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修禅定前的開導▪P7

  ..續本文上一頁第一層到第二層,第二層再上到第叁層,要這麼上呀。哪有什麼第一層不要,第二層不修,光要第叁層,佛說這種叫愚人。《百喻經》有個比喻,說從前有個愚人,看見別人在造叁層樓房子,就跟造樓的工人說,我不要第一層,我也不要第二層,你光是給我造一個第叁層吧。佛稱他是愚人,沒有第一層、第二層,哪有第叁層啊?沒有小學、中學,哪來大學?你不信試試看,隔壁一個鄰居的小孩,還要媽媽擦鼻涕,你說:“我陪你去大學報名去。”能行嗎?

  (2001.3.13第四講未完)

  學修禅定前的開導 (9)

  ◎傅味琴

  小乘是根本乘,不能不要

  小乘實是根本乘,不能不要

  沒有小乘,哪有大乘?大乘要在小乘的基礎上發大心。車船都能度人,大車何必看不起小車?沒有大車的時候,小車也能過去,就是有輛自行車也能過去啊,乘都有度衆生的功能,好比法都能度衆生,僅在度衆生的發心大小上不同。所以東南亞國家希望我們不要再叫他們是小乘佛教,應該稱根本乘。了生脫死,是我們佛弟子一個根本的心願。四谛法、十二因緣哪可以不講,哪可以不修呢?

  《阿含經》的珍貴,可是不見有人講

  我22歲進佛門就喜歡聽經,但無論去哪個地方聽經,總是講《金剛經》、《心經》、《法華經》、《佛說阿彌陀經》,當時從未聽到某個法師在講四阿含,50年來,到現在四阿含還沒有翻身。對四阿含的寶貴,漢地佛教徒是所知甚少,現在偶然看到佛教刊物上登了幾篇談四阿含的,一提到四阿含,“這是小乘。”能海上師在《增一阿含學記》後記裏說過一句話:“我發現四阿含的寶貴爲時已晚”。

  從《阿含經》悟到佛的密義

  可是人們看四阿含看不出它珍貴的地方來,因爲他們不理解。世人看四阿含作爲故事看;愛好文學的人,作爲文學看;也有人當作傳奇看;一般人作爲小乘看。能海上師卻悟到了佛的密義,一般人就悟不到這個境界。

  叁十七菩提分是成佛的因

  我是這樣理解,如果你發大心修四谛法、十二因緣、四阿含,這個法也就成了大乘法。四谛法裏有苦集滅道,道谛修叁十七道品,又稱叁十七菩提分。《佛說阿彌陀經》也說到五根五力、七菩提分。菩提就是覺,就是成佛的因。

  心爲衆生叫大乘,心爲自己叫小乘

  那麼叁十七菩提分,究竟是小乘還是大乘呢?你發心小,自了生死,你修叁十七道品,那作用只在你一個人身上,屬于小;如果你發菩提心,爲度衆生出生死而修叁十七道品,這叁十七道品就成了菩提分。反過來說,你天天唸《金剛經》、《妙法蓮華經》等大乘經典,可是你不懂經文,也不能依教奉行,只知道唸,唸了有功德,那還不是爲你自己?大乘佛法也變了小乘。心爲別人叫大乘,心爲自己叫小乘。

  大乘法門就要講大乘菩薩法,每一個修大乘法門的人都要發菩提心,要犧牲自己的利益,廣度衆生,這就是大乘的精神。

  關門修,爲了一個“我”

  現在唸佛居士中流行這麼一句話:“關起門來修。”說來不及了。那麼誰來不及了?“我”。誰關起門來修?“我”。誰關在門裏邊?“我”。誰關門外邊?“衆生”。這樣的大乘法門,變成完全爲了一個“我”。

  等你回來,娑婆早就沒了

  那麼娑婆世界這些父母衆生、親戚朋友誰度呢?你是不是留下來度度他們?說:“我要走了,不過我也發菩提心,等我往生極樂世界,花開見佛,修成就了,再回娑婆世界來度衆生。”那當然比你不回來好。可是當你回來的時候娑婆世界還有嗎?娑婆世界早就沒了。世界毀滅了,你還度什麼衆生?

  上品總比下品好得多

  說娑婆世界要毀滅的年代還長,那你花開見佛年代更長,如果你能爭取個上品上生,立即花開見佛,很快修成就,還能早回娑婆。要得上品上生要發菩提心啊,你不能爲自己,你要受菩薩戒,要度衆生。你沒有做到這些,一心爲自己,即使你關起門來修到往生了,或許得個下品下生,要12大劫才開花,相當于161億萬年。我贊歎往生,但希望你在臨命終前,修好大乘法門,也不吃虧的,蓮花品位就提高了。  

  衆生貪五欲,佛法也難度

  修行人總要向上嘛

  人都喜歡上,不喜歡下,有人求簽,一看下下簽,一丟,不要。又求到上上簽,就高興,放進了口袋。那麼,爲什麼不求個上品上生呢?哪怕帶一個上字也好,或者中品上生,或者下品上生。

  愚人聽佛法,越聽越怕,就不聽了

  有人聽講佛法,後來就不聽了。開始說:“老師講得好啊,講得對啊。”後來越聽越怕,怕到後來不敢來聽了,還是糊裏糊塗過日子好。我說句笑話,別聽到後來,把佛法弄清楚了,想想害怕:我那個時候出家受戒都是糊裏糊塗的,想想持戒持不起來,要背罪過了,趕快還俗吧。我的意思是要好好地認真地學戒、持戒,受了戒的人要持得起來。

  怕也沒用,能覺悟就好

  戒是菩提的根本,不要太隨便了,有的人聽法,越聽越怄氣:“說對事不對人,當然,他沒有說我”,其實我也不認得他,“可是聽來這些話都在說我。”俗話叫老刮我鼻子。其實“有則改之”,何必怄氣。還有的人不懂不怕,一懂就怕。怕也沒用,能覺悟就好,要下決心,重新做人。以往種種譬如昨日死,今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戒持不起來,解脫沒有把握,還想成佛嗎?所以一個發菩提心的人能夠持戒,這個戒就是無上菩提的根本。

  先明白止惡修善,然後再教禅定

  不以戒生的定非正定,一個不持戒的人,不肯止惡修善的人,即使整天打坐,這種定不是正定,不能了生死,開不出無漏智慧來。佛教的原則,以戒生定,由定發慧。所以我教禅定,首先講課,留下二十分鍾教修禅定。講課的內容,中心思想就是棄惡從善,提高修養品德,告訴他們什麼是壞,什麼是好,雖然沒有講戒,但是聽了我的課,全明白了,壞事他們不做了,然後再教他們修禅定。

  外道不想聽法,只想得功夫

  也有人對我不滿意,特別是外道氣功師,經常說我閑話:“講來講去叫我們做好人,我難道不懂啊,你有什麼功法,幹脆就拿出來,我學了好走啊。”他們把禅定看成功法,他們不要聽你講這一套,我也不理他,你要學,必須要聽課。有人想幾天全學會就好走,我每天只教一點點,你還想學,就還得聽。我的觀點,學修佛教禅定必須對佛的教導要依教奉行,不能走錯路,就是我做老師的,在弘揚佛法,教育衆生上也要照佛的規矩去做。

  衆生貪五欲,佛法也難度

  講個挺好笑的事,有一次有個老師來學禅定,覺得很好,就帶了十幾個老師一起來學,可是到了第二期開課,大多不來了。有一次我在電話裏順便問他:“他們聽了課覺得怎麼樣?爲什麼第二期都不來了?”他說:“我也奇怪,我還特地個別走訪,他們說,“你說聽了傅老師課能去掉煩惱,哪知越聽越煩惱。”我很奇怪,我越聽越喜歡,他們怎麼會這樣?他們說:“我們都喜歡打牌。從前我們要打牌就打牌,現在聽了傅老師的課,你講禅定就講禅定,偏偏要講打牌是卑鄙的,希望人家口袋裏的錢跑到自己口袋裏,一個學佛法修禅定的人不能做這種卑鄙的事情。糟了,原來我想打牌,沒什麼想法,要打就打。現在傅老師的話會跳出來,打牌卑鄙,弄得我腦子裏打架,更煩惱了。所以不去聽了。””所以衆生貪五欲,就難度了。貪五欲貪得厲害,佛也救不了你,結果像飛蛾去撲燈,自焚其身。自己在五欲的火裏燒死,明知是火,他還是要去撲。

  飛蛾撲燈,自焚其身

  五四年我到五臺山,先住在廣濟茅篷,現在叫碧山寺。晚上到當家師那裏,我還有印象,胖胖的,頭很像羅漢頭,很正派。點一盞油燈,天氣熱有飛蟲,和尚就拿了一把扇子,飛蛾撲過來,他扇子一扇趕它走,免得燒死。結果趕走又來,又趕走,還是來,趕了幾次,當家師歎了口氣:“唉,衆生貪五欲,猶如飛蛾撲燈,自焚其身。”佛說:“人間妙五欲,地獄五條根”。根已經生在地獄裏了。

  男女情愛,出家人看來都是魔

  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釋迦佛的話,不要貪發脾氣的痛快,貪自由散漫的舒服,乃至于貪生活享受。因爲這些貪啊,全屬于貪心煩惱,會使你墮落。尤其是你們來到專修班,咱們在圍牆裏邊,圍牆外邊非但有男衆的學員,還有男男女女遊客。出家人看到了,難免會起妄想。從前有個學生告訴我,安慶有個寺院,遊客很多是大學生,男男女女,一對一對,有的去見當家師,當家師慈悲,接待了他們。誰知道他們問出來的話卻很不禮貌,說:“窗外男男女女親親愛愛,請問師父有何感想?”當家師回答說:“我們出家人也是人,也有情感,不過觀點不同,我們的眼睛看起來,這些都是魔(指修學的障礙)。”

  男女相愛,誰看了誰倒楣

  我在昭覺寺聽清定上師講經,因爲昭覺寺隔壁就是動物園,動物園跟昭覺寺隔一道牆,開了扇門,動物園裏的遊客也可以走過來,昭覺寺的遊客就多了。男男女女的遊客多啊,清定上師講到這個情況聲音就很響:“不要看,不要看,誰看見了誰倒楣。”(衆笑)

  要在清淨的道心基礎上修禅定

  你們剛搬進來時,有位同學說:“傅老師把我們送到蓮花裏了。”那你爲什麼還要有意見呢?連這個蓮花都呆不住,你還想到極樂世界嗎?所以應該要覺悟,慢慢就會適應的。出家人最根本的就是不能起男女心。我們必須在心清淨的基礎上,止惡修善的基礎上,一顆堅固道心的基礎上來修禅定,爲了自己快快開智慧,快快成佛,那樣的心修禅定才是正定。  

  一切成佛功德皆由定生

  能海上師說:“一切成佛功德皆由定生,不修定不能生智慧,一切佛法知見,皆成與世間學問無異,不能斷煩惱,對境臨事,不能起作用。”

  由定發慧

  以戒生定,由定發慧,不修定不能生智慧,這是我…

《學修禅定前的開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跏趺觀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