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歎僧的功德。
不可盲目恭敬,對叁寶要有正信
我們皈依叁寶,首先要恭敬叁寶。恭敬叁寶的基礎,是對叁寶有信心,如果對叁寶沒有信心,你這個恭敬是盲目的。你有信心,還要看你是不是正信。有些人對迷信的東西也蠻有信心的,有些人聽信了邪見的話,對邪知邪見也有信心,那個差別就很大。
要根據佛講的話去實踐,檢驗正確就應該信,
現在很少有人這樣做了,所以致成了末法時期
我們皈依叁寶,要恭敬叁寶,贊歎叁寶,今天講到這四句,就是爲了使我們從了解僧寶的功德中産生信心,那樣子恭敬僧寶才是正路。釋迦佛最反對的就是盲從,釋迦佛甚至說連佛講的話,也不要盲目的相信。你們應該根據佛講的話去實踐,通過實踐檢驗正確的,你就應該相信。可是現在能夠聽釋迦佛的話,照釋迦佛的話去做的人很少了。即使有,份量也不足了,所以致成了末法時期。
要恭敬贊歎能以戒定慧來培養聖種的佛弟子
佛弟子怎麼修行?第二句話已經扼要地講清楚了:戒要清淨,要使我們具足聖種,還要好好地培養這顆聖種,怎麼培養?就是要走戒定慧的道路。我們既然已經有了這個種子,就應該通過我們的培養,讓它快快結果,這個果就是將來的證果成道。像這樣的佛弟子,不管是出家在家都是善知識,都是值得我們贊歎恭敬的。
恭敬頂禮是頂禮修行人的功德
佛在世的時候,已經有過規定,我本來知道的不詳細,最近常看原始佛教的材料,裏邊說:“恭敬頂禮是恭敬頂禮這個修行人的功德,不管他在家出家,只要他有功德。”如今對在家居士,一般是對他合掌就可以了,對有功德的出家人,居士就要頂禮。
對有修行功德的不頂禮,這是你的驕慢,
對沒修行功徳的人頂禮,佛也不贊成,要在
認識僧寶功德的基礎上起恭敬心,才叫正信
還說明白:“如果這個出家人沒有功德,你不應該頂禮。”這是釋迦佛規定的。所以頂禮不是頂禮某一個人,而是頂禮他修行的功德。如果他有功德,你傲慢不頂禮,那是錯的。所以我們必須要大講特講僧寶的功德,使我們在認識僧寶功德的基礎上生起恭敬心,那才叫正信。 杜多行~又名頭陀行,意即精神抖擻修苦行。佛贊歎杜多行,佛說杜多行住世,正法住世。
經雲:杜多功德行,如來所贊歎,能少欲知足,持戒生勇猛,不爲自營謀,不系念外施,斷愛滅身執,歡喜易入禅。
定學開導 (83)
傅味琴講于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4
能精神抖擻修苦行的才稱
杜多行,修行人應該朝氣蓬勃
提要:
·能修杜多行功德是釋迦佛最贊歎的,沒有杜多功德就不能稱“頭陀”
·能精神抖擻修苦行的才稱杜多行,修行人應該朝氣蓬勃
·修頭陀行能少欲知足,爲如來所贊歎
·有時夥食差一點也應滿足,徒弟比師父吃得好,要慚愧
·怕艱苦,回家圖享受,學法修行都不要,還像佛弟子嗎
·有欲望的人盡打妄想,持戒就困難
能修杜多行功德是釋迦佛最贊歎的,
沒有杜多功德就不能稱“頭陀”
今天講杜多行,杜多行是釋迦佛最最贊歎的,也是僧寶的功德。杜多行,又名頭陀行。講起杜多行,一般人不知,講起頭陀就容易知道,過去的電影小說裏經常把和尚稱爲頭陀。記得《水浒傳》裏的武松也稱頭陀。你是不是個頭陀,看你有沒有在修頭陀行,你一條也沒有修,怎麼稱得上頭陀?
能精神抖擻修苦行的才稱杜多行,
修行人應該朝氣蓬勃
杜多行的意思就是“精神抖擻修苦行”,如果精神面貌不好,你能修苦行嗎?凡是修苦行的人精神面貌都非常好,所謂朝氣蓬勃,精神抖擻。你們來我身邊學法培養的,我始終是這麼要求:你們都應該朝氣蓬勃,精神抖擻。在我培養的學生裏不准有一個人萎靡不振,連我生了這麼多年的病,年紀到了七十九歲,我看你們年輕人有時候精神還不及我,要開朗樂觀嘛。
修頭陀行能少欲知足,爲如來所贊歎
這兒的青年組怎麼樣我不知道,我老了,沒有這麼多精力來過問,我要忙最最重要的、也是你們最需要的工作,那就是法。法雨山佛學苑年輕人最多,那邊的青年組表現非常好,這是我看到的,那真是朝氣蓬勃,精神抖擻。只要哨子一吹,青年組的人都是飛奔那樣跑出來,馬上集合,哪有慢吞吞慢吞吞走出來的,萎靡不振能修頭陀行嗎?
經書裏說,“杜多功德行”,修頭陀行有功德的,這不是我老師特別強調,是佛說的,你總應該聽。頭陀行就是苦行,意思修苦行是有功德的。“如來所贊歎”,修頭陀行的弟子如來贊歎。“能少欲知足”,修苦行的人,他的欲望很少很少的。欲望增多,你煩惱增多,惡業增加,這是叁惡道的路。修行就要把自己的欲望越來越降低,所以要少欲知足。
有時夥食差一點也應滿足,
徒弟比師父吃得好,要慚愧
這兩天,我天天在你們齋堂裏繞一圈,看看你們夥食好不好。覺得還可以,那我也不說話,因爲我一向主張你們夥食好一點。尤其頭一天是居士打齋,一般傳統打齋夥食總是好一點。即使有時候夥食差一點,你要滿足啦,我還不是天天吃青菜蘿蔔。當年在五臺山清涼橋,能海上師每天吃兩塊紅腐乳。徒弟比師父吃的好,要知足,要慚愧啦。
怕艱苦,回家圖享受,
學法修行都不要,還像佛弟子嗎
不要跟世俗人學,不要聽那些世俗氣很重、貪享受人的話,有人一來到這兒就說, “這兒生活太艱苦了。”你聽了這些話,你會滿腦子“太艱苦了,太艱苦了”。夠好的了,修行人要用修行眼光來看問題,要說修行人的話。有些同學有好心,就供養一點,幫助改善夥食。還有些人扭轉屁股就跑回家去享受了。連法都不要了,修行都不要了,還像佛弟子嗎?
今天你們都是信佛的,所以我跟你們講講修行的話。這一次杭州企業家禅定營,他們一定要排在二十八日以後,因爲都要看奧運會的閉幕式,要他們提前來,可能人很少的。我也不說話,因爲他們都是老板。
有欲望的人盡打妄想,持戒就困難
“持戒生勇猛”,如果你能修頭陀行,你就沒有很高的欲望,不會再打另外的妄想,對于持戒從不討價還價,那你戒就持得起來。有這種欲望那種欲望,盡打妄想,持戒就很困難。
定學開導 (84)
傅味琴講于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4
生活要求低,自然不必系念外施。
進佛門從事佛教弘法事業,要盡我所有作供獻
提要:
·當年我覺得皈依受戒好,就隨大衆皈依受戒了
·持五戒不難嘛,我又不殺生,何必怕受戒
·五戒要求並不高,何必去聽某些人說得可怕
·修頭陀行,持戒能生勇猛心,也不再會生活享受圖營謀
·物質生活的包包太重,對修行人來說,實在沒必要
·生活要求低,自然不必系念外施,居士供養要出于自發,不要追求
·進佛門從事佛教弘法事業,要盡我所有作供獻
當年我覺得皈依受戒好,就隨大衆皈依受戒了
有些人就不敢受戒,這麼考慮,那麼考慮,我只能勸導勸導。我覺得持戒很簡單嘛,我當初在上海佛教青年會,碰到董居士,他跟我講佛法,因爲我總有顆跟佛有緣的善根,咱們就成了好朋友。他告訴我:“初八有皈依,咱們一起去皈依好嗎?”我想皈依是好事情,我說“好,好,好。”
我年輕時候有個脾氣,你們別笑我啊,你說什麼我都說好,養成習慣了。小的時候就是這個脾氣。我父親死了,我是住在父親朋友的家裏唸書。他家老奶奶跟他們孩子說:“你們脾氣怎麼這個樣子?你看他。”就說我了,“你隨便說他什麼,他都說好。”你就是說我是吃糞的,我也沒有意見。
那天上午受了叁皈依,他又跟我說,“下午還有受五戒,我跟你一起受吧。”我說:“好!好!好!”我就是這麼受五戒的。
持五戒不難嘛,我又不殺生,何必怕受戒
受了五戒我覺得不難嘛。不殺生,我會殺人嗎?貓、狗我也不殺的,小時候有點小毛病,這種小毛病你改一改就好了。比如說我小時候喜歡把米蟲用大頭針釘在木頭上,長大了不這麼做就是了。假如問你:“你會不會殺雞?”“我不敢,我看見殺雞,我就要躲開”,那你爲什麼怕受殺戒呢?
五戒要求並不高,何必去聽某些人說得可怕
不偷盜,你想偷人家東西嗎?“我從不偷的。”那你怎麼怕受盜戒啊?很簡單嘛,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淫、不飲酒,這五條戒要求又不高。都是聽別人說的可怕:“像我們末法衆生能受戒嗎?犯了戒你下地獄啊。”犯戒下地獄,這話是不錯,但是我不犯戒呢?就不下地獄了,那麼你不要犯戒就是了。這麼簡單的事搞的這麼複雜,真是!所以有些話聽不得,現在佛門很多人的觀點都很混亂,還是聽佛的話好。
修頭陀行,持戒能生勇猛心,
也不再會生活享受圖營謀
“持戒生勇猛”,你能修頭陀行,你修行就不怕難,不怕煩,能生起勇猛心。平時你們即使不修頭陀行,也要少欲知足,要知足一點,知足者常樂。
“不爲自營謀”,你肯修頭陀行,你對生活的要求很低很低,你就不會再爲自己去營謀,也不會去想我怎麼去賺點錢,多買件衣服、多搞幾張存款的卡。
物質生活的包包太重,
對修行人來說,實在沒必要
你們不要以爲我說笑話,咱們在湖北的時候,有一天來了兩個比丘尼,兩大包行李,出家人有這麼多行李,也是件怪事。後來才知道她們行李包裏全是巧克力、高級糖果。身邊的儲蓄卡、什麼卡好幾張。像這種人還得要聽聽杜多行的功德,包包這麼重,修行修得起來嗎?這種物質生活的包包,實在不必要。
生活要求低,自然不必系念外施,
居士供養要出于自發,不要追求
“不系念外施”,你生活要求這麼低,還會去想:“希望他供養我一點。”講到供養,也插幾句,供養要自發,講經說法時,或者在同參道友裏,可以講講供養的功德。如果他的覺悟沒有到這個程度,不要勉…
《定學開導(80~8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