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裏,不要宣揚。我們反對的是貪名。如果你不貪名,像觀世音菩薩那樣大慈大悲十方普聞,那可不壞啊。貪名就是踩在人家背上,把人家打下來自己上去。有些人肯布施,就是名放不下。有句話:空名惑道人,名是空的,但是偏偏迷惑了修道的人。
嘴裏吃素,心裏吃葷,也叫貪吃
食,有一次我在一個寺院吃飯,端出來一盆大魚,我倒緊張了,不敢吃。他們說:“老師,這是素的。”怎麼這麼像呢?(衆笑)而且吃起來可真有魚的味道。吃素的人還講究素雞素鴨素魚素獅子頭,這也叫貪。
睡是大無明,不要貪睡,蟒蛇一睡六十年醒不過來
睡,不要貪睡。不過要分別而說,如果你是失眠的,今天能睡得著睡得長,我說你好,因爲你在治病嘛。如果你是正常人,貪睡,你將來會變成非洲的蟒蛇,因爲習氣相應。蟒蛇一睡六十年醒不過來,坦克車從它身上開過去它都不知道。(衆笑)貪睡的人早上上殿起不來,糾察打板一直打到寮房門口,裏邊還慢吞吞,“知道了——”。過一會還不起來,又去打,“我還沒睡醒呢。”睡是大無明,你貪睡還能了脫生死嗎?
修行不能貪著聲音的美妙
聲,不能貪聲音的美妙,誦經不要貪聲音的好聽。念是心裏念,誦是出聲音,好像背書那樣。原來佛教沒有敲敲打打學唱念,有位法師到居士林講法,他就不唱的,開經偈他就平平地唸。能海上師常說:你們唸經不要唸得太好聽了。“不入色聲香味觸”,追求好聽的聲音,那是貪五欲。
《金剛經》裏也叫大家不要執著聲音。“若人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現在特別以聲求,聲音念得越響越好。你追求聲音美妙,反而會弄得人家聽不懂,這起什麼作用呢?我只是講道理,你們隨衆也可以,隨衆嘛總使大家歡喜一點。可是道理要懂,修行人不能夠追求聲音的美妙。
心一境性 (6)
傅味琴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5
要當次第因緣,悟入一心
提要:
·不要貪聞香,居士受八戒那天,不能使用一切香味
·不要貪衣服的舒適美好,袈裟用料不要太細滑高貴
·男女相觸,實際上是對人的不尊重,即使自願,也不清淨
·衆生對色聲香味觸易起貪愛,所以說“彼能生貪,故名爲欲”
·十惡業不能作,要離欲惡不善法,才能進入初禅
·“要當次第因緣,悟入一心,勿得忙亂,一人競跑”
不要貪聞香,居士受八戒那天,不能使用一切香味
香,聞檀香可以醒腦,那是藥物作用,其他香都不要聞,尤其是比丘,乃至于居士受八戒那一天,不能用一切香味。我們從前受八戒的時候,香肥皂都不用,牙膏有香味也不用,甯願沾點鹽刷刷。現在佛門有的人也喜歡用香味的東西,說這是洗頭的,這是洗臉的,這是洗澡的,(衆笑)也太高級了。
不要貪衣服的舒適美好,袈裟用料不要太細滑高貴
味,就是食,剛才說過了。
觸是什麼?普通的說就是衣服。不要貪衣服的舒適美好,出家人更不能穿白衣。
大殿裏的釋迦佛,袈裟很大,右邊一半要折起來,往左肩一搭。中國漢僧的袈裟要用鈎子勾住,可能因爲料子太光滑,不勾住難免要滑下來,顔色有的也太鮮麗。
男女相觸,實際上是對人的不尊重,
即使自願,也不清淨
貪男女就是貪觸覺,社會上的男女握手是禮節,出家人就不可以。在家居士可以男婚女嫁,但不要貪愛太厲害。
現在人樣樣都貪,特別貪兩種,貪吃和貪男女。其實貪著男女相觸是對人不尊重的表現。男女在禮節上的握手是可以的,可是有個男的跟女的握了手,還在她手背上揉揉,當然女的就不高興了。好比你走在路上,看見一個姑娘,就去擁抱說:“我愛你”,她一個耳光打過來。(衆笑)抓你到派出所,派出所說你汙辱女性。“那麼夫妻怎麼可以擁抱呢?”這是雙方願意的。願意就沒話說了,但也不清淨,有些自願的事情真正說起來也是不可以,好比男的打女的耳光,這不應該啊。結果女的說:我願意的,就沒人說話了,實質上是不可以打的。
衆生對色聲香味觸易起貪愛,
所以說“彼能生貪,故名爲欲”
色聲香味觸,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對之境。眼睛對的境就是色,耳朵對的境是聲,鼻子對的境是香味,舌頭對的境是味,身子對的境就是觸。五根碰到五種外境就容易起貪著,貪什麼?貪舒服。“彼能生貪,故名爲欲”,貪就是貪這五種欲。
十惡業不能作,要離欲惡不善法,才能進入初禅
“惡不善法”就是以身口意的惡行總括一切。分開來:身,殺盜淫;口,妄語、兩舌、绮語、惡口;意,貪、瞋、癡。修禅定想達到一心不亂,想達到入定,這些你都要離開,這叫離欲、惡、不善法,這樣你才能進入初禅。所有這些都要修起來的。
從初禅起進入二禅,從二禅起進入叁禅,從叁禅起進入四禅,這是有步驟的。
“要當次第因緣,悟入一心,
勿得忙亂,一人競跑”
初禅有五個支分,也就是有五個步驟。第一個步驟,覺,覺悟的覺;第二個步驟,觀,要修觀;第叁個步驟喜;第四個步驟樂,就是快樂的樂;第五個境界就叫一心。你要一步一步進入第五個境界,你才能得到心一境性。能海上師說:“要當次第因緣”,應該按照這個步驟的因緣去修,“悟入一心”,到最後你才能夠悟入一心。“勿得忙亂”,千萬不要慌忙,亂搞。“一人競跑”,如果你不按照次序,專門抓心一境性,就等于五個人中間只有一個人在拼命地往前跑。心一境性就是得初禅的標准,必須按步驟走,否則都是空想。今天講到這裏。(回向)(詳細請看能海上師編著的《戒定慧基本叁學》中《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學記》)
心一境性 (7)
傅味琴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6
要當次第因緣,悟入一心
提要:
·短時間裏講法,只能長話短說,深入淺出
·所謂“四禅八定”,四禅就在八定裏
·法身以法爲身,有人叫你不要學法,就是叫你別成佛
·初禅五支,覺、觀、喜、樂、一心,要當次第因緣,悟入一心
·修行要講步驟,不能好高骛遠,越急越亂,全成空忙,最後導致佛法衰落
短時間裏講法,只能長話短說,深入淺出
今天我們繼續講心一境性。由于上海來小住的居士時間比較緊,我們只能長話短說,你們要看詳細的理論,可以看《能海上師全集》第一輯裏舍利弗講的禅定品。禅定品內容非常好,可是一般人看不大懂,所以還得細細地給你們講一講。我爭取在你們留在這兒的叁天裏講完。講法不能太枯燥,因爲理論本身就很枯燥,只好深入淺出地講。要達到這個要求,就得多講一點比喻、故事、幽默的話來開導開導,這樣聽起來不吃力,也能把死板板的東西講得活起來。
所謂“四禅八定”,四禅就在八定裏
昨天講到初禅五支。首先要得初禅,再由初禅進入二禅,乃至于四禅。所謂四禅八定,其實四禅就在八定裏,前面四個禅,再加上後面四空定,加起來是八,所以叫四禅八定。千萬不能認爲四加八一共十二,那就錯了。現在由于大家不懂佛法,某些流行的話都搞錯了。比如叁大阿僧祇劫,一般理解這是一個數字,其實阿僧祇是印度的一句土話,就是這個數字大得數不清。有許多話是比喻不是實指,好比我聽甯波老太太說話,她對這個小孩說假話挺不滿意,就說甯波土話:這個小孩“亂話叁千”。亂話,就是謊言,叁千,就是講了叁千句,其實哪有叁千句?這是形容呀。千萬不要當成一個確切的數字。所以不懂法容易搞錯。
法身是以法爲身,有人叫你不要學法,就是叫你別成佛
再舉個例子,大家知道法身,說會說,懂不懂,結果成了亂說,這就是愚者相。一般理解身就是身體,所以法身也有個身體,還有一個頭二只胳膀……,哪有這回事?法身無相,沒有形相的啦。這個身是個比喻,不打比喻衆生不好懂。法身是以法爲身,法還有什麼頭啦胳膀啦?具體來說,可以分五種成分,所以叫“五分法身”: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因爲戒定慧都是法,是以戒定慧爲自己身體,還有解脫法身、解脫知見法身。你沒有法,就沒有法身。佛有叁個身體,第一個就是法身,所以有人叫你們不要學法,說越學多越糟糕,以不懂爲好,這是叫你別成佛。
初禅五支,覺、觀、喜、樂、一心,要當次第因緣,悟入一心 雲何成就初禅行?初禅五支~覺、觀、喜、樂、一心
能海上師說“要當次第因緣,悟入一心,勿得忙亂,一人競跑。”(摘自《能海上師全集》第一輯第258頁)
初禅也有五個支分,“覺,觀,喜,樂,一心”。也就是五個成分,五個步驟,你完成了這五個步驟你就得初禅,而心一境性就在最後一步。所謂一心,能海上師說:“要當次第因緣”,要按步驟學修,以此作爲你將來成就的因緣。學法一定要有步驟,辦學也必須有步驟要有系統,比如一年級進入兩年級,然後才能進入叁年級。佛教本來就是這樣的,佛講法就是先講人天乘出離乘,後講菩薩乘。有步驟的呀。這些佛在涅槃前都講了,乃至講到佛乘。結果佛教傳到中國,中國佛門裏某些人自由散漫,自搞一套,隨心所欲地改變,我執法執又很厲害,他們一面學佛一面發揮自己的習氣,講的人學的人都不按照步驟。我初進佛門時也不懂,總以爲這些前輩的作法肯定都好,後來才知道他們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修行要講步驟,不能好高骛遠,
越急越亂,全成空忙,最後導致佛法衰落
比如說居士林,一般都是請來的法師他喜歡講什麼就講什麼,講的人都喜歡挑高的法講,一講就講《金剛經》,《心經》。禅宗講“見性成佛”,“自性就是佛”,初進佛門的人連“佛”怎麼解說都搞不懂,還以爲自己就是佛。淨土宗裏如今有人高得只要一句樣樣不要。假如你發心給他們講講戒定慧,“不要聽,戒定慧是幼兒園”,他算是大學生,可是一看他還在拖鼻涕,都是狂妄自大。不按照佛的教導…
《心一境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