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1~9)▪P2

  ..续本文上一页观点已经是成为佛门里的外道。像这种人修的定,什么念头也不要想,是外道的无想定。外道的无想定就是什么也不要想,空空洞洞,这样的一条路线是很危险的,在断烦恼了生死上是不可能成就的。末法时期证果证道的人是极少极少的,不是不可能,他路线错了。

  “虑”很重要,没有思维能力成了白痴

  所以这个虑很重要,我们不通过思维,你怎么能够辨别这个对这个错;不通过思虑,你怎么能辨别这个是清净,这个是肮脏,正法和邪法你都搞不清楚。打个比方来说,鼻子没有知觉,你怎么能去辨别这是香味这是臭味;舌头没有知觉,你怎么去辨别这是苦的这是甜的,辨别不出来了嘛。那么脑子也是如此啊,脑子没有知觉了,这个算什么人啊?植物人啦,脑子没有思维了,这个就是白痴啊!

  听非法喜欢的人听正法会生气

  有时候善知识说真正的正法,有些人却不喜欢听,而且听了还生气。有时法师讲起来很风趣,听的人哈哈笑,高兴完了,再想想才明白这些都是批评的话,越想越生气,那就等于听不进去。而不是正法的流言,东一句西一句,却特别喜欢听。

  医生百句,竟然不及病友一句

  好比一个病人应该听医生的话,可是病人有一个普遍的习气,就是不喜欢听医生的话。医生只好委托这个病人邻床的病人:“你替我们劝劝他,我们医生说一百句话还不如你们说一句话。”就有这种现象。同病房的病人说什么,听得来真相信啊;医生叫他这么做,他挺不高兴,说这个医生年纪轻轻,我才不相信他。

  通过思虑把错误的滤干净

  讲经说法,不能离开经文。静虑嘛,闻思有个思,修禅定有个虑,你只有通过思虑你才能把禅定修起来。比如说,禅定要止住妄念,妄念起来了,你就知道这个是妄念,我应该把妄念息下去,不要再想下去,这个过程就是虑。比如你去修一个观,结果这个观你观错了,跟要求的不同,你自己会觉得我观得不对,我重观,这个就是虑,哪能可以没有虑呢?

  总的来说,虑是虑清心里的渣子,心里的烦恼,心里贪瞋痴的妄念,都要把它虑除。就好像过滤器一样,通过过滤器这个水就干净了,不干净的渣子全都滤掉了。

  (2001.7.7未完)

  循身观 (2)

  (傅老师带修禅定前开示)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7-7.27

  “静”即止,“虑”即观

  止是止住妄念

  “静即止,虑即观”,止不是止住念头。如果你有止住念头的水平,也用不着修什么了,念头全止住了,你想修也修不起来,因为你已经没有念头了,怎么修啊?听法你也不必听了,听了也没用,法师讲了一个小时问你:“你听到几句了?”“我一句也没听到。”“为什么?”“因为我已经没有念头了。”其实你连这句话也讲不出来,你没有念头的人能讲这句话吗?

  并非不要正念

  止是止住妄念,并非不要正念。比如洗衣服,洗衣服是洗掉衣服上的肮脏,并不是叫你把肥皂也丢掉,要利用肥皂去洗衣服,要利用正念去排除妄念,这个要懂。你说把正念也止住,好比肥皂也不要了,那岂不笑话?肥皂是洗衣服用的,为什么要丢掉呢?你为什么不要佛法?佛法怎么会错呢?难道说学了佛法反而偷东西了?所以种种的邪说,这么一说,那么一说,说得人家相信。今天我要讲法了,我也只能这么一说,那么一说,把这些错误的纠正过来,不是我罗嗦,他们太罗嗦,说了那么多。

  不能不要佛法的正念

  止是止住妄念。有人说:“听了法以后,念佛念不好了。”意思是正念也不要了,那你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心里有阿弥陀佛吗?说“没有,我只是嘴巴动动,心里没念阿弥陀佛。”那你往生不了啦,因为你没有信、没有愿、没有行。说我念佛时心里有阿弥陀佛,那不是念头吗?阿弥陀佛是正念啊!你既然这个正念要,为什么佛法的正念就不要呢?我看方向不对,搞错了。

  醒过来的人样样空

  所以静是止,止是止住妄念,什么叫妄念?虚妄不实。法上的正念全能够达到一个目的:断尽烦恼到彼岸,是真实不虚。我们的贪瞋痴是虚妄不实,到后来,如果你还有信佛的善根和种子,以后多少还会醒过来。我过去想得挺好,现在看起来也是一个贪,一过六十岁就会开始想:自己快要死了。有句话“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因为年轻时候你所追求的所希望的,想的是很有意义却既不能度自己,也不能度众生。今世忙了一辈子,下世还是生死流转,醒不过来的人样样有,醒过来的人样样空。

  追求太多,修空就困难

  非但要停止妄念,修禅定的,还要停止一切追求,不要追求太多了。你追求多,房间里的东西多。房间里东西多,你在房里修空观就非常困难。

  出了妄境,并非定境

  说件我从前的事,从前我好心编出一套一套心理治疗的磁带,有很多的录音拼起来,这里取一段那里取一段。我周围的录音机有好几架,在阁楼上,我一天到晚按录音机,噼哩叭啦,噼哩叭啦,一会要放这个,一会又要按这个,到晚上修定也懒得把录音机拿掉。出了境界啦,旁边的录音机我闭着眼睛能看得清楚,而且录音机还会放光。不是人放光,录音机放光,你说这个是定境还是妄境?哎,形成一个笑话啦,这是举个例子。我们要喜欢静,喜欢空,减少自己的追求,才能到彼岸。

  利用种种境作修禅定的观想

  “虑即观”。虑就是观,在禅定中作观是利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得见的种种的境来作为我们修禅定的观想对象。比如空观观蔚蓝色天空,光明观观高空的太阳,还有观晚上的明月,这都是我们眼睛看见过的,作为一个观境,所谓日轮观、月轮观,让我们闭起眼睛心里去想。

  能辨别纠正错误,就是观的作用

  但是观不仅仅是在静中修,观还要在动中修,动中修的观就是对日常生活你多看看。眼睛往外看,叫看,心往里观,叫观,是心里想象出来的,也叫心理想象。生活中遇到的一切环境、人间动态,你眼睛看到的,心里去思维、去想、去分析,这也叫观。有人说“看破红尘”,其实你看来看去花花绿绿,最多看厌了,没有看破。有一时期没看,等你又看了,觉得又好看了。真正看破要通过观,把每件事物的来龙去脉观得清清楚楚,究竟是快乐是痛苦,它每个阶段的变化,最后的结果怎么样。举个例子说,为什么现在吸毒的人这么多,因为开始好玩,由于坏人的引诱,觉得吸了以后挺痛快,那就错了,没有看全过程啊。如果再看看吸毒以后的家破人亡,皮包骨头,戒毒的时候种种痛苦,看到这种可怜可悲可怕的情景,就明白了,吸毒是害人!吸毒是极其痛苦啊!你以后就不会受迷惑了,应该这么叫观。所以越观越明白,世间上的事情越观越看破,这样解说你们容易懂。所以能够辨别正确错误,能够把错误的纠正过来成为正确的,那这就是观的作用。

  止~使心住于所缘境上,

  不弛散于其余的境

  心一动,飘到其他境上就不叫止

  “何谓止观”,什么叫止观?从法义上来讲,使心住于所缘境上,不驰散于其余的境,这是止的定义。使你的心住在所缘的境上,不从这个境上分散到其余的境去,心于这个境上一动不动,这叫止。比如你看见红灯,你闭起眼睛来,心就在这个红灯上,没有离开红灯,红灯是打个比喻,一般是观红光。修蔚蓝色天空,心就没有离开过蔚蓝色,如果心一动,从蔚蓝色天空飘到了旁边有座山,山上有棵树,那就不叫止,以上是止的定义。

  以一念制万念

  修禅定是如此,念佛也是如此,利用一句佛号以一念止万念,成千成万的念头,你都要止得住,止不住就不能一心不乱。念佛号时心在佛号上。本来在念,忽然想:阿弥陀佛啊,我要到极乐世界去噢(众笑),这不叫一心不乱。很多人都会这么想,尤其是临终一刹那最关键的时候,满脑子在想。临终达不到一心不乱,你能往生吗?说往生啰,那是不懂佛法的人说的。临终的心怎么样,只有他自己知道。怎样达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入定,定就是一心不乱,所以修止要狠下功夫。

  要一心不乱才能往生

  你们来到这儿,有出家人,没有出家也叫离家吧,你们现在是学法时期,要抓紧地学。真正用功修止就可以修三年,你想止住妄念没有这么简单。至于说有的人念佛三十年六十年,也止不住妄念,这是她不懂该怎么个去修止。说没有到一心不乱往生不了,这句话有些人听了很反感。因为有人讲过,万人念万人去,你怎么说往生不了呢?所以后来就变成“只要念就能往生”。他不想想一心不乱是佛说的,说万人念万人去的是古时候的一个修行人。二者说法不同,你听哪一个?所以不是靠念才能去,要念到一心不乱,一个妄念也不出来。

  心飘出去了,要赶快拉回来

  心跟你所缘的境飘出一点所起的念头,就是妄念。修止就要修到一个妄念也没有,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你观的这个境。我们学禅定要懂理论,念头一飘出去,赶快把它拉回来,慢慢又飘出去啰,赶快再把它拉回来,要这么用功才慢慢会上路。①

  (①根据傅老师2002年7月7日讲解编成。讲解后带修15分钟,第一次带修时口授修法,待整理后编入。)

  观~使心于所缘境上起简择作用

  修观能出智慧

  观,使心对所缘境上起简择作用。鉴别选择,就叫“简择”。否则的话,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出好还是坏,正还是邪,对还是错,非但不能出智慧,而且本身就是没有智慧的人,所以我们修观就能出智慧,使我们智慧不断增上。

  观察、鉴别,才纠正了很多错误

  当然,所有一切的观都要通过自己内心的思维,从思维中来区别。我们从出生以后开始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在观察种种,鉴别种种,所以我们学会了很多不懂的东西,纠正了很多错误,累积了很多经验。

  扑灭求知欲是愚蠢的

  我们出生以来有一个本能:喜欢研究,有一种好奇心。你看…

《<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1~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