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20~29)▪P4

  ..续本文上一页气跑掉了。还有很多是因为身体有病,说:“我是某某人介绍来的,他的病就是跟你学禅定好的,所以他叫我来学。傅老师,我的病就在这儿,你等会儿发功时就朝我这儿发(众笑)。”啊呀!我也不会发功,也不懂气功这一套,这些就是身执。

  对病有感情,病就不肯离

  心理疗法上有这么一个观点,如果你对自己的病太注意了,你就会把病留下来。用佛教的观点来说:就是你执著病了,放不下了。这对病人的心情和病的本身都会有不良的影响。我有时也说些风趣话:“你太关心病了,说明你对病很重感情。”有的人确实对病很重感情,从早想到晚,晚上做梦还在想,所以我说:“你对病这么有感情,这病也舍不得离开你呀。你一想,它马上就来(众笑)。”有人就这么告诉我:“我这个头疼,如果不想它倒没事,一想它马上就疼(众笑)。”那还不是你想了以后来的吗?

  不要根本法,成了假花无果实

  所以修禅定虽然对身体有极大好处,但不要专门去求身体上的利益,“应加入皈依三宝之信心及四谛之了解”,学佛法首先要对佛法产生信心,四谛法是佛法的根本,你对根本的法都不学,后面的东西就成了假花无果实,因为没有根啊!要从根上长出来才能开花结果。佛在鹿野苑度五比丘,一开始就是讲四谛法。后来说法四十九年,都是从四谛法里广开出来的,所以四谛法一定要了解。

  从觉上去信佛,就跟佛的觉相通了

  “否则恐增加身执,且得不到三宝加持力。”要得到佛的加持力,首先应该要了解佛是什么,从了解中相信,你就有了一定的觉悟,那才不是迷信。佛是觉,你也是从觉上去信佛,就跟佛相通了,就容易得到加持。

  循身观(28)

  (带修禅定前开示)⑧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3

  ◎ 傅味琴

  要得正加持,不可求邪加持

  提要:

  ■ 要得正加持,不可得邪加持

  ■ 巫是鬼加持,到后来就会被它所害

  ■ 在自力基础上,能得三宝加持,就更好

  ■ 有觉、证、净的功德,方能称宝

  ■ 不要把假和尚当真,僧尚且假,宝在哪里

  ■ 四谛法是四个不可改变的真理

  ■ 修行常因执着而不得自在

  要得正加持,不可得邪加持

  说到加持,可不要把加持看得太神奇了,佛能给你加持力,法也能给你加持力,僧也能给你加持力。也有人求我老师加持,那我也就给他加持。还有,大众也有加持力,同学跟同学之间也有加持力。还有,魔也有加持力,鬼也有加持力,你修行路子走错了,傲慢贪享受,就会得魔加持,常与鬼打交道,就会得鬼加持,这二种都是邪加持。要得正加持,就得皈依三宝,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在信仰的基础上,通过心理上的作用,得到的力量,这就叫加持力。

  巫是鬼加持,到后来就会被它所害

  关于魔加持、鬼加持,有个故事,苏州有个人,学了佛法禅定后说:“我听了佛法才明白,我过去的一切都是巫。我也感到很奇怪,有一天忽然耳朵里有人跟我说话:“你听我的,你去给人家看病,病就会好。”我过去不会打太极拳,从这天开始我也会打太极拳了。人家有什么腿疼之类的,我根本不会看病,就在他腿上摸摸,他就不痛了,所以人家就称我“观世音菩萨”(众笑)。”这就是鬼加持。所以大家既然学了佛法,要求三宝加持,三宝不会害你,否则你得到邪的加持,它要害你,说不定哪天他就告诉你:“你时候到了,海龙王找你作女婿了,你赶快跳下去吧。”是有这种事发生过。

  在自力基础上,能得三宝加持,就更好

  你不得到三宝的加持,你身体的利益也小。自身的力量叫自力,三宝加持叫他力。你在自力基础上再得到他力,那不是更好吗?可是千万不要得到魔力、邪力、鬼力,那样你非但会被它们所害,而且跟它沟通了还很难请得出去,进来容易出去难,因为它跟你老交情。

  三宝~佛宝(觉)、法宝(证)、僧宝(净)

  有觉、证、净的功德,方能称宝

  三宝,佛宝就是觉,法宝就是证。法宝有教证二法,教,我们学的理论就是教;证,我们得在修行中去亲证。僧宝是清净,僧以清净为体。人生什么叫宝?能觉悟过来,不受迷惑,这就是宝,是佛宝。你有智慧的法,能够断烦恼,能够亲自证到烦恼断尽后的常乐我净的境界,那就是宝,是法宝。佛弟子照佛讲的话去修清净,能够身口意清净就是宝,是僧宝。清净了就叫宝,你不清净怎么叫宝?为名为利就是不清净。

  不要把假和尚当真,僧尚且假,宝在哪里

  现在由于很多人都不懂佛法,确实有把假和尚当作真和尚的。前几年,我们在某一个地方,有个出家人就告诉我:“喏,这个是假和尚。”刚刚喝了酒吃了肉走路还摇摇摆摆,你不恭敬他,他就说:“你不恭敬僧宝。”你是啥个宝?难道吃饱了就能称“宝”(众笑)?假和尚不能称为出家人,他是假的,搞不清净的,怎能称宝呢?对他们另外有个称呼,佛说是“狮子虫”,是狮子身上的一条虫。或许有人听不下去了,这个傅老师又在打假了。如果不应该打假,那么现在我们国家极力在打假,难道也错啦?是保护人民的利益呀!我们佛门里要打假,是保护三宝的利益,是保护众生的利益。既不修行,品德又败坏,处处作假,开口我是僧宝,闭口我是僧宝,你僧尚且是假,宝在哪里?

  四谛~苦集灭道为解脱生死痛苦的四个不可改变的真理。

  四谛法是四个不可改变的真理

  三宝有觉、证、净的功德,四谛就是苦集灭道,是解脱生死痛苦的四个不可改变的真理。苦,人世间是苦的;集,苦的根源是烦恼的聚集;灭,消灭了烦恼才是极其安乐的彼岸;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必须要学、要修这样一条道路,才能通向彼岸。

  身执~心念中执着于自己身子利益而不得自在。

  修行常因执着而不得自在

  身执,我们应该把它放下。修禅定,身体自会好起来的,你去执着它干什么呢?“我为了身体好而修禅定”,开始你这样发心也可以,你真的来学来修啦,就要跟你讲,不要去执着身体,你只要修禅定,身体自会好起来。如果你过分去注意身体,关心身体,就是执着身体,一执着,起的效果就不大。今天讲到这。(第七讲完)

  循身观(29)

  (带修禅定前开示)⑨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4

  ◎ 傅味琴

  修禅定应学好四谛法

  提要:

  ■ 戒定慧要具足

  ■ 佛教是修行,不是欣赏

  ■ 学佛法要全面,不能只取其一搞片面

  ■ 修禅定应学好四谛法

  ■ 修行的路要从皈依三宝开始,走偏了就得不到三宝加持力

  ■ 不懂法很难生起对三宝的正信,亦难得正加持

  ■ 四谛法不修怎能了生死

  戒定慧要具足

  今天我们都是皈依三宝的佛弟子,皈依三宝后就要修行。怎么修啊?修戒定慧,所以禅定不能不修,但你单取一个禅定,仍是不圆满的,佛四十九年的教法,归纳在戒定慧里,三学你只取其一,从圆满的角度来说,就不恰当,戒定慧要具足才行。

  佛教是修行,不是欣赏

  为什么末法众生修行很难成就?因为搞片面,搞片面就不能达到圆满的成就,世间上的事情经常在搞片面。艺术上往往不画整个茶杯,只画茶杯的一个边,一个角,即使把茶杯打得粉碎,哪怕捡块小片也叫艺术。可是你要喝水,那就必须要一个完整的茶杯才行。画一颗树是艺术,画一片树叶也是艺术。佛教的道理是修行用的,而不是供人欣赏的,世间上的艺术可以被佛教利用,但艺术不能代替佛教。佛门使用艺术,可不能跟在世间法屁股后面转。现在的修行人受世俗影响很深,贪五欲,为名为利。画佛像只画个头,因为只讲艺术,却不知佛像不全,就是末法现象。

  学佛法要全面,不能只取其一搞片面

  喜欢搞片面的人,戒定慧也搞片面,有的只学戒律,而不学定慧;有的不重视戒律,像茅山道士那样整天打坐;有的喜欢文化,只研究佛学理论,这样搞片面,戒定慧就被一分为三了,那怎么能得到圆满的成就呢?所以我们皈依以后学佛法,是应该学全面的佛法。

  修禅定应学好四谛法

  今天我们修禅定,就应该要学好四谛法,苦集灭道四谛法给我们讲清楚了人生的苦和苦的来源,断除苦应走的道路,灭掉苦以后的境界。四谛法是佛最初讲的法,也是根本的法,这个法怎么可以不要呢。

  修行的路要从皈依三宝开始,走偏了就得不到三宝加持力

  以前,在各地请我去开办的禅定班里,有的人没有皈依三宝,他也不信佛。因为禅定班讲的是佛教禅定啊,自然要讲一些佛学禅定的理论,加上他从禅定上获得了利益,就开始产生信仰。其实你们的老师都是我从前禅定班的学生,所以,要听法,要皈依三宝,要了解四谛法,这条路就不错了。要持戒,没有受戒的要明白戒的要点,在生活中尽量要做到。修行路不能走错,路一走错,不管你走邪了,还是走偏了,都不庄严,不庄严怎么能成佛呢,哪一尊佛不庄严?

  “否则恐增加身执,且不得三宝加持力。”增加了身执,又不得三宝加持力,当然“身体所得利益亦小也。”有些佛弟子对身子的执着心很重,因为他不懂佛法,佛法讲要放下我执,法执,身执就是我执。说句笑话,如果不懂法,你把泥塑木雕的佛像执着得厉害,像信神那样信佛,你将来也成个泥塑木雕。佛教讲空,执着什么呀,有的修行人懂得空,却又执着一个空,所以很难成就。

  不懂法很难生起对三宝的正信,亦难得正加持

  不懂法当然很难得到三宝加持,得加持靠对三宝的信心,靠自己的觉悟,信要正信,要正信就必须对三宝有个正确的理解。正信了才能得正加持,邪信只能得邪加持。巫婆说她就是观世音菩萨,你信她就得巫婆加持,信外道的就得外道加持,搞名利的就得魔加持。

  四谛法不修怎能了生死

  所以皈依三宝后要明白三宝的功德,就是“觉、正、净”,要了解四谛法,要修四谛法。人人都说要了生死,可是了生死的四谛法不懂、不修,怎么了生死呢?有人说,“唸佛往生极乐世界就了生死了”。其实,极乐世界的众生,仍然是众生,在《佛说阿弥陀经》里称为“彼国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是好事情,但又有谁给你打保票。只有一心不乱再加上不谤法,不造五无间罪,才能往生极乐。有位法师说,“人死了肯定会往生,往就是去,生就是生出来了,至于往生到哪里就难说了。”

  

  

《<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20~29)》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