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觀點已經是成爲佛門裏的外道。像這種人修的定,什麼念頭也不要想,是外道的無想定。外道的無想定就是什麼也不要想,空空洞洞,這樣的一條路線是很危險的,在斷煩惱了生死上是不可能成就的。末法時期證果證道的人是極少極少的,不是不可能,他路線錯了。
“慮”很重要,沒有思維能力成了白癡
所以這個慮很重要,我們不通過思維,你怎麼能夠辨別這個對這個錯;不通過思慮,你怎麼能辨別這個是清淨,這個是肮髒,正法和邪法你都搞不清楚。打個比方來說,鼻子沒有知覺,你怎麼能去辨別這是香味這是臭味;舌頭沒有知覺,你怎麼去辨別這是苦的這是甜的,辨別不出來了嘛。那麼腦子也是如此啊,腦子沒有知覺了,這個算什麼人啊?植物人啦,腦子沒有思維了,這個就是白癡啊!
聽非法喜歡的人聽正法會生氣
有時候善知識說真正的正法,有些人卻不喜歡聽,而且聽了還生氣。有時法師講起來很風趣,聽的人哈哈笑,高興完了,再想想才明白這些都是批評的話,越想越生氣,那就等于聽不進去。而不是正法的流言,東一句西一句,卻特別喜歡聽。
醫生百句,竟然不及病友一句
好比一個病人應該聽醫生的話,可是病人有一個普遍的習氣,就是不喜歡聽醫生的話。醫生只好委托這個病人鄰床的病人:“你替我們勸勸他,我們醫生說一百句話還不如你們說一句話。”就有這種現象。同病房的病人說什麼,聽得來真相信啊;醫生叫他這麼做,他挺不高興,說這個醫生年紀輕輕,我才不相信他。
通過思慮把錯誤的濾幹淨
講經說法,不能離開經文。靜慮嘛,聞思有個思,修禅定有個慮,你只有通過思慮你才能把禅定修起來。比如說,禅定要止住妄念,妄念起來了,你就知道這個是妄念,我應該把妄念息下去,不要再想下去,這個過程就是慮。比如你去修一個觀,結果這個觀你觀錯了,跟要求的不同,你自己會覺得我觀得不對,我重觀,這個就是慮,哪能可以沒有慮呢?
總的來說,慮是慮清心裏的渣子,心裏的煩惱,心裏貪瞋癡的妄念,都要把它慮除。就好像過濾器一樣,通過過濾器這個水就幹淨了,不幹淨的渣子全都濾掉了。
(2001.7.7未完)
循身觀 (2)
(傅老師帶修禅定前開示)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7-7.27
“靜”即止,“慮”即觀
止是止住妄念
“靜即止,慮即觀”,止不是止住念頭。如果你有止住念頭的水平,也用不著修什麼了,念頭全止住了,你想修也修不起來,因爲你已經沒有念頭了,怎麼修啊?聽法你也不必聽了,聽了也沒用,法師講了一個小時問你:“你聽到幾句了?”“我一句也沒聽到。”“爲什麼?”“因爲我已經沒有念頭了。”其實你連這句話也講不出來,你沒有念頭的人能講這句話嗎?
並非不要正念
止是止住妄念,並非不要正念。比如洗衣服,洗衣服是洗掉衣服上的肮髒,並不是叫你把肥皂也丟掉,要利用肥皂去洗衣服,要利用正念去排除妄念,這個要懂。你說把正念也止住,好比肥皂也不要了,那豈不笑話?肥皂是洗衣服用的,爲什麼要丟掉呢?你爲什麼不要佛法?佛法怎麼會錯呢?難道說學了佛法反而偷東西了?所以種種的邪說,這麼一說,那麼一說,說得人家相信。今天我要講法了,我也只能這麼一說,那麼一說,把這些錯誤的糾正過來,不是我羅嗦,他們太羅嗦,說了那麼多。
不能不要佛法的正念
止是止住妄念。有人說:“聽了法以後,念佛念不好了。”意思是正念也不要了,那你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心裏有阿彌陀佛嗎?說“沒有,我只是嘴巴動動,心裏沒念阿彌陀佛。”那你往生不了啦,因爲你沒有信、沒有願、沒有行。說我念佛時心裏有阿彌陀佛,那不是念頭嗎?阿彌陀佛是正念啊!你既然這個正念要,爲什麼佛法的正念就不要呢?我看方向不對,搞錯了。
醒過來的人樣樣空
所以靜是止,止是止住妄念,什麼叫妄念?虛妄不實。法上的正念全能夠達到一個目的:斷盡煩惱到彼岸,是真實不虛。我們的貪瞋癡是虛妄不實,到後來,如果你還有信佛的善根和種子,以後多少還會醒過來。我過去想得挺好,現在看起來也是一個貪,一過六十歲就會開始想:自己快要死了。有句話“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因爲年輕時候你所追求的所希望的,想的是很有意義卻既不能度自己,也不能度衆生。今世忙了一輩子,下世還是生死流轉,醒不過來的人樣樣有,醒過來的人樣樣空。
追求太多,修空就困難
非但要停止妄念,修禅定的,還要停止一切追求,不要追求太多了。你追求多,房間裏的東西多。房間裏東西多,你在房裏修空觀就非常困難。
出了妄境,並非定境
說件我從前的事,從前我好心編出一套一套心理治療的磁帶,有很多的錄音拼起來,這裏取一段那裏取一段。我周圍的錄音機有好幾架,在閣樓上,我一天到晚按錄音機,噼哩叭啦,噼哩叭啦,一會要放這個,一會又要按這個,到晚上修定也懶得把錄音機拿掉。出了境界啦,旁邊的錄音機我閉著眼睛能看得清楚,而且錄音機還會放光。不是人放光,錄音機放光,你說這個是定境還是妄境?哎,形成一個笑話啦,這是舉個例子。我們要喜歡靜,喜歡空,減少自己的追求,才能到彼岸。
利用種種境作修禅定的觀想
“慮即觀”。慮就是觀,在禅定中作觀是利用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得見的種種的境來作爲我們修禅定的觀想對象。比如空觀觀蔚藍色天空,光明觀觀高空的太陽,還有觀晚上的明月,這都是我們眼睛看見過的,作爲一個觀境,所謂日輪觀、月輪觀,讓我們閉起眼睛心裏去想。
能辨別糾正錯誤,就是觀的作用
但是觀不僅僅是在靜中修,觀還要在動中修,動中修的觀就是對日常生活你多看看。眼睛往外看,叫看,心往裏觀,叫觀,是心裏想象出來的,也叫心理想象。生活中遇到的一切環境、人間動態,你眼睛看到的,心裏去思維、去想、去分析,這也叫觀。有人說“看破紅塵”,其實你看來看去花花綠綠,最多看厭了,沒有看破。有一時期沒看,等你又看了,覺得又好看了。真正看破要通過觀,把每件事物的來龍去脈觀得清清楚楚,究竟是快樂是痛苦,它每個階段的變化,最後的結果怎麼樣。舉個例子說,爲什麼現在吸毒的人這麼多,因爲開始好玩,由于壞人的引誘,覺得吸了以後挺痛快,那就錯了,沒有看全過程啊。如果再看看吸毒以後的家破人亡,皮包骨頭,戒毒的時候種種痛苦,看到這種可憐可悲可怕的情景,就明白了,吸毒是害人!吸毒是極其痛苦啊!你以後就不會受迷惑了,應該這麼叫觀。所以越觀越明白,世間上的事情越觀越看破,這樣解說你們容易懂。所以能夠辨別正確錯誤,能夠把錯誤的糾正過來成爲正確的,那這就是觀的作用。
止~使心住于所緣境上,
不弛散于其余的境
心一動,飄到其他境上就不叫止
“何謂止觀”,什麼叫止觀?從法義上來講,使心住于所緣境上,不馳散于其余的境,這是止的定義。使你的心住在所緣的境上,不從這個境上分散到其余的境去,心于這個境上一動不動,這叫止。比如你看見紅燈,你閉起眼睛來,心就在這個紅燈上,沒有離開紅燈,紅燈是打個比喻,一般是觀紅光。修蔚藍色天空,心就沒有離開過蔚藍色,如果心一動,從蔚藍色天空飄到了旁邊有座山,山上有棵樹,那就不叫止,以上是止的定義。
以一念製萬念
修禅定是如此,念佛也是如此,利用一句佛號以一念止萬念,成千成萬的念頭,你都要止得住,止不住就不能一心不亂。念佛號時心在佛號上。本來在念,忽然想:阿彌陀佛啊,我要到極樂世界去噢(衆笑),這不叫一心不亂。很多人都會這麼想,尤其是臨終一刹那最關鍵的時候,滿腦子在想。臨終達不到一心不亂,你能往生嗎?說往生啰,那是不懂佛法的人說的。臨終的心怎麼樣,只有他自己知道。怎樣達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入定,定就是一心不亂,所以修止要狠下功夫。
要一心不亂才能往生
你們來到這兒,有出家人,沒有出家也叫離家吧,你們現在是學法時期,要抓緊地學。真正用功修止就可以修叁年,你想止住妄念沒有這麼簡單。至于說有的人念佛叁十年六十年,也止不住妄念,這是她不懂該怎麼個去修止。說沒有到一心不亂往生不了,這句話有些人聽了很反感。因爲有人講過,萬人念萬人去,你怎麼說往生不了呢?所以後來就變成“只要念就能往生”。他不想想一心不亂是佛說的,說萬人念萬人去的是古時候的一個修行人。二者說法不同,你聽哪一個?所以不是靠念才能去,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個妄念也不出來。
心飄出去了,要趕快拉回來
心跟你所緣的境飄出一點所起的念頭,就是妄念。修止就要修到一個妄念也沒有,只有一個念頭,就是你觀的這個境。我們學禅定要懂理論,念頭一飄出去,趕快把它拉回來,慢慢又飄出去啰,趕快再把它拉回來,要這麼用功才慢慢會上路。①
(①根據傅老師2002年7月7日講解編成。講解後帶修15分鍾,第一次帶修時口授修法,待整理後編入。)
觀~使心于所緣境上起簡擇作用
修觀能出智慧
觀,使心對所緣境上起簡擇作用。鑒別選擇,就叫“簡擇”。否則的話,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出好還是壞,正還是邪,對還是錯,非但不能出智慧,而且本身就是沒有智慧的人,所以我們修觀就能出智慧,使我們智慧不斷增上。
觀察、鑒別,才糾正了很多錯誤
當然,所有一切的觀都要通過自己內心的思維,從思維中來區別。我們從出生以後開始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在觀察種種,鑒別種種,所以我們學會了很多不懂的東西,糾正了很多錯誤,累積了很多經驗。
撲滅求知欲是愚蠢的
我們出生以來有一個本能:喜歡研究,有一種好奇心。你看…
《<循身觀>帶修禅定前開示(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