,湖面上平静的水,水是湿性;风一刮,水面起了波,波也是水,也是湿性,从性上说是一样。可是在形象上来看,一个是平静的,一个是起了波,又是不一样,所以叫不一不异。
不要认为听得懂是浅,听不懂才高
千万不要有怪思想:听懂了就认为太浅了。现在佛门有些人专门喜欢听听不懂的,认为这才是高。其实你不懂还高什么呀?从前一个老居士讲课,讲到后来问:“你们听得懂吗?”下面有人点点头,老居士吃惊地说:“什么?!我都不懂,你能懂啊?”(众笑)讲的人也不懂,听的人也不懂,这样佛门就完了。听了我的讲法,我想会有两种反应,一种是喜欢,别人讲法听不懂,傅老师讲法能听得懂;还有一种:讲得太浅了。本来两三句话就能讲清楚的,何必一定要讲得人家听不懂才算高。比如“如是我闻”,如者如如不动也,(众笑)如者,法尔如是也,如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也,高!(众笑)这种话跟如是我闻有什么关系?
想达到心一境性,
要经过训练,不是一想就能成功的
再讲心,就是心理的心,性,就是本性的性,拿水跟波来打比喻,起波的水就是我们的心,如果平静下去了,这个平静的水就是我们的性,所以心是动的,性是不动的,心会变,性不会变。我们的心理活动是变化无常的,打起妄想来真像一个万花筒,稍微动一动就是一个境界,一会想昨天,一会想小时候,一会想自己的孩子挺可爱,一会想到自己小时候在农村,有个孩子在河边磨刀,他说要“杀死猴子。”过去的事情乱七八糟,无轨电车不知开了多远。假如科学发明了一种仪器,套在头上,你打的妄想全给你录下来,放给你听听,非但乱七八糟,而且卑鄙肮脏。所以我们的心是动的,可是佛性的性不是这颗心的心,他是本性的性,所以佛性是不动的。心要变,佛性不会变,心始终没有圆满过,而佛性始终是圆满的。成佛了你的佛性是圆满的,你做众生时你的佛性也是圆满的,无论你怎么流转生死,六道轮回,佛性都不变。要训练我们的心不变不动,有一个办法就是训练心定在一个境上,假如你的心在这个境上能够达到稳固、不变、不动,那这就成为性,所以叫心一境性。那要通过训练的,不是你一想就能成功的。
心一境性 (3)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5
没有法的修行,
就不可能在法上得到成就
提要:
·要达到一心不乱,必须一个妄念也不起来
·念佛要“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有信力、愿力、有心一境性的能力,想到哪儿就到哪儿
·求福不求慧,求生净土就不稳当了
·要发菩提心,在苦的地方修行最快
要达到一心不乱,必须一个妄念也不起来
《佛说阿弥陀经》里有讲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或者你做到一天,“若二日”,或者做到两天,或者做到三天四天五天六天七天,一心不乱,你必须要达到一心不乱,也就是说心一动也不动,一个妄念也不起来,好比水面上一个泡泡也没有,这是有标准的。实际上求生西方净土要求很高,搞得太简单了,这就贬低净土法门。
一心不乱就是定,也就是心一境性,心一动,定就会消失。上海过去有个居士,在念佛人里挺有名的。据他说,他看见阿弥陀佛来了,他跟阿弥陀佛讲条件,“阿弥陀佛你捧银台来我不去,捧金台来我才去。”这就不是一心,功夫可不能打折扣的。
念佛要“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我年轻时候经常听到老法师讲:念佛要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要做到虽在念佛,可没有我在念佛的念头。你虽然没有这个念头,心里还在转动佛号,你这样子才能心平如水。
求福不求慧,求生净土就不稳当了
唸佛求生净土的也应该求智慧、修禅定、好好培福,要修福修慧呀。从前的圆瑛老法师也是修念佛法门的,他有句话: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你不修智慧不听法,认为听法浪费时间没有必要,这就不妥当了。
要发菩提心,在苦的地方修行最快
修净土法门还要发菩提心。因为极乐世界是佛土,你到佛土去你不发菩提心能相应吗?如果你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弘扬佛法广度众生,将来能得上品上生,一往生就花开见佛,多好。如果下品下生,就要十二大劫花才开,十二大劫要一百六十一亿年。释迦佛说,娑婆世界修一天,胜过极乐世界修一百年。这个一百年可不是娑婆世界的年份,而是极乐世界的年份,所以娑婆世界是修行最好最快的地方,因为娑婆世界苦啊。法师常说:莲花就在你心里,要你自己修出来的。
心一境性 (4)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5
得初禅,要离欲恶不善法
提要:
·初禅离欲恶不善法
·五欲以贪财为首,“发财”是把财发出去
·一切美好的色,在家不能贪,出家不能爱
初禅~离欲恶不善法入初禅(分谓离盖离欲)
五欲~色声香味触,五根所对之尘境也,彼能生贪,故名为欲
恶不善法~身口意恶行,身口意三恶行总括一切恶行,分为十不善,身三口四意三。
初禅五支~觉、观、喜、乐、一心
~要当次第因缘,悟入一心,勿得忙乱,一人竞跑。
初禅离欲恶不善法
因为心一境性是在初禅的最后一个境界里,所以今天就简单的讲讲初禅,根据就是能海上师编的《戒定慧基本三学》里舍利弗讲的《禅定品》。
“初禅离欲恶不善法”,欲就是五欲。不管你修什么法门,都要离开对五欲的贪心。你不离开非但没有成就,而且要下地狱,释迦佛说过:“人间妙五欲,地狱五条根”。你贪人间妙五欲,地狱五条根已经生下了。
五欲以贪财为首,“发财”是把财发出去
五欲是什么?粗的五欲是财色名食睡。财,贪钱。现在人连发财都不会解说,经常搞错。发财是把你的财发出去。单位里有个收发室,收是收进来,发是发出去。我多少年没有碰到一个真正发财的人,今年年初一,咱们两个学生给老木匠彭师傅送了碗汤圆,彭师傅就一定要给每个人一个红包,一个红包二十元钱。他俩不要,他偏要发财——硬塞过来,“你不要,我就发不了财了。”(众笑)这叫发财。现在人都希望财宝滚进来,这叫收财。有人福字倒贴,连福都颠倒了,(众笑)真是二十一世纪的迷信。不要贪财,黄金就是毒蛇。世间上人因为贪财干了多少坏事?坐牢的坐牢,死刑的死刑。而且你贪财,去拼命地赚钱,也伤你的身体,赚到了钱还要拼命地享受,把钱用出去,这也伤身体呀。现在日本科学家已经敲响警钟了,城市里的夜生活实在太危险,形成了许多老年痴呆症。何况为了发财去走歪道,都是在造业啊。
一切美好的色,在家不能贪,出家不能爱
色,不一定是女色,也包括一切美好的事物。看见漂亮的东西就爱,这就是贪色。我从前在社会上讲课,有时候讲风趣话:“你们这些女学生,我有一天要到你们家里来家访。检查你有多少双皮鞋。”(众笑)看见好的就买,不是贪色是什么?对出家人来说,更加严格,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不能爱,只能供佛。看见一朵花,你爱了,心也不清净。尤其是男女的爱是生死的根源,一堕爱河,你法身慧命就完了,因为爱河里是靠迷惑产生快乐的。
心一境性 (5)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5
不要贪名,
名字要留在苦难人的心里
提要:
·不要贪名,名字要留在苦难人的心里
·嘴里吃素,心里吃荤,也叫贪吃
·睡是大无明,不要贪睡,蟒蛇一睡六十年醒不过来
·修行不能贪著声音的美妙
不要贪名,名字要留在苦难人的心里
名。不要贪名,自己的名字要留在苦难人的…
《心一境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