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的,濟公還裝瘋呢。
說現在沒善知識的人,竟然叫女居士進比丘寮房,
還給她人寫的書和錄音
曾經有個女學生告訴我:她路上遇到一個出家人,這個出家人也聽過我講法,跟她在寺院門前的路上走來走去。這個女學生聽過法的,總有點不習慣,比丘能跟女居士兩個人並排走嗎?所以她跟他保持一段距離。這個出家人跟她說:“你真糊塗啊,現在還有善知識嗎?你趕快好好唸經,我有法寶給你。”女同學聽到法寶就高興了,跟著他走到寮房門口,他說:“你進來進來。”女同學說:“師父,我不進來。”女居士不能進比丘的寮房,怎麼不懂啊?她說:“師父,你把法寶請出來吧。”是幾盒磁帶、幾本人寫的書,她很鄭重地跪下來接。
我說:“這些磁帶你聽了嗎,書看了嗎?”她說:“我還沒有。”我說“你沒聽,這位出家師父問起你,你說沒聽,他要不高興啊。”她說:“啊呀,我還沒想過。”我說你這樣回答他:“你說現在沒有善知識了,所以這些磁帶我也不聽喽。”
謗僧罪很重,何況謗善知識?
不接受佛陀教育的人,是不可能成爲聖種的
他這話非常明顯,排除所有的善知識,只有講這個磁帶的人是善知識。要知道謗僧的罪是很重的,何況是謗善知識!講經說法是代如來宣化,你能謗嗎?所以不接受佛陀教育的人,他不可能成爲聖種,將來毫無成就,根本不可能證果成道。
定學開導 (75)
傅味琴講于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3
要得定,必要離欲,“禅之果爲除惑”,
要斷煩惱,首先要認識煩惱
提要:
·具足聖種種性是指四向四果,朝證果方向走的人決定證果
·要得定,必要離欲,“禅之果爲除惑”,要斷煩惱,首先要認識煩惱
·我執法執相互聯系,凡夫的欲都包含著貪瞋癡,智慧不夠形成愚
·凡夫起欲造業,造業受苦,循環不已,沒完沒了
·苦來去走歪歪道,好了傷疤忘了痛,離苦得樂又起欲
具足聖種種性是指四向四果,
朝證果方向走的人決定證果
所謂具足聖種的種性,是指四雙八輩,兩個四所以稱爲八輩,哪兩個四?初向初果又叫須陀洹向須陀洹果,向就是他正在往這個方向走。須陀洹向,他正朝證果的方向走,正在路上,將來決定證須陀洹果。初果還要往前走,叫二向二果,又叫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還要往前走,叫叁向叁果,又叫阿那含向、阿那含果,再往前走,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一證到阿羅漢你就到彼岸了,也就是煩惱斷盡,出叁界,再也沒有生死輪回。如來不打妄語,就看你今天走的什麼路,你朝證果的方向走,將來決定證果;你不朝證果的方向走,你決不可能證果。釋迦佛說,到了末法時期證果成道的人稀有難得,看看現實,確實這樣,現在信佛的人,到底有多少人在按照釋迦佛的教導去斷煩惱,往四果四向走?全在打自己的主意。
要得定,必須要離欲,“禅之果爲除惑”,
要斷煩惱,首先要認識煩惱
剛才講的四果四向的路怎麼修啊?修還是這個總綱,以戒生定,以定發慧。“何謂定?”能海上師說:““定”離五欲而生之心一境性”。從這一句來解說定,就突出了要離開欲。
能海上師又說,“禅之果爲除惑”,修禅定的果就是除惑,修禅能斷掉煩惱。禅還有一個解說,“煩惱未斷能斷是名禅”,不修禅定的人,即使你聽了法有了覺悟,壞脾氣改一改,轉變轉變,也能斷掉一些煩惱,不過只能斷掉粗煩惱,細煩惱很難斷。爲什麼斷不掉細煩惱?因爲日常生活中都是粗相,你的心不會像修禅定時那樣安靜,不大可能達到最高層的自知知明,對自己的習氣煩惱,不可能有充分的認識。能海上師說過,“斷煩惱,首先要認識煩惱”。你不認識,怎麼去斷?禅定就能夠斷掉平時斷不了的煩惱。所以能海上師說:無始以來煩惱的垢,“非定水不能洗除故”。一定要用禅定來斷掉。
我執法執相互聯系,凡夫的欲都包含著
貪瞋癡,智慧不夠形成愚
如今的衆生,我執法執特別嚴重。我執法執其實是相互聯系的,你有了我執,就很難轉變你的欲,欲就是“我想達到的目的”。凡夫想達到的目的,都包含著貪瞋癡,因爲有“我”,才有“我的欲”。你認爲這是“我的想法”,這是“我要做的”,這是“我要達到的目的”,一執著,你就放不下。你修行層次不到家,智慧不夠,你這個“我想怎麼樣”,往往都離不開貪瞋癡。我執一來,非要照著他的欲望辦。有時勸導肯聽還好,不聽的話,善知識也只好閉起嘴巴,沒辦法,只好讓他自己慢慢覺悟,這種表現就是愚。愚的人死不認錯,即使聽了法,仍然放不下我執法執,憑自己欲望,想怎麼幹就怎麼幹,這叫智不及愚,是他的智慧不夠,所形成的愚。 “惑即貪瞋癡凡夫衆生起惑造業,由業受苦,然苦中複起惑,循環不已,故生死流轉無有停息。”
凡夫起欲造業,造業受苦,循環不已,沒完沒了
惑,就是我們的貪瞋癡。惑、業、苦,就好像一個循環的圈子,起了欲望,帶著煩惱去造業,造了業必然受苦報,受了苦報是不是完了?看看現實生活,受了苦報的人肯完嗎?
苦來去走歪歪道,好了傷疤忘了痛,
離苦得樂又起欲
有兩種原因完不了,一種,他在苦的時候想擺脫苦,可是他不修行,去走歪歪道。小偷就是這樣,錢花光了,喝酒、抽煙、賭博、玩都沒錢,他覺得苦,那麼繼續偷錢。
還有一種,好了傷疤忘了疼,他繼續去起欲,起煩惱,繼續去造業,這些人肯定是煩惱很重,世俗欲望很重的人。世俗的欲望無非是喜歡享受,喜歡男女情愛,這兩個他怎麼也不肯改變。苦的時候請人幫忙,一恢複原狀,又貪圖享受,起欲。
定學開導 (76)
傅味琴講于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3
沈溺在欲海裏的人,會把離欲看成不正常,從佛法中解除了痛苦,卻不願爲更多人去解除痛苦
提要:
·沈溺在欲海裏的人,把離欲看成不正常
·從佛法中解除了痛苦,卻不願爲更多人去消除痛苦
·離不開酒和女人的人,想過刀光劍影的生活
·脫離了苦海又想回老路的人,我救不了,佛也有度不了的衆生
·不求佛法求抓鬼,佛弟子哪能變成張天師
·惑業苦的惡性循環不打破,生死流轉始終沒停止過
沈溺在欲海裏的人,會把離欲看成不正常
像這樣的人即使過去世有點善根,來到佛門,常有一句話,“你們社會上有高工資竟然不要,女朋友男朋友也不要,也不想成家,也不想生孩子,你們這種生活不正常。”像這樣的人可不是一個、兩個。
從佛法中解除了痛苦,
卻不願爲更多人去消除痛苦
有很多人受苦受難時跑到我這兒來,佛法幫他放下了痛苦,回去了就不來了。我從前在家時,歡笑的人不會上門的,來看我的人都是哭喪著臉,因爲我能使他消除痛苦,高高興興的回去。等他高興了回去了,就再也不來了。
這些人自己痛苦轉變了,卻不再想幫我一起去解除更多人的痛苦,這麼樣辜負了我對他的希望,使我很失望啊!可他認爲很正常,做人就應該這樣。
離不開酒和女人的人,想過刀光劍影的生活
又想起來,從前我在上海教禅定,有些社會上練氣功的也來學,大家都很歡喜,但有一個說下一次不來了。爲什麼?因爲我講法的時候總是講不要喝酒,不要貪男女情愛,他聽不進去,他說:“我就是離不開酒和女人,做人就要刀光劍影。”像這種人看我們今天的生活是不正常的。難道高尚、偉大、清淨、行善,不正常;卑鄙、自私、貪欲、男女心重,反而正常?到底是他們不正常還是我們不正常?
脫離了苦海又想回老路的人,
我救不了,佛也有度不了的衆生
經常有來求我的人,有人還說:“只有傅老師能救我。”因爲我過去搞過心理治療,我懂得怎麼樣解除心理障礙,所以你別看我說話隨隨便便,很起作用的。有人痛苦解除了,又想回到老路上去了,這種人我救得了嗎?只好說一句:前面的路你走好。這不稀奇的,佛也有度不了的衆生,提婆達多不是下地獄了嗎?佛真是大慈大悲,還到地獄去度他。
不求佛法求抓鬼,佛弟子哪能變成張天師
還有種人我也沒辦法,從前在湖北的時候,我正在茅篷裏修禅定,聽到外面有腳步聲音,一個五十幾歲的男的,他看見我就問“老先生貴姓啊?”我說我姓傅,“傅老師是不是你?”我說是我,“啊呀,我陪女兒千裏迢迢來,我女兒有救啦。”我說啥事情?原來他女兒精神不太正常,他認爲是鬼附身,我說,“你女兒這病最好到醫院裏去看,因爲我不會抓鬼。”他走錯了門了,我是釋迦佛弟子,不是張天師的弟子,像這種人我是沒辦法。我說“你們既然來了,就聽聽法吧。”結果當天晚上還不知道第二天早上就走了。
惑業苦的惡性循環不打破,
生死流轉始終沒停止過
所以由于惑業苦的流轉,衆生不會在苦上停止的,到了苦的階段,他繼續去起貪瞋癡,又去造業又受苦,所以惑、業、苦一直是循環不息,這叫惡性循環。由于這個循環沒有打破,衆生生死流轉始終沒有停止過。
定學開導 (77)
傅味琴講于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3
癡比貪瞋更難斷,
愚者必癡,癡者必愚
提要:
·不度衆生不叫大乘,不斷煩惱不叫修行人,不學佛法斷不了煩惱,沒有成佛
的心,十方如來都不喜歡
·衆生在貪瞋癡欲望裏追求快樂,就等于不再考慮吸毒的後果
·殺人犯的欲只想殺人,起了瞋恨心的欲就想咬人,這個欲的方向對不對?
·癡比貪瞋更難斷,愚者必癡,癡者必愚
·癡人即使受感動,仍然以習慣爲自在,哪怕痰裏有細菌,爲了自在方便仍會
到處亂吐
·不是管頭管腳管得太嚴了,而是他老習慣沒地方發揮了
不度衆生不叫大乘,不斷煩惱不叫修行人,
不學佛法斷不了煩惱,沒有成佛的心,十方如來都不喜歡
所以你不朝斷貪瞋癡去用功,能叫修行人嗎?四宏誓願第一句:“衆…
《定學開導(70~7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