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样过得很好。可是没有饭吃,就会出现非常悲惨的局面:古代有“易子而食”的惨事,就是你吃我的儿子,我吃你的儿子。你在农村生产粮食,使全国人民都能吃饱,这个工作还不伟大吗?大概谈了一两个小时,她一开朗神经衰弱也好了,神经性的心脏病也好了,后来就高高兴兴又返回到农村去。这是她给我来了一封感谢信上所说的。(2001.3.13第四讲未完)
学修禅定前的开导 (10)
◎傅味琴
不修定不能断烦恼,
对境临事不能起作用
提要:
·佛弟子多学些佛法,不会有害处
·没有定力,对境临事也难起作用
·禅乐有这么大的快乐
·不可贪著禅味而忘了度众生
·没有定力的小和尚,被女娃娃拖走了
·见美女修不净观,长老证了阿罗汉果
·见女色不要眯眼睛,转头颈
·临阵无兵工无器,怎能打胜仗
佛弟子多学些佛法,不会有害处
佛弟子多学一些佛法会有害处,那佛为什么要讲那么多呢?没有法是修不成就的;有了法,你不修也不会成就。不从修定、开智慧这条路去实践,佛法就变成世间法了,既不能断烦恼,对境临事也不起作用。
没有定力,对境临事也难起作用
学了佛法,没有定力,面对着境临到事,也难起作用。例如佛法有不净观,“多贪众生不净观”,修不净观能灭掉男女贪心。你没有定力就不行,见到男女的境,觉得挺干净、挺好看,佛法就不起作用了。
禅乐有这么大的快乐
清定上师说:“现在年轻的小和尚为什么要还俗?主要是不修禅定,没有得到禅定的快乐,没有定力,容易受外界迷惑。”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也就是过去世烦恼的种子,都喜欢贪爱美好的东西。在当事当境,一个佛弟子对佛的教导拿不起来,佛法就不起作用了。清定上师说:“修行人修禅定,老婆都不想要了,怎么还会还俗?”我从前也说:“人间以禅乐为最。”修禅定的人得到了定乐,什么也不想了,名也不要了,利也不要了,有这么大的快乐。
不可贪著禅味而忘了度众生
久修定的人,得到了禅乐就不想出定了。佛就说:不能贪著禅味,贪禅定无比美妙的味道而不出定度众生,就会退失菩提心,犯菩萨戒,所以还要你出定。
没有定力的小和尚,被女娃娃拖走了
成都一个小和尚,被个女娃娃喜欢上了。出家师父、在家居士都劝他:你这么好的善根,自己要把握住啊。大家劝劝,他就靠向这一边;女娃娃来找他了,他又靠向那一边;善知识再劝劝,又靠向这一边;最后还是被女娃娃拖走了。他可能佛法听得少,更不懂怎么修禅定,出家了就拿红包,居士们称“师父”,很陶醉,出离心也没有了,一见迷人的境,就没力量了。前两天还听到,有个年轻比丘,有文化、有能力,在寺院里做到监院,到佛学院女众部去讲课,跟女教务长好上了,结果还俗了,这都是由于没有定力的关系。
见美女修不净观,长老证了阿罗汉果
修定作观,能定得下来就有定力,定在觉悟上能开发智慧,那就起作用了。《清净道论》有个故事,有个媳妇跟丈夫吵架,怄气回娘家,打扮得花枝招展,故意气气丈夫,走在街上看见人就笑。遇到个修行的长者,她朝长者笑笑,嘴唇一翘,露出一颗雪白的牙齿。这位长者看到了,就从她牙齿开始,修不净观,从她牙缝里的脏修到她全身的脏,修完长者证了阿罗汉果。
见女色不要眯眼睛,转头颈
今天谁肯这样脚踏实地地修啊?路上的行人看到漂亮的女人,一种姿态:眼睛眯得像条缝,变了花眼;还有一种姿态:头跟着姑娘转,佛弟子如果也这样,就叫对境临事不起作用。
临阵无兵工无器,怎能打胜仗
要做一张桌子,只学会拿斧头,这桌子做得成吗?一位将军,上前线打仗,搬不出兵来,光杆司令能打胜仗吗?所以叫“临阵无兵工无器”,那是不可能成功的。
断烦恼才是真实的修行。你要跟烦恼打仗,没有法的武器,赤手空拳能打胜吗?
(2001.3.13 第四讲未完)
学修禅定前的开导 (11)
◎傅味琴
不修定,佛法成了世间学问
提要:
·般若智慧是在禅定基础上自然出生的
·不修定,佛法成了世间学问
·禅定开发无漏智慧才能了脱生死
·不跟佛学,怎能进入佛之知见
·科学是正确的,但科学的进步就是科学的落后
·没有“二”,这个“一”也不存在了
·哪有两个“空”啊
般若智慧是在禅定基础上自然出生的
修禅定产生的力量非常重要,首先能得定力,什么境界来都能定得住,在这种能力中,自然会出生智慧,不必去问:“我在修禅定中怎么开发智慧?”你只要把第五度
—— 禅定度修好,般若智慧就自然出生了。好比一朵花苞,只要给它阳光和水分,到时候它自然会开。阳光不照,水不浇,偏要帮忙把花瓣掰开来,这还成什么样啦?拿六波罗蜜来说,禅定前面的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全要修,但关键是禅定度,前四度都是为了第五度打好基础的。我给你们讲得很细,你们如果能越听越发欢喜心,将来修起禅定来进步就快了。没有欢喜心修禅定,只会打妄想或者打瞌睡,那怎么修得好呢? (2001.3.13 第四讲完)
不修定,佛法成了世间学问
今天继续讲:“由定发慧,不修定不能生智慧,一切佛法知见皆与世间学问无异,不能断烦恼,对境临事不能起作用。”我们今天面对的境虽然都是虚妄不实,可是众生还是受迷惑,惑就是烦恼,对境迷了就生烦恼。贪是这样,瞋和痴也是这样,所以如果不修定,不得无漏智慧,佛法也就成了世间学问。
禅定开发无漏智慧才能了脱生死
世人研究世间学问,这也不错,但他们执着世间学问,对佛法反而觉得无所谓,在他看来,佛法、世间法同样是学问。其实佛法是至高无上的,最圆满最究竟,佛法最究竟的地方就是能开发众生的无漏智慧,能使众生断烦恼了生死,这一点世间上有学问的人都不明白。
不跟佛学,怎能进入佛之知见
因此有的人学了儒教、道教或其它别的宗教,乃至科学,就认为这些学问也能够达到很深很高的境界,所以他们就去研究,还认为唯有自己最正确。他们都是这样想的,最多承认佛教也很好,佛教也有很深的道理,他不明白佛教是引导众生进入佛的知见。不跟佛学,怎么进入佛的知见?你搞来搞去,仍然是各持各的知见,道教知见、儒教知见、科学知见,统称世间知见。
科学是正确的,但科学的进步就是科学的落后
我们说科学是正确的,科学是不断前进的,因为科学讲事实,事实摆出来,你不承认也得承认。可是,在我们学佛的人看来,这些都不能执着,一切都在变化。科学也在变化,科学不断前进,这个前进就是变化。既然有变化,你现在得到的东西仍然是不彻底不究竟的,人们常说:“现在科学进步了,以前的科学落后了。”“过去的科学家所说的,现在证明,这些理论是错的。”所以从事实来看,科学是有漏洞的,用十年以后的眼光来看,今天的科学就是落后的,世间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你说它前进,必然它有落后的地方,没有落后哪来前进?
没有“二”,这个“一”也不存在了
佛教导我们进入佛之知见,那可跟世间学问不一样,是绝对的。绝对的境界不能有两个东西存在,否则就有比较就有分别,就是相对的。到最究竟的时候,没有第二个东西存在,那么没有二,何必再说一呢?这一也不存在了,因为人们说一,是相对二来说的,二跟一有区别,所以要问是二还是一。假如全是一呢?这个一也不存在了。
哪有两个“空”啊
佛经上有句话:“法界一相,别无二相。”先破掉二,留下一个一,那法界既然只有一相,没有二相,这个一也不成为一了,谁也没有说宇宙有一个圆满,难道还有两个呀?所以一也不需要。假如我们说宇宙有两个圆满,那么还有一个圆满是什么呀?宇宙的空只有一个,没有两个空,所以我们讲空的时候,总是讲空,没有讲一个空,哪有两个空啊?
(2001.3.15 第五讲未完)
学修禅定前的开导 (12)
◎傅味琴
佛法不起作用,怎么证果成道呢
提要:
·佛法不起作用,怎能证果成道呢?
·不以断烦恼为主体是修行路上大方向错误
·佛门搞歪风邪气,真修行人被取笑、被干扰
·人天师表当起营业员来了
·佛弟子走上贪瞋痴道路,“末法”就形成了
·讲享受讲排场,不跟法学跟人学
·正知正见不要被吓退,假宝不能称宝
·炮弹有糖衣,吃到肚里再爆炸
佛法不起作用,怎能证果成道呢?
无上甚深的佛法,如果我们能理解,不过是道理上的悟,可没有在修证上达到这种境界。烦恼没断尽,对境临事,烦恼就要跳出来,烦恼跳出来你断不了,佛法就没起作用。佛法起不了作用,怎么能证果成道呢?
不以断烦恼为主体是修行路上大方向错误
由于后世众生在修行路上大方向错误,或搞文字理论,或盲目地修炼,而不以断烦恼为主体。现在更糟了,搞名望,搞钱财。所以释迦佛说,到那个时候,证果证道的人极为稀少。
佛门搞歪风邪气,真修行人被取笑、被干扰
虽说有这么多修行人,但也有这么多人在离开证果的道路。看看现实,今天佛门里,有些人不断烦恼不修学,很快地就全面蔓延,这风气一形成,你卷在里边也没办法。你懂得多一点,想老老实实修行,他们会取笑你、干扰你。
人天师表当起营业员来了
我年青时候,各寺院都不卖门票,也不知道哪一年哪个寺庙开始卖门票,只要有人带头,全照着做。那么总要有卖门票的人啊,叫小和尚卖门票,假如这个小和尚说:“出家人是人天师表,我怎么能去卖门票?”那到茶室给游客泡茶去,说:“我出家了,我不干。”“那么到素食…
《学修禅定前的开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