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回向)
心一境性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7
法上起覺觀,能生正知
提要:
·法上起覺觀,能生正知
·只有般若智慧,才能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理
·無念的念實際上就是覺照
·聽法有覺悟,是智慧的歡喜
·愚者易往生,淨土難道是愚人國土
法上起覺觀,能生正知
昨天我們把初禅五支裏的覺和觀都講了,先是覺後是觀,連起來就是覺觀。沒有覺你這個觀常會搞錯。觀是把生活中看到的境,通過心理想象的能力去思惟或重現。當然喽,如果你是沒有目標的胡思亂想,那就危險了,甚至會出現幻覺。一定要有一個目標,按照規定的觀境去觀。通過這樣的覺、觀,就能産生智慧。我們講的是佛法,從佛法中産生的智慧就叫正知,離開了佛法,那就邪了,或者叫不正,“正”上面加一個“不”,變了歪,說的話全是歪理。
只有般若智慧,才能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理
你觀修得好,就進入覺照,這完全是在覺的境界上,從這裏産生的智慧,在般若智慧裏就叫觀照般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只有用般若智慧才能照見五蘊皆空,也只有用般若智慧才能夠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般若智慧就像一面鏡子那樣能夠照出妖魔鬼怪。所以這個照是覺照。
無念的念實際上就是覺照
你們修念佛法門很好,法門沒有什麼不好的,既然是法門,就要懂得法,要懂得怎麼樣念佛才符合法的要求,否則都是空忙。上次講到念佛要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最後面一個念,實際上就是覺照,念頭一動不動,可是心裏明明朗朗,這就叫一心不亂,也就是心不動。如果從片面來說,這是止住妄念的結果,從全面來說——我們佛教必須修全面,不能搞片面。搞片面,能海上師說:這是半邊用功。半邊有力量,半邊沒力量,走路是走不穩的,所以佛教的修行必須修止觀。觀要建立在止的基礎上,不一定要妄念完全止住了,方才能修觀,但止跟觀不能脫離。
喜~歡喜踴躍,是名喜。
~由修覺觀,明理照惑,離世憂苦,或身諸根,一處多處起觸,適情悅愉,踴躍生喜,是名喜。
樂~內心達理,安忍之樂受,及意處思維,意觸可意之樂受,故名樂。(摘自《能海上師全集》第一輯第259頁)
聽法有覺悟,是智慧的歡喜
今天我們再講喜,喜,大家都知道,就是歡歡喜喜,“歡喜踴躍是名喜”,小鳥心裏歡喜了,它就跳躍,這是比喻。歡喜,人人自以爲明白,實際上沒有明白,有些人歡喜了卻沒得到好結果。我們聽法有覺悟了,心裏非常歡喜,這叫法喜充滿,這是智慧的歡喜,覺悟的歡喜,可是搞迷信的人他也會歡歡喜喜。從前上海有個學生他家是搞花圃的,他的奶奶不大說話,可是經常到花圃裏去走走,嘴裏叽咕叽咕。她不是信佛的,這個學生告訴我,她天天高高興興的,這是她在唸經,至于唸什麼經,誰都不知道。農村裏常有地母娘娘經,高王經,血盆經,連一只貓打呼噜,人們說是它在唸“貓經”。(衆笑)這都是迷信。迷信的人也有快樂,因爲他有個精神寄托。凡是宗教都帶有宗教迷信。當然每個宗教都有它的道德規範,對社會還是有利的。有人認爲:信宗教的人有精神寄托,所以對老年人還是很好的。不管他寄托的東西,將來死了以後靠得住靠不住,只要他活著的時候高高興興就好,那麼說到底還是迷信。
愚者易往生,淨土難道是愚人國土
還有一種人,整天高高興興,還會唱幾句,那是糊裏糊塗的瘋子。還有一種高興,外國流行過愚人節,愚人節可以隨你胡鬧,人家也不生氣,那一天大家以幹愚事爲高興。自從有人在佛門裏提倡學愚以來,那些學愚的人也挺高興的,假如說愚人容易往生,那這個淨土也變了愚人的國土了。
心一境性 (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7
要先明理,再用覺觀去照見煩惱
提要:
·世人以滿足享受虛榮爲喜
·菩薩是廣大的喜,就像天上的太陽,平等施與每個人溫暧
·佛弟子應求智慧上的喜,所以我給她改名“慧欣”
·先要明理,再用覺觀去照空煩惱
·喜歡唸心經的人,說死了當鈔票用;主張不學佛法就把人推向迷信
世人以滿足享受虛榮爲喜
還有各種各樣的高興,貪欲的人以吃喝玩樂爲高興,以虛榮心的滿足爲高興,穿衣一定要買名牌。我的襯衣當年只花了五元錢,有人一件襯衣一千元,我也搞不懂這件襯衣有什麼特點,是不是天熱的時候特別涼快?裏邊裝了一千只小風扇?(衆笑)冬天的時候是不是能代替棉襖?
從前的女孩子雖然喜歡美,但又不敢怎麼打扮,一打扮就被說成是資産階級思想,就動腦筋翻一點小花樣,光一個領子就有十幾種,香焦領、小圓領、大圓領、翹角領,還有和尚領。(衆笑)那時候女孩子穿的裙子都很長,一天我正走路,忽然看見前面這個女孩子裙子背後有一粒亮晶晶的東西,很吸引人啊。我就想去看看到底啥個玩意,(衆笑)又不大好意思,後來才知道,是有機玻璃做的扣子,我就想:這啥意思啊?如果是給自己看,屁股上沒眼睛,如果給別人看,我只好偷偷看,如果我光明正大看,她馬上就罵我:你看什麼看?自己又看不到,又不給別人看,到底啥意思?我才知道,她是給虛榮心看的。
很多人花大價錢買一個虛榮,覺得無所謂,一雙皮鞋標價叁十元沒人買,老板在後面再加一個零,第二天就賣掉了。所以現在有句話,不說假話不能辦大事,假話騙誰啊?就是騙虛榮心的人。
菩薩是廣大的喜,就像天上的太陽,
平等施與每個人溫暧
我們這兒講的喜是佛弟子的喜,這是廣大的喜,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喜必須廣大。世俗上的喜,最多一個變兩個,叫雙喜,再加一個喜,那變了第叁者參加了。所以世俗上人的喜跟菩薩的喜,完全兩樣,菩薩要使每個衆生都歡喜,菩薩以一個人的喜布施給所有的衆生,就像天上的太陽,平等地給每個人溫暖。
佛弟子應求智慧上的喜,所以我給她改名“慧欣”
我年輕時在上海,有個老居士,她的女兒也是信佛的,還有一個小孫女,她們一定要我給她取個名字,小女孩原名“衛星”,我說另外取個名字也不必了,我就把這個名字改成慧欣,智慧的慧,欣喜的欣,她們說:改得好改得好。現在這個“慧欣”也不知道跑到哪裏去了,可能又放衛星放到天上去了,找不到了。(衆笑)
先要明理,再用覺觀去照空煩惱
“由修覺觀”,首先從修覺觀開始,“明理”,要明白佛法的道理,“照惑”,惑就是煩惱,衆生都是受煩惱迷惑,所以先要明白佛法的道理,再用覺觀去照見煩惱,修行就是這麼修的。《心經》全稱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所以《心經》裏講的全是般若智慧。“觀自在菩薩”,這位菩薩非常自在,自在來自哪裏?修觀才能自在,只有修觀,你對人世間才能看穿看透。“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行就是修行,般若有廣般若深般若,廣般若是用大量語言文字來闡明深般若的道理,深般若是親證甚深空性。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他在修深般若波羅蜜,達到成就了,就能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我們身體,色、受、想、行、識。體性皆空,一切都是假相。
喜歡唸心經的人,說死了當鈔票用;
主張不學佛法就把人推向迷信
從前,佛門裏一般都喜歡唸《心經》,問他唸《心經》幹什麼用?“死了當鈔票用”,真是罪過!怎麼把經當鈔票用?所以最危害的事情就是不懂佛法。叫大家不必多聽經,不必懂佛法,這種罪過危害了多少人?迷信都是不懂佛法的人搞出來的,懂佛法的人哪會去搞迷信?
心一境性 (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7
照空煩惱,就離世間憂苦了
提要:
·以般若智慧照見一切法體性皆空
·照空煩惱,就離世憂苦了
·進入了喜的境界,諸根就能適情愉悅
·修行是生理心理的改變
·外道喜跳,肌肉跳久了也苦惱
·苦惱人見別人歡喜就說“不莊嚴”,這是因爲苦惱人沒有法所以得不到法喜
·得了人身不生歡喜,好比中了頭獎還苦惱
以般若智慧照見一切法體性皆空
我年輕時候,連郵局門口代寫書信的老先生,沒有人來叫他寫信時,他就唸《金剛經》,《心經》。有人《心經》一天唸兩遍,叁年唸下來仍是一懂不懂。問他,“你唸了那麼多遍“照見五蘊皆空”,你照了幾次啊?”他傻掉了,“怎麼個照法?”還以爲用鏡子照,所以不懂佛法才是真苦惱。那是覺照,用般若波羅密的智慧來照見一切法體性皆空。
照空煩惱,就離世憂苦了
一切法性空,煩惱也是法,也是性空。如果煩惱不是性空,衆生不可能成佛。我們法流就是修一切法性空,你能夠用般若智慧去覺照煩惱,把煩惱照空了,你當然歡喜了。人爲什麼不歡喜啊?因爲被煩惱幹擾,所以照空煩惱就“離世憂苦”了,就離開世間上的憂愁苦惱了,這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意思。
進入了喜的境界,諸根就能適情愉悅
“或身諸根”,前面離憂苦是講心,這裏是講身,身體中的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進入了喜的境界,你身上諸根,或者一處或者多處會産生喜觸,也就是心理生理有一種感觸,非常舒服,非常歡喜。“適情愉悅”,身上起這種快樂的感覺,你心裏就更加愉悅,情緒非常的舒適、快樂。“踴躍生喜”,就像小麻…
《心一境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