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學開導 (80)
傅味琴講于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3
“僧皆如來子,攝以六和敬”,
同學間要互相恭敬,要看功德
提要:
·“一念瞋恚意,百萬障門啓”,佛弟子不應以瞋報瞋,以打還打
·小時教育不當,長大進佛門不能合衆,倔強、頑囂,一賭氣就退心
·出家人稱福田僧,接受供養而不修行弘法,那就背了因果
·有些出家人自鳴清高,不收供養,亦不收徒弟,這是沒有悲心,促使佛法
弘揚不出去,傳燈傳不下去
·離家修行,弘揚正法,很令人感動,如果不能成才,就會有失衆望
·“僧皆如來子,攝以六和敬”,同學間要互相恭敬,要看功德
瞋~一念瞋恚意,百萬障門啓
我今既出家,身被法王服
若以瞋報瞋,打殺還打殺
同世間粗漢,何能稱福田
僧皆如來子,攝以六和敬
“一念瞋恚意,百萬障門啓”,
佛弟子不應以瞋報瞋,以打還打
時間關系,下面只好講快一點,瞋,“一念瞋恚意,百萬障門啓。”遇到這個障礙,那個障礙,不要去檢查別人,首先檢查自己,你慈悲心修好沒有?到處去沖撞人,不肯依順人家,偏要人家依順自己,本來沒障礙的也會産生障礙。“我今既出家”,這幾句話對出家人說的,當然我們居士也應該向出家人學習,“身被法王服”,法王就是佛,出家人是披佛的袈裟,“若以瞋報瞋,打殺還打殺。”假如別人對我起瞋恨心,我也用瞋恨心去報複他,別人打我,我也打他,別人罵我,我也罵他,“同世間粗漢,何能稱福田?”這種做法跟世間上的粗漢差不多。
小時教育不當,長大進佛門不能合衆,
倔強、頑囂,一賭氣就退心
世間上就是這麼樣,現在連父母教育小孩子也是這個樣:他打你,你爲什麼不打他?人家對你凶,你老實就被欺負,你比他更凶,你會占便宜。以打還打的教育出來的孩子,即使他過去世有善根,今世進了佛門,肯定跟大衆合不來,因爲他從小就這麼培養的,一點耐性也沒有,到處看不慣。如果有什麼矛盾牽涉到他,他就一定要勝過你,要比你凶。假如對方也不好欺負,那怎麼辦?“你不走我走。”法也不要了,修行也不要了,就是爲了一口氣,這都是世間上的粗漢。
出家人稱福田僧,接受供養而不修行弘法,
那就背了因果
“何能稱福田?”出家人稱爲福田僧,要爲衆生培福,衆生供養你,你受了供養,衆生福氣就增長了。當然衆生供養你的錢是給你弘法修行的,而不是你拿了錢去吃喝玩樂,喝酒炒股票,乃至養老婆,給子女出國,那就錯了,那要背因果的。
有些出家人自鳴清高,不收供養,亦不收徒弟,
這是沒有悲心,促使佛法弘揚不出去,傳燈傳不下去
還有種出家人相反,居士供養一律不收,說“我沒有什麼功德,而且受了供養了我自己福氣下降。”人家就說他高尚,不貪錢。這不是貪錢不貪錢,是他不願給居士培福,人人都是這樣,居士到哪裏去培福?只好送到到阿姨叔叔伯伯那裏去,或者寵愛自己子女,要啥買啥。這種出家人可能不懂佛法,也可能儒教思想太深了,自命清高。有的出家人自己修得好,卻不收徒弟,能海上師說,這種出家人沒有悲心。你不收徒弟,佛教傳燈怎麼傳下去啊?
離家修行,弘揚正法,
很令人感動,如果不能成才,就會有失衆望
今天我們做居士的離家來修行,從事弘法事業,居士們受感動,希望我們能夠把人才培養出來,正法弘揚開去,也不斷來供養,那麼他們也有福報。我們今天吃的飯,穿的衣,還有發的零用錢,都是居士供養的,所以這口飯不是好吃的,要看你是不是在好好修行。如果你不好好修行,自由散漫,不遵守規章製度,不能合衆,還怄氣、吵架,你有慚愧心嗎?衆生對我們有極大的希望,你不要有失衆望啊。
“僧皆如來子,攝以六和敬”,同學間要互相恭敬,要看功德
“僧皆如來子,攝以六和敬。”每個佛弟子都是如來子,佛弟子一家人,要過六和生活,同學之間要互相恭敬,要看功德。當然每個人都有過錯,你看到別人過錯不要大驚小怪,有人自己犯了錯誤心裏很難受,我也勸他不要大驚小怪,過錯改一改就沒了嘛,功德倒是了不起,能使你將來成就,所以同學們要互相看功德。
定學開導 (81)
傅味琴講于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3
“于貪于嗔,不舍不離”,即墮邪見
提要:
·別人對我有功德,要念念不忘,任何誹謗不要計較,要轉變一個人,首先
要去感動一個人
·迷于金錢很難醒得過來,享受的環境修行人最好遠離
·癡頭怪腦的人總把幸福寄托在事物永遠不變上
·“于貪于瞋,不舍不離”,即墮邪見
·“離苦複貪,離貪複瞋”,癡于財色,不肯回頭
別人對我有功德,要念念不忘,任何誹謗不要計較,
要轉變一個人,首先要去感動一個人
有人總說我這個老師有點怪,我受某些人的誹謗叁十多年了,現在好得多了,因爲無論你怎麼說我閑話,你還得承認我弘揚的是正法,我培養的學生還不錯,你還得承認我是盡我所有作供獻的人。有些人就奇怪:“老師,當年你受盡排擠與打擊,你怎麼還去看他,關心他,跟他這麼親啊?”因爲我看他的功德,當年我二十二歲進佛門,他一直在關心我,我得到了他多少好處?別以爲好像我在說自己怎樣好,我是老師啊,好的地方也要說,供給你們學習學習,虛僞的謙虛就是愚蠢。所以僧皆如來子,希望大家要看功德。
還講個小故事,我去看他的時候,可能他因爲病的關系,有點糊塗了。他躺在床上問我,“上海有個居士叫傅味琴,他現在情況好嗎?”我說“我就是小傅啊。”一聽這話他眼睛都亮了,精神馬上來了,這說明什麼問題?你要轉變一個人,首先要去感動一個人。 癡~迷迷茫茫,墮于邪見
于貪于瞋,不舍不離
離苦複貪,離貪複瞋
癡于財色,不肯回頭
迷于金錢很難醒得過來,
享受的環境修行人最好遠離
再講癡,“迷迷茫茫墮于邪見”,前面貪瞋這幾句話是能海上師說的,癡這幾句話是我的一點感觸。“迷迷茫茫”,你問他幾個問題,他回答不出來,就是迷迷茫茫。比如問他:“你賺的錢一輩子都用不光,爲什麼還要拼命地賺錢?”可能他回答不出來。“你現在只有一個人,你買的大床可以睡四個人,這麼大,有什麼用啊?”他回答不出來,只好朝你笑。
有一次,我去一個學生家裏,後來我就說“我上次到你家裏來,護法在朝我瞪眼睛呢?”看他聽不懂,我幹脆就說說明白:你家裏太豪華,我到這樣享受的地方去,護法會喜歡我嗎?你修行人跑到這兒來幹什麼?
癡頭怪腦的人總把幸福寄托在事物永遠不變上
戀愛的人都是癡頭怪腦,戀愛失敗了還在等待他回心轉意啊。有人看到過去的女朋友,人家已經四十多歲,有孩子了,他還在癡:這一次看見你跟從前不一樣了,從前的你風度多麼好,多麼有修養,多麼富有詩意,現在怎麼變成這樣了。好像替她可惜,表示還在愛她。真是笑話,你能使別人永遠不變嗎?自己都變成老頭子了,還想不變。
“于貪于瞋,不舍不離”,即墮邪見
“邪見”,就是知見不正,自己想一套,違反如來的教導,“于貪于瞋,不舍不離”,癡就在貪瞋裏,貪了還想貪,不肯舍掉就叫癡。恨了還想恨,恨到最後非把他殺了不可,你殺了他你也槍斃,可是癡頭怪腦的人從來不考慮後果的。
“離苦複貪,離貪複瞋”,癡于財色,不肯回頭
“離苦複貪,離貪複瞋”,即使聽聽法,有點覺悟,總算醒過來了,剛剛離開一點苦又去貪,因爲事過境遷。我很早就不給人家看病了,我到底是一個修行人,我還要留點時間修行,還有一個原因,醫生總是慈悲的,不管你人好人壞,你病苦,我都給你解除。壞人生了病,躺在床上爬都爬不起來,想幹壞事也幹不成,你把他病看好了,你不教育他,他仍然去當小偷當強盜。
患口吃而說不出話來的人,通過心理療法和語言訓練,七八天後就能滔滔不絕地講話。等他說話流利了,他就打電話約女朋友老地方見面,實在使我失望。
我會按摩,我這個按摩很舒服,很受人喜歡。有一次我告訴這個老年病人,要求她不吃大米飯,也不吃葷腥,她都說好。有一次我給她按摩好,剛出門,想起有樣東西忘在她家了。等我再回去敲門拿東西,一看,她開始吃晚飯了,酒啊,肉啊,我才知道我爲她看病是供給她喝酒吃肉的。所以什麼醫生最最了不起?弘揚佛法的醫生最了不起,佛是大醫王。
“癡于財色不肯回頭。”世俗人誰肯回頭?真是不見黃河心不死,觀世音菩薩會掉眼淚。聽同學說了個故事,觀世音菩薩有一天倒過來坐,有人奇怪問:“慈航大士,爲何倒坐?”觀世音菩薩又叫慈航大士,因爲他是倒駕慈航,觀世音菩薩回答說:“苦海無邊,只因衆生不肯回頭啊。”你們今天都在步步升高,不斷前進,希望你們再也不要後退,否則太可惜了,苦海無邊啊。
今天講到這裏。(回向)
定學開導 (82)
傅味琴講于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4
要頂禮贊歎持戒清淨、能修苦行的僧衆
提要:
·要頂禮贊歎持戒清淨、能修苦行的僧衆
·不可盲目恭敬,對叁寶要有正信
·要根據佛講的話去實踐,檢驗正確就應該信,現在很少有人這樣做了,
所以致成了末法時期
·要恭敬贊歎能以戒定慧來培養聖種的佛弟子
·恭敬頂禮是頂禮修行人的功德
·對有修行功德的不頂禮,這是你的驕慢,對沒修行功徳的人頂禮,
佛也不贊成,要在認識僧寶功德的基礎上起恭敬心,才叫正信
要頂禮贊歎持戒清淨、能修苦行的僧衆
我們在講“以戒生定,由定發慧”的時候,要認識到作爲一個佛弟子是什麼樣的身份,應該怎麼修,要達到什麼目的?所以我們就結合經書裏幾句話來講:“如來悲智等流身,戒淨聖種杜多行,成就叁德叁慧體,叁士聖衆我頂禮。”這幾句話是贊…
《定學開導(80~8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