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30~40)▪P4

  ..续本文上一页不快乐,但是如果你发了菩提心呢?多活一年能够多度一年众生,性质两样,目的两样。

  外道因执着而不得出离

  “外道执着身体为殊胜,但不得出离”。外道在佛门里偷了一些东西,有人就说:“他在教气功时也说不要执着。”可是他怎么教的?“两手臂伸直,开始扳动第二只手指,注意了噢,有感觉吗?得气了吗?”说不要执着,教的却要你努力执着。真像佛经里的比喻,贼偷了国王的衣服被抓住了,国王问他,他说“这衣服是我祖父传给我的。”“既然是你祖上传下来的,你一定会穿。”结果他把裤子当褂子,鞋子当帽子。只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才相信外道也懂佛法,就盲目地跟从。外道如此执着,所以不得出离。

  死了舍不得离开自己身子, 就成“守尸鬼”

  一个人太爱自己的身体,死的时候还年轻,尸体还挺漂亮,结果死了还舍不得离开自己的身体,就成了“守尸鬼”。

  循身观(38)

  (带修禅定前开示)⑩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4

  ◎ 傅味琴

  初修得现法乐住的快乐,还得从身生起

  提要:

  ■ 要思维贪爱身子的过患,转变身见

  ■ 初修得现法乐住的快乐还得从身生起

  ■ 不依此身,喜乐不起,定道难入

  ■ “不问、盖障、贪味禅”是修禅定的障碍

  ■ 佛弟子不修禅定,徒弟无所问,师亦无所可答

  ■ 执着境界,而入魔,喜欢讲,定境易消失

  ■ 境界不可宣扬,好与不好只能问师

  ■ 修禅定必须排除五盖二障

  能海上师说:“对治身见之时,身执应捨,生现法乐住时,身是所依也。”

  要思维贪爱身子的过患,转变身见

  要去掉身执,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要经常思惟贪爱身子的过患转变身见,所以对治身见的时候,身执应该舍掉。

  初修得现法乐住的快乐还得从身生起

  “生现法乐住时,身是所依也。”什么叫作现法乐住?例如你修循身观时非常快乐,心很安定,喜欢在循身观里安住,就叫现法乐住。同样,你修数息观修得快乐,心安住在修数息观,也叫现法乐住。所以佛说产生现法乐住的快乐还是要从身上出来,所以初修的人为了得现法乐住,要利用身体,要依靠身体,可不能贪着身体。

  能海上师说:“初修不依此身,喜乐不起,定道难入。”

  不依此身,喜乐不起,定道难入

  初修的人不依靠自己的身体修,你怎么得到喜乐?说:“我很想得到禅定的喜乐,我实在没空修,你代我修吧,你修了我身上也会得到喜乐。”这不是笑话吗?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修禅的苦乐怎么能转移呢?自身喜乐不起,就难得定。

  不可贪禅味~贪禅味而不出定,犯菩萨戒。“不问、盖障、贪味禅”障禅定。

  “不问、盖障、贪味禅”是修禅定的障碍

  菩萨戒又称三聚净戒,包括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在摄善法戒里有一条障禅定的戒,“不问、盖障、贪味禅”,这三种对修禅定会产生障碍,给它障住了,禅定的境界就无法提高。

  佛弟子不修禅定,徒弟无所问,师亦无法可答

  “不问”,不明白也不向善知识请教,自搞一套。现在末法时期,佛弟子大都不修禅定了,当徒弟的没什么好问,当师父的也没什么回答。就是问了,师父也不好回答,这叫培养徒弟吗?这样下去佛教越来越没有修行的气氛了,全搞形式,能断烦恼吗?

  执着境界,而入魔,喜欢讲,定境易消失

  在禅定中出现了什么境界也要常作请问。好境界不要执着,不要欢喜得像发疯那样,逢人便说,欢喜过度要入欢喜魔;恐怖的境界也都是虚妄不实,你害怕了要入恐怖魔,所以应该要多请善知识开示。不懂修行的人常认为把得到的境界讲给别人听,是鼓励别人,是度众生,可是一讲,下一次就没了。从法义上讲,你这么喜欢讲也是执着,一执着定的境界就来不了了。

  境界不可宣扬,好与不好只能问师

  说既不能讲又不能不问,这如何统一起来?要问,不要宣扬,问谁?问我。有一年我跟清定上师讲我当天修定怎么样怎么样,他两只眼睛瞪着我问:“你跟谁讲过没有?”我倒一吓,这么严重啊?我说只跟一个人讲了,“以后谁也不能讲,你跟我讲!”(众笑)所以我学会了,我也跟你们说:“谁也不准讲,只能跟我讲。”禅定中的境界不要胡乱地去猜想,往往你们想的都不对。要远离恐怖颠倒,就不要自己去想一套,所以要问,学问学问,你只学不问,就不叫学问了。

  修禅定必须排除五盖二障

  “盖障”,盖是五盖,障是烦恼障所知障,修禅定要去五盖:贪、瞋、昏沉、掉悔、疑,这五种状态必须要排除。

  循身观(39)

  (带修禅定前开示)⑩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4

  ◎ 傅味琴

  七众弟子之身是“依戒离世间垢”之身,

  是“趣入涅槃圣道之身也”

  提要:

  ■ 初修怕腿疼,久修贪舒服,不想出定

  ■ 贪执禅味,水平提不高,不出定度众生,菩提心不圆满

  ■ 定中度众生,还不如令他闻法,依法起修

  ■ 佛弟子的身,此身应具有出世、解脱、无漏之心

  ■ 生死从烦恼来,解脱生死,必先解脱烦恼

  ■ 不知了生死事,不断烦恼就不叫修行

  ■ 这里每个修行人都要去掉世俗习气,世俗心

  ■ 有智慧就有善巧,为了不执着一切让你自然出生

  ■ 培养出世心,修出世间禅,都是为了断烦恼

  ■ “漏”是烦恼,有烦恼就难完成出世解脱

  ■ 我们的身体是“依戒离世间垢”的身,是“趣入涅槃圣道之身。”

  初修怕腿疼,久修贪舒服,不想出定

  “贪味禅”,贪禅的味道。新同学有个感觉,修禅定舒服是舒服,不过腿子疼,心里老想:“哎,怎么还不出定啊?”(众笑)老同学就不一样,“我正在舒服里边,老师说出定,(众笑)不出定多好啊!”所以老同学往往喜欢最好一个人住一间房,他喜欢修禅定,就不会有人在旁边叫“出定”,(众笑)也没有人叫他“去挑水”,“去搬柴”。

  贪执禅味,水平提不高,不出定度众生,菩提心不圆满

  贪味禅就是执着,一执着禅定就不能提高了,而且有伤菩提心。贪禅乐的人坐的时间长了,还受别人赞叹:“真是大修行。”其实你不出定度众生,菩提心不能圆满。

  定中度众生,还不如令他闻法,依法起修

  有人听了我的话会不同意,我定中也可以度众生啊!即使你有水平,定中度众生好,可是众生没有这个水平!他早就把你忘了。我常听到这句话:“老师,昨天我做了好梦。梦里看见老师,跟我说什么话什么话。”只要三天一过,梦里听到老师的话全忘光,(众笑)真正起作用还是三天里老师天天给你讲的法。

  此身者~能海上师说:“七众弟子以出世解脱无漏之心,依戒离世间垢,究竟趣入涅槃圣道之身也。”

  佛弟子的身,此身应具有出世、解脱、无漏之心

  佛弟子共有七众,归纳起来四众,再归纳,就是出家在家二众。能不能再归纳?也可以,称“清净大海众菩萨”(众笑),都在里边了。分开来就是七众,“此身者”是指七众弟子的身,此身应具有出世、解脱、无漏之心。

  生死从烦恼来,解脱生死,必先解脱烦恼

  我们修行目的为了解脱,首先解脱烦恼,然后再解脱生死,你不解脱烦恼,不可能解脱生死,因为生死是从烦恼来的。

  不知了生死事,不断烦恼就不叫修行

  如今称佛弟子的人不懂了生死的事,也不为解脱烦恼而修行,整天空忙,还自得其乐,也算是几十年进了佛门的老修行。拿出家人来说,为什么出家?目的就是要了脱生死,如来度众生的目的就是使众生脱离轮回,要解脱生死必须要解脱烦恼,所以我常说断烦恼才叫修行,不断烦恼不叫修行。

  这里每个修行人都要去掉世俗习气,世俗心

  烦恼都产生在世俗里。人一出生就过世俗生活,虽然现在我们成为佛弟子在修行,每个人身上都有世俗气,因为我们都是从世俗里走过来的。这种世俗气如果不控制好,不去掉就会影响别人,影响整个修行的团体。你们学生也有体会,这里跟其它地方区别很多,在我们这里要求每个修行人全要去掉世俗习气、世俗心。

  有智慧就有善巧,为了不执着一切让你自然出生

  有人说傅老师很严厉,有人感觉傅老师也没什么,没什么那你们怎么都变了样?你自己会变,变了还不知道怎么变的。好比我从前给人作心理治疗,病人好了,他还搞不清楚自己的病是怎么好的,这种看病方式可以不留下任何痕迹,用佛法来说,有智慧就有善巧。为了不执着,一切都是让它自然出生。旁门邪道来听佛法,对他们来说只有两条路,一条路:他观念在转变,越听越欢喜,另一条路:他明天就不敢来了。可是我从来也没有去训斥他们:“你是外道!业障深重,赶快醒来!”

  培养出世心,修出世间禅,都是为了断烦恼

  我是培养你们一颗“出世心”,我们今天修的禅定是出世间禅,出世间定。外道也修禅定,尤其是印度古时候的外道,都修禅定,可是他们修的禅定是世间禅定,不能出世间。路子虽同结果两样,一个出世间,一个不出世间,因为一个解脱烦恼,一个不解脱烦恼。

  “漏”是烦恼,有烦恼就难完成出世解脱

  “无漏心”就是觉悟心。一个人怎么才能觉悟?漏就是烦恼,要去掉烦恼才能觉悟,好比洗脸盆不漏水,水慢慢慢慢增上满起来这叫无漏。如果有漏洞水就满不了,装进去还会漏掉,这叫有漏。我们今天一时觉来一时迷,你们听了法,发心了,觉悟来了,要不了多久,觉悟又下去了,晴天变阴天了,不下雨还算是好的。觉心跟烦恼比,觉悟的时候少,不觉悟的时候多,整天迷迷茫茫,随着烦恼转,所以我们佛弟子应该具备一颗出世、解脱、无漏心。

  我们的身体是“依戒离世间垢”的身,是“趣入涅槃圣道之身。”

  “依戒离世间垢”,烦恼习气就叫垢,用戒去离开,戒就是止恶。“究竟趣入涅槃圣道之身也”,能离世间垢,就是走在一条断烦恼而趋向彼岸的路,涅槃就是常乐我净的彼岸。我们走的是一条证果证道的路,走证果的路就叫圣道,我们的身口意就是以这种出世心转向于圣道,目的到彼岸,所以我们修行人的身体可不是世间上人的身体。世间上人走的道路并不是趋向彼岸的解脱道,而是流转生死的道路。因此,我们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因为我们的身体是究竟趣入涅槃圣道之身。但不是贪爱身体,我们爱护身体是为了利用,因为还有一段很长的修行路需要我们去走。循身观的开示到今天就讲完了。(回向)(第九讲完)

  循身观(40)

  (带修禅定前开示)⑩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4

  ◎ 傅味琴

  教修“循身观”前开示法要之提纲(汇总)

  2002.7.7(第一天)~2002.7.14(第八天)

  禅~禅那简称,译静虑。静即止,虑即观。

  何谓止观?

  止~使心住于所缘境上,不驰散于其余的境。

  观~使心对所缘境起简择作用。

  禅的作用:烦恼未断能断是名禅。

  能海上师说:“不但方便舍离,能根本除断种子,即是尽智。舍离是方便舍离烦恼,断除是能根本断除烦恼种子。舍如痛苦稍减,断如病愈,如戒烟者,戒烟丸亦不用吃方名为断。入定能坐多少天,虽亦是定,但得力与否,要看烦恼断未断,做事错不错,临境能否辨识,事先能否觉察。人说老修行脾气大,实际要能断烦恼方得名老修行。”

  定的作用:离五欲而生的心一境性是名定。

  身心利益:禅定能健身强心,是人类最佳的运动(运动的另一种形式)。

  止~使散心集中而生定力,能少杂念不健忘。

  暖~身轻心安,去障延寿。

  津~生津液,充沛活力。

  慧~由心力高度集中而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力。

  坐的姿势~跏趺作盘坐,竖脊肩平住,头正眼垂帘,唇齿随自然,二手结定印(右掌放左掌上,二大拇指相触)

  ~人的生理,最宜坐禅,人之体形,修定以坐为佳。

  能海上师说:“修定能调柔身心,治疗疾病,补益体力,但使姿势如法,即不能用心,亦有此作用。”

  身定心定,心定身定~心身一体。

  身安定~有利体内正常运转,例如步行比跑步锻炼更为有益。

  心安定~有利全身松弛,消除紧张。有人说过:“紧张只有在定中才能消失。”

  ~要提高机体功能,也只有在专心情况下,才能完成高难度操作。

  循身观~以观想力循环全身。

  循~人体的血液呼吸(吐纳),心思(生灭)都是在循环运转下产生作用,循环正常,则身心轻安。循环观想,既动亦静,亦止亦观也。

  身~血脉畅通故,改善贫血;细血管通故,促进整体的自我康复。

  遍身暖故,自力增长。

  ~身强则智大,智大则身强。但身体需仗不动(定)的力量而发生极细的智慧。

  能海上师说~“修定不可一心注意求身体上的利益,应加入皈依三宝的信心及四谛之了解,否则恐增加身执,且不得三宝加持力,身体所得利益亦小也。”

  三宝~佛宝(觉)、法宝(证)、僧宝(净)。

  四谛~苦集灭道为解脱生死痛苦的四个不可改变的真理。

  身执~心念中执着于自己身子利益而不得自在。

  加持~为增加自身力量,在自身力量基础上而能获得、摄取外在力量的帮助。加即加上,持即摄持。然自身力量为内因,仍以内因为主。若自身由执着而起的障碍不排除,三宝虽有不可思议之力,则既难加亦难持。

  身乐触~身虽使人受种种苦,然亦能得种种乐,所谓定乐即身子所起的乐触也。

  得现世乐行名禅~能海上师说:“由舍离断除之力,(由断烦恼力,则知定力深浅)有二、三年或不定时间即生出定境喜触,由事定而心定,故安静乐住,必由依戒离盖而生,若不依此次第,偏重现法乐住,同外道法。强令起触,后必生病,无法可治。由戒生定者安稳无弊,如水有堤则不横流,否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得乐后比常人烦恼更盛,犯戒甚多。古来聪明人多中此病。故烦恼未断,戒不严密,纵将得定,护法神亦遮止也。修一点行,烦恼来的力更猛,俗称业识种子发,如上海人年九十,六十余方还俗,皆由从前修行唯在功德苦行上着力,未从断烦恼下手。”

  身应舍应依~所谓身见者,能海上师说:“如说此是补药则趋之恐后,说此是砒霜镪水则避之恐不及。一切趋乐避苦,皆唯身见之命是听。身见去,即得初果。佛利用众生身见,教弟子依身起修,外道执此为最胜,便不得出离。对治身见之时,身执应舍。生现法乐住时,身是所依也。”

  ~能海上师说:“初修不依此身,喜乐不起,定道难入。”

  不可贪禅味~贪禅味而不出定,犯菩萨戒。“不问盖障贪味禅”,障禅定。

  此身者~能海上师说:“七众弟子以出世解脱无漏之心,依戒离世间垢,究竟趣入涅槃圣道之身也。”

  

《<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30~40)》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