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都要牢记的一个原则,戒定慧三者有密切联系,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听法主要为了求懂,懂了以后去修,修无非修戒定慧。戒要持戒,定要坐禅,然后再在定中开发无漏智慧,如果不修定,就不能生智慧,一切佛法知见皆成与世间学问无异。
听法念诵修定,开发无漏智慧
佛之知见,怎样才能悟到?要用佛法去悟,如果没有法,你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一切佛法都是为了我们能够悟到佛之知见。听法是闻慧,闻思修主要为了开发无漏智慧。闻了以后,就应该去唸诵去修定。学法时间长了,你们逐渐都会有体会的,有人说,修了文殊法,自己容易灵敏度高,容易开智慧。听法和念诵,再加上修定,时间长了,烦恼心慢慢会扫除,就容易定下来。每天非诵即禅,非禅即诵,这是佛规定我们修行的方法,是绝不会错的。
安心下来,就与定相应
天天听法、念诵、修定,时间一长,你自己会体会到,以前你即使懂得多,讲得多,却没有达到自在,也就是像学生那样,什么问题就什么回答,干巴巴的。经过时间的磨炼,逐渐就自在了,以前你必须动脑子多思考,才能想出来,这是不自在的。在修行生活里,修行环境里,年代久了你能安心下来,逐渐与定相应,无漏智慧就慢慢开了,那个时候你就两样了。
定力强,智慧会像泉水样涌上来
举个例子说:你要用水,把自来水龙头一开,水就来了。可是这都是人为的努力。自来水最方便,你还得把开关开一开。如果你心能定得下去,时间长了,它逐渐成熟了,至少平时心情不大会烦恼,每到一个地方,就不容易出现心不安的状态。到那个时候,讲法也好,想问题也好,你只要触动一下,很自然地这个思维活动就会像水一样冒出来,如果你定力强,智慧开发得大,那智慧会像泉水那样涌出来。所以大智文殊菩萨的智慧就称“涌泉智”。
修禅定是在储备开发智慧的能量
为什么泉水会从地上不停地冒出来,有时冒得很高?当然是土壤底下累积了很多的水。这比喻我们的智慧要达到轻而易举地像涌泉那样冒出来,首先要有基础。基础就是土地底下的水源,蓄水量要很多。我们现在听法,学修禅定是完全必要的,因为我们在储备能量。
只有佛法才能代表佛教
能量储备,要使它冒出来,还得要特别加工一下,像油田那样,打个洞,稍微点破一下,它就出来了。这个过程就是心定的过程,如果不修定的话,你只是听法,哪怕听法也起作用,可是你油田没有打井呀。哪怕开井的技术和设备全都准备了,可是你不打井还是不行。
这么多年来,我们看到佛弟子的素质很差,佛法都不懂。要纠正错误观念,不要搞迷信,要学佛法,佛法才能代表佛教。
弘扬佛教文化就要培养人才
有人说佛教是文化,我们说佛教是教育,连起来嘛文化教育都不错。能普遍弘扬佛教文化,对培训人才就重视起来了。当年赵朴老说:“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
佛教文化要通过实践去圆满智慧
我也说过佛教就是文化。你们现在听的法,我黑板上写的字,我口里讲的话全是文化,这叫佛教文化,也没错啊,可是这个文化用来干什么,这个关键要掌握住。说听了以后,道德修养好,精神文明好,可是佛教还有比这更伟大的,就是要通过修持能够圆满智慧、圆满悲心,能够了脱生死,能够成佛,这些可不能忘记啊!这些可不能随随便便放在第二位啊!
不修定,佛法成了世间学问
佛学院学生的素质不能降低
如今佛学院一般都是办成像社会学校那样。有的教学方面较正规一点,要考试、测验。别说不教修禅定,连学生的素质、修养、品德也难以提高。更多的情况是普遍下降,有的比社会上学校的学生好一点,有的乃至降低到比社会上学校的学生还要差,这是很危险的。
不要丢失当初的发心
佛教是文化,可这个文化是用来修行的,并不是像世间上的文化,作为我们谋取生活的一种手段。世间上语文、数理化、科技,全是文化,供你将来在社会上工作,生活有来源、有依靠。如果佛教文化变成这样,那就丢失了我们修行人当初的发心。作为一个出家人,当初出家,并不是为了谋取生活,而是想了生死,度众生。一个居士,当初所以信佛、皈依,也不是想在佛门里谋取工作。
有人会写文章,可没有修行的意思
关键的问题,千万不要把佛教文化变成了文化人的文化,或者变成了所谓东方文化,古代传统文化。那么即使这个佛教文化依然存在,体现不到人的精神面貌上去,看不到一个修行人真正有所成就,到这个时候,佛教就被消灭了。现在写佛教文化书的人很多,书店里出了一本又一本,可是他们不一定是修行人,他们是在写文化。我想起多年前的一件事情,在上海的禅定班里来了个年轻人,学了一期就不学了,后来在晚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比丘托钵乞食的生活,就是从我讲课中取的材料。这么说起来,他来学完全为了写一篇文章呀。
我们再来看看,现在出的书那么多,有许多是拼拼凑凑,还常写错,总把释迦佛称“佛祖”。他们搞文化,从好的方面说,把佛教文化传扬开去了,使更多的人了解佛教的精神伟大,知识广博渊深,起一种崇敬心,可是怎么了生死、怎么修行,慢慢谁也不知道了。
办学是为了在实践中修行
从前我在办佛学院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我们把佛学院办成像社会上学校那样,那岂不成了大方向错误?我们虽然是办学,我们办学是为了实践,我们办学是为了成就,为了将来广度众生,并不是为名为利,或者在佛门里面挂块牌子:某某佛学院毕业的法师。
不修定,佛法成了世间学问
能海上师说,如果不修定,不开发智慧,一切佛法知见都与世间学问无异,不能断烦恼,对境临事不能起作用。你只是学,没有去实践,实践就是修,那你学到的佛法跟世间上的学问有什么两样呢?这个风气从前也有,现在更加厉害了。
唸咒唸仪轨却不知怎么修观
有喜欢修高的,其实他只是修唸诵罢了,可是他不断烦恼,又怎么能叫修行?有种人喜欢地位高名声高,在那儿得到的法也高,就认为自己极为殊胜,有大福气,具足傲慢。其实这个法你修不起来有什么用呢?而且你所依止的师也没有好好教你,又不带着你修,仅仅是对自己虚荣心的满足,说起来,我是某某的弟子,自己的心也高了,结果仪轨里到底说点啥也不懂。整天唸咒子,唸满十万再十万,仪规唸满了,再给你一本,好像自己又提高了,其实自己没有修过禅定,仪轨里的观想也观不起来。
有些内因外缘促使你很难有所得
密宗的仪轨,上师不一定会跟你讲。灌过顶的人传到了大威德,唸到后来一点也不懂,不知要等多少年,到上师讲生起次第时,你才知道生起次第是解说大威德的,而且上师也不会随便跟大家讲。如果你水平不够,就不能把里边的含义和修法讲给你听,怕你心生退怯。这些外缘、内因促使你很难有所得。
诵经禅定才是佛的教导
原始佛教在东南亚国家里多多少少还保留到今天。有位法师在东南亚国家住了很多年,他年轻时在中国出家,对中国佛教非常熟悉,观念很深。他到了东南亚国家觉得奇怪,这些出家人到托钵时托着钵在路边接受供养,看看钵里面的饭今天够吃了,就回去了,回去唸经、打坐。觉得奇怪:他们怎么没事干?一天只做两件事,要么唸经,要么打坐。这才是真正的佛教!释迦佛讲过“凡我弟子,非诵即禅,非禅即诵”,出家弟子没有第三件事情。
出家人不坐高广大床
新加坡的中国人都讲汉语,请我去新加坡的那位住持有两个地方。有次他送我到另外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住。不知当家住哪一间,后来在院子的窗户外,才看见他在这一间地板上午睡,可能他还保持着不坐高广大床。
佛法是断烦恼了生死,不是世间学问
佛法是了生死。如果你不了脱生死,岂不成了世间学问?假如有人这么想:没关系,我只要一句阿弥陀佛我就能往生西方了,要什么佛法断烦恼呢?你真要往生极乐世界,也离不开佛法。可惜的是,你没有把《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这几本净土宗主要经典修起来,只知道其中一句“执持名号”。如果没有一心不乱,就没资格往生极乐世界。
把佛法缩小到一句名号,太可惜了
不肯学佛法的人要比有些不断烦恼,但还肯学法的人更糟糕。因为肯学而没有去修的人,也许今后会明白自己错了,觉悟到学佛法一定要断烦恼,这个人还有希望。把佛法越缩越小,缩到只有一句,也太可惜了。佛弟子能够学得广一点,听得多一点,岂不更好?唸佛的人能修禅定,止住妄念,也不会影响你唸佛。而且禅定止观双运,那对你往生不是更好吗?但是已经习惯于执着的人,也许不会听我的话。
哪个宗派好?我说都好
到底哪个宗派好?我说都好,随你自己发心。修净土法门,我赞叹你。但是你只要一句,样样不要,我说那样不好,为什么不要法呢?为什么不要戒定慧?
众生皆父母,多个妈多个照顾
比方一个人有两个妈妈,好不好啊?应该好吧,多一个人照顾你嘛,或者东南西北都有你的妈妈,岂不更好?从前有个插队落户的女青年,心里很苦闷,她在回乡探亲的船上,听了我几句话,心里舒畅了。我说:“贫下中农老妈妈把你看成女儿,照顾备至,你真受感动,那你为什么不把她看成妈妈呢?你多一个妈妈,多一个温暖,多一个照顾,你城市里有妈妈,农村里也有妈妈,这不更好吗?”这是我根据佛经里的话,“众生皆是父母”来启发她。她说她们在修补地球,就是在农村开荒,通过劳动把高高低低的土地铺平了,好种庄稼。我告诉她,这个工作最伟大。工厂里生产的风扇、冰箱,古时候没有,生活照…
《学修禅定前的开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