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快樂,但是如果你發了菩提心呢?多活一年能夠多度一年衆生,性質兩樣,目的兩樣。
外道因執著而不得出離
“外道執著身體爲殊勝,但不得出離”。外道在佛門裏偷了一些東西,有人就說:“他在教氣功時也說不要執著。”可是他怎麼教的?“兩手臂伸直,開始扳動第二只手指,注意了噢,有感覺嗎?得氣了嗎?”說不要執著,教的卻要你努力執著。真像佛經裏的比喻,賊偷了國王的衣服被抓住了,國王問他,他說“這衣服是我祖父傳給我的。”“既然是你祖上傳下來的,你一定會穿。”結果他把褲子當褂子,鞋子當帽子。只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才相信外道也懂佛法,就盲目地跟從。外道如此執著,所以不得出離。
死了舍不得離開自己身子, 就成“守屍鬼”
一個人太愛自己的身體,死的時候還年輕,屍體還挺漂亮,結果死了還舍不得離開自己的身體,就成了“守屍鬼”。
循身觀(38)
(帶修禅定前開示)⑩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4
◎ 傅味琴
初修得現法樂住的快樂,還得從身生起
提要:
■ 要思維貪愛身子的過患,轉變身見
■ 初修得現法樂住的快樂還得從身生起
■ 不依此身,喜樂不起,定道難入
■ “不問、蓋障、貪味禅”是修禅定的障礙
■ 佛弟子不修禅定,徒弟無所問,師亦無所可答
■ 執著境界,而入魔,喜歡講,定境易消失
■ 境界不可宣揚,好與不好只能問師
■ 修禅定必須排除五蓋二障
能海上師說:“對治身見之時,身執應捨,生現法樂住時,身是所依也。”
要思維貪愛身子的過患,轉變身見
要去掉身執,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要經常思惟貪愛身子的過患轉變身見,所以對治身見的時候,身執應該舍掉。
初修得現法樂住的快樂還得從身生起
“生現法樂住時,身是所依也。”什麼叫作現法樂住?例如你修循身觀時非常快樂,心很安定,喜歡在循身觀裏安住,就叫現法樂住。同樣,你修數息觀修得快樂,心安住在修數息觀,也叫現法樂住。所以佛說産生現法樂住的快樂還是要從身上出來,所以初修的人爲了得現法樂住,要利用身體,要依靠身體,可不能貪著身體。
能海上師說:“初修不依此身,喜樂不起,定道難入。”
不依此身,喜樂不起,定道難入
初修的人不依靠自己的身體修,你怎麼得到喜樂?說:“我很想得到禅定的喜樂,我實在沒空修,你代我修吧,你修了我身上也會得到喜樂。”這不是笑話嗎?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修禅的苦樂怎麼能轉移呢?自身喜樂不起,就難得定。
不可貪禅味~貪禅味而不出定,犯菩薩戒。“不問、蓋障、貪味禅”障禅定。
“不問、蓋障、貪味禅”是修禅定的障礙
菩薩戒又稱叁聚淨戒,包括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在攝善法戒裏有一條障禅定的戒,“不問、蓋障、貪味禅”,這叁種對修禅定會産生障礙,給它障住了,禅定的境界就無法提高。
佛弟子不修禅定,徒弟無所問,師亦無法可答
“不問”,不明白也不向善知識請教,自搞一套。現在末法時期,佛弟子大都不修禅定了,當徒弟的沒什麼好問,當師父的也沒什麼回答。就是問了,師父也不好回答,這叫培養徒弟嗎?這樣下去佛教越來越沒有修行的氣氛了,全搞形式,能斷煩惱嗎?
執著境界,而入魔,喜歡講,定境易消失
在禅定中出現了什麼境界也要常作請問。好境界不要執著,不要歡喜得像發瘋那樣,逢人便說,歡喜過度要入歡喜魔;恐怖的境界也都是虛妄不實,你害怕了要入恐怖魔,所以應該要多請善知識開示。不懂修行的人常認爲把得到的境界講給別人聽,是鼓勵別人,是度衆生,可是一講,下一次就沒了。從法義上講,你這麼喜歡講也是執著,一執著定的境界就來不了了。
境界不可宣揚,好與不好只能問師
說既不能講又不能不問,這如何統一起來?要問,不要宣揚,問誰?問我。有一年我跟清定上師講我當天修定怎麼樣怎麼樣,他兩只眼睛瞪著我問:“你跟誰講過沒有?”我倒一嚇,這麼嚴重啊?我說只跟一個人講了,“以後誰也不能講,你跟我講!”(衆笑)所以我學會了,我也跟你們說:“誰也不准講,只能跟我講。”禅定中的境界不要胡亂地去猜想,往往你們想的都不對。要遠離恐怖顛倒,就不要自己去想一套,所以要問,學問學問,你只學不問,就不叫學問了。
修禅定必須排除五蓋二障
“蓋障”,蓋是五蓋,障是煩惱障所知障,修禅定要去五蓋:貪、瞋、昏沈、掉悔、疑,這五種狀態必須要排除。
循身觀(39)
(帶修禅定前開示)⑩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4
◎ 傅味琴
七衆弟子之身是“依戒離世間垢”之身,
是“趣入涅槃聖道之身也”
提要:
■ 初修怕腿疼,久修貪舒服,不想出定
■ 貪執禅味,水平提不高,不出定度衆生,菩提心不圓滿
■ 定中度衆生,還不如令他聞法,依法起修
■ 佛弟子的身,此身應具有出世、解脫、無漏之心
■ 生死從煩惱來,解脫生死,必先解脫煩惱
■ 不知了生死事,不斷煩惱就不叫修行
■ 這裏每個修行人都要去掉世俗習氣,世俗心
■ 有智慧就有善巧,爲了不執著一切讓你自然出生
■ 培養出世心,修出世間禅,都是爲了斷煩惱
■ “漏”是煩惱,有煩惱就難完成出世解脫
■ 我們的身體是“依戒離世間垢”的身,是“趣入涅槃聖道之身。”
初修怕腿疼,久修貪舒服,不想出定
“貪味禅”,貪禅的味道。新同學有個感覺,修禅定舒服是舒服,不過腿子疼,心裏老想:“哎,怎麼還不出定啊?”(衆笑)老同學就不一樣,“我正在舒服裏邊,老師說出定,(衆笑)不出定多好啊!”所以老同學往往喜歡最好一個人住一間房,他喜歡修禅定,就不會有人在旁邊叫“出定”,(衆笑)也沒有人叫他“去挑水”,“去搬柴”。
貪執禅味,水平提不高,不出定度衆生,菩提心不圓滿
貪味禅就是執著,一執著禅定就不能提高了,而且有傷菩提心。貪禅樂的人坐的時間長了,還受別人贊歎:“真是大修行。”其實你不出定度衆生,菩提心不能圓滿。
定中度衆生,還不如令他聞法,依法起修
有人聽了我的話會不同意,我定中也可以度衆生啊!即使你有水平,定中度衆生好,可是衆生沒有這個水平!他早就把你忘了。我常聽到這句話:“老師,昨天我做了好夢。夢裏看見老師,跟我說什麼話什麼話。”只要叁天一過,夢裏聽到老師的話全忘光,(衆笑)真正起作用還是叁天裏老師天天給你講的法。
此身者~能海上師說:“七衆弟子以出世解脫無漏之心,依戒離世間垢,究竟趣入涅槃聖道之身也。”
佛弟子的身,此身應具有出世、解脫、無漏之心
佛弟子共有七衆,歸納起來四衆,再歸納,就是出家在家二衆。能不能再歸納?也可以,稱“清淨大海衆菩薩”(衆笑),都在裏邊了。分開來就是七衆,“此身者”是指七衆弟子的身,此身應具有出世、解脫、無漏之心。
生死從煩惱來,解脫生死,必先解脫煩惱
我們修行目的爲了解脫,首先解脫煩惱,然後再解脫生死,你不解脫煩惱,不可能解脫生死,因爲生死是從煩惱來的。
不知了生死事,不斷煩惱就不叫修行
如今稱佛弟子的人不懂了生死的事,也不爲解脫煩惱而修行,整天空忙,還自得其樂,也算是幾十年進了佛門的老修行。拿出家人來說,爲什麼出家?目的就是要了脫生死,如來度衆生的目的就是使衆生脫離輪回,要解脫生死必須要解脫煩惱,所以我常說斷煩惱才叫修行,不斷煩惱不叫修行。
這裏每個修行人都要去掉世俗習氣,世俗心
煩惱都産生在世俗裏。人一出生就過世俗生活,雖然現在我們成爲佛弟子在修行,每個人身上都有世俗氣,因爲我們都是從世俗裏走過來的。這種世俗氣如果不控製好,不去掉就會影響別人,影響整個修行的團體。你們學生也有體會,這裏跟其它地方區別很多,在我們這裏要求每個修行人全要去掉世俗習氣、世俗心。
有智慧就有善巧,爲了不執著一切讓你自然出生
有人說傅老師很嚴厲,有人感覺傅老師也沒什麼,沒什麼那你們怎麼都變了樣?你自己會變,變了還不知道怎麼變的。好比我從前給人作心理治療,病人好了,他還搞不清楚自己的病是怎麼好的,這種看病方式可以不留下任何痕迹,用佛法來說,有智慧就有善巧。爲了不執著,一切都是讓它自然出生。旁門邪道來聽佛法,對他們來說只有兩條路,一條路:他觀念在轉變,越聽越歡喜,另一條路:他明天就不敢來了。可是我從來也沒有去訓斥他們:“你是外道!業障深重,趕快醒來!”
培養出世心,修出世間禅,都是爲了斷煩惱
我是培養你們一顆“出世心”,我們今天修的禅定是出世間禅,出世間定。外道也修禅定,尤其是印度古時候的外道,都修禅定,可是他們修的禅定是世間禅定,不能出世間。路子雖同結果兩樣,一個出世間,一個不出世間,因爲一個解脫煩惱,一個不解脫煩惱。
“漏”是煩惱,有煩惱就難完成出世解脫
“無漏心”就是覺悟心。一個人怎麼才能覺悟?漏就是煩惱,要去掉煩惱才能覺悟,好比洗臉盆不漏水,水慢慢慢慢增上滿起來這叫無漏。如果有漏洞水就滿不了,裝進去還會漏掉,這叫有漏。我們今天一時覺來一時迷,你們聽了法,發心了,覺悟來了,要不了多久,覺悟又下去了,晴天變陰天了,不下雨還算是好的。覺心跟煩惱比,覺悟的時候少,不覺悟的時候多,整天迷迷茫茫,隨著煩惱轉,所以我們佛弟子應該具備一顆出世、解脫、無漏心。
我們的身體是“依戒離世間垢”的身,是“趣入涅槃聖道之身。”
“依戒離世間垢”,煩惱習氣就叫垢,用戒去離開,戒就是止惡。“究竟趣入涅槃聖道之身也”,能離世間垢,就是走在一條斷煩惱而趨向彼岸的路,涅槃就是常樂我淨的彼岸。我們走的是一條證果證道的路,走證果的路就叫聖道,我們的身口意就是以這種出世心轉向于聖道,目的到彼岸,所以我們修行人的身體可不是世間上人的身體。世間上人走的道路並不是趨向彼岸的解脫道,而是流轉生死的道路。因此,我們要愛護自己的身體,因爲我們的身體是究竟趣入涅槃聖道之身。但不是貪愛身體,我們愛護身體是爲了利用,因爲還有一段很長的修行路需要我們去走。循身觀的開示到今天就講完了。(回向)(第九講完)
循身觀(40)
(帶修禅定前開示)⑩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4
◎ 傅味琴
教修“循身觀”前開示法要之提綱(彙總)
2002.7.7(第一天)~2002.7.14(第八天)
禅~禅那簡稱,譯靜慮。靜即止,慮即觀。
何謂止觀?
止~使心住于所緣境上,不馳散于其余的境。
觀~使心對所緣境起簡擇作用。
禅的作用:煩惱未斷能斷是名禅。
能海上師說:“不但方便舍離,能根本除斷種子,即是盡智。舍離是方便舍離煩惱,斷除是能根本斷除煩惱種子。舍如痛苦稍減,斷如病愈,如戒煙者,戒煙丸亦不用吃方名爲斷。入定能坐多少天,雖亦是定,但得力與否,要看煩惱斷未斷,做事錯不錯,臨境能否辨識,事先能否覺察。人說老修行脾氣大,實際要能斷煩惱方得名老修行。”
定的作用:離五欲而生的心一境性是名定。
身心利益:禅定能健身強心,是人類最佳的運動(運動的另一種形式)。
止~使散心集中而生定力,能少雜念不健忘。
暖~身輕心安,去障延壽。
津~生津液,充沛活力。
慧~由心力高度集中而提高對事物的觀察力。
坐的姿勢~跏趺作盤坐,豎脊肩平住,頭正眼垂簾,唇齒隨自然,二手結定印(右掌放左掌上,二大拇指相觸)
~人的生理,最宜坐禅,人之體形,修定以坐爲佳。
能海上師說:“修定能調柔身心,治療疾病,補益體力,但使姿勢如法,即不能用心,亦有此作用。”
身定心定,心定身定~心身一體。
身安定~有利體內正常運轉,例如步行比跑步鍛煉更爲有益。
心安定~有利全身松弛,消除緊張。有人說過:“緊張只有在定中才能消失。”
~要提高機體功能,也只有在專心情況下,才能完成高難度操作。
循身觀~以觀想力循環全身。
循~人體的血液呼吸(吐納),心思(生滅)都是在循環運轉下産生作用,循環正常,則身心輕安。循環觀想,既動亦靜,亦止亦觀也。
身~血脈暢通故,改善貧血;細血管通故,促進整體的自我康複。
遍身暖故,自力增長。
~身強則智大,智大則身強。但身體需仗不動(定)的力量而發生極細的智慧。
能海上師說~“修定不可一心注意求身體上的利益,應加入皈依叁寶的信心及四谛之了解,否則恐增加身執,且不得叁寶加持力,身體所得利益亦小也。”
叁寶~佛寶(覺)、法寶(證)、僧寶(淨)。
四谛~苦集滅道爲解脫生死痛苦的四個不可改變的真理。
身執~心念中執著于自己身子利益而不得自在。
加持~爲增加自身力量,在自身力量基礎上而能獲得、攝取外在力量的幫助。加即加上,持即攝持。然自身力量爲內因,仍以內因爲主。若自身由執著而起的障礙不排除,叁寶雖有不可思議之力,則既難加亦難持。
身樂觸~身雖使人受種種苦,然亦能得種種樂,所謂定樂即身子所起的樂觸也。
得現世樂行名禅~能海上師說:“由舍離斷除之力,(由斷煩惱力,則知定力深淺)有二、叁年或不定時間即生出定境喜觸,由事定而心定,故安靜樂住,必由依戒離蓋而生,若不依此次第,偏重現法樂住,同外道法。強令起觸,後必生病,無法可治。由戒生定者安穩無弊,如水有堤則不橫流,否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得樂後比常人煩惱更盛,犯戒甚多。古來聰明人多中此病。故煩惱未斷,戒不嚴密,縱將得定,護法神亦遮止也。修一點行,煩惱來的力更猛,俗稱業識種子發,如上海人年九十,六十余方還俗,皆由從前修行唯在功德苦行上著力,未從斷煩惱下手。”
身應舍應依~所謂身見者,能海上師說:“如說此是補藥則趨之恐後,說此是砒霜镪水則避之恐不及。一切趨樂避苦,皆唯身見之命是聽。身見去,即得初果。佛利用衆生身見,教弟子依身起修,外道執此爲最勝,便不得出離。對治身見之時,身執應舍。生現法樂住時,身是所依也。”
~能海上師說:“初修不依此身,喜樂不起,定道難入。”
不可貪禅味~貪禅味而不出定,犯菩薩戒。“不問蓋障貪味禅”,障禅定。
此身者~能海上師說:“七衆弟子以出世解脫無漏之心,依戒離世間垢,究竟趣入涅槃聖道之身也。”
《<循身觀>帶修禅定前開示(30~40)》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