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爲他心裏邊善跟惡的種子都有。
都說“憑良心”,到底誰對誰錯啊?
衆生雖然想變好,因爲智慧的不夠,經常自以爲是,所以有人說憑良心做事,這個良心就沒有標准了。你有你的標准,他有他的標准,兩個人吵起來總是這麼說:“憑良心。”總以爲是說的人憑良心,可是對面一個人也說:“天地良心。”兩個都有良心,到底誰對誰錯啊?
世間只有暫時平衡,不可能平等
所以要想在世間法上得到統一,得到圓滿,得到徹底,那是不可能的。世間上只能夠暫時的平衡,不可能平等。世間上的平衡,總有一個人占便宜,一個人不計較,就平衡了,家庭也是如此,要達到家庭裏邊的安定,總要有一個人讓步的。離婚就是兩個人都不讓步。所以要求世間上平等是很困難的。那麼總是讓步的人吃虧了。一個占便宜,一個吃虧,這就是不平等。
平衡不起來,因爲衆生有貪瞋癡
但是,如果這個人吃虧,他是願意吃虧,這個矛盾就平衡了。那麼假如這個吃虧的人,不是真心實意的願意,而是沒有辦法,只好委屈一下,委曲求全。這就招來了人世間很多的委屈、怨氣、創傷累積在心裏。拿世間上情況來說,慢慢慢慢一累積一發展,到有一天總爆發。總爆發的時候也很厲害,所以鬧得來只能夠分開,再也平衡不起來,再也團結不起來,因爲衆生都有貪瞋癡。
讓步是美德,煩惱破壞團結
能夠讓步是一個美德,世間上就靠種種人世間的美德來維持平衡的,這些美德從哪裏來啊?是從古以來啊,有些有學問的人,心地好,修養好,講了一套學問出來。
又因爲衆生有煩惱,缺乏智慧,世間上還有一種情況,也導致了人類始終不能夠團結到底。
以自我爲中心,矛盾就出來了
什麼原因呢?就是智慧不夠。智慧很狹隘,很淺薄,而且這種智慧屬于他自己想出來的,自己的觀點,自己的認爲。不要說別的了,你們看現在,社會上唱的歌,都是以自我爲中心的,什麼“我的感受”“我的願望”,總是“我”,強調一個我,以自我爲中心。這麼一來呢,你所做的,你所想的,你自己認爲很好,很對,應該這樣,可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系中,別人有別人的觀點和想法,別人也認爲他對你錯了。那這樣子矛盾又來了。雖然人世間靠種種的美德來解決這些矛盾,來維持平衡。可是一個矛盾解決了,第二個矛盾又來了,第叁個矛盾又來了。所以稱爲有漏法,有漏洞的啦,不是無漏法,始終不得圓滿,一有漏洞了,就滿不了。
人是離不開教育的
世間上的事情,如果能夠做到通過教育而自覺,那是上乘,教育能使人轉變。所以不論是佛門也好,世間上也好,應該總結出一個經驗:人是離不開教育的。佛教也講教育,世間上也講教育,沒有教育,天下大亂,社會是不得安甯的。
不圓滿的智慧只解決表面現象
有漏法是指智慧不圓滿,無漏法是智慧圓滿。不圓滿的智慧只解決表面現象,圓滿的智慧解決矛盾的實質性問題。同樣在提高人的覺悟,可是由于教育的內容不同,覺悟不同,出現的結果也就不同。
不要基礎,佛說是愚人
思想不齊,難以團結
同樣,在佛門裏也有幾種。一種完全接受佛的教育,一種佛的教育他不大喜歡聽,專門喜歡聽人的教育。一種也沒有佛的教育,也沒有人的教育,最後還是聽煩惱的教育。所以現在佛門裏的佛弟子,思想覺悟參差不齊,這樣一來,把一個佛門也搞得很難團結,很難平衡,因爲思想上的覺悟有差距啊。而且不是同一個方向,佛講的法是佛的方向,人講的話是人的方向,自己動出來的腦筋是自己的方向。
好人沒智慧,增我慢,忙個空
凡夫知見的人還不是邪,可是他很少知道佛的智慧,你聽了他的,就變了人天知見,只知道做好人,別的不知道了。在佛門裏忙了一輩子,忙到年紀大了,能醒悟過來還好。最近來了一個新同學,她特別喜歡聽佛法,她說:句句說到我心裏,我這麼多年來都忙點啥,忙這個廟跑到那個廟,專門培福。到處歡迎她,把她捧上天,稱爲大居士,而她本人呢?又是高級知識分子,可是忙到後來什麼智慧也沒有。忽然遇到一個人勸她學佛法,她才醒過來, 忙了這麼幾年,佛法沒有聽到,只增長了我慢貢高。沒有提高什麼覺悟,就是因爲沒有聽到佛的話,耳朵裏只聽人的話,結果忙這些。當然培福也是好事,可是能了生死嗎?最多是人天乘。
依佛所教而奉行,是有智慧的人
那麼一個懂得佛法的,還不能做語言家,要依教奉行,要真實地去做到,將來就有成就了,慢慢就能完全接受佛的知見了,一個能接受佛的教導,依教奉行的人,我們說他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煩惱知見,難保人身
佛的話沒聽到,人的好話也不同意,老按照自己的主見去做,那是煩惱知見,就難保人身。另一種人,佛的話沒聽到,但不做壞事,盡做好事,這僅是凡夫知見。這兩種人聚集在一起,那麼怎麼平衡?首先要觀念統一,觀念不統一,各自爲是,你也對,他也對,怎麼和合呢?我們佛弟子生活在一起,講究六和生活。要合得起來啊。那麼究竟統一到誰那裏去?應該統一到佛的話那裏去。
你聽佛的話的人能夠依教奉行,你沒錯。你聽人的話的人,即使沒錯,你也要提高。按照自己煩惱觀點,認爲自己沒錯,你應該要改正。
執著的人很頑固
由于衆生的愚癡,執著得很厲害。人們奇怪,爲什麼這麼執著?一執著就難以轉變,佛教稱執著,世間上稱思想頑固,頭腦像花崗石。但他也講得出道理,那他的道理是好還是壞?道理壞他也講不出來啊。講出來了,總是他認爲他的道理好,既然他認爲我這個道理好,他肯放下嗎?就這樣子固執得很,其實以佛的智慧來看,他執著于我這麼做是有功德的,往往是他看不到自己這麼做是有罪的,所謂“不見爲罪謂功德”。
造惡是被煩惱所蒙蔽鼓勵
南贍部洲衆生剛強難調,一執著就固執得厲害,而且脾氣剛強,很頑囂。現代心理學有個名詞,叫“逆反心理”。你說我錯,我偏說沒錯。不管你是好意惡意,即使知道你並無惡意,也是爲了我好,可是逆反心理一來,不管你爲我好,不爲我好,我偏不做。愚人不知是非好壞,不解善惡語,不能了解這句話是好話還是壞話,再加上逆反心理,盡起煩惱造惡業。所以佛說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掌上土,雖然是個比喻,想想也太可怕了。大地的土有多少?佛手掌上抓把土有多少?這個比例不能比的啦,那是億萬分之一都不到。如來說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能下一世再做人的只有我掌上這一點土,衆生造惡,完全是被煩惱蒙蔽,受煩惱所鼓動。
完成魔業是衆生的我見、傲慢、頑囂
魔王波旬跟佛講過:如來在世,我沒有辦法破壞你的法,如來涅槃我就要進佛門來破壞你的法。末法時期魔道破壞佛法普遍存在。雖然這些人本人不一定是魔王,不一定很厲害,(天魔波旬可厲害啦,他不厲害怎麼破壞佛法?)可是呢,魔王就利用他心裏的煩惱、我見、傲慢、頑囂來促使他完成魔業。
要做天魔,也沒有福氣
盡在佛門裏搗亂,還自以爲是,理由十足,真叫歪理十八條,這種人挺可憐的,死後是不是會到天上魔宮裏去做魔子孫啊,我看還不一定,爲什麼?你要生天,還得有福氣啊。比如以阿修羅道來說,阿修羅瞋恨心大,只要一句話不對,打得頭破血流。死了被冷風一吹,又活了。活了再打。他們以痛苦爲快樂,他以爲別人挨我打了,他就高興,其實打的時候他也很痛苦的,愚蠢啊!阿修羅可以把它放到畜生道,也可以把它放到天道,因爲它福氣大,也得有福氣才能做阿修羅。那麼沒有福氣的人盡造惡業,破壞佛門的和合團結,破壞佛門的說法教育,你即使完成了魔業,你又沒福氣生天做魔子魔孫。那當然下墮,你瞋恨心這麼大就下地獄。
戒爲無上菩提本
不犯戒,這是很好的修行人,不犯戒的修行人了不起啊,可是心裏的煩惱很多。有時候想想,犯了戒也沒關系,可以忏悔的啊,所以就隨便了,有時候想想,我做一點煩惱的事情,也不算犯戒啊,所以持戒的人如果沒有定力,還是開不出智慧來,戒定慧叁者一體,雖然一體,戒爲根本。你如果在戒的根本上修定、修慧,再修一個菩提心,那麼這個戒也就是無上菩提的根本。
戒是解脫,不是束縛
戒乃止惡的意思,就是叫你戒掉不好的脾氣、不好的習氣、不好的嗜好。所以戒這個字,不是一個壞字。有人說清規戒律束縛人,他把戒看成是壞事,這就錯了,律儀戒又稱別別解脫戒,是爲你解脫啊,衆生爲煩惱業障所束縛,戒是解脫你的煩惱業障。舉個例子,現在全世界發起戒煙運動,也有個戒字,因爲煙有毒,危害身體健康,所以叫你不要抽煙,已經抽了,要戒掉它。那麼衆生有許多壞習氣。如來製戒,叫你戒掉它。這對我們修行成就,了脫生死,乃至于法身慧命的增長都是必需的。
出離乘是大小乘共修的法
戒爲無上菩提本。現在連法都不要了,還有什麼好提的?從前人要法,可是在法上要區別,大乘就看不起小乘,大乘心量一點也不大的,能叫大乘嗎?貶低小乘起煩惱,你叫煩惱乘。我年輕時候聽經,有的法師經常提到,東南亞國家是小乘國家,太可憐了,我們應該發發菩提心,把大乘佛法輸送過去。後來能海上師去出席國際和平會議,到維也納,回來在佛教界傳達。說東南亞國家對我們有意見了,希望大家以後不要稱他們小乘國家,應該稱根本乘,佛法哪有高下呢?是人有大小,心有大小,法沒有大小。小乘人爲了出離生死,專門修出離法。所以小乘法應該正確地理解是小乘人修的法,也是大乘人所共修的法。
不要基礎,佛說是愚人
大乘法應該說是發大乘心的人修的法,他心量大,修六度梵行菩薩法。大乘跟小乘來比較,在心量上,更上一層樓。但是你還得從…
《學修禅定前的開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