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修禅定前的開導▪P8

  ..續本文上一頁們都要牢記的一個原則,戒定慧叁者有密切聯系,是不可分割的。我們聽法主要爲了求懂,懂了以後去修,修無非修戒定慧。戒要持戒,定要坐禅,然後再在定中開發無漏智慧,如果不修定,就不能生智慧,一切佛法知見皆成與世間學問無異。

  聽法念誦修定,開發無漏智慧

  佛之知見,怎樣才能悟到?要用佛法去悟,如果沒有法,你這條路是走不通的,一切佛法都是爲了我們能夠悟到佛之知見。聽法是聞慧,聞思修主要爲了開發無漏智慧。聞了以後,就應該去唸誦去修定。學法時間長了,你們逐漸都會有體會的,有人說,修了文殊法,自己容易靈敏度高,容易開智慧。聽法和念誦,再加上修定,時間長了,煩惱心慢慢會掃除,就容易定下來。每天非誦即禅,非禅即誦,這是佛規定我們修行的方法,是絕不會錯的。

  安心下來,就與定相應

  天天聽法、念誦、修定,時間一長,你自己會體會到,以前你即使懂得多,講得多,卻沒有達到自在,也就是像學生那樣,什麼問題就什麼回答,幹巴巴的。經過時間的磨煉,逐漸就自在了,以前你必須動腦子多思考,才能想出來,這是不自在的。在修行生活裏,修行環境裏,年代久了你能安心下來,逐漸與定相應,無漏智慧就慢慢開了,那個時候你就兩樣了。

  定力強,智慧會像泉水樣湧上來

  舉個例子說:你要用水,把自來水龍頭一開,水就來了。可是這都是人爲的努力。自來水最方便,你還得把開關開一開。如果你心能定得下去,時間長了,它逐漸成熟了,至少平時心情不大會煩惱,每到一個地方,就不容易出現心不安的狀態。到那個時候,講法也好,想問題也好,你只要觸動一下,很自然地這個思維活動就會像水一樣冒出來,如果你定力強,智慧開發得大,那智慧會像泉水那樣湧出來。所以大智文殊菩薩的智慧就稱“湧泉智”。

  修禅定是在儲備開發智慧的能量

  爲什麼泉水會從地上不停地冒出來,有時冒得很高?當然是土壤底下累積了很多的水。這比喻我們的智慧要達到輕而易舉地像湧泉那樣冒出來,首先要有基礎。基礎就是土地底下的水源,蓄水量要很多。我們現在聽法,學修禅定是完全必要的,因爲我們在儲備能量。

  只有佛法才能代表佛教

  能量儲備,要使它冒出來,還得要特別加工一下,像油田那樣,打個洞,稍微點破一下,它就出來了。這個過程就是心定的過程,如果不修定的話,你只是聽法,哪怕聽法也起作用,可是你油田沒有打井呀。哪怕開井的技術和設備全都准備了,可是你不打井還是不行。

  這麼多年來,我們看到佛弟子的素質很差,佛法都不懂。要糾正錯誤觀念,不要搞迷信,要學佛法,佛法才能代表佛教。

  弘揚佛教文化就要培養人才

  有人說佛教是文化,我們說佛教是教育,連起來嘛文化教育都不錯。能普遍弘揚佛教文化,對培訓人才就重視起來了。當年趙樸老說:“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叁還是培養人才。”

  佛教文化要通過實踐去圓滿智慧

  我也說過佛教就是文化。你們現在聽的法,我黑板上寫的字,我口裏講的話全是文化,這叫佛教文化,也沒錯啊,可是這個文化用來幹什麼,這個關鍵要掌握住。說聽了以後,道德修養好,精神文明好,可是佛教還有比這更偉大的,就是要通過修持能夠圓滿智慧、圓滿悲心,能夠了脫生死,能夠成佛,這些可不能忘記啊!這些可不能隨隨便便放在第二位啊!  

  不修定,佛法成了世間學問

  佛學院學生的素質不能降低

  如今佛學院一般都是辦成像社會學校那樣。有的教學方面較正規一點,要考試、測驗。別說不教修禅定,連學生的素質、修養、品德也難以提高。更多的情況是普遍下降,有的比社會上學校的學生好一點,有的乃至降低到比社會上學校的學生還要差,這是很危險的。

  不要丟失當初的發心

  佛教是文化,可這個文化是用來修行的,並不是像世間上的文化,作爲我們謀取生活的一種手段。世間上語文、數理化、科技,全是文化,供你將來在社會上工作,生活有來源、有依靠。如果佛教文化變成這樣,那就丟失了我們修行人當初的發心。作爲一個出家人,當初出家,並不是爲了謀取生活,而是想了生死,度衆生。一個居士,當初所以信佛、皈依,也不是想在佛門裏謀取工作。

  有人會寫文章,可沒有修行的意思

  關鍵的問題,千萬不要把佛教文化變成了文化人的文化,或者變成了所謂東方文化,古代傳統文化。那麼即使這個佛教文化依然存在,體現不到人的精神面貌上去,看不到一個修行人真正有所成就,到這個時候,佛教就被消滅了。現在寫佛教文化書的人很多,書店裏出了一本又一本,可是他們不一定是修行人,他們是在寫文化。我想起多年前的一件事情,在上海的禅定班裏來了個年輕人,學了一期就不學了,後來在晚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比丘托缽乞食的生活,就是從我講課中取的材料。這麼說起來,他來學完全爲了寫一篇文章呀。

  我們再來看看,現在出的書那麼多,有許多是拼拼湊湊,還常寫錯,總把釋迦佛稱“佛祖”。他們搞文化,從好的方面說,把佛教文化傳揚開去了,使更多的人了解佛教的精神偉大,知識廣博淵深,起一種崇敬心,可是怎麼了生死、怎麼修行,慢慢誰也不知道了。

  辦學是爲了在實踐中修行

  從前我在辦佛學院的時候,說過這麼一句話:如果我們把佛學院辦成像社會上學校那樣,那豈不成了大方向錯誤?我們雖然是辦學,我們辦學是爲了實踐,我們辦學是爲了成就,爲了將來廣度衆生,並不是爲名爲利,或者在佛門裏面挂塊牌子:某某佛學院畢業的法師。

  不修定,佛法成了世間學問

  能海上師說,如果不修定,不開發智慧,一切佛法知見都與世間學問無異,不能斷煩惱,對境臨事不能起作用。你只是學,沒有去實踐,實踐就是修,那你學到的佛法跟世間上的學問有什麼兩樣呢?這個風氣從前也有,現在更加厲害了。

  唸咒唸儀軌卻不知怎麼修觀

  有喜歡修高的,其實他只是修唸誦罷了,可是他不斷煩惱,又怎麼能叫修行?有種人喜歡地位高名聲高,在那兒得到的法也高,就認爲自己極爲殊勝,有大福氣,具足傲慢。其實這個法你修不起來有什麼用呢?而且你所依止的師也沒有好好教你,又不帶著你修,僅僅是對自己虛榮心的滿足,說起來,我是某某的弟子,自己的心也高了,結果儀軌裏到底說點啥也不懂。整天唸咒子,唸滿十萬再十萬,儀規唸滿了,再給你一本,好像自己又提高了,其實自己沒有修過禅定,儀軌裏的觀想也觀不起來。

  有些內因外緣促使你很難有所得

  密宗的儀軌,上師不一定會跟你講。灌過頂的人傳到了大威德,唸到後來一點也不懂,不知要等多少年,到上師講生起次第時,你才知道生起次第是解說大威德的,而且上師也不會隨便跟大家講。如果你水平不夠,就不能把裏邊的含義和修法講給你聽,怕你心生退怯。這些外緣、內因促使你很難有所得。

  誦經禅定才是佛的教導

  原始佛教在東南亞國家裏多多少少還保留到今天。有位法師在東南亞國家住了很多年,他年輕時在中國出家,對中國佛教非常熟悉,觀念很深。他到了東南亞國家覺得奇怪,這些出家人到托缽時托著缽在路邊接受供養,看看缽裏面的飯今天夠吃了,就回去了,回去唸經、打坐。覺得奇怪:他們怎麼沒事幹?一天只做兩件事,要麼唸經,要麼打坐。這才是真正的佛教!釋迦佛講過“凡我弟子,非誦即禅,非禅即誦”,出家弟子沒有第叁件事情。

  出家人不坐高廣大床

  新加坡的中國人都講漢語,請我去新加坡的那位住持有兩個地方。有次他送我到另外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住。不知當家住哪一間,後來在院子的窗戶外,才看見他在這一間地板上午睡,可能他還保持著不坐高廣大床。

  佛法是斷煩惱了生死,不是世間學問

  佛法是了生死。如果你不了脫生死,豈不成了世間學問?假如有人這麼想:沒關系,我只要一句阿彌陀佛我就能往生西方了,要什麼佛法斷煩惱呢?你真要往生極樂世界,也離不開佛法。可惜的是,你沒有把《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這幾本淨土宗主要經典修起來,只知道其中一句“執持名號”。如果沒有一心不亂,就沒資格往生極樂世界。

  把佛法縮小到一句名號,太可惜了

  不肯學佛法的人要比有些不斷煩惱,但還肯學法的人更糟糕。因爲肯學而沒有去修的人,也許今後會明白自己錯了,覺悟到學佛法一定要斷煩惱,這個人還有希望。把佛法越縮越小,縮到只有一句,也太可惜了。佛弟子能夠學得廣一點,聽得多一點,豈不更好?唸佛的人能修禅定,止住妄念,也不會影響你唸佛。而且禅定止觀雙運,那對你往生不是更好嗎?但是已經習慣于執著的人,也許不會聽我的話。

  哪個宗派好?我說都好

  到底哪個宗派好?我說都好,隨你自己發心。修淨土法門,我贊歎你。但是你只要一句,樣樣不要,我說那樣不好,爲什麼不要法呢?爲什麼不要戒定慧?

  衆生皆父母,多個媽多個照顧

  比方一個人有兩個媽媽,好不好啊?應該好吧,多一個人照顧你嘛,或者東南西北都有你的媽媽,豈不更好?從前有個插隊落戶的女青年,心裏很苦悶,她在回鄉探親的船上,聽了我幾句話,心裏舒暢了。我說:“貧下中農老媽媽把你看成女兒,照顧備至,你真受感動,那你爲什麼不把她看成媽媽呢?你多一個媽媽,多一個溫暖,多一個照顧,你城市裏有媽媽,農村裏也有媽媽,這不更好嗎?”這是我根據佛經裏的話,“衆生皆是父母”來啓發她。她說她們在修補地球,就是在農村開荒,通過勞動把高高低低的土地鋪平了,好種莊稼。我告訴她,這個工作最偉大。工廠裏生産的風扇、冰箱,古時候沒有,生活照…

《學修禅定前的開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跏趺觀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