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循身觀>帶修禅定前開示(1~9)▪P3

  ..續本文上一頁小孩子什麼都要看一看,問一問,所謂叫“求知欲”,這種求知欲使我們今天人類的知識能夠廣博、豐富起來。如果把這種求知欲都抹殺了、撲滅了,這對人類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也是很可怕的、愚蠢的。

  我們帶著求知欲走進了佛門

  我們帶著世間上的生活經驗,帶著我們與生俱來的求知欲。今天走進佛門,咱們覺得好奇,咱們不了解,很想知道一下,或者雖然知道佛教種種偉大,到底怎麼個偉大?菩薩到底跟常人有什麼不同?修行到底怎麼修的?我們想知道,我們是帶著求知欲進佛門來的。

  佛門應該比世人智慧更高

  順便插一句,如果在佛門裏提倡叫佛弟子不必求懂,那是愚蠢、危險、可怕。在社會上、世俗生活裏,無論是長輩、老師以及周圍的人,都沒有向我們提倡不要求懂。佛門應該比世俗上的人更懂,智慧要更高,怎麼可以提倡不必求懂呢?

  愚到一懂不懂,還能翻身嗎

  全世界學校裏的老師從來也沒有對學生講過:“課本會念就很好了,至于課本裏講些什麼你就不必多問了。”這樣能稱老師嗎?如今的佛門竟然出現了怪現象,提倡這樣的話的人,還受很多人崇拜。也許他的前輩早就提倡不必求智慧,最好佛弟子大家都學愚。發展到現在,更要愚到一懂也不懂,這樣子還能翻身嗎?

  不求懂,連生活都不會料理

  今天我們能夠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還不是從小經過父母指導,老師指導,如果都不求懂,自己生活都不能料理,那這個人算什麼人呀?世俗上這種人叫作“精神病”,精神病人自己不會料理自己的啦,冬天了他脫衣服,夏天了他穿棉襖,從來不洗澡。

  進佛門是對人生有更高要求

  我們進佛門,是對人生有更高的要求。一個想發財的人對自己的財富有更高的要求,所以他才去盡他的能力去賺錢,賺不到錢怎麼辦?他想發財啊,有人就去賭博,賭博輸光了還想發財,他會去偷、去搶,而我們進佛門是爲了了解佛教,並不是爲了來賺錢,也不是爲了圖一個好名聲。

  要有更高的認識來看待一切

  過去種種不知道的很想知道一下,知道了以後你必須要更高一層,譬如說,初一的學生完成了學業,他很想知道初二的課程,他進了初二。一個初二的學生,他是以初二的認識來看一切問題,跟小學生就不一樣,這才叫正常。說句有趣的話,初二的學生他自己會抓一個手帕來擦鼻涕,小學兩年級的學生,他是縮鼻涕的。假如初二的學生仍然保留著小學兩年級的學生不擦鼻涕用縮鼻涕的方法,周圍的同學看見了,真是惡心啦!所以進了佛門以後,我們就必須要以釋迦佛的觀點來看一切,否則你不是擦鼻涕,而變了縮鼻涕。

  不依佛法觀點是個不正常的佛弟子

  在沒有進佛門前,我們原來的生活中也有觀,也有鑒別,觀可以理解成你對事物的觀點,你對事物的看法。我們過去對一切事物的觀點、看法以及鑒別、選擇,都是按照我們原來的生活環境所給予我們的認識、知識來加以區別和選擇的。可是進了佛門,你提高了,懂了佛法了,你必須要以佛法的觀點去進行觀察、鑒別、選擇,那才叫正常,否則的話你作爲一個佛門的弟子,變成一個不正常的佛弟子。

  (2001.7.8未完)

  循身觀 (3)

  (傅老師帶修禅定前開示)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7-7.27

  禅定能斷你斷不了的煩惱

  學佛必須以佛法爲標准

  禅定中的觀,從兩方面來說。一方面指禅定中所修的種種觀境,必須從佛法中來。觀境應該怎麼修,出現差錯怎麼糾正,要以佛法爲標准,不能想怎麼搞就怎麼搞,那就不如法了。譬如說,我們是人,是誰培養長大的?最最親密的就是父母,我們從小都是跟父母學的。我們懂得吃飯,懂得大便後要擦屁股,這就正常。如果不跟人學,跟小黃狗學,那肯定學會吃糞,大便不擦屁股,那就不正常了嘛!同樣的道理,我們學佛,靠佛法培養成長,必須要依佛法的標准。如果依世間的跟佛法有距離的標准,你學來學去是一個世俗人,不能成爲佛弟子,因爲大方向錯了。所以不論是看問題的觀點,對問題的鑒別以及選擇,全要照佛法觀點,這就是“觀”的作用,在對所緣境上起簡擇的作用。

  世俗的觀念是裝不下佛法的偉大的

  生活中觀人生、觀社會、觀世界,所謂“人生觀”、“世界觀”,應該具足一個標准。學了佛法,如果你想提高一層,就要以佛法的觀點去看問題,不管你愛好什麼,不能做出奇形怪狀的事情來。譬如一個小學生,一只書包用了六年,書越來越多,書包也越來越繃緊。叫他換一只大的,他不要,就喜歡這只。到初中還用這只書包,到大學還背小學書包,縫縫補補,破破爛爛,人家不要笑話嗎?不合適嘛!世俗觀點、世俗認識是裝不下佛門的偉大的,所以真正的佛弟子如果保留著世俗觀念、自己的愛好、自己的知見,那不是奇形怪狀嗎?

  應該以佛法的觀點去觀察人生

  現在佛門這種人很多,善知識勸導他換個書包,兩年級不換叁年級換也可以,不要大學了還背小學書包。不用佛法知見、佛法觀點觀察人生,鑒別是非,抉擇自己該走的路,那豈不可惜?很多人理論脫離實際,哪怕會講佛法或者自認爲佛法懂得很多的人,實際是口裏講佛法,兩手搓麻將,愛好放不下。理論佛法,行動世俗,佛法也學一點,口裏說說,表示他懂佛法,搓麻將贏了,說是叁寶加被,菩薩有眼,我福氣好;輸了,“唉,一切無常啊!”(衆笑)滿口佛法,有什麼用呢?佛教就這樣慢慢被消滅了。

  禅的作用~煩惱未斷能斷是名禅。

  能海上師說:不但方便舍離,能根本斷除種子,即是盡智。舍如病人痛苦稍減;斷如病愈,如戒煙者,戒煙丸也不用吃了,方名爲斷。

  禅定能斷你以前斷不了的煩惱

  底下說禅的作用,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中說“煩惱未斷能斷是名禅”。禅的作用是斷煩惱,而且能斷以前斷不了的煩惱。聽法提高覺悟,煩惱會轉;持戒清淨也會起斷煩惱作用。可是有的煩惱還是斷不了,衆生習氣太厲害,那就要修禅,只有禅定才能斷以前斷不了的煩惱。

  禅有二派,一心禅和次第禅

  在中國,禅有兩派,一心禅和次第禅。一心禅俗稱祖師禅,是達摩祖師傳到中國的,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成佛這句須說明一下,見性不一定成佛,成佛必須要修菩薩道,要累積度衆生的功德,在度衆生中磨練掉自己微細微細的習氣,才能圓滿佛的功德。但成佛必見性,沒有見性的水平,哪來成佛的果?所以見性成佛應該理解爲:先見性,後成佛。

  開悟的人是見道位

  開悟的人到成佛的圓滿路還長。如果講開悟就成佛了,那不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佛,最多是自性佛——見到自己佛性,乃至于見到一切衆生的佛性,觀念轉變,能夠確認自己自性就是佛。按照修行的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五個位置來說,無學道沒什麼好學了,了脫生死了,就是阿羅漢;修道,真正修行在修道位才開始;我們現在不過是准備資糧,說修也可以,具體說在修資糧道,要經過加行道;見道了,才能看清前面的路,這就叫見道,開悟的人是見道位。

  返回頁首

  用神奇觀點看問題, 已經不是佛法了

  開悟的人要進入修道,並非“無事道人”

  從中國佛教曆史看,有真開悟的。假開悟的更多,真假聽他一次談話就能區別出來。在過去開悟的人自稱是無事道人,沒事了,從此雲遊四海,遊山玩水,剛得到一點就自我貢高,可惜呀。傲慢是最愚蠢的表現,還開什麼悟呢?也許只是根機利一點,腦子聰明一點罷了。開悟後,剛剛是要努力修行的時候,要進入修道位,他卻去遊山玩水了。

  中國禅宗從達摩面壁九年開始

  一心禅從迦葉尊者開始,如來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一句話沒講,只有迦葉尊者理解如來意思,他微笑了,領悟了,佛就把這枝花交給他,以心傳心。一直傳下來,傳到達摩祖師來中國,面壁九年,當時的皇帝大爲驚訝,改變了觀念,從此弘揚禅宗。禅宗有它特別的作用,就是要修行人不要執著,這是禅宗的精要。

  不學能懂,要從叁世因果看問題

  禅宗采用不立語言文字的方式,脫離語言文字你怎麼懂啊?可是修禅宗的人照樣懂,否則他怎麼修啊?禅宗六祖慧能據說是文盲,他照樣能講《金剛經》,是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人可稱爲“上根上智”,所以一心禅攝持上根上智的人。其實天下的真理不學不可能懂,不從叁世因果看問題,就會搞錯,以爲真的不學也能懂,沒有這種道理,包括人間的神童。

  前世種子,今世根利,一點就會冒出來

  以前有個神童書法比書法家還好,記者采訪他父親,父親是個文盲,據說這孩子未上學前就會提筆寫字。既然沒有學過不可能會,那什麼時候學的?叁世因果看問題,因爲前世他在書法上的種子特別深,在書法技能上根特別利,到今世這個特別利的根,特別深的種子等流下來了。等流下來也不可能拿起筆來就會寫,必須要有個緣,有某一個環境去點一點他,一點就冒出來。譬如說:至少這個小孩看見過毛筆字,這是舉舉例子。

  用神奇觀點看問題,已經不是佛法了

  同樣的道理,六祖慧能前世學過的,如果沒學過,即使開悟也肯定不會。舉個事實,六祖慧能他不會英語,也不會講日本話,因爲他沒學過,前輩子也沒學過。過去的中國是封閉式的,沒有洋學堂,如果一開悟什麼都會,慧能也該會講法語、英語、日語,他怎麼不會講?佛法要從佛的知見、佛教導的法裏面去理解,如果看成神乎其神,已經不是佛法了!由于過去世的種種學習和修行種子等流下來,他的根機就會比一般人利。

  鈍根中有利根,利根中有鈍根

  有人說末法時期都是鈍根,我看不妥當,無論如何總有上、中、下品吧?五指伸出還有長短,哪有一模一樣的呢?硬是要說得一模一樣,就像有這麼一幅漫畫,一邊是一…

《<循身觀>帶修禅定前開示(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