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1~9)▪P3

  ..续本文上一页小孩子什么都要看一看,问一问,所谓叫“求知欲”,这种求知欲使我们今天人类的知识能够广博、丰富起来。如果把这种求知欲都抹杀了、扑灭了,这对人类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也是很可怕的、愚蠢的。

  我们带着求知欲走进了佛门

  我们带着世间上的生活经验,带着我们与生俱来的求知欲。今天走进佛门,咱们觉得好奇,咱们不了解,很想知道一下,或者虽然知道佛教种种伟大,到底怎么个伟大?菩萨到底跟常人有什么不同?修行到底怎么修的?我们想知道,我们是带着求知欲进佛门来的。

  佛门应该比世人智慧更高

  顺便插一句,如果在佛门里提倡叫佛弟子不必求懂,那是愚蠢、危险、可怕。在社会上、世俗生活里,无论是长辈、老师以及周围的人,都没有向我们提倡不要求懂。佛门应该比世俗上的人更懂,智慧要更高,怎么可以提倡不必求懂呢?

  愚到一懂不懂,还能翻身吗

  全世界学校里的老师从来也没有对学生讲过:“课本会念就很好了,至于课本里讲些什么你就不必多问了。”这样能称老师吗?如今的佛门竟然出现了怪现象,提倡这样的话的人,还受很多人崇拜。也许他的前辈早就提倡不必求智慧,最好佛弟子大家都学愚。发展到现在,更要愚到一懂也不懂,这样子还能翻身吗?

  不求懂,连生活都不会料理

  今天我们能够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还不是从小经过父母指导,老师指导,如果都不求懂,自己生活都不能料理,那这个人算什么人呀?世俗上这种人叫作“精神病”,精神病人自己不会料理自己的啦,冬天了他脱衣服,夏天了他穿棉袄,从来不洗澡。

  进佛门是对人生有更高要求

  我们进佛门,是对人生有更高的要求。一个想发财的人对自己的财富有更高的要求,所以他才去尽他的能力去赚钱,赚不到钱怎么办?他想发财啊,有人就去赌博,赌博输光了还想发财,他会去偷、去抢,而我们进佛门是为了了解佛教,并不是为了来赚钱,也不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

  要有更高的认识来看待一切

  过去种种不知道的很想知道一下,知道了以后你必须要更高一层,譬如说,初一的学生完成了学业,他很想知道初二的课程,他进了初二。一个初二的学生,他是以初二的认识来看一切问题,跟小学生就不一样,这才叫正常。说句有趣的话,初二的学生他自己会抓一个手帕来擦鼻涕,小学两年级的学生,他是缩鼻涕的。假如初二的学生仍然保留着小学两年级的学生不擦鼻涕用缩鼻涕的方法,周围的同学看见了,真是恶心啦!所以进了佛门以后,我们就必须要以释迦佛的观点来看一切,否则你不是擦鼻涕,而变了缩鼻涕。

  不依佛法观点是个不正常的佛弟子

  在没有进佛门前,我们原来的生活中也有观,也有鉴别,观可以理解成你对事物的观点,你对事物的看法。我们过去对一切事物的观点、看法以及鉴别、选择,都是按照我们原来的生活环境所给予我们的认识、知识来加以区别和选择的。可是进了佛门,你提高了,懂了佛法了,你必须要以佛法的观点去进行观察、鉴别、选择,那才叫正常,否则的话你作为一个佛门的弟子,变成一个不正常的佛弟子。

  (2001.7.8未完)

  循身观 (3)

  (傅老师带修禅定前开示)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7-7.27

  禅定能断你断不了的烦恼

  学佛必须以佛法为标准

  禅定中的观,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指禅定中所修的种种观境,必须从佛法中来。观境应该怎么修,出现差错怎么纠正,要以佛法为标准,不能想怎么搞就怎么搞,那就不如法了。譬如说,我们是人,是谁培养长大的?最最亲密的就是父母,我们从小都是跟父母学的。我们懂得吃饭,懂得大便后要擦屁股,这就正常。如果不跟人学,跟小黄狗学,那肯定学会吃粪,大便不擦屁股,那就不正常了嘛!同样的道理,我们学佛,靠佛法培养成长,必须要依佛法的标准。如果依世间的跟佛法有距离的标准,你学来学去是一个世俗人,不能成为佛弟子,因为大方向错了。所以不论是看问题的观点,对问题的鉴别以及选择,全要照佛法观点,这就是“观”的作用,在对所缘境上起简择的作用。

  世俗的观念是装不下佛法的伟大的

  生活中观人生、观社会、观世界,所谓“人生观”、“世界观”,应该具足一个标准。学了佛法,如果你想提高一层,就要以佛法的观点去看问题,不管你爱好什么,不能做出奇形怪状的事情来。譬如一个小学生,一只书包用了六年,书越来越多,书包也越来越绷紧。叫他换一只大的,他不要,就喜欢这只。到初中还用这只书包,到大学还背小学书包,缝缝补补,破破烂烂,人家不要笑话吗?不合适嘛!世俗观点、世俗认识是装不下佛门的伟大的,所以真正的佛弟子如果保留着世俗观念、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知见,那不是奇形怪状吗?

  应该以佛法的观点去观察人生

  现在佛门这种人很多,善知识劝导他换个书包,两年级不换三年级换也可以,不要大学了还背小学书包。不用佛法知见、佛法观点观察人生,鉴别是非,抉择自己该走的路,那岂不可惜?很多人理论脱离实际,哪怕会讲佛法或者自认为佛法懂得很多的人,实际是口里讲佛法,两手搓麻将,爱好放不下。理论佛法,行动世俗,佛法也学一点,口里说说,表示他懂佛法,搓麻将赢了,说是三宝加被,菩萨有眼,我福气好;输了,“唉,一切无常啊!”(众笑)满口佛法,有什么用呢?佛教就这样慢慢被消灭了。

  禅的作用~烦恼未断能断是名禅。

  能海上师说:不但方便舍离,能根本断除种子,即是尽智。舍如病人痛苦稍减;断如病愈,如戒烟者,戒烟丸也不用吃了,方名为断。

  禅定能断你以前断不了的烦恼

  底下说禅的作用,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中说“烦恼未断能断是名禅”。禅的作用是断烦恼,而且能断以前断不了的烦恼。听法提高觉悟,烦恼会转;持戒清净也会起断烦恼作用。可是有的烦恼还是断不了,众生习气太厉害,那就要修禅,只有禅定才能断以前断不了的烦恼。

  禅有二派,一心禅和次第禅

  在中国,禅有两派,一心禅和次第禅。一心禅俗称祖师禅,是达摩祖师传到中国的,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成佛这句须说明一下,见性不一定成佛,成佛必须要修菩萨道,要累积度众生的功德,在度众生中磨练掉自己微细微细的习气,才能圆满佛的功德。但成佛必见性,没有见性的水平,哪来成佛的果?所以见性成佛应该理解为:先见性,后成佛。

  开悟的人是见道位

  开悟的人到成佛的圆满路还长。如果讲开悟就成佛了,那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最多是自性佛——见到自己佛性,乃至于见到一切众生的佛性,观念转变,能够确认自己自性就是佛。按照修行的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五个位置来说,无学道没什么好学了,了脱生死了,就是阿罗汉;修道,真正修行在修道位才开始;我们现在不过是准备资粮,说修也可以,具体说在修资粮道,要经过加行道;见道了,才能看清前面的路,这就叫见道,开悟的人是见道位。

  返回页首

  用神奇观点看问题, 已经不是佛法了

  开悟的人要进入修道,并非“无事道人”

  从中国佛教历史看,有真开悟的。假开悟的更多,真假听他一次谈话就能区别出来。在过去开悟的人自称是无事道人,没事了,从此云游四海,游山玩水,刚得到一点就自我贡高,可惜呀。傲慢是最愚蠢的表现,还开什么悟呢?也许只是根机利一点,脑子聪明一点罢了。开悟后,刚刚是要努力修行的时候,要进入修道位,他却去游山玩水了。

  中国禅宗从达摩面壁九年开始

  一心禅从迦叶尊者开始,如来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一句话没讲,只有迦叶尊者理解如来意思,他微笑了,领悟了,佛就把这枝花交给他,以心传心。一直传下来,传到达摩祖师来中国,面壁九年,当时的皇帝大为惊讶,改变了观念,从此弘扬禅宗。禅宗有它特别的作用,就是要修行人不要执着,这是禅宗的精要。

  不学能懂,要从三世因果看问题

  禅宗采用不立语言文字的方式,脱离语言文字你怎么懂啊?可是修禅宗的人照样懂,否则他怎么修啊?禅宗六祖慧能据说是文盲,他照样能讲《金刚经》,是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可称为“上根上智”,所以一心禅摄持上根上智的人。其实天下的真理不学不可能懂,不从三世因果看问题,就会搞错,以为真的不学也能懂,没有这种道理,包括人间的神童。

  前世种子,今世根利,一点就会冒出来

  以前有个神童书法比书法家还好,记者采访他父亲,父亲是个文盲,据说这孩子未上学前就会提笔写字。既然没有学过不可能会,那什么时候学的?三世因果看问题,因为前世他在书法上的种子特别深,在书法技能上根特别利,到今世这个特别利的根,特别深的种子等流下来了。等流下来也不可能拿起笔来就会写,必须要有个缘,有某一个环境去点一点他,一点就冒出来。譬如说:至少这个小孩看见过毛笔字,这是举举例子。

  用神奇观点看问题,已经不是佛法了

  同样的道理,六祖慧能前世学过的,如果没学过,即使开悟也肯定不会。举个事实,六祖慧能他不会英语,也不会讲日本话,因为他没学过,前辈子也没学过。过去的中国是封闭式的,没有洋学堂,如果一开悟什么都会,慧能也该会讲法语、英语、日语,他怎么不会讲?佛法要从佛的知见、佛教导的法里面去理解,如果看成神乎其神,已经不是佛法了!由于过去世的种种学习和修行种子等流下来,他的根机就会比一般人利。

  钝根中有利根,利根中有钝根

  有人说末法时期都是钝根,我看不妥当,无论如何总有上、中、下品吧?五指伸出还有长短,哪有一模一样的呢?硬是要说得一模一样,就像有这么一幅漫画,一边是一…

《<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1~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