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企業家禅定營--了解緣起性空,才能了解如來真實義(答企業家問)(72~78)

  了解緣起性空,才能了解如來真實義

  答企業家問(72)

  杭州遠志成長公司主辦企業家禅定營來文殊院學修的第二期

  

  傅味琴老師解答  2006.4.22 下午

  

  問題一:你們現在所學的法流是屬于什麼宗派?

  我們學的法流是大般若宗,

  只有了解緣起性空,才能了解如來真實義

  提要:

  ·一切都會變,這是一切事物的本性,

   因爲事物緣起的時候,它的性質就是性空

  ·我們法流是大般若宗,只有了解緣起性空,才能了解如來真實義

  ·利用你的財富去幫助更多的人擺脫生活上智慧上的貧乏,

  這才是信佛的企業家在事業上的成就

  一切都會變,這是一切事物的本性,

  因爲事物緣起的時候,它的性質就是性空

  解答問題前,先給大家講一講緣起性空的道理。舉個例子,你們走進講堂來,走進來就是緣起。因爲有你們來學的人,有我這個老師講法,所以形成了這個講法的場面,這就是緣起。

  緣起本身就是性空的,因爲性空,所以緣起了以後就要變化,就要分散。空不是沒有,性空怎麼解說?空就是無常,“無”是沒有,“常”是永恒不變。佛法的觀點就是以這個爲根本,以這個爲基礎。如果違反了這一點,這個人講的就不是佛法。一切都無常,一切都會變,這是一切事物的本性。等到講話講完了,你們都分散了,爲什麼會分散?因爲事物緣起的時候,它的性質就是性空。

  假如這個房間是倉庫,倉庫也是性空,如果不是性空,貨物也搬不出去。這個房間不空掉,也無法作講堂。昨天咱們講堂裏坐滿了,你們今天能夠走得進來,因爲你走進來的時候,這個講堂是空的。昨天緣起的東西,已經空了。由于性空,今天又重新緣起了,這就是佛法根本的觀點。佛教曆史上長期以來存在著兩派,一派講空,一派講有。從龍樹菩薩弘揚中觀論開始,就把這個矛盾解決了,解決的方法就是要明白性空緣起,緣起性空。

  我們法流是大般若宗,

  只有了解緣起性空,才能了解如來真實義

  問我們的法流屬于什麼宗?佛教本沒有宗派,但中國的佛教都分宗派,能海上師說,如果要問我們是什麼宗派,只能說是大般若宗。大般若宗就是修緣起性空。實際上大般若是顯密二教圓滿,教證二法具足。既然是圓滿的,也就等于什麼宗什麼派全在裏邊了。既然全在裏邊,你怎麼分宗派?所以海內海外稱能海上師爲大般若初祖,這不過是方便而說。你只有了解了緣起性空,才能了解如來真實義。

  關于緣起性空,我的講解在菩提心網站已經有公布,以後在我們的刊物上也會陸續刊登。

  

  問題二:“生活中如何修佛法?具體包括哪些內容?”

  問題叁:“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將禅定與修行融入其中,有什麼簡單易行的辦法?”

   利用你的財富去幫助更多的人擺脫生活上智慧上的貧乏,

  這才是信佛的企業家在事業上的成就

  這兩個問題我看是相同的。我們常講修行應該在生活裏修,修行的成就也在生活裏。如果你閉關,或者一個人好好地用功,這只能作爲你修行的一個階段,自己提高提高,好比一個老師爲了提高自己,到教師進修學院進修。但是教師進修學院只能提高你個人水平,而不能使你的事業圓滿。要使你的事業圓滿,還要從進修學校裏走出來,走到你的學生堆堆裏去,去充實你的教學生活,累積你的教學經驗,培養好下一代,這樣才能使你的事業圓滿。如果你是一個信佛的企業家,你的圓滿不僅僅是在你企業上的圓滿,應該是利用你的企業,利用你的財富去帶動更多的人擺脫生活上的貧困,擺脫智慧的貧乏,使他們從生活上思想上轉變成一個幸福快樂的人,這才是一個信佛的企業家事業的圓滿。所以我們都應該在生活裏修行。

  

  了解緣起性空,才能了解如來真實義

  答企業家問(73)

  杭州遠志成長公司主辦企業家禅定營來文殊院學修的第二期

  

  傅味琴老師解答  2006.4.22 下午

  

  要在生活裏修好戒定慧,要盡我所有作供獻

  提要:

  ·要在生活裏修好戒定慧,要盡我所有作供獻

  ·對佛法有所了解、被佛法的偉大精神感動的人,他就會信仰佛

  ·泥菩薩的法、燒香的法、信神的法都不是佛法,你的覺悟心就是佛

  ·文殊院的生活天天在修行,修的就是戒定慧

  ·在現實生活裏,不要幹壞事就是戒,想問題要專心,不起雜念就是定

  要在生活裏修好戒定慧,要盡我所有作供獻

  關于修行,佛陀講了四十九年法,歸納起來無非是戒定慧。比如你們感覺到,文殊院管理得很好,製度也有條有理,咱們這些年輕人跟外面的年輕人相比也大不相同,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成績,因爲我們在生活中修戒定慧。許多初來小住的人,各種各樣的心態全有,比如有人聽說傅老師那裏吃飯不要錢,住宿不要錢,他不相信,如今的社會有不要錢的地方?他來文殊院一看,確實不要錢。這就是佛的精神,佛教的精神就是“盡我所有作供獻”,供獻給每個人,包括不信佛教的,包括對我們有懷疑的,乃至對咱們的話聽不進去,有反感的,我們也願意作供獻,佛教的這種精神是不是很偉大?

  對佛法有所了解、被佛法的

  偉大精神感動的人,他就會信仰佛

  所以可以這樣認爲,不信佛的人將來決定信佛,這是有事實根據的。我們這些人原來都是不信佛的,包括我本人本來也不信佛的,因爲聽聽經,對佛法有所了解,被佛法的偉大精神感動,慢慢就信佛了。所以信佛的人都是從不信而來。這是一個不可推翻的事實。你今天不信,等你了解了佛法你也會信。所以對自己不要肯定地說,“我是不信的”,你今天說的時候是不信,可是過幾天你也許會信。好比說,“我是壞人,我要永遠壞下去。”你別說定,也許你過幾天受了感動就變了好人呢。

  泥菩薩的法、燒香的法、

  信神的法都不是佛法,你的覺悟心就是佛

  聽有位新同學說,“我是來聽佛法的,怎麼聽了很久佛法沒有聽到?”我講的這些話就是佛法。你想聽的東西我這兒沒有,因爲你想聽的東西是泥菩薩的法、(衆笑)燒香的法、把佛看成是神的法。即使你相信有佛,但你看成佛是佛,我是我,你想聽的這種法,咱們這兒沒有。咱們這兒你要找佛也找不到的,佛遍地都在,你怎麼找得到?佛就在你身上,你去在外面找,你找得到嗎?要知道你這顆覺悟的心就是佛。

  文殊院的生活天天在修行,修的就是戒定慧

  話再講回來,有些人感覺到這兒很清淨,稱我們這裏是一片淨土,還有些人感覺到這兒紀律很嚴——這兒紀律確實嚴,真正的嚴可能你們還沒有感覺到。昨天我召集領導幹部開緊急會議,(衆笑)告訴大家對新來的同學要照顧好,要求放寬,(衆笑)因爲你們不到水平,一夠水平就要抓緊。教不嚴師之惰,嚴師出高徒嘛,佛教是慈威雙攝。你看我們這些學生都能夠遵守紀律,這就叫修行,修的就是戒。戒是什麼意思啊?就是把壞習氣戒掉。從前人們一聽戒就頭疼,“清規戒律束縛人”,現在全世界都在提倡戒,戒煙運動,那不是戒啊?戒是解放,而不是束縛,所以戒又稱解脫戒。你們天天修禅定,就是定。天天聽講,就是慧。修行怎麼修?你們這兩天過的生活就是修行的生活,修的就是戒定慧。

  在現實生活裏,不要幹壞事就是戒,

  想問題要專心,不起雜念就是定

  說“修定完了,我回到現實生活裏去了,這個時候我怎麼修?”回到生活裏你別幹壞事,那就是戒。定呢?要該想的想,不該想的不要想。你們幹企業的,有必要的問題就去思考,沒必要的、亂七八糟的、起煩惱的不要想,思考問題時,思想不要開出去了。比如說這筆生意我到底該做不該做?我應該怎麼個做法?合同怎麼個簽法?談話內容怎麼個談法?你就想這些。半路裏想到旁邊去了,“上次跟他做了一次生意,我是讓步的,這個人不太好搞,(衆笑)看樣子這次又要叫我吃虧,沒這麼便宜”,“我從小跟他在一起,從前他有個外號,叫“拖鼻涕阿叁””……你這些去想它幹什麼呢?所以這些想法要阻止住。

  

  了解緣起性空,才能了解如來真實義

  答企業家問(74)

  杭州遠志成長公司主辦企業家禅定營來文殊院學修的第二期

  

  傅味琴老師解答  2006.4.22 下午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

  是叫你從觀事實的真相中出智慧

  提要:

  ·不被煩惱所主宰

  ·觀息修久了就可以打敗妄念的習慣勢力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是叫你從觀事實的真相中出智慧

  ·長者修不淨觀,證了阿羅漢果

  ·夫妻修不淨觀,二人都開悟了

  修行就是訓練自己控製自己心理的能力,

  不被煩惱所主宰

  當沒什麼問題要想的時候,你千萬不要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就叫妄念。修行就要止住妄念,止住妄念腦子就聰明了,這叫合理用腦。咱們平時用腦都是不合理的,所以容易搞成神經衰弱。修行怎麼修?洗臉時你的心就在洗臉上,刷牙時你的心就在刷牙上,走路時你的心就在走路上。走路不想吃飯,吃飯不想走路。修行就是訓練自己控製自己心理的能力,這在佛學上講,叫能夠自己主宰。而我們今天都是被煩惱主宰,做煩惱的奴隸,自己控製不了自己,所以要修行。

  觀息修久了就可以打敗妄念的習慣勢力

  今天教你們修的觀息,這是佛陀很主張的。有個弟子問佛陀:“比丘不得定怎麼辦?”佛陀說:“修安般。”安般就是觀息。佛陀教導弟子們:走也觀息,坐也觀息,出門也觀息,進門也觀息。所以你們在生活中,無論坐也好、躺也好、走也好,你的心要在自己呼吸上。吸的時候要明白我現在在吸,呼的時候要明白我現在在呼,要明明白白。這樣訓練久了,慢慢你就可以打敗妄念的習慣勢力,這是非常可行的。這是修止。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

  是叫你從觀事實的真相中出智慧

  禅定是止觀,生活裏怎麼修觀?菩提心網站上有我講《金剛經》四句偈的開示“一切有…

《企業家禅定營--了解緣起性空,才能了解如來真實義(答企業家問)(72~7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