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循身觀>帶修禅定前開示(20~29)▪P4

  ..續本文上一頁氣跑掉了。還有很多是因爲身體有病,說:“我是某某人介紹來的,他的病就是跟你學禅定好的,所以他叫我來學。傅老師,我的病就在這兒,你等會兒發功時就朝我這兒發(衆笑)。”啊呀!我也不會發功,也不懂氣功這一套,這些就是身執。

  對病有感情,病就不肯離

  心理療法上有這麼一個觀點,如果你對自己的病太注意了,你就會把病留下來。用佛教的觀點來說:就是你執著病了,放不下了。這對病人的心情和病的本身都會有不良的影響。我有時也說些風趣話:“你太關心病了,說明你對病很重感情。”有的人確實對病很重感情,從早想到晚,晚上做夢還在想,所以我說:“你對病這麼有感情,這病也舍不得離開你呀。你一想,它馬上就來(衆笑)。”有人就這麼告訴我:“我這個頭疼,如果不想它倒沒事,一想它馬上就疼(衆笑)。”那還不是你想了以後來的嗎?

  不要根本法,成了假花無果實

  所以修禅定雖然對身體有極大好處,但不要專門去求身體上的利益,“應加入皈依叁寶之信心及四谛之了解”,學佛法首先要對佛法産生信心,四谛法是佛法的根本,你對根本的法都不學,後面的東西就成了假花無果實,因爲沒有根啊!要從根上長出來才能開花結果。佛在鹿野苑度五比丘,一開始就是講四谛法。後來說法四十九年,都是從四谛法裏廣開出來的,所以四谛法一定要了解。

  從覺上去信佛,就跟佛的覺相通了

  “否則恐增加身執,且得不到叁寶加持力。”要得到佛的加持力,首先應該要了解佛是什麼,從了解中相信,你就有了一定的覺悟,那才不是迷信。佛是覺,你也是從覺上去信佛,就跟佛相通了,就容易得到加持。

  循身觀(28)

  (帶修禅定前開示)⑧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3

  ◎ 傅味琴

  要得正加持,不可求邪加持

  提要:

  ■ 要得正加持,不可得邪加持

  ■ 巫是鬼加持,到後來就會被它所害

  ■ 在自力基礎上,能得叁寶加持,就更好

  ■ 有覺、證、淨的功德,方能稱寶

  ■ 不要把假和尚當真,僧尚且假,寶在哪裏

  ■ 四谛法是四個不可改變的真理

  ■ 修行常因執著而不得自在

  要得正加持,不可得邪加持

  說到加持,可不要把加持看得太神奇了,佛能給你加持力,法也能給你加持力,僧也能給你加持力。也有人求我老師加持,那我也就給他加持。還有,大衆也有加持力,同學跟同學之間也有加持力。還有,魔也有加持力,鬼也有加持力,你修行路子走錯了,傲慢貪享受,就會得魔加持,常與鬼打交道,就會得鬼加持,這二種都是邪加持。要得正加持,就得皈依叁寶,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在信仰的基礎上,通過心理上的作用,得到的力量,這就叫加持力。

  巫是鬼加持,到後來就會被它所害

  關于魔加持、鬼加持,有個故事,蘇州有個人,學了佛法禅定後說:“我聽了佛法才明白,我過去的一切都是巫。我也感到很奇怪,有一天忽然耳朵裏有人跟我說話:“你聽我的,你去給人家看病,病就會好。”我過去不會打太極拳,從這天開始我也會打太極拳了。人家有什麼腿疼之類的,我根本不會看病,就在他腿上摸摸,他就不痛了,所以人家就稱我“觀世音菩薩”(衆笑)。”這就是鬼加持。所以大家既然學了佛法,要求叁寶加持,叁寶不會害你,否則你得到邪的加持,它要害你,說不定哪天他就告訴你:“你時候到了,海龍王找你作女婿了,你趕快跳下去吧。”是有這種事發生過。

  在自力基礎上,能得叁寶加持,就更好

  你不得到叁寶的加持,你身體的利益也小。自身的力量叫自力,叁寶加持叫他力。你在自力基礎上再得到他力,那不是更好嗎?可是千萬不要得到魔力、邪力、鬼力,那樣你非但會被它們所害,而且跟它溝通了還很難請得出去,進來容易出去難,因爲它跟你老交情。

  叁寶~佛寶(覺)、法寶(證)、僧寶(淨)

  有覺、證、淨的功德,方能稱寶

  叁寶,佛寶就是覺,法寶就是證。法寶有教證二法,教,我們學的理論就是教;證,我們得在修行中去親證。僧寶是清淨,僧以清淨爲體。人生什麼叫寶?能覺悟過來,不受迷惑,這就是寶,是佛寶。你有智慧的法,能夠斷煩惱,能夠親自證到煩惱斷盡後的常樂我淨的境界,那就是寶,是法寶。佛弟子照佛講的話去修清淨,能夠身口意清淨就是寶,是僧寶。清淨了就叫寶,你不清淨怎麼叫寶?爲名爲利就是不清淨。

  不要把假和尚當真,僧尚且假,寶在哪裏

  現在由于很多人都不懂佛法,確實有把假和尚當作真和尚的。前幾年,我們在某一個地方,有個出家人就告訴我:“喏,這個是假和尚。”剛剛喝了酒吃了肉走路還搖搖擺擺,你不恭敬他,他就說:“你不恭敬僧寶。”你是啥個寶?難道吃飽了就能稱“寶”(衆笑)?假和尚不能稱爲出家人,他是假的,搞不清淨的,怎能稱寶呢?對他們另外有個稱呼,佛說是“獅子蟲”,是獅子身上的一條蟲。或許有人聽不下去了,這個傅老師又在打假了。如果不應該打假,那麼現在我們國家極力在打假,難道也錯啦?是保護人民的利益呀!我們佛門裏要打假,是保護叁寶的利益,是保護衆生的利益。既不修行,品德又敗壞,處處作假,開口我是僧寶,閉口我是僧寶,你僧尚且是假,寶在哪裏?

  四谛~苦集滅道爲解脫生死痛苦的四個不可改變的真理。

  四谛法是四個不可改變的真理

  叁寶有覺、證、淨的功德,四谛就是苦集滅道,是解脫生死痛苦的四個不可改變的真理。苦,人世間是苦的;集,苦的根源是煩惱的聚集;滅,消滅了煩惱才是極其安樂的彼岸;道,爲了達到這個目的,你必須要學、要修這樣一條道路,才能通向彼岸。

  身執~心念中執著于自己身子利益而不得自在。

  修行常因執著而不得自在

  身執,我們應該把它放下。修禅定,身體自會好起來的,你去執著它幹什麼呢?“我爲了身體好而修禅定”,開始你這樣發心也可以,你真的來學來修啦,就要跟你講,不要去執著身體,你只要修禅定,身體自會好起來。如果你過分去注意身體,關心身體,就是執著身體,一執著,起的效果就不大。今天講到這。(第七講完)

  循身觀(29)

  (帶修禅定前開示)⑨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4

  ◎ 傅味琴

  修禅定應學好四谛法

  提要:

  ■ 戒定慧要具足

  ■ 佛教是修行,不是欣賞

  ■ 學佛法要全面,不能只取其一搞片面

  ■ 修禅定應學好四谛法

  ■ 修行的路要從皈依叁寶開始,走偏了就得不到叁寶加持力

  ■ 不懂法很難生起對叁寶的正信,亦難得正加持

  ■ 四谛法不修怎能了生死

  戒定慧要具足

  今天我們都是皈依叁寶的佛弟子,皈依叁寶後就要修行。怎麼修啊?修戒定慧,所以禅定不能不修,但你單取一個禅定,仍是不圓滿的,佛四十九年的教法,歸納在戒定慧裏,叁學你只取其一,從圓滿的角度來說,就不恰當,戒定慧要具足才行。

  佛教是修行,不是欣賞

  爲什麼末法衆生修行很難成就?因爲搞片面,搞片面就不能達到圓滿的成就,世間上的事情經常在搞片面。藝術上往往不畫整個茶杯,只畫茶杯的一個邊,一個角,即使把茶杯打得粉碎,哪怕撿塊小片也叫藝術。可是你要喝水,那就必須要一個完整的茶杯才行。畫一顆樹是藝術,畫一片樹葉也是藝術。佛教的道理是修行用的,而不是供人欣賞的,世間上的藝術可以被佛教利用,但藝術不能代替佛教。佛門使用藝術,可不能跟在世間法屁股後面轉。現在的修行人受世俗影響很深,貪五欲,爲名爲利。畫佛像只畫個頭,因爲只講藝術,卻不知佛像不全,就是末法現象。

  學佛法要全面,不能只取其一搞片面

  喜歡搞片面的人,戒定慧也搞片面,有的只學戒律,而不學定慧;有的不重視戒律,像茅山道士那樣整天打坐;有的喜歡文化,只研究佛學理論,這樣搞片面,戒定慧就被一分爲叁了,那怎麼能得到圓滿的成就呢?所以我們皈依以後學佛法,是應該學全面的佛法。

  修禅定應學好四谛法

  今天我們修禅定,就應該要學好四谛法,苦集滅道四谛法給我們講清楚了人生的苦和苦的來源,斷除苦應走的道路,滅掉苦以後的境界。四谛法是佛最初講的法,也是根本的法,這個法怎麼可以不要呢。

  修行的路要從皈依叁寶開始,走偏了就得不到叁寶加持力

  以前,在各地請我去開辦的禅定班裏,有的人沒有皈依叁寶,他也不信佛。因爲禅定班講的是佛教禅定啊,自然要講一些佛學禅定的理論,加上他從禅定上獲得了利益,就開始産生信仰。其實你們的老師都是我從前禅定班的學生,所以,要聽法,要皈依叁寶,要了解四谛法,這條路就不錯了。要持戒,沒有受戒的要明白戒的要點,在生活中盡量要做到。修行路不能走錯,路一走錯,不管你走邪了,還是走偏了,都不莊嚴,不莊嚴怎麼能成佛呢,哪一尊佛不莊嚴?

  “否則恐增加身執,且不得叁寶加持力。”增加了身執,又不得叁寶加持力,當然“身體所得利益亦小也。”有些佛弟子對身子的執著心很重,因爲他不懂佛法,佛法講要放下我執,法執,身執就是我執。說句笑話,如果不懂法,你把泥塑木雕的佛像執著得厲害,像信神那樣信佛,你將來也成個泥塑木雕。佛教講空,執著什麼呀,有的修行人懂得空,卻又執著一個空,所以很難成就。

  不懂法很難生起對叁寶的正信,亦難得正加持

  不懂法當然很難得到叁寶加持,得加持靠對叁寶的信心,靠自己的覺悟,信要正信,要正信就必須對叁寶有個正確的理解。正信了才能得正加持,邪信只能得邪加持。巫婆說她就是觀世音菩薩,你信她就得巫婆加持,信外道的就得外道加持,搞名利的就得魔加持。

  四谛法不修怎能了生死

  所以皈依叁寶後要明白叁寶的功德,就是“覺、正、淨”,要了解四谛法,要修四谛法。人人都說要了生死,可是了生死的四谛法不懂、不修,怎麼了生死呢?有人說,“唸佛往生極樂世界就了生死了”。其實,極樂世界的衆生,仍然是衆生,在《佛說阿彌陀經》裏稱爲“彼國衆生”。往生極樂世界是好事情,但又有誰給你打保票。只有一心不亂再加上不謗法,不造五無間罪,才能往生極樂。有位法師說,“人死了肯定會往生,往就是去,生就是生出來了,至于往生到哪裏就難說了。”

  

  

《<循身觀>帶修禅定前開示(20~29)》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