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道的,济公还装疯呢。
说现在没善知识的人,竟然叫女居士进比丘寮房,
还给她人写的书和录音
曾经有个女学生告诉我:她路上遇到一个出家人,这个出家人也听过我讲法,跟她在寺院门前的路上走来走去。这个女学生听过法的,总有点不习惯,比丘能跟女居士两个人并排走吗?所以她跟他保持一段距离。这个出家人跟她说:“你真糊涂啊,现在还有善知识吗?你赶快好好唸经,我有法宝给你。”女同学听到法宝就高兴了,跟着他走到寮房门口,他说:“你进来进来。”女同学说:“师父,我不进来。”女居士不能进比丘的寮房,怎么不懂啊?她说:“师父,你把法宝请出来吧。”是几盒磁带、几本人写的书,她很郑重地跪下来接。
我说:“这些磁带你听了吗,书看了吗?”她说:“我还没有。”我说“你没听,这位出家师父问起你,你说没听,他要不高兴啊。”她说:“啊呀,我还没想过。”我说你这样回答他:“你说现在没有善知识了,所以这些磁带我也不听喽。”
谤僧罪很重,何况谤善知识?
不接受佛陀教育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圣种的
他这话非常明显,排除所有的善知识,只有讲这个磁带的人是善知识。要知道谤僧的罪是很重的,何况是谤善知识!讲经说法是代如来宣化,你能谤吗?所以不接受佛陀教育的人,他不可能成为圣种,将来毫无成就,根本不可能证果成道。
定学开导 (75)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3
要得定,必要离欲,“禅之果为除惑”,
要断烦恼,首先要认识烦恼
提要:
·具足圣种种性是指四向四果,朝证果方向走的人决定证果
·要得定,必要离欲,“禅之果为除惑”,要断烦恼,首先要认识烦恼
·我执法执相互联系,凡夫的欲都包含着贪瞋痴,智慧不够形成愚
·凡夫起欲造业,造业受苦,循环不已,没完没了
·苦来去走歪歪道,好了伤疤忘了痛,离苦得乐又起欲
具足圣种种性是指四向四果,
朝证果方向走的人决定证果
所谓具足圣种的种性,是指四双八辈,两个四所以称为八辈,哪两个四?初向初果又叫须陀洹向须陀洹果,向就是他正在往这个方向走。须陀洹向,他正朝证果的方向走,正在路上,将来决定证须陀洹果。初果还要往前走,叫二向二果,又叫斯陀含向斯陀含果,还要往前走,叫三向三果,又叫阿那含向、阿那含果,再往前走,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一证到阿罗汉你就到彼岸了,也就是烦恼断尽,出三界,再也没有生死轮回。如来不打妄语,就看你今天走的什么路,你朝证果的方向走,将来决定证果;你不朝证果的方向走,你决不可能证果。释迦佛说,到了末法时期证果成道的人稀有难得,看看现实,确实这样,现在信佛的人,到底有多少人在按照释迦佛的教导去断烦恼,往四果四向走?全在打自己的主意。
要得定,必须要离欲,“禅之果为除惑”,
要断烦恼,首先要认识烦恼
刚才讲的四果四向的路怎么修啊?修还是这个总纲,以戒生定,以定发慧。“何谓定?”能海上师说:““定”离五欲而生之心一境性”。从这一句来解说定,就突出了要离开欲。
能海上师又说,“禅之果为除惑”,修禅定的果就是除惑,修禅能断掉烦恼。禅还有一个解说,“烦恼未断能断是名禅”,不修禅定的人,即使你听了法有了觉悟,坏脾气改一改,转变转变,也能断掉一些烦恼,不过只能断掉粗烦恼,细烦恼很难断。为什么断不掉细烦恼?因为日常生活中都是粗相,你的心不会像修禅定时那样安静,不大可能达到最高层的自知知明,对自己的习气烦恼,不可能有充分的认识。能海上师说过,“断烦恼,首先要认识烦恼”。你不认识,怎么去断?禅定就能够断掉平时断不了的烦恼。所以能海上师说:无始以来烦恼的垢,“非定水不能洗除故”。一定要用禅定来断掉。
我执法执相互联系,凡夫的欲都包含着
贪瞋痴,智慧不够形成愚
如今的众生,我执法执特别严重。我执法执其实是相互联系的,你有了我执,就很难转变你的欲,欲就是“我想达到的目的”。凡夫想达到的目的,都包含着贪瞋痴,因为有“我”,才有“我的欲”。你认为这是“我的想法”,这是“我要做的”,这是“我要达到的目的”,一执著,你就放不下。你修行层次不到家,智慧不够,你这个“我想怎么样”,往往都离不开贪瞋痴。我执一来,非要照着他的欲望办。有时劝导肯听还好,不听的话,善知识也只好闭起嘴巴,没办法,只好让他自己慢慢觉悟,这种表现就是愚。愚的人死不认错,即使听了法,仍然放不下我执法执,凭自己欲望,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这叫智不及愚,是他的智慧不够,所形成的愚。 “惑即贪瞋痴凡夫众生起惑造业,由业受苦,然苦中复起惑,循环不已,故生死流转无有停息。”
凡夫起欲造业,造业受苦,循环不已,没完没了
惑,就是我们的贪瞋痴。惑、业、苦,就好像一个循环的圈子,起了欲望,带着烦恼去造业,造了业必然受苦报,受了苦报是不是完了?看看现实生活,受了苦报的人肯完吗?
苦来去走歪歪道,好了伤疤忘了痛,
离苦得乐又起欲
有两种原因完不了,一种,他在苦的时候想摆脱苦,可是他不修行,去走歪歪道。小偷就是这样,钱花光了,喝酒、抽烟、赌博、玩都没钱,他觉得苦,那么继续偷钱。
还有一种,好了伤疤忘了疼,他继续去起欲,起烦恼,继续去造业,这些人肯定是烦恼很重,世俗欲望很重的人。世俗的欲望无非是喜欢享受,喜欢男女情爱,这两个他怎么也不肯改变。苦的时候请人帮忙,一恢复原状,又贪图享受,起欲。
定学开导 (76)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3
沉溺在欲海里的人,会把离欲看成不正常,从佛法中解除了痛苦,却不愿为更多人去解除痛苦
提要:
·沉溺在欲海里的人,把离欲看成不正常
·从佛法中解除了痛苦,却不愿为更多人去消除痛苦
·离不开酒和女人的人,想过刀光剑影的生活
·脱离了苦海又想回老路的人,我救不了,佛也有度不了的众生
·不求佛法求抓鬼,佛弟子哪能变成张天师
·惑业苦的恶性循环不打破,生死流转始终没停止过
沉溺在欲海里的人,会把离欲看成不正常
像这样的人即使过去世有点善根,来到佛门,常有一句话,“你们社会上有高工资竟然不要,女朋友男朋友也不要,也不想成家,也不想生孩子,你们这种生活不正常。”像这样的人可不是一个、两个。
从佛法中解除了痛苦,
却不愿为更多人去消除痛苦
有很多人受苦受难时跑到我这儿来,佛法帮他放下了痛苦,回去了就不来了。我从前在家时,欢笑的人不会上门的,来看我的人都是哭丧着脸,因为我能使他消除痛苦,高高兴兴的回去。等他高兴了回去了,就再也不来了。
这些人自己痛苦转变了,却不再想帮我一起去解除更多人的痛苦,这么样辜负了我对他的希望,使我很失望啊!可他认为很正常,做人就应该这样。
离不开酒和女人的人,想过刀光剑影的生活
又想起来,从前我在上海教禅定,有些社会上练气功的也来学,大家都很欢喜,但有一个说下一次不来了。为什么?因为我讲法的时候总是讲不要喝酒,不要贪男女情爱,他听不进去,他说:“我就是离不开酒和女人,做人就要刀光剑影。”像这种人看我们今天的生活是不正常的。难道高尚、伟大、清净、行善,不正常;卑鄙、自私、贪欲、男女心重,反而正常?到底是他们不正常还是我们不正常?
脱离了苦海又想回老路的人,
我救不了,佛也有度不了的众生
经常有来求我的人,有人还说:“只有傅老师能救我。”因为我过去搞过心理治疗,我懂得怎么样解除心理障碍,所以你别看我说话随随便便,很起作用的。有人痛苦解除了,又想回到老路上去了,这种人我救得了吗?只好说一句:前面的路你走好。这不稀奇的,佛也有度不了的众生,提婆达多不是下地狱了吗?佛真是大慈大悲,还到地狱去度他。
不求佛法求抓鬼,佛弟子哪能变成张天师
还有种人我也没办法,从前在湖北的时候,我正在茅篷里修禅定,听到外面有脚步声音,一个五十几岁的男的,他看见我就问“老先生贵姓啊?”我说我姓傅,“傅老师是不是你?”我说是我,“啊呀,我陪女儿千里迢迢来,我女儿有救啦。”我说啥事情?原来他女儿精神不太正常,他认为是鬼附身,我说,“你女儿这病最好到医院里去看,因为我不会抓鬼。”他走错了门了,我是释迦佛弟子,不是张天师的弟子,像这种人我是没办法。我说“你们既然来了,就听听法吧。”结果当天晚上还不知道第二天早上就走了。
惑业苦的恶性循环不打破,
生死流转始终没停止过
所以由于惑业苦的流转,众生不会在苦上停止的,到了苦的阶段,他继续去起贪瞋痴,又去造业又受苦,所以惑、业、苦一直是循环不息,这叫恶性循环。由于这个循环没有打破,众生生死流转始终没有停止过。
定学开导 (77)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3
痴比贪瞋更难断,
愚者必痴,痴者必愚
提要:
·不度众生不叫大乘,不断烦恼不叫修行人,不学佛法断不了烦恼,没有成佛
的心,十方如来都不喜欢
·众生在贪瞋痴欲望里追求快乐,就等于不再考虑吸毒的后果
·杀人犯的欲只想杀人,起了瞋恨心的欲就想咬人,这个欲的方向对不对?
·痴比贪瞋更难断,愚者必痴,痴者必愚
·痴人即使受感动,仍然以习惯为自在,哪怕痰里有细菌,为了自在方便仍会
到处乱吐
·不是管头管脚管得太严了,而是他老习惯没地方发挥了
不度众生不叫大乘,不断烦恼不叫修行人,
不学佛法断不了烦恼,没有成佛的心,十方如来都不喜欢
所以你不朝断贪瞋痴去用功,能叫修行人吗?四宏誓愿第一句:“众…
《定学开导(70~7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