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身觀 (1)
(傅老師帶修禅定前開示)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7-7.27 禅~禅那簡稱,譯靜慮
先學理論,後帶修
今天是我們九峰山禅定靜修苑的禅定學習的第一天,這次的因緣是閩東佛學苑女衆專修班跟佛協文教部合起來主辦的,定于2002年7月7號起,每期是七天。今天我們先講課,每次都是先講課,最後留半個小時帶修禅定。
空觀是一切修法的基礎
這次首先跟大家講的是循身觀,以前在你們專修班裏教過空觀。這一次剛參加的新同學,如果想了解一些空觀的內容,可以請輔導老師給你們略微指導一下。反正每次修禅定的時候,在開始總要先加一些空觀的修法,因爲空觀是一切修法的基礎,也是一切修法的成就。這次的講課並不完全跟大家講戒定慧的定學,以後非但要跟大家講定學,而且還要講《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這樣可以逐步地把層次提高,這是從理論上說。
要重視基礎,逐步提高
從修的觀法上也要有層次逐步提高,我們今天所學的觀,可以稱爲基礎觀,完全是給同學們打打基礎。基礎比蓋高樓大廈更爲重要,有基礎高樓大廈才蓋得起來,沒基礎蓋起來的高樓大廈也要倒下來。末法時期佛弟子修行很難有成就,爲什麼道理?都是沒基礎想蓋高樓大廈,自以爲蓋起來了,誰知道還是空底,也不能夠實際地用上去,過不了多久又垮下來了。所以基礎是相當重要,我們學法用功,應該知道花在打基礎上的時間必須遠遠超過你將來成就的時間,否則你這個成就是不可能來的,基礎越牢,將來成就越快。
把修的觀聯系定學、禅定品來講
今天講的是根據定學,根據《阿毗昙論禅定品》。提幾句跟我們今天修的觀有聯系的內容來講一講,我們已經寫了一些提綱,這些提綱我建議你們最好抄下來,抄完了可以把提綱背出來,容易記憶。但是對于提綱的種種法義的理解更重要,不理解你得不到裏面的好處,所以必須要講一講。
循身觀從略到全面
這次我教的循身觀是比較全面的,分叁部分來教。第一部分叫略循身觀,第二部分內循身觀,第叁部分內地大觀,這叁個觀名都是我爲了教禅定,有步驟有系統方便地取的叁個名字,把這叁個觀合起來,在佛經裏面統稱爲“循身觀”。
禅漢譯靜慮
禅是禅那的簡稱,印度話叫禅那,簡稱禅,漢語翻譯叫靜慮。
修禅定要保持環境安靜
靜,安靜的靜。所以修禅定的人,修禅定的環境都必須要做到安靜。你們初到佛協文教部或者初到閩東佛學苑,頭一天就要給你們上紀律課,紀律課有一條,“要保持安靜”,而且逐漸逐漸你熟悉了,要嚴格要求,走路要輕,說話要輕,哪怕搬一個椅子也要輕。
輕往上升,粗重往下沈
爲什麼要這樣子來保持安靜呢?輕的反面就是粗重。打個比方來說,粗重的東西都會往下沈,輕的東西會往上升,這個比方也有道理的。修行人如果不改變自己的粗重,從人道一直往下沈下去,人道沈下去就是叁惡道。那麼修行人能夠使自己修到輕柔,就會往上升,往上升就是天道。
粗人和細人裏大有學問
人間也是這樣,看得出來,這個人說話動作很粗重,人們眼光裏就把他看成是粗人;這個人說話行動很細巧、很文雅、很輕柔,人們就把他看成是細人。所以在生活裏有許許多多是我們值得研究、學習的地方,可惜我們不注意,很隨隨便便,總認爲粗人嘛就粗人啰,有什麼關系呀?你細人嘛就細人啰,有什麼了不起呀?不知道這裏邊大有學問。
身體沒有變化,智慧也不會大
拿人的身體來說,頭發又粗又硬,這個人脾氣很硬;頭發很細柔,這個人性情比較溫柔。皮膚也是這樣,粗皮膚的人,這個人毛細血管還沒有通;皮膚很細柔、滋潤,這個人毛細血管比他通得多。從前有的參禅修禅宗的,爲什麼我提修禅宗呢?因爲現在學我們這樣的禅定已經很少了,一般說修禅宗的比較多。有的修禅宗的人皮膚又粗又黑,這就是沒有上路,因爲他自己的身體都不能調整,毛細血管沒有暢通,四大沒有轉化。如果身體沒有變化,智慧也不會大,被身體綁住了。所以如果不通過生理跟心理的調整,心理就是個性脾氣的改造,光靠打坐是很難開悟的。我講佛學的觀點就是從科學、辯證、現實這樣的基礎上來講。
噪聲對人體不利
要使自己能夠從粗到細,第一步就要學會安靜,不靜對人體的擾亂很厲害。生活在家庭裏的人,多看了電視容易生電視病,乃至會發神經病,因爲噪聲幹擾。在一個噪聲很厲害的地方,人的壽命不可能長的。城市裏的噪聲厲害,現在盡量要求減少城市的噪聲,噪聲對人體不利。那爲什麼人偏偏喜歡住在城市裏呢?一個他貪享受,第二個他習慣了。不管你習慣不習慣,這種作用、這種道理是客觀存在的。
心安靜是更細一步
環境要安靜,我們的身口能夠很文明、很輕松、很細巧,我們才能夠做到心裏的安靜。要做到心裏面的安靜是比較更細一步,也就是說環境吵鬧,脾氣很壞,煩惱經常出來,你想斷妄想,你想止住妄念,那是不可能的,那是白費勁。粗的都搞不好,你能搞細的嗎?
禅在心裏用功
修禅定最後、最根本、最主要的要點:在哪裏用功?說到底還是心裏用功。所以禅在哪裏?過去佛門外面的人經常把禅胡說八道,什麼一指禅,他認爲禅在指頭上;還有二指禅,什麼兩個指頭往地上一指,他人會倒豎起來,那麼人們以爲禅就在兩個指頭上。所以社會上的外道,包括氣功,武術家亂用佛教名詞,就把佛法搞得亂七八糟。禅在心裏,修禅的人完全是心裏用功,並不是指頭上、腿上用功夫,那叫武術啦、武功啦,跟我們修禅的人沒有關系。
佛門不靜,過大于功
禅翻譯漢文叫靜慮。一個人靜了,無論對哪方面都有好處。所以我們在靜字上要提倡,希望大家喜歡靜。在靜的情況下學習容易學得進去, 在每個學校裏都主張安靜;在靜的情況下身體容易恢複健康,在醫院裏也主張安靜;那麼修行呢更要主張靜。一進寺院是修行的地方,是叁寶的地方,一進門首先要做到安靜。如果來燒香拜佛的人把寺院搞得像個茶館,像個娛樂場,聲音嘈雜,大聲叫喊,我看這是過大于功,也就是你的功德還比不上你的罪過。因爲你把叁寶的地方破壞了,嚴肅地講這是破壞佛門,你破壞佛門的清和靜,就是破壞了佛門。由于不聽法不懂,一年又一年始終是這樣,由于不懂,又偏偏不想學法,那麼更加形成了現在這樣亂糟糟。
沒人管是很危險的事情
而佛門裏的人又有各種各樣的思想習氣。有一種思想是封建社會儒教遺留下來的,不要多管閑事,所以從來也不管人家。沒人管嘛,吵吵鬧鬧就不會停止呀,要有人管,你也管,他也管,他就不敢這樣。還有一種習氣,懶得管,我何苦呢?管不好還要生我氣,連說幾句話勸導一下也很懶惰。開頭嘛覺得挺煩,後來嘛天天這樣,自己也習慣了,一習慣,習以爲常更不管了。所以現在佛門有許多地方已經不像佛門了,這是很危險很悲哀的事情。
爭取青春活力,靠靜
佛門最要緊是靜,佛門講究斷煩惱,你不靜怎麼斷煩惱?佛門講究開智慧,你不靜智慧開不出來;佛門講究要長壽健康,你不靜你怎麼長壽?從我們中國文字來看,靜字就是一個青一個爭兩個字拼起來,可以這麼解說:如果你想爭取青春活力,就要靠靜。
慮是思維
慮呢?慮就是思慮的慮。有人以爲修行不要動腦筋,那是外道修法,佛教不是這樣。外道修空是空空洞洞的空,什麼都不動腦筋,結果修到後來變成傻瓜那樣,在旁人眼光裏看他是一個傻瓜一樣的人,就是靈敏度沒有了。可是外道爲什麼要這麼樣搞啊?因爲他們拿到好處,這個好處挺可怕的,就是所謂出功能,所以他們放不下,認爲自己這樣做是沒錯。貪出功能把自己腦子搞壞了,從此開不出智慧來,你怎麼了脫生死?
煩惱沈下去,也會爆發出來
你斷不了煩惱休想了脫生死。一個傻瓜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什麼煩惱,其實不然,他沒有通過修行,怎麼斷得了煩惱?他沒有修過斷煩惱方法,怎麼能斷得了煩惱?那麼這是什麼現象?煩惱被他沈下去了。從心理學上講,從意識沈到下意識裏去,下意識的海洋群能夠放很多很多的人的種子;從佛學上來講,沈到八識田中去,有一天假如暴發出來,那會猛烈得很厲害,非常危險。不懂佛法的人他認爲是好事,其實是壞事,或者說他認爲是壞事,其實恰恰是好事,經常要搞錯。
再再思維曰修
再回過來講,佛法修行要通過腦子的,聞思修嘛,聽了法要思維,思維就是用腦子去思維。真正講到聞思修的修,修字怎麼講,修字並不是叫你一天到晚撥念珠叫修,修的解說是再再思維曰修。你想不通的問題,聽了佛法以後,照佛法的原則,一再一再去想,想到後來想通了,這就叫修。所謂我們在用功的時候,修念佛也好,修念咒也好,修禅定也好,這些都是一個工具,被我們所利用的工具。而真正的修全在心裏用功夫,心就是思維,就是念頭。
初進門的修行人,用功就在思維上
如果你沒有得到什麼親證的話,全都屬于初進門。哪怕你年紀老了,也只能算初進門。說我早進佛門,那是你早進山門,法的門你還沒有進去。初進門的修行人,用功就在思維上。
很多人聽了法從不去思考。如果你肯思考呢,比如像你們女衆專修班,如果你聽了法肯思考,你在開討論會的時候你一定有很多話想說;如果你開討論會沒什麼話好說,可以說明你平常沒有思考。
要通法義去煩惱,才可進入無念狀態
要通過思維把一切法義都通了,一切問題都能夠了解了,基本上煩惱也斷得差不多了,這個時候才能夠排除思維,所謂進入無念狀態。哪可以對初進佛門的人一開始就叫他不要聽法,因爲聽了法會去想法義,多動腦筋,那就等于不要他思維。佛教可不是這樣子的,這種…
《<循身觀>帶修禅定前開示(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