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空观开示(50~60)

  空观开示(50)

  ◎傅味琴 讲于 2001.4.23

  想不死的都死了,说明常见的错误;

  只承认现在,不承认过去、未来,这是断见的错误

  提要:

  ·修行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佛法的前途要变好不变坏

  ·想不死的人都死了,讨厌的夏天冬天照常来,都是在说明常见错误

  ·只承认现在,不承认有过去和未来,这是断见的错误

  ·世人对佛法的认识是个空白,随自己喜恶来评论。懂佛法去信叫正信,

  不懂而信叫迷信

  ·歪风邪气推动迷信的道路,为拿工资,进了佛门却在乱搞

  ·开光要付钱,经书、念珠都要开光,真是笑话

  修行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佛法的前途要变好不变坏

  话再说回来,常见是错的。如果一切都不会变,老年人头发也不会白,皮肤也不会皱起,健康人也不会生病,病人也不会好。凡事常不了,既然要变,我们学佛法智慧的人,应该掌握一个关键:让它变好,可不能让它变坏。我们修行人就要这么掌握自己的命运,掌握整个佛教的前途。

  我年轻时候的佛教,还没有看见现在这种现象,仅仅过了六十年,这就是无常呀。令人痛心的是:要变,就往好的方面变吧,怎能往坏的方面变呢?所以我们要发愿,努力让佛教变好,可不能变坏。佛教变坏,众生倒霉;佛教变好,众生就能得到幸福。出家人是人天师表,能不做众生的榜样吗?

  想不死的人都死了,讨厌的夏天冬天照常来,都是在说明常见错误

  我这是以种种的事实来说明常见是错误。秦始皇想长生不老,叫徐福去找不死的药,徐福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自古以来人人都怕死,想尽各种方法,哪有一个人活到今天呢?人们都喜欢春天、秋天,可是夏天、冬天偏偏要来,这是客观规律嘛。

  只承认现在,不承认有过去和未来,

  这是断见的错误

  断见也是错误的。最大的断见的是认为人死了什么也没有了。花草枯掉了,是没有了吗?明年春天又生出来了。佛讲三世看问题,又称三际,前际、后际、还有现在。我们不能够只承认现在,不承认过去,也不承认有未来。

  譬如说,今天星期一,你不能说没有星期二,也没有星期天。昨天就是星期天,明天就是星期二。

  世人对佛法的认识是个空白,随自己喜恶来评论。

  懂佛法去信叫正信,不懂而信叫迷信

  世间上人因为长期不了解佛法,尤其佛门里某些现象不好,使他们更不想了解,也包括佛弟子菩提心很不够,没有想尽办法把佛法普及开去。所以世间上人对佛法的认识是个空白,却喜欢随着自己的喜恶随口评论。有的人说佛教好话,有的说佛教坏话。可是佛门里的佛弟子,佛法不懂,你即使说佛法不是迷信,人家怎么相信你?懂佛法去信叫正信,不懂而信,也叫迷信!

  歪风邪气推动迷信的道路,

  为拿工资,进了佛门却在乱搞

  现在歪风邪气,尽是推动有善根的年轻人,走迷信的道路。现在不懂佛法乃至不信佛的人进入佛门里越来越多了。上海有个居士对寺院里工作的人看不惯,就批评他:“你在佛门怎么可以这样呢?”他笑笑:“我不信的啦。”他是为了工资而来工作的。这些庙里的当家或者领导怎么可以把不信的人请进来乱搞呢?

  还有一次是在四川,有人到请佛像的地方问:“请了佛像要不要开光?”回答说:“随你,心理作用。”这种话也是不信佛的人说的。

  开光要付钱,经书、念珠都要开光,真是笑话

  现在开光风行一时!你请了佛像,就会有人主动跟你说,“来来来,我来给你开光。”我学佛四十年,从没有听见过开光要付钱的。寺庙里的佛像开光有开光仪式,开光也没有规定要发请帖请客吃饭、收钱啊。

  后来发展到你家里的经书也要送来开光,(众笑)你这串念珠开过光没有?(众笑)真是笑话了!

  空观开示(51)

  ◎傅味琴 讲于 2001.4.23

  能悟“缘起非断,性空非常”

  就不会执著断见常见

  提要:

  ·人死了,名利有什么用?腐败风气太重了不能不说

  ·表坏时间可没停,灯破电可没灭,烦恼断不了,众生生死也灭不了

  ·世人的心态并不希望死了就没了,而是但愿死了还是有

  ·世人虽有断见,却仍给死人设个灵堂;不在佛菩萨前烧香,也会在妈

  遗像前献花

  ·转世的修行人,实是乘愿再来

  ·乘愿再来如果来得太晚了,还是发愿晚一点走好

  ·愿来娑婆比较现实,二十年一过又能讲经说法

  ·能悟“缘起非断,性空非常”,就不会执断常见

  人死了,名利有什么用?

  腐败风气太重了不能不说

  为了抓经济效益,佛门搞成这样!脑子里有没有一个念头:我要死的,死了名利有什么用?还得下地狱!有说我讲法总是绕到外面去,因为腐败的风气太重了!不能不说。

  表坏时间可没停,灯破电可没灭,

  烦恼断不了,众生生死也灭不了

  假如说:我今天要死了,就不可能有明天,这就是断见。你死了,明天照样来!一只表坏了,并不等于时间停了。一个灯泡破了,并不等于宇宙的电断灭了。众生流转生死也是如此,因为断不了烦恼,无始以来不知道流转了多少。

  世人的心态并不希望死了就没了,

  而是但愿死了还是有

  一个修行人死了,如果他修行好,受人尊重,人们总是愿他乘愿再来,也就是说希望他乘着愿力再回到娑婆世界的人间来度众生。如果死了就没有了,还会来吗?众生的心态不管是对谁,总不希望人死了就没了,尤其是对父母亲。有的还说:“妈,你无论如何要托个梦给我噢。”他还是希望有嘛。

  世人虽有断见,却仍给死人设个灵堂;

  不在佛菩萨前烧香,也会在妈遗像前献花

  一个相信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的人,也会给死人设个灵堂,这些事实都反映出口上说“没有了”的人,内心里还在想有。即使在佛菩萨面前他不肯点香,他也会在妈的遗像前献花。假如别人说:“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你搞什么迷信?”他眼睛瞪瞪:“管你什么事啊?这是我妈!”众生心态都是这样。

  转世的修行人,实是乘愿再来

  佛教里有一种转世的修行人,就是死了马上转世人间继续修行弘法,那可是真正的乘愿再来。假如老师父一千年后再来,一万年再来,这些众生下了地狱,谁来救他们?有说往生净土乘愿再来,下品下生要过十二大劫,相当一百六十一亿万年,才花开见佛,那时娑婆世界可能早就毁灭了,时间太长啦!你乘愿再来,赶快求上品上生啊。

  即使上品上生马上花开见佛,也还来不了,还要跟阿弥陀佛学法。所以发菩提心的人,还是来得快一点噢。

  乘愿再来如果来得太晚了,还是发愿晚一点走好

  乘愿再来是句极好的话,可是谁知道他乘什么愿,什么时候再来,如果来得太晚了,还不如现实一点,发愿晚一点走好。

  我曾经问过我的学生:“我往生极乐世界好不好啊?”她想了一会儿才回答我:“老师,你别走!”众生都不希望善知识走啊。

  愿来娑婆比较现实,二十年一过又能讲经说法

  发愿世世常行菩萨道的人,即使死了也不离开娑婆世界,二十年一过又讲经说法,那时众生也还听到法啊。所以转世的修行人真是令人钦佩,他们的一颗菩提心,是真正的大乘精神,也比较现实。

  能悟“缘起非断,性空非常”,就不会执断常见

  希望我们坏的东西不要让它常下去,好的东西要继续下去不要断。从佛法的道理上来讲,应该要非断非常,“缘起非断”,分散了好像没有了,其实它还可以聚集起来继续缘起;“性空非常”,诸法都是性空,刹那刹那在变,它在变就说明它性空,性不空它怎么会变呢?所以诸法非常,因为它性空要变。

  “一切缘起”,你懂得了一切法是缘起性空,你就不会执著断见常见。

  今天下课。

  空观开示(52)

  ◎傅味琴 讲于 2001.4.24

  修行人想解脱,必须去掉我执法执,

  知道一切法自性无我,才能去掉法执

  提要:

  ·释迦佛说:“众生大颠倒”,指的就是人世间知见错误

  ·修行人想解脱,必须去掉我执法执,知道一切法自性无我,才能去掉法执

  ·客观存在的变化过程,我们是改变不了的

  ·宗教都说有,相信神能主宰一切,佛教反对这种说法,所以佛教不是宗教

  ·佛在人间时,并没有如今这些仪式和规矩,只是讲法而已

  ·佛当年哪会叫人举牌肃静回避?如今有钱人却愿意花大价钱买张高级戏票

  自性无我~无我即无主,缘生故,自性无我

  当体即空~诸法自性无我,当体即空

  空与有的辩证关系:

  ~空不是否定事物的存在

  有不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世间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事物发展有成住坏空四个过程

  ~空是真空,有是假有

  ~《金刚经》云:“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一切法体性皆空),若见诸相非相(缘生假合),即见如来(见性空)

  释迦佛说:“众生大颠倒”,

  指的就是人世间知见错误

  “是故远离断常等边,自性无我,当体即空也”,断见常见,都是只看到暂时现象、表面现象,不是全过程看问题,所以他们都不正确,都不是真理,我们应该离开这些错误的知见。释迦佛说众生大颠倒,指的就是人世间知见错误。

  修行人想解脱,必须去掉我执法执,

  知道一切法自性无我,才能去掉法执

  “自性无我~无我即无主”,一切法自性无我,就是说一切法本身没有一个主宰。我们知道了法无我,才能去掉法执。修行人要想解脱,必须去掉我执、法执。我是指人,对我们自己的执著要放下,法是指法,对于世间上的法,乃至我们学到的佛法,我们要懂得它的理和体,对它也不能执著,也要放下。大家可以先把这些道理弄明白,真正的悟那是后来的事情。

  客观存在的变化过程,我们是改变不了的

  无我即没有一个主宰,人是如此,一切法也是如此。人自己主宰不了自己,每个人都不想生病,病还是要来,并不因为你不想生病,病就不来了;人不想老,仍然会老;不想死,还是要死。人身上的一切变化以及变化的过程,都是客观存在,我们改变不了…

《空观开示(50~60)》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心一境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