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空观开示(30~39)▪P4

  ..续本文上一页就缩小了,第三层又缩小了,一直缩到宝塔的顶顶上,只有这么一点,最后只一两个人才有成就。并不是法的问题,是你中断了,好比钻木取火,你一停就冷下来了,那还得从头开始。所以一定要有恒心,天天如此,四十年如一日,功夫自然会出来的。投机取巧,这个修行人不聪明的。

  空观开示(38)

  ◎傅味琴 讲于 2001.4.18 

  一切皆是缘起安立,

  从因发展到果,中间要靠缘

  提要:

  ·初修禅定,每次时间不可太长,以后渐渐加长

  ·出家人按规定每天六次禅定,至少四次,在家事多障多,每天至少一次

  ·每次应将全部观法略修一遍,于中提出一段专修

  ·一切皆是缘起安立,从因发展到果,中间要靠缘

  初修禅定,每次时间不可太长,以后渐渐加长

  初修要诀,“第三,初修每次不可太长,每次至少五分钟亦可,以后渐渐加长”。我过去一般是讲完课以后带修十五分钟,也可以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如果工作忙,没时间坐,修五分钟也可以。初修时间不要长,时间长了,初修的人没有这么好的耐心,腿子疼,也容易打妄想。

  初修总要简单一点,初修的人观的内容太多了,五分钟是修不完的。以后修熟了,可以再增加内容,所以时间没有刻板规定。

  “以后时间可渐渐加长”,加到多长?也没有刻板规定。我八三年在草坪上阳光下修禅定,坐五个小时,假如内容再增加一点,还可以长。而这几个小时不是空坐,空坐容易起妄想;修止时间太长也容易掉进细昏沉。细昏沉有点像瞌睡,一会儿就过了很长时候,这不能算用功,要全都在修才是用功。

  出家人按规定每天六次禅定,至少四次,

  在家事多障多,每天至少一次

  “第四,每日至少修四次”,出家人规定每天修六次定。在家人事情多,工作忙,要求放低,你自己安排,我们现在又要学又要修,时间和次数都可以灵活掌握,但每天至少修一次总是要的。

  每次应将全部观法略修一遍,于中提出一段专修

  “第五,每次应将全部观法略修一遍,于中提出一段专修”,不要把专修搞错了,专修是建立在广修的基础上,没有广修,你这个专修真叫少得可怜。比如说你光念一个咒子或者一句佛号,念了二十年了,二十年前你佛法不太懂,二十年后仍然不太懂,这是专在一句上。咱们既然是佛教,佛教是佛的教导、教言、教授,佛讲的话我们去实行,这叫佛教啊。应该懂得释迦佛四十九年的教法,佛法不能变成佛号。

  所以学要广学理论和观法,在某个阶段你认为有必要,可以提出一段来专修。我们现在是很多观连在一起修的,我每次都把内容安排好的。每次禅定应该先把全部观法略修一遍,然后再留些时间选某一个观作专修。关于禅定的理论以及注意事项还有很多,我们在讲每一个观法时就适合的提一些讲。

  一切皆是缘起安立

  ~舍利弗有一天在王舍城的街上巧遇佛陀的弟子阿说示比丘,阿说示是最初皈依佛陀的五比丘之一。

  阿说示告舍利弗,佛陀常讲的法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又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一切法性空,空故缘生。

  ~缘即条件,因缘具足,事物决定出生;因缘不足,则不出生;条件变化,事物也变化;条件分散,事物就要灭。既然能变能灭,故缘生性空,缘聚即生,缘散即灭。故佛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一切皆是缘起安立,

  从因发展到果,中间要靠缘

  下面讲空观的理论,我们教的空观是根据佛法上这几句话,“一切皆是缘起安立,是故远离断常等边,自性无我,当体即空也”。一切都是因缘而起,因缘具足,事物起来了,人们就给它安一个名称,有形相,有名称,有相有名,所以叫名相。没有相怎么取名呢?人世间就是这样,首先要有一个电灯,然后再给它取个名字叫电灯;首先要做出一盏灯笼,然后再取一个名字叫灯笼。

  缘就是条件,条件具足,事物就出生,条件不具足事物就不出生,一切都是根据条件。所谓因缘,因跟缘其实要分开来讲,从因发展到果,中间必须要靠缘。

  空观开示(39)

  ◎傅味琴 讲于 2001.4.18 

  烦恼的聚集才有苦,不论修什么法门,

  不断烦恼,不叫修行人

  提要:

  ·没有因,就没有果,缘不足,果也完成不了

  ·不知道人生的苦,怎么会修行?有钱人对苦认识不透,因为迷掉了

  ·烦恼的聚集才有苦,不论修什么法门,不断烦恼,不叫修行人

  ·不修行忙造庙,成了末法时期的共同道,虽能把人引进来,也成了旅游景点

  ·不要把小庙变成小家庭,不忙佛法忙香客

  没有因,就没有果,缘不足,果也完成不了

  世间上人常说因缘,或说缘分,两个年轻人一结婚,就说“有缘分”,又说前辈子的因缘,那么前辈子什么因缘?当然不可能知道前辈子的事情,可是你懂了佛法以后,这个总纲就知道:不知道哪一辈子,男的看到女的,女的看到男的,只要心里起个爱慕心、欢喜心,乃至笑一笑,这就是因。这辈子两个人又碰见了,一讲话,这些都是缘。前辈子的爱慕心没有机会发展,今辈子有这么个条件,种子发动,爱慕心发展,结果就成了夫妻,这就是果。没有因就没有果,缘不足,这个果也完成不了,世间上的事情都是这样,由缘而起。

  我们再把因缘来说一说,“舍利弗有一天在王舍城的街上巧遇佛陀的弟子阿说示比丘,阿说示是最初皈依佛陀的五比丘之一”,五比丘原是皇宫里派出来照顾太子的,后来看到太子雪山洞里出来,接受了牧女供养,以为太子苦行退心了,所以离开他,到了鹿野苑。后来释迦牟尼成佛了,想到这五个人最有缘,所以去鹿野苑说四谛法,说了三次,五比丘全都证阿罗汉果,阿说示就是五比丘之一。

  不知道人生的苦,怎么会修行?

  有钱人对苦认识不透,因为迷掉了

  四谛法是根本法,没有四谛法就什么也没有,你不知道人生的苦,怎么会修行啊?那些有钱人整天的吃喝玩乐,虽然也碰到一点苦事,但是他对苦认识不透,当然没有力量离开人间的欢乐,因为他迷掉了。

  烦恼的聚集才有苦,不管修什么法门,

  不断烦恼,不叫修行人

  集谛,要懂得烦恼的聚集,所以才有苦。如果你不修集谛,也不知道苦从烦恼一点点聚集起来的,本身也是性空,这些你都不知道,只喜欢出家人的清闲,贪图出家以后的利养,出了家不断烦恼;听到法了,即使知道流转生死是由于烦恼,可你不修断烦恼,有烦恼怎么能出生死?不论你修什么法门什么宗派,不断烦恼就不叫修行人。

  不修行忙造庙,成了末法时期的共同道,

  虽能把人引进来,也成了旅游景点

  佛陀四十九年的教法,总纲就是为了断烦恼。现在人不忙修行忙修庙,这个风气各地都差不多,也许是末法时期的共同道。美国据说造的庙很多,就是没人,真叫流行性感冒。(众笑)

  我们在莫干山的时候,有个信佛的,人挺好,叫他听法,也说忙得没时间。他忙画图设计造庙,他已经设计了四十个庙,说是以这个来修供养。因为到设计院去设计,设计费要几万、十几万,他一分钱都不要,所以他很忙。他说他这样做是为了把众生引到佛门里来,他称这是“引进法门”,可即使把人引进庙来了,里边没有法,也不叫法门,成了旅游景点。

  后来有位法师来到我们这里,法师对他说:“现在是人少,没有法。你画了那么多图样,有什么用啊?从前有规矩,要修行开悟了,才能造庙。”

  不要把小庙变成小家庭,不忙佛法忙香客

  现在有的小庙就等于一个小家庭,这怎能叫修行场所?生活来源靠香客功德箱里丢钱,庙里也从不讲法,没有法跟神庙也差不多。香客进来就忙着去敲罄,表示隆重,人家一感动,不想拿钱的也就拿钱出来,心想你不给我敲,或许这个泥菩萨醒不过,他怎么知道我在拜他?敲一下罄还忙着讲话:“保佑你做生意发财”,当——;“保佑你全家身体健康”,当——,“儿子出国”,当——;“女儿找个好丈夫”,当——,把香客当财神爷,接了又送,就忙这一些,这叫佛教吗?

  

  

《空观开示(30~39)》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空观开示(40~49)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