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1~9)▪P5

  ..续本文上一页了。所以说要戒烟丸也不用吃了,方名是断,才算把抽鸦片烟的习惯断掉了。吃戒烟丸,还不算真正的断尽。

  入定能坐多少天,虽亦是定,但得力与否,要看烦恼断未断,作事错不错,临境能否辨识,事先能否觉察。人说老修行脾气大,实际要断烦恼方得名老修行。(能海上师)

  人间以禅乐为最

  “入定能坐多少天,虽亦是定,但得力与否,要看烦恼断未断。”修定的目的就是要入定。有的同学非常喜欢修定,自己单独修定修得不肯出定,究竟有没有入定呢?只有他本人知道,别人没有办法说他有没有入定,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看一般不肯出定的主要是贪禅味,贪修定的味道舒服,明知可以出定,还是不想出定,坐着就不想动了。产生了这种舒适的境界,是得轻安喜乐啦,也不会感觉到究竟坐了多少时间,连时间都没感觉,完全沉浸在这种极其快乐的、舒适的感受里。所以我从前说过:“人间以禅乐为最。”

  获得了禅乐,修行就有信心

  获得了禅乐以后,你心就定下去了,修行就有信心,不大想动,也不大想离开了。清定上师说过,年轻的和尚为什么要还俗,因为他没拿到好处。现在情况不同,有的不肯还俗,是不是拿到好处了?也拿到好处,这个好处跟修行好处不一样,这个好处是赶经忏拿钞票,那就不像修行人了。如果出家以后能够诵经、听法,还肯修禅定,这个小和尚也不肯还俗的,这是他拿到修行的好处了。

  心力集中,全身舒松,其乐无比

  举个例子说,有的夫妻不和睦,闹离婚,离婚以后又复婚了,或者又去找别的女人,这是啥道理啊?因为放不下夫妻在爱乐中的舒适,所以仍然要投入进去。禅定的快乐刚才讲过,世间上最快乐是禅定,啥意思?世间上所有的快乐全在禅定里。你会问,夫妇间的快乐是不是也在禅定里,也在禅定里。男女之间的快乐、舒适,分析起来仅仅两个感受:一个是全身感觉到松,一个是注意力集中。而禅定呢,就能达到这样的两种作用,修禅定注意力就集中起来,全身全部舒松,神经也松、肌肉也松、心理也松,所以很快就得到极其殊胜的乐。② (②:根据傅老师2002年7月9日讲解编成,未完)

  返回页首

  循身观 (4)

  (傅老师带修禅定前开示)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7-7.27

  男女的欢乐最终发展坏脾气

  男女的欢乐最终发展了坏脾气

  获得禅乐的人,男女的乐也就不大去想了,因为他没有这么傻,男女的乐有时还要受苦。夫妻总是一会儿给你安慰,一会儿给你刺激,一会儿说你好话,一会儿跟你吵架。禅定的快乐,这些烦恼都没有。比方说,你要想娶个完全给你快乐,一点没有给你烦恼的老婆,娶不到的;找丈夫,也没有这种丈夫的。男的也是众生,也有脾气,女的也是众生,也有脾气,脾气跟脾气搞在一起,不可能变成没有脾气,脾气反而更厉害了。男的本来是男的脾气,结婚后受老婆的影响,又加入了一点女性的脾气;女的做姑娘时还好,结婚以后受丈夫影响,也变得粗暴得像个雌老虎(众笑),这是我们看得多了。要细细地去观察人世,才能够破除迷惑。假如说能够得到禅定的安乐了,那修行也不会退心,也不会枯燥。

  说“出定”其实也许尚未“入定”

  再说,你们修禅定的人有没有入定,我也不知道,看表面看不出来,也许你修出快乐来了,快乐不叫入定;也许你有一种功夫,闭着眼睛昏沉,照样身不弯,头不动,看样子好像入定了,实际是昏沉得一动也不动。我在给你们带修,到后来说“出定”,实际上入定都没有入定,哪来出定呢?(众笑)这是说说呀,那你不说出定咋说呢?他们学外道气功的说“收功”(众笑),咱们又不能说收功。

  入定的人能入定多久,说不定

  一入定有的能够坐好几天呢,我年轻时听说,虚云老和尚在土改时被当作地主关起来,每天送饭去,一直到饭发霉了,他还是坐着,听说坐了三个月。更厉害的还有,达摩祖师面壁九年,那么这九年不吃饭,怎么会不饿死?究竟有没有吃点东西,是不是有大便小便(众笑)?这跟修行没有多大关系的,这些就不去研究了。总之一定下去就不大想起来,所以修定不是一件苦事情,是一种极其快乐的享受。

  虽是定,得力与否,尚看烦恼断不断

  你们今天盘腿腿子疼,腿子酸,腿子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叫先苦后甜,腿子一练,练出来了,禅乐拿到了,那时特别喜欢坐。如果你真的是入定了,一坐就能坐多少天,或者三天、五天、一个月、两个月。“虽亦是定,但得力与否,要看烦恼断未断。”即使你有能定好几天的功夫,但是你这个定究竟得力不得力,以及能起多少作用,能派多少用场,要看烦恼断未断,最后还是要从断烦恼上看。

  喜欢盘腿的人不一定是修行人

  从理论上讲,修定能断未能断掉的烦恼;可是从实际上来说,也要辩证看问题。如果你是有喜欢打坐的爱好,不学佛法,不懂得怎么修行,也没有什么智慧,就是喜欢打坐。比如有人就是喜欢盘腿子,他没事就把腿子盘起来,像北方从前睡的是炕,北方的老太太没事就上炕盘腿子,这个咱们不能把她们叫修行人,她们根本就不懂佛法,不知道断烦恼。假如是一个只知道打坐蛮舒服的修行人,基础太差,不持戒,不听法,没有什么智慧,也不懂得怎么去断烦恼,也没有经过种种的磨练,即使他入定了,我看也不能得力。

  不断烦恼不叫修行

  禅定是断你未能断的烦恼,有许多烦恼,平时在听法,持戒,提高修养中就可以磨炼掉了,从听法上获得智慧,慢慢烦恼也就轻起来了。留下一些还没有断,很细的,难断的,根很深的这种烦恼,就要靠禅定去断。所以“得力与否”,就看你入定前的断烦恼的水平怎么样,所学到的佛法修得怎么样。修行人得力不得力,归根结底还是从断烦恼上看。所以我常说,断烦恼叫修行,不断烦恼不叫修行。

  循身观 (5)

  (傅老师带修禅定前开示)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7-7.27

  哪能从杀盗淫妄酒中去修禅

  定中得好处,生活中看得出来

  还要看“作事错不错。”去掉烦恼,智慧就会增长,修定的人,心定下去了,就能够开发根本智。如果你真是定中得好处了,生活中就看得出来。做事乱七八糟,就是修禅定不得力,心定不下去,智慧开不了,所以做事无有条理。我们所说的开智慧是般若智慧,能海上师说:“般若无相”,般若智慧没有什么形象,“表现于事”,表现在事情上。这个人做事情有条有理,恰到好处,这就是般若智慧的表现。联系起来说,禅定真能够修出作用来,你做事情应该是有条有理,恰到好处。头脑如果像木头一样迟钝或者叫傻瓜,这个人路线错了。修出像个傻瓜那样,你怎么成佛啊?无论是三十五佛、八十八佛、千佛万佛,没有一个傻瓜佛的(众笑)。

  有人修止念,变成迟钝了

  年轻时候我在泉州,我有个学生是大学的老师,来陪我同住在承天寺。因为他是照顾我生活的,管事的人跟他说,几点钟你可以去灌开水,一听到打梆,就去吃饭。我总发现他怎么变样了,变得很迟钝,不是他照顾我,成了我照顾他。我说“到时候了,你要去灌开水了”……“打梆了,你没听见?”后来我问他:“你怎么会变成这样迟钝?”他自己也不知道,我说“你是不是书看多了,在修专门看心,一个念头也不让它起来?”他说“是啊,我就是在修这个。”修成这个样子。

  现在书也有伪劣书。什么法门、什么法门可多呢。人是高等动物,你连脑子都不动,修到后来即使入定也是枯定、无想定,都是外道的定。

  儒教、道教、佛教并非一家

  有的写书的人本身就乱七八糟,多识教授指名批判一个名气很大的人写的书。可是别人认为那人懂的多,儒教的、道教的、佛教的都懂,称他学问广博。过去就有说,儒教、道教、佛教本是一家,我就反对。我父亲死了,全靠我的义父照顾我们生活,我义父是儒教,书香门第,我这个名字也是他取的,给我取了个琴,古人喜欢弹琴(众笑),还加一个味,意思叫我体味弹琴的这个妙处。我刚信佛,喜欢听经。他跟我说:“我几个孩子都比不上你,你能够学佛法了不起啊,儒教、道教、佛教本是一家。”我马上说:“不对,是三家。”(众笑)他一听就火了,说:“如果你是我亲生儿子,我就一个耳光打上来了。”(众笑)儒教就这样: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如果佛教、道教、儒教搞在一起,这个佛教还搞得好啦?

  哪能从杀盗淫妄酒中去修禅

  再说“临境能否辨识”,临到这个环境,你有没有能力去辨识它是真是假,是对还是错。如果戒定慧学得很好,能够深入经藏,能够从定中开发智慧,能够亲近善知识,他就能够辩识谁是真正的善知识。

  以前有人寄给我几张照片,是他最近拜的师,是个在家人。我看他照片没有慈悲感,可见为人也很骄横。其实他也不是禅师,当年写过几本小册子,他说:从古以来,祖师们都主张修禅定必须要持戒,以戒生定,修他的禅用不着持戒,因为持戒就要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会给我们带来不方便。这话被不懂禅的人听了,很有吸引力。那么一心就叫禅,又说不必改变原来生活方式,你原来喜欢杀鸡,一持戒就不能杀了,学他的禅就不必持戒,尽管杀,杀的时候要一心杀。如果你见鸡可怜,杀不下去,你这不是一心了,要杀就杀。同样,你过去偷的你现在照样偷,要偷就偷,一心偷。要杀就杀,要偷就偷,岂不叫大家不要起慈悲心了吗?修这样的禅,众生可不安详了。后面总算补上一句,“不过你不能做亏心事”,其实这句话是没有力量的。做亏心事的人从来不承认自己做亏心事,强盗都有强盗的理由,偷了钱的人也会说:“我一半作供养,我也讲得过去啊。”搞女人的人他也可以说:“我没有做亏心事啊,像这样的老婆我有什…

《<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1~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