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所以說要戒煙丸也不用吃了,方名是斷,才算把抽鴉片煙的習慣斷掉了。吃戒煙丸,還不算真正的斷盡。
入定能坐多少天,雖亦是定,但得力與否,要看煩惱斷未斷,作事錯不錯,臨境能否辨識,事先能否覺察。人說老修行脾氣大,實際要斷煩惱方得名老修行。(能海上師)
人間以禅樂爲最
“入定能坐多少天,雖亦是定,但得力與否,要看煩惱斷未斷。”修定的目的就是要入定。有的同學非常喜歡修定,自己單獨修定修得不肯出定,究竟有沒有入定呢?只有他本人知道,別人沒有辦法說他有沒有入定,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看一般不肯出定的主要是貪禅味,貪修定的味道舒服,明知可以出定,還是不想出定,坐著就不想動了。産生了這種舒適的境界,是得輕安喜樂啦,也不會感覺到究竟坐了多少時間,連時間都沒感覺,完全沈浸在這種極其快樂的、舒適的感受裏。所以我從前說過:“人間以禅樂爲最。”
獲得了禅樂,修行就有信心
獲得了禅樂以後,你心就定下去了,修行就有信心,不大想動,也不大想離開了。清定上師說過,年輕的和尚爲什麼要還俗,因爲他沒拿到好處。現在情況不同,有的不肯還俗,是不是拿到好處了?也拿到好處,這個好處跟修行好處不一樣,這個好處是趕經忏拿鈔票,那就不像修行人了。如果出家以後能夠誦經、聽法,還肯修禅定,這個小和尚也不肯還俗的,這是他拿到修行的好處了。
心力集中,全身舒松,其樂無比
舉個例子說,有的夫妻不和睦,鬧離婚,離婚以後又複婚了,或者又去找別的女人,這是啥道理啊?因爲放不下夫妻在愛樂中的舒適,所以仍然要投入進去。禅定的快樂剛才講過,世間上最快樂是禅定,啥意思?世間上所有的快樂全在禅定裏。你會問,夫婦間的快樂是不是也在禅定裏,也在禅定裏。男女之間的快樂、舒適,分析起來僅僅兩個感受:一個是全身感覺到松,一個是注意力集中。而禅定呢,就能達到這樣的兩種作用,修禅定注意力就集中起來,全身全部舒松,神經也松、肌肉也松、心理也松,所以很快就得到極其殊勝的樂。② (②:根據傅老師2002年7月9日講解編成,未完)
返回頁首
循身觀 (4)
(傅老師帶修禅定前開示)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7-7.27
男女的歡樂最終發展壞脾氣
男女的歡樂最終發展了壞脾氣
獲得禅樂的人,男女的樂也就不大去想了,因爲他沒有這麼傻,男女的樂有時還要受苦。夫妻總是一會兒給你安慰,一會兒給你刺激,一會兒說你好話,一會兒跟你吵架。禅定的快樂,這些煩惱都沒有。比方說,你要想娶個完全給你快樂,一點沒有給你煩惱的老婆,娶不到的;找丈夫,也沒有這種丈夫的。男的也是衆生,也有脾氣,女的也是衆生,也有脾氣,脾氣跟脾氣搞在一起,不可能變成沒有脾氣,脾氣反而更厲害了。男的本來是男的脾氣,結婚後受老婆的影響,又加入了一點女性的脾氣;女的做姑娘時還好,結婚以後受丈夫影響,也變得粗暴得像個雌老虎(衆笑),這是我們看得多了。要細細地去觀察人世,才能夠破除迷惑。假如說能夠得到禅定的安樂了,那修行也不會退心,也不會枯燥。
說“出定”其實也許尚未“入定”
再說,你們修禅定的人有沒有入定,我也不知道,看表面看不出來,也許你修出快樂來了,快樂不叫入定;也許你有一種功夫,閉著眼睛昏沈,照樣身不彎,頭不動,看樣子好像入定了,實際是昏沈得一動也不動。我在給你們帶修,到後來說“出定”,實際上入定都沒有入定,哪來出定呢?(衆笑)這是說說呀,那你不說出定咋說呢?他們學外道氣功的說“收功”(衆笑),咱們又不能說收功。
入定的人能入定多久,說不定
一入定有的能夠坐好幾天呢,我年輕時聽說,虛雲老和尚在土改時被當作地主關起來,每天送飯去,一直到飯發黴了,他還是坐著,聽說坐了叁個月。更厲害的還有,達摩祖師面壁九年,那麼這九年不吃飯,怎麼會不餓死?究竟有沒有吃點東西,是不是有大便小便(衆笑)?這跟修行沒有多大關系的,這些就不去研究了。總之一定下去就不大想起來,所以修定不是一件苦事情,是一種極其快樂的享受。
雖是定,得力與否,尚看煩惱斷不斷
你們今天盤腿腿子疼,腿子酸,腿子麻,“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這叫先苦後甜,腿子一練,練出來了,禅樂拿到了,那時特別喜歡坐。如果你真的是入定了,一坐就能坐多少天,或者叁天、五天、一個月、兩個月。“雖亦是定,但得力與否,要看煩惱斷未斷。”即使你有能定好幾天的功夫,但是你這個定究竟得力不得力,以及能起多少作用,能派多少用場,要看煩惱斷未斷,最後還是要從斷煩惱上看。
喜歡盤腿的人不一定是修行人
從理論上講,修定能斷未能斷掉的煩惱;可是從實際上來說,也要辯證看問題。如果你是有喜歡打坐的愛好,不學佛法,不懂得怎麼修行,也沒有什麼智慧,就是喜歡打坐。比如有人就是喜歡盤腿子,他沒事就把腿子盤起來,像北方從前睡的是炕,北方的老太太沒事就上炕盤腿子,這個咱們不能把她們叫修行人,她們根本就不懂佛法,不知道斷煩惱。假如是一個只知道打坐蠻舒服的修行人,基礎太差,不持戒,不聽法,沒有什麼智慧,也不懂得怎麼去斷煩惱,也沒有經過種種的磨練,即使他入定了,我看也不能得力。
不斷煩惱不叫修行
禅定是斷你未能斷的煩惱,有許多煩惱,平時在聽法,持戒,提高修養中就可以磨煉掉了,從聽法上獲得智慧,慢慢煩惱也就輕起來了。留下一些還沒有斷,很細的,難斷的,根很深的這種煩惱,就要靠禅定去斷。所以“得力與否”,就看你入定前的斷煩惱的水平怎麼樣,所學到的佛法修得怎麼樣。修行人得力不得力,歸根結底還是從斷煩惱上看。所以我常說,斷煩惱叫修行,不斷煩惱不叫修行。
循身觀 (5)
(傅老師帶修禅定前開示)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7-7.27
哪能從殺盜淫妄酒中去修禅
定中得好處,生活中看得出來
還要看“作事錯不錯。”去掉煩惱,智慧就會增長,修定的人,心定下去了,就能夠開發根本智。如果你真是定中得好處了,生活中就看得出來。做事亂七八糟,就是修禅定不得力,心定不下去,智慧開不了,所以做事無有條理。我們所說的開智慧是般若智慧,能海上師說:“般若無相”,般若智慧沒有什麼形象,“表現于事”,表現在事情上。這個人做事情有條有理,恰到好處,這就是般若智慧的表現。聯系起來說,禅定真能夠修出作用來,你做事情應該是有條有理,恰到好處。頭腦如果像木頭一樣遲鈍或者叫傻瓜,這個人路線錯了。修出像個傻瓜那樣,你怎麼成佛啊?無論是叁十五佛、八十八佛、千佛萬佛,沒有一個傻瓜佛的(衆笑)。
有人修止念,變成遲鈍了
年輕時候我在泉州,我有個學生是大學的老師,來陪我同住在承天寺。因爲他是照顧我生活的,管事的人跟他說,幾點鍾你可以去灌開水,一聽到打梆,就去吃飯。我總發現他怎麼變樣了,變得很遲鈍,不是他照顧我,成了我照顧他。我說“到時候了,你要去灌開水了”……“打梆了,你沒聽見?”後來我問他:“你怎麼會變成這樣遲鈍?”他自己也不知道,我說“你是不是書看多了,在修專門看心,一個念頭也不讓它起來?”他說“是啊,我就是在修這個。”修成這個樣子。
現在書也有僞劣書。什麼法門、什麼法門可多呢。人是高等動物,你連腦子都不動,修到後來即使入定也是枯定、無想定,都是外道的定。
儒教、道教、佛教並非一家
有的寫書的人本身就亂七八糟,多識教授指名批判一個名氣很大的人寫的書。可是別人認爲那人懂的多,儒教的、道教的、佛教的都懂,稱他學問廣博。過去就有說,儒教、道教、佛教本是一家,我就反對。我父親死了,全靠我的義父照顧我們生活,我義父是儒教,書香門第,我這個名字也是他取的,給我取了個琴,古人喜歡彈琴(衆笑),還加一個味,意思叫我體味彈琴的這個妙處。我剛信佛,喜歡聽經。他跟我說:“我幾個孩子都比不上你,你能夠學佛法了不起啊,儒教、道教、佛教本是一家。”我馬上說:“不對,是叁家。”(衆笑)他一聽就火了,說:“如果你是我親生兒子,我就一個耳光打上來了。”(衆笑)儒教就這樣: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如果佛教、道教、儒教搞在一起,這個佛教還搞得好啦?
哪能從殺盜淫妄酒中去修禅
再說“臨境能否辨識”,臨到這個環境,你有沒有能力去辨識它是真是假,是對還是錯。如果戒定慧學得很好,能夠深入經藏,能夠從定中開發智慧,能夠親近善知識,他就能夠辯識誰是真正的善知識。
以前有人寄給我幾張照片,是他最近拜的師,是個在家人。我看他照片沒有慈悲感,可見爲人也很驕橫。其實他也不是禅師,當年寫過幾本小冊子,他說:從古以來,祖師們都主張修禅定必須要持戒,以戒生定,修他的禅用不著持戒,因爲持戒就要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會給我們帶來不方便。這話被不懂禅的人聽了,很有吸引力。那麼一心就叫禅,又說不必改變原來生活方式,你原來喜歡殺雞,一持戒就不能殺了,學他的禅就不必持戒,盡管殺,殺的時候要一心殺。如果你見雞可憐,殺不下去,你這不是一心了,要殺就殺。同樣,你過去偷的你現在照樣偷,要偷就偷,一心偷。要殺就殺,要偷就偷,豈不叫大家不要起慈悲心了嗎?修這樣的禅,衆生可不安詳了。後面總算補上一句,“不過你不能做虧心事”,其實這句話是沒有力量的。做虧心事的人從來不承認自己做虧心事,強盜都有強盜的理由,偷了錢的人也會說:“我一半作供養,我也講得過去啊。”搞女人的人他也可以說:“我沒有做虧心事啊,像這樣的老婆我有什…
《<循身觀>帶修禅定前開示(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