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一境性▪P6

  ..续本文上一页回向)

  心一境性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7

  法上起觉观,能生正知

  提要:

  ·法上起觉观,能生正知

  ·只有般若智慧,才能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理

  ·无念的念实际上就是觉照

  ·听法有觉悟,是智慧的欢喜

  ·愚者易往生,净土难道是愚人国土

  法上起觉观,能生正知

  昨天我们把初禅五支里的觉和观都讲了,先是觉后是观,连起来就是觉观。没有觉你这个观常会搞错。观是把生活中看到的境,通过心理想象的能力去思惟或重现。当然喽,如果你是没有目标的胡思乱想,那就危险了,甚至会出现幻觉。一定要有一个目标,按照规定的观境去观。通过这样的觉、观,就能产生智慧。我们讲的是佛法,从佛法中产生的智慧就叫正知,离开了佛法,那就邪了,或者叫不正,“正”上面加一个“不”,变了歪,说的话全是歪理。

  只有般若智慧,才能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理

  你观修得好,就进入觉照,这完全是在觉的境界上,从这里产生的智慧,在般若智慧里就叫观照般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只有用般若智慧才能照见五蕴皆空,也只有用般若智慧才能够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般若智慧就像一面镜子那样能够照出妖魔鬼怪。所以这个照是觉照。

  无念的念实际上就是觉照

  你们修念佛法门很好,法门没有什么不好的,既然是法门,就要懂得法,要懂得怎么样念佛才符合法的要求,否则都是空忙。上次讲到念佛要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最后面一个念,实际上就是觉照,念头一动不动,可是心里明明朗朗,这就叫一心不乱,也就是心不动。如果从片面来说,这是止住妄念的结果,从全面来说——我们佛教必须修全面,不能搞片面。搞片面,能海上师说:这是半边用功。半边有力量,半边没力量,走路是走不稳的,所以佛教的修行必须修止观。观要建立在止的基础上,不一定要妄念完全止住了,方才能修观,但止跟观不能脱离。

  喜~欢喜踊跃,是名喜。

  ~由修觉观,明理照惑,离世忧苦,或身诸根,一处多处起触,适情悦愉,踊跃生喜,是名喜。

  乐~内心达理,安忍之乐受,及意处思维,意触可意之乐受,故名乐。(摘自《能海上师全集》第一辑第259页)

  

  听法有觉悟,是智慧的欢喜

  今天我们再讲喜,喜,大家都知道,就是欢欢喜喜,“欢喜踊跃是名喜”,小鸟心里欢喜了,它就跳跃,这是比喻。欢喜,人人自以为明白,实际上没有明白,有些人欢喜了却没得到好结果。我们听法有觉悟了,心里非常欢喜,这叫法喜充满,这是智慧的欢喜,觉悟的欢喜,可是搞迷信的人他也会欢欢喜喜。从前上海有个学生他家是搞花圃的,他的奶奶不大说话,可是经常到花圃里去走走,嘴里叽咕叽咕。她不是信佛的,这个学生告诉我,她天天高高兴兴的,这是她在唸经,至于唸什么经,谁都不知道。农村里常有地母娘娘经,高王经,血盆经,连一只猫打呼噜,人们说是它在唸“猫经”。(众笑)这都是迷信。迷信的人也有快乐,因为他有个精神寄托。凡是宗教都带有宗教迷信。当然每个宗教都有它的道德规范,对社会还是有利的。有人认为:信宗教的人有精神寄托,所以对老年人还是很好的。不管他寄托的东西,将来死了以后靠得住靠不住,只要他活着的时候高高兴兴就好,那么说到底还是迷信。

  愚者易往生,净土难道是愚人国土

  还有一种人,整天高高兴兴,还会唱几句,那是糊里糊涂的疯子。还有一种高兴,外国流行过愚人节,愚人节可以随你胡闹,人家也不生气,那一天大家以干愚事为高兴。自从有人在佛门里提倡学愚以来,那些学愚的人也挺高兴的,假如说愚人容易往生,那这个净土也变了愚人的国土了。

  心一境性 (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7

  要先明理,再用觉观去照见烦恼

  提要:

  ·世人以满足享受虚荣为喜

  ·菩萨是广大的喜,就像天上的太阳,平等施与每个人温暧

  ·佛弟子应求智慧上的喜,所以我给她改名“慧欣”

  ·先要明理,再用觉观去照空烦恼

  ·喜欢唸心经的人,说死了当钞票用;主张不学佛法就把人推向迷信

  世人以满足享受虚荣为喜

  还有各种各样的高兴,贪欲的人以吃喝玩乐为高兴,以虚荣心的满足为高兴,穿衣一定要买名牌。我的衬衣当年只花了五元钱,有人一件衬衣一千元,我也搞不懂这件衬衣有什么特点,是不是天热的时候特别凉快?里边装了一千只小风扇?(众笑)冬天的时候是不是能代替棉袄?

  从前的女孩子虽然喜欢美,但又不敢怎么打扮,一打扮就被说成是资产阶级思想,就动脑筋翻一点小花样,光一个领子就有十几种,香焦领、小圆领、大圆领、翘角领,还有和尚领。(众笑)那时候女孩子穿的裙子都很长,一天我正走路,忽然看见前面这个女孩子裙子背后有一粒亮晶晶的东西,很吸引人啊。我就想去看看到底啥个玩意,(众笑)又不大好意思,后来才知道,是有机玻璃做的扣子,我就想:这啥意思啊?如果是给自己看,屁股上没眼睛,如果给别人看,我只好偷偷看,如果我光明正大看,她马上就骂我:你看什么看?自己又看不到,又不给别人看,到底啥意思?我才知道,她是给虚荣心看的。

  很多人花大价钱买一个虚荣,觉得无所谓,一双皮鞋标价三十元没人买,老板在后面再加一个零,第二天就卖掉了。所以现在有句话,不说假话不能办大事,假话骗谁啊?就是骗虚荣心的人。

  菩萨是广大的喜,就像天上的太阳,

  平等施与每个人温暧

  我们这儿讲的喜是佛弟子的喜,这是广大的喜,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喜必须广大。世俗上的喜,最多一个变两个,叫双喜,再加一个喜,那变了第三者参加了。所以世俗上人的喜跟菩萨的喜,完全两样,菩萨要使每个众生都欢喜,菩萨以一个人的喜布施给所有的众生,就像天上的太阳,平等地给每个人温暖。

  佛弟子应求智慧上的喜,所以我给她改名“慧欣”

  我年轻时在上海,有个老居士,她的女儿也是信佛的,还有一个小孙女,她们一定要我给她取个名字,小女孩原名“卫星”,我说另外取个名字也不必了,我就把这个名字改成慧欣,智慧的慧,欣喜的欣,她们说:改得好改得好。现在这个“慧欣”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可能又放卫星放到天上去了,找不到了。(众笑)

  先要明理,再用觉观去照空烦恼

  “由修觉观”,首先从修觉观开始,“明理”,要明白佛法的道理,“照惑”,惑就是烦恼,众生都是受烦恼迷惑,所以先要明白佛法的道理,再用觉观去照见烦恼,修行就是这么修的。《心经》全称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所以《心经》里讲的全是般若智慧。“观自在菩萨”,这位菩萨非常自在,自在来自哪里?修观才能自在,只有修观,你对人世间才能看穿看透。“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行就是修行,般若有广般若深般若,广般若是用大量语言文字来阐明深般若的道理,深般若是亲证甚深空性。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他在修深般若波罗蜜,达到成就了,就能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我们身体,色、受、想、行、识。体性皆空,一切都是假相。

  喜欢唸心经的人,说死了当钞票用;

  主张不学佛法就把人推向迷信

  从前,佛门里一般都喜欢唸《心经》,问他唸《心经》干什么用?“死了当钞票用”,真是罪过!怎么把经当钞票用?所以最危害的事情就是不懂佛法。叫大家不必多听经,不必懂佛法,这种罪过危害了多少人?迷信都是不懂佛法的人搞出来的,懂佛法的人哪会去搞迷信?

  心一境性 (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7

  照空烦恼,就离世间忧苦了

  提要:

  ·以般若智慧照见一切法体性皆空

  ·照空烦恼,就离世忧苦了

  ·进入了喜的境界,诸根就能适情愉悦

  ·修行是生理心理的改变

  ·外道喜跳,肌肉跳久了也苦恼

  ·苦恼人见别人欢喜就说“不庄严”,这是因为苦恼人没有法所以得不到法喜

  ·得了人身不生欢喜,好比中了头奖还苦恼

  以般若智慧照见一切法体性皆空

  我年轻时候,连邮局门口代写书信的老先生,没有人来叫他写信时,他就唸《金刚经》,《心经》。有人《心经》一天唸两遍,三年唸下来仍是一懂不懂。问他,“你唸了那么多遍“照见五蕴皆空”,你照了几次啊?”他傻掉了,“怎么个照法?”还以为用镜子照,所以不懂佛法才是真苦恼。那是觉照,用般若波罗密的智慧来照见一切法体性皆空。

  照空烦恼,就离世忧苦了

  一切法性空,烦恼也是法,也是性空。如果烦恼不是性空,众生不可能成佛。我们法流就是修一切法性空,你能够用般若智慧去觉照烦恼,把烦恼照空了,你当然欢喜了。人为什么不欢喜啊?因为被烦恼干扰,所以照空烦恼就“离世忧苦”了,就离开世间上的忧愁苦恼了,这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意思。

  进入了喜的境界,诸根就能适情愉悦

  “或身诸根”,前面离忧苦是讲心,这里是讲身,身体中的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进入了喜的境界,你身上诸根,或者一处或者多处会产生喜触,也就是心理生理有一种感触,非常舒服,非常欢喜。“适情愉悦”,身上起这种快乐的感觉,你心里就更加愉悦,情绪非常的舒适、快乐。“踊跃生喜”,就像小麻…

《心一境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