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觀開示(50~60)▪P2

  ..續本文上一頁的,沒有一個“我”在做主宰。換句話說,什麼都沒有一個爲主的人,這就是佛法。

  宗教都說有,相信神能主宰一切,

  佛教反對這種說法,所以佛教不是宗教

  宗教則相反,宗教都說有,有主宰。譬如信神的人,他們相信神能主宰一切,這跟我們佛法完全不同,所以我經常說佛教不是宗教。可是很長時期以來,社會上的人把佛教歸到宗教裏去,我看原因還是在佛弟子,因爲在佛教徒那裏看到了宗教的形式、宗教的氣氛,從表面看來就像宗教,這是信佛的人搞出來的。

  佛在人間時,並沒有如今這些儀式和規矩,

  只是講法而已

  當年佛在人間的時候,並沒有如今這些規矩和儀式,佛只是講法而已,很樸素。但現在宗教儀式多得不得了,超度亡靈就有很多儀式。有的儀式完全來自民間的神教,封建的、迷信的東西也搬到佛教裏來了,真像舞臺上演戲。我有一次在上海一個大廟裏看到做水陸道場,可能這次收的錢比較多,所以特別隆重、特別熱鬧,前面還舉牌子“肅靜”、“回避”。忽然想起來,這種場面我小時在城隍廟裏也看見過,城隍老爺兩邊也是“肅靜、回避”,這些封建社會的東西全搬進了佛教。

  佛當年哪會叫人舉牌肅靜回避?

  如今有錢人卻願意花大價錢買張高級戲票

  佛當年出來的時候有沒有弟子舉牌“肅靜、回避”?佛連王太子的衣服都脫掉了,還要那種氣派?還有一隊一隊,有的舉旗,有的像皇宮裏給皇帝拿燈的,有的提著香爐。反正出錢的人特別高興,認爲很認真、很隆重。他是花了大價錢買了一張高級戲票,這些東西跟超度亡人有什麼關系呢?

  空觀開示(53)

  ◎傅味琴 講于 2001.4.24

  多講些現實生活中怎樣斷煩惱的法,

  少講一些人世間以外的事情

  提要:

  ·頭面禮足是以最珍貴的頭去禮如來最低下的足

  ·如果爲了追求快樂而離開娑婆世界,那麼淨土也成了天堂

  ·多講些現實生活中怎樣斷煩惱的法,少講一些人世間以外的事情

  ·佛弟子只講信仰和祈求,佛教就被蒙上了宗教的面紗

  ·凡事都在因果裏,沒有主宰你的神,也沒有能主宰自己的我

  ·一切法緣生,所以無我;一切法性空,所以要變

  ·事物都是條件具足下自然出生的,人爲地把苗拔高,苗就死了

  頭面禮足是以最珍貴的頭去禮如來最低下的足

  就是平常的禮佛,都禮出很多儀式來。有人禮佛禮得很慢很慢,兩只手還要翻開來;有人禮完了還要退叁步,然後再叩首,像拜皇帝的叁跪九叩。佛經裏只記載“頭面禮足”,頭跟面碰到佛的腳,意思以最珍貴的頭去禮如來最底下的腳,這是最珍貴的禮節。後世人這一套一套宗教儀式,使人看了就認爲佛教是宗教。

  如果爲了追求快樂而離開娑婆世界,

  那麼淨土也成了天堂

  宗教說死了去天堂,佛門裏人死了求生極樂世界,社會上人也不知道極樂世界是咋回事,他們想想大概跟天堂差不多。有一個領導曾跟我說,信宗教的人講死了升天堂,天堂很快樂;信佛的人講死了到極樂世界去,也很快樂,還不是一樣?當然喽,我們懂佛法的人知道是兩樣,佛門外的人就辨別不清楚了。

  多講些現實生活中怎樣斷煩惱的法,

  少講一些人世間以外的事情

  所以佛弟子應該多講怎麼斷煩惱、怎麼修行,怎麼度衆生,多講這些現實生活中看得著的法,最好少講人世間以外的事情。宗教講升天堂,佛教如果變成只是燒香磕頭、求保佑、死了生極樂世界,這麼多法你不講,那跟宗教區別在哪裏呢?照佛的道理來說,佛教並非宗教,可是人們搞了這一套,社會上人就說是宗教。

  佛弟子只講信仰和祈求,

  佛教就被蒙上了宗教的面紗

  宗教的成立,只需要兩個條件:一個是信仰,一個是祈求。現在的佛弟子不懂佛法、不肯學習,素質降低,確實只剩下了信仰和求佛菩薩保佑,這是給偉大的佛教蒙上了宗教的面紗。我對宗教沒有好感,因爲宗教帶有迷信。佛教可沒有迷信,是信佛的人搞出來的迷信。

  凡事都在因果裏,沒有主宰你的神,

  也沒有能主宰自己的我

  話再回過來講,一切法性空,無有主宰。你有快樂,這個快樂不是神給你的,也不是佛給你的,你生病受苦也不是神處罰你,佛菩薩大慈大悲,會處罰你嗎?那麼哪來的?因果呀,種下了這個因,必然會有這種反應。因果道理是宇宙間客觀存在的,並不是神或佛主宰你,要知道一切法都無自性。

  一切法緣生,所以無我;一切法性空,所以要變

  一切法無自性,我們看問題要緊緊地抓住這一要點。一切法緣生,所以無我;一切法性空,所以要變,不變是不可能的。如果說不變,他講的就不符合叁法印,這不是佛法,是邪見。

  事物都是條件具足下自然出生的,

  人爲地把苗拔高,苗就死了

  “緣生故,自性無我”,只要條件具足了,事物就必然會出生,是自然出生的。春天來了,草就長出來了,農田裏的稻谷也長出來了。只要陽光、水分、泥土,這些條件具足,它自會長出來。如果你嫌它長得太慢了,把苗往上拔一拔,明天就死掉了,你能做得了主嗎?事物發展有它自身的規律呀。

  空觀開示(54)

  ◎傅味琴 講于 2001.4.24

  因諸法性空,故知當體即空

  提要:

  ·鋼成鋼水,因爲加了一個條件,它就會自動變化

  ·求神保佑卻打敗仗,正在祈禱卻被飛來的子彈打死了

  ·如今有些佛門裏的人,竟然害怕以正破邪,有些有聲望的人還暗地裏去

  信鬼神

  ·抓了名利,佛法就不存在了,實踐佛法才是真佛子

  ·房子也是緣生,因性空故能拆除,石頭想露面,卻被埋土下,人想不死,

  還是死了

  ·因諸法性空,故知當體即空

  ·何必以逃世、瞎眼、耳聾來求寂,能悟性空即能不受惑擾

  鋼成鋼水,因爲加了一個條件,

  它就會自動變化

  就是緣生的東西也是性空,條件變了,它也要變。哪怕鋼鐵堅固得很,也是性空,往煉鋼爐裏一丟,很快就變成鋼水。可見,鋼鐵也主宰不了自己,外界加上去一個條件,它就自動變化。

  求神保佑卻打敗仗,正在祈禱

  卻被飛來的子彈打死了

  歐洲人都信上帝,從前歐洲打仗,兩邊都求上帝保佑。打勝的人說:“上帝保佑,靈。”打敗的人,上帝沒給他保佑,應該說不靈,可他就不說了,他還是信,所以宗教是盲目的。宗教是利用人類心理上的愚蠢搞迷信。假如正在禱告時,一顆子彈飛來打在胸口,那豈不是神保佑你死亡?所以我不信宗教。

  如今有些佛門裏的人,竟然害怕以正破邪,

  有些有聲望的人還暗地裏去信鬼神

  因爲我反對宗教迷信,佛門裏有些人就會反對我、說我閑話,因爲我要把佛的正法弘揚開去,他們就害怕了,他們不肯放下自己的知見。有的佛弟子也懂佛法,有時候卻去求巫婆神漢,因爲他覺得:巫婆一跳神,好像就靈了,可他又不肯說自己不信佛法了,有些有聲望的人,也在暗地裏信鬼神。

  抓了名利,佛法就不存在了,

  實踐佛法才是真佛子

  名跟利是最害人的,一個人抓了名和利,在他那裏真理就不存在了,佛法也不存在了,原則也沒有了。能夠實踐佛法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在佛法的真理上牢固不動搖,你肯定能成就佛道。

  房子也是緣生,因性空故能拆除,

  石頭想露面,卻被埋土下,人想不死,還是死了

  再舉個例子,本來是塊空地,磚頭、木頭、人工,種種條件聚合就把房子砌起來了,這些都是緣,房子砌成了,就是緣生。現在各個城市都在改造,舊房子能拆掉,這就是性空,也說明房子本身不能主宰自己。

  一塊石頭露在面上,假如它有心思的話,它多麼想長期露在面上,可以看看蔚藍色天空,還可以看看旁邊的花草。可是人們用鋤頭或挖土機一翻,就把它翻到土底下去。有時候還拿去打地基,那麼埋藏在地下,永不翻身,這是這塊石頭自己願意的嗎?它不願意照樣翻下去,自己做不了主的。

  哪個人願意死亡?生跟死,你能做主嗎?這些都是無主宰的道理。

  因諸法性空,故知當體即空

  “諸法自性無我,當體即空。”體,諸法都是性空爲體。譬如桌子上一只茶杯,你說有沒有?有。把茶杯拿掉了,有沒有?沒有。那麼說“空了”。當體即空並不是這樣解說的,是這兒有這只茶杯,你從佛法的道理來看,它性是空的,這叫當體即空,跟事物在不在我們面前沒多大關系。

  何必以逃世、瞎眼、耳聾來求寂,

  能悟性空即能不受惑擾

  那又何必逃到深山老林裏去?何必怕聲音對修行有擾亂,而把耳朵打聾,何必怕多看五顔六色,擾亂心裏,把眼睛戳瞎?沒有必要嘛。佛也沒有叫我們這麼做,佛叫我們知道當體即空,自己要覺悟。離開外境是一個辦法,這是初步的辦法;你也可以投入進去,但是千萬要記住:當體即空。你別迷惑,別執妄爲真,那就對了!

  空觀開示(55)

  ◎傅味琴 講于 2001.4.24

  空的力量就能把聚集起來的事物分散,

  什麼都沒了就叫平等

  提要:

  ·空的力量就能把聚集起來的事物分散,

  ·什麼都沒了就叫平等

  ·成佛是平等平等絕對平等

  ·有法可悟,卻沒有佛可成

  ·悟到了平等的道理,你就得到法了。法在法義上,大悟從小悟來

  ·見人人空,見屋屋空,從理上去悟,房子就不存在了

  ·觀想是通過心理想象力,觀不起來就多想想,自會觀起來

  ·觀空咒若不觀空,咒也難起作用

  空的力量就能把聚集起來的事物分散,

  什麼都沒了就叫平等

  譬如我們現在在聽課,有課堂嗎?有,要知道它當體即空,它是緣生的。也可以說沒有課堂,只有玻璃、磚頭、木頭,也不過這些東西堆起來。你看到課桌、凳子,要知道它當體即空。這些都是木頭做的,木頭本身維持不長的,木頭裏邊纖維間有空隙,風一直在進去,把它們拉散,所以它刹那刹那在變。

  一根木頭,不管你是做椅子、凳子還是蓋房子,幾百年以後,木頭腐朽了,總有一天會倒下去。倒下去了,它還要變,要變成粉末;粉末被風一吹,全部吹平,這個時候才徹底…

《空觀開示(50~6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一境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