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使員工感覺工作、生活是快樂的?
答企業家問(67)
爲來開化文殊院學習禅定的杭州遠志成長公司
舉辦的第二期企業家禅定營作提問解答
傅味琴主講 2006.4.21 下午
思想提高比財富提高更重要
提要:
·思想沒有覺悟,追求也永遠不會滿足
·思想提高比財富提高更重要
·人都喜歡做對自己不利的事情,低水平的覺悟只能得到低水平的快樂
·疏忽了思想覺悟,企業發達了,幸福卻在倒退
·平等在心裏,希望他好,也希望你好
問題比較多,是不是挑簡單的一些來講?(衆笑)
怎樣才能使員工感覺工作、生活是快樂的?
思想沒有覺悟,追求也永遠不會滿足
理論與實際要配合起來,思想沒有覺悟,他們的追求也永遠不會滿足,欲望會隨著你的滿足而提高的。大概是前年,湖北一個地方請我去講佛法,當地有人順便請我到他的企業去座談一下,他們也提出同樣的問題:“我們給員工的工資比較高,待遇也比較好,爲什麼有些員工還要跑掉?”我說:“這種作法只能起暫時的作用,而不能起根本的作用。員工聽說你這邊工資高、待遇好,他就想到你這兒來,明天他聽到其他地方比你這待遇還要好,他心又往那邊跑了。這種方法需要也需要,但不是根本解決問題的辦法。”
思想提高比財富提高更重要
人需要富,可這不是根本解決苦的辦法。從前諸葛亮住茅屋,比現在住五星級賓館的人還要快樂,這是思想境界的問題。所以說無論什麼時代,無論什麼地方都是離不開教育。比如我們這些學生過去大單位裏工資都很高,有的一個月七千八千,這是很多年前的事,尤其深圳、廈門、上海來的人,有的工資高到一萬多。他們因爲不滿足,所以跑到我這來。我們這都是義工,發六十元的零花錢。他們犧牲了高職位、高工資,在我們這兒多少年都不想走,因爲這裏解決了他們過去解決不了的問題,這個事實說明人的思想提高比人財富的提高更重要。
人都喜歡做對自己不利的事情,
低水平的覺悟只能得到低水平的快樂
如今醫學在發展,病人並沒有因此而減少,反而增多了,什麼道理?思想問題。現在人覺悟非常低,經常在糟蹋自己。人有種愚蠢的習氣,都喜歡做對自己不利的事情。人的觀念不糾正過來,這種低水平的覺悟只能得到低水平生活的快樂。所以佛說:“依報是跟隨著正報轉的。”依報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正報就是我們的內心,生活環境的好壞是建立在內心的覺悟上的。
疏忽了思想覺悟,企業發達了,幸福卻在倒退
因爲思想覺悟的教育長期被人疏忽了,所以即使你們現在企業發達了,你們的幸福也在倒退。首先表現在人富了,家庭的矛盾反而增多,離婚率上升。所以對員工要教育,要提高他們覺悟,使員工與你們企業家一條心,這樣他們才會隨著企業的興旺而快樂,爲企業遭到困難而難受,他們才會真心實意地爲企業貢獻自己的一切,因爲他們的心就在這個企業上。即使其他地方條件好,他對你這個企業也舍不得離開,因爲有感情,他對你這個企業家非常尊重、非常愛戴。
從前的年代,有的家庭總有一個老仆人,就是一直在他家做苦工的,當然有男有女了,女的稱爲老保姆,從孩子小的時候一直陪到他長大,幾十年不離開,忠心耿耿。即使他們身份比東家低,可是他也把自己看作這個家的一分子,全心全意爲這個家服務。
平等在心裏,希望他好,也希望你好
人世間不可能絕對平等,說到底,父親與兒子就沒有平等。如果對平等有正確的理解,種種不正確的心態就會消失。例如領導的工資高,被領導的工資低,把這看成不平等,那不是辯證的,也不是佛門的真正平等思想。平等是方向一致,路線相同。我所得到的是我需要的,我所貢獻的也盡了我的力量,這就叫平等。比如醫生開處方,給這個病人開了人參,給那個人沒開人參,你說這個醫生不平等嗎?那樣理解就錯了。平等在心裏,醫生給這個人開藥,一心希望他的病能好,給那個人開藥也是一心希望他的病好,這就是平等。如果醫生認爲這是我的親戚,我給他好好看,讓他好得快,普通人病好得慢一點更好,我可以多拿診費,那就不平等了。
怎樣才能使員工感覺工作、生活是快樂的?
答企業家問(68)
爲來開化文殊院學習禅定的杭州遠志成長公司
舉辦的第二期企業家禅定營作提問解答
傅味琴主講 2006.4.21 下午
給人歡喜,能消除鴻溝
給人錢財,弊端很多
提要:
·我開了個賠本公司,所以他們不肯離開我
·辦企業不是爲了某一個人的利益,用學到的佛法精神去教育員工
·菩薩不離衆生,待員工如親人,那個關系就牢不可破
·菩薩就在人間,關心他人的苦難就是菩薩的化身
·給人歡喜,能消除鴻溝;給人錢財,弊端很多
我開了個賠本公司,所以他們不肯離開我
你們企業家要使員工與你們一條心,爲你們企業作奉獻,你們就要在行動中把心掏給他看,讓他明白我這麼做是爲什麼。比如這些年輕人始終不肯離開我,因爲他們明白,我這個老師這麼大年紀了,幾年來都是帶著病在辛苦,到底爲什麼?我既不爲名又不爲利。我常說我也開了一家公司,不過與你們的公司不同,你們是爲了賺錢,我是爲了賠本,我就是發願在我死之前把我所有的錢賠光,我不會留給兒女一分錢。他們都明白老師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們培養成才,所以他們不肯離開。
辦企業不是爲了某一個人的利益,
用學到的佛法精神去教育員工
你們要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員工,讓他們了解企業的興盛能使他們生活得到改善,要讓他們明白辦企業每個員工都很辛苦,這麼辛苦到底爲了什麼?是爲了共同的利益,並不是爲了我企業家一個人的利益。
你們能把自己的企業長期維持下去,這也是一件好事,那樣你們廠裏員工生活都有了保障。假如你們爲了來學法把企業關門,員工解散,他們就會非常擔憂、苦惱,因爲現在工作難找,他們是要養家糊口的。佛教是講慈悲的,最好的辦法是你們把員工照顧好,讓企業發達,同時培養有才能的人,叫他們逐步逐步多分擔一些工作,你自己抽時間來學法,再把學到的佛法精神去教育員工,那是最好的辦法。這就是修行,這是修菩薩法的路。
菩薩不離衆生,待員工如親人,那個關系就牢不可破
修菩薩法的人是不離開人世間,不離開衆生的。修菩薩法的人要麼把衆生看作父母,要麼把衆生看作獨生兒子。爲什麼兒女與父母有感情?因爲父母的心全在兒女身上,這是一代一代遺傳下來的天性。如果我們對待員工就好像自己的親人那樣,他們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他們快樂我才會快樂,那個關系就是牢不可破的。如果你們這樣做,就是修菩薩法的路。
菩薩就在人間,關心他人的苦難就是菩薩的化身
菩薩是在人世間,可你們心中的菩薩在人世間是找不到的。你們所想象的菩薩,都是受了泥塑木雕、畫像照片的影響。你在人世間去找觀世音菩薩,哪個馬路上的人穿古時候的衣服,系著飄帶?(衆笑)這是根據古時候的傳統畫出來的。菩薩現在也換衣服了,(衆笑)改穿西裝、夾克衫了。是不是菩薩不是看他的衣服,而是看他的行爲。
如果你關心員工的苦難,一心一意要消除他的痛苦,給他幸福,你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助手,觀世音菩薩的弟子,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給人歡喜,能消除鴻溝;給人錢財,弊端很多
在前一期企業家禅定營,他們得到一個最好的啓示,他們說:“我過去看了許多海外的管理學,可是真正做起來,效果很蒼白,沒有什麼生命力。理論一大套,實際上沒有抓住中心。我過去管理企業的方法就是壓。”現在接觸了佛陀的智慧,他們非常高興:“我再也不用壓的方法,我今後的辦法就是要使每個員工都歡歡喜喜。”要知道給一個人歡喜比給一個人錢更有利益。給一個人歡喜,你跟他之間沒有鴻溝;給一個人錢,弊端會很多。
怎樣才能使員工感覺工作、生活是快樂的?
答企業家問(69)
爲來開化文殊院學習禅定的杭州遠志成長公司
舉辦的第二期企業家禅定營作提問解答
傅味琴主講 2006.4.21 下午
教育要現實,
能有佛教思想的精神那就更偉大
提要:
·教育要現實,能有佛教思想的精神那就更偉大
·給別人快樂,自己會得到更多,因爲有反饋
·分析問題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就會有吸引力,容易使人明白道理
·菩薩心中裝著全體衆生,唯獨沒有自己,所以衆生都歡迎菩薩
教育要現實,能有佛教思想的精神那就更偉大
怎麼使員工感受到工作、生活是快樂的?要讓他明白工作是爲了做貢獻。每個人生産的東西不可能只貢獻一個人,假如倉庫裏的産品,每人一份都搬回家裏去,這麼多産品他一輩子也用不完,還得賣掉。等到賣掉的時候就等于在給別人做貢獻。讓每個人都享受到你們的産品給生活帶來的快樂,這就是貢獻。你貢獻很多人,很多人又會貢獻到你身上,所以既貢獻了人類也貢獻了自己。每個人都應明白我這麼辛苦地生産,也是爲了別人也是爲了自己。對員工的教育要現實一點,一方面精神要偉大,一方面不能脫離實際,一方面要照顧到整個企業的發展,一方面不能離開員工的利益。與員工相處時是不是巧妙一點,在“你做工我發工資”的雇傭、買賣關系裏增加一點人情味呢?如果再增加一點佛教的思想,那就更好了。
給別人快樂,自己會得到更多,因爲有反饋
佛教講功德,功德是看不見的,可確實是有。因果報應是個真理,宇宙的真理就是凡事必有反應。你做一件好事也有反應,做一件壞事也有反應,無論什麼都存在著反應。比如說,你用手去敲桌子,就會有響聲,這就是反應;你站在小船上,用腳往岸上一蹬,船就往前沖;你給人說一句好話,他的臉就圓了;你給人做一件…
《企業家禅定營--怎樣才能使員工感覺工作、生活是快樂的?(答企業家問)(67~7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