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要心在一個境裏,不起第二個念頭。比如你們修念佛法門專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時,其它念頭都不能起來,這叫一心。求往生極樂世界要達到一心不亂,不是唸了阿彌陀佛就能往生的。
愚人不懂佛法,最易被愚弄,
不照佛法去修,臨終亦難一心不亂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佛門裏有人提倡學愚,弄得大家都不想學法,都變得像農村裏的愚夫愚婦;也不主張聽經、念經,經書都不要了,那不是焚書坑儒的愚民政策嗎?愚人最容易被愚弄啊。你們要穩穩當當求往生,就要懂佛法,就要懂怎麼樣按照佛教去修行。臨終的時候,心要專注一境,最好要有真的境顯出來,那至少要把阿彌陀佛觀起來,心在這個境上不要離開。
假如臨終時有人來給你助念,你聽到了可不能想:“這是王居士聲音。”或者想:“今天李居士來了沒有。”或者想:“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一定要來接我到西方啊!”或者想:“時候到了嗎?”如果你起這些念頭時剛好斷氣,你就沒有達到一心不亂。不懂佛法的人,簡直是在盲修瞎練,經書裏明明有說要一心不亂,可是現在往往沒人給你講清楚。 叢林規矩,靜與定相應,合衆才能和諧
做到戒的要求,才能叫戒淨,
出家持戒,還要做到威儀和細則
所謂戒淨,做到戒的要求才叫戒淨,戒是一個核心,你要做的更好一點,外圍的工作也要做好,這對核心有好處啊。拿修禅定來說,心要靜,如果你能夠做到環境也安靜,那對你心靜有好處。所以除了戒以外,叢林有叢林的規矩,咱們這兒稱爲規章製度。遵守好紀律,這很重要。四衆弟子以出家二衆爲首,佛對出家二衆要求很高,除了要持戒清淨,還要有叁千威儀,八萬細行,這些要求能做到,你這個出家人模樣就跟釋迦佛當年在世差不多,當然對咱們居士沒有這麼高的要求。
禅定修好能得解脫,要保持好環境的安靜,
因爲靜與定相應,合衆才能和諧
拿修禅定來說,爲了大家能夠把禅定學好修好,將來能得解脫,那就希望大家都能夠遵守好規章製度。我只提一點,關門要輕聲,關窗、開窗、進齋堂吃飯、平時說話都要輕聲,因爲禅定時突然聽到響聲,受了驚嚇要生病的,這叫禅病。這種禅病一定要再在禅定中扭過來,所以希望大家要保持好環境的安靜。我們都是細人,千萬不要學粗人那樣高聲大叫。
經常有人抽空在佛堂裏,或者在寮房裏坐禅,我一天要修五六次禅定,每次大概要修一個小時。如果突然聽到一個響聲,正在修定的人,心會怦怦亂跳的,會影響心髒。這一點希望大家要懂。你們都是誠心誠意來聽法學禅定的,假如社會上的人對禅定感興趣也來學,他們有世俗習氣,如果肯遵守我們的製度,“說話要小聲”,即使發生了爭吵,也變成小聲吵架,我看也吵不起來。這是說說風趣話,總之遵守規章製度好處非常多。靜的利益在哪裏?因爲靜與定是相應的,不靜跟定不相應。
“合衆才能和諧”,今天整個社會講究和諧,佛教對社會的貢獻就是和諧,和諧是我們佛教的一個特色,佛教最講究和合,合衆才能夠和諧。
定學開導 (58)
傅味琴講于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7.28
欲是糞缸,修行人當知“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提要:
·戒和定主要是叫你離欲,因欲而造惡,不知害死了多少有爲的青年
·法喜最快樂,能使我們離欲,能使我們趨向涅槃
·利很危險,負擔太重,也會成癡呆,還不如一棵小草,沒有憂愁,沒有煩惱
·佛弟子不可自甘渺小,一輩子要在平凡生活裏從事不平凡的事業
·要得叁昧正定,就不能掉在五欲裏。不離欲,欲界都出不了,何能出叁界
·欲是糞缸,修行人當知“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戒和定主要是叫你離欲,因欲而造惡,
不知害死了多少有爲的青年
當然戒和定有密切關系,戒和定主要是叫你離欲,一切的造惡都跟欲望有關系。比如殺盜淫,你們經常看看報刊,所有的壞事、綁架、偷盜、殺人,歸納起來不是爲了錢財,就是爲了女人,所以財色兩個字不知道害死多少本該很有爲的青年。 今有同學問:在日常生活中,什麼是最快樂的事?
我答:法喜最快樂,因法喜能使我們趣向涅槃。
法喜最快樂,能使我們離欲,能使我們趨向涅槃
今天早晨有同學問我:“日常生活中什麼是最快樂的事情?”我回答他:法喜最快樂。你們這幾天都很快樂吧,因爲天天給你們聽法,一聽法非但高興,煩惱也少了。法上的歡喜最快樂了,對人對己都有利益,從不會害人,因爲這個快樂能使你放下欲望。我們目的是想要了生死,證阿羅漢果,那麼首先就要離欲啊。你不離欲別說叁界,連欲界都離不開,修禅定的人,不離欲,連初禅都進不去。進初禅必須要做到離欲、惡、不善法,首先就要離欲。所以法喜能使我們趨向涅槃。 又有歌曰:“我是路邊的小草,沒有憂愁,沒有煩惱。”無憂無惱即涅槃,憂惱皆由欲起,離欲才是正念,大樹招風,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完成不平凡的事業。
名利很危險,負擔太重,也會成癡呆,
還不如一棵小草,沒有憂愁,沒有煩惱
有一支歌很好,“我是路邊的一棵小草,沒有憂愁沒有煩惱。”我希望大家都能沒有憂愁沒有煩惱,你真的做到完全徹底沒有憂愁沒有煩惱,你就是阿羅漢了,你再發菩提心,就是大阿羅漢啊。佛也稱自己是大阿羅漢。
這支歌給我們一點啓發:世俗上人怎麼會生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老年癡呆症啊?好比樹上鳥窩太多了,它支撐不了,何況留在名利裏很危險,樹大招風,昨天報上就有綁架的事情。還是做路邊的小草吧,沒有憂愁,沒有煩惱。
佛弟子不可自甘渺小,
一輩子要在平凡生活裏從事不平凡的事業
你們親身體會,你們來到這兒住幾天,煩惱少了吧,這裏山好水好空氣好,老醫生說過:海拔八百米的半山坳是最養人的地方。有兩個同學來到這兒,據說從前吃藥都治不好的病,修修禅定就好了。我到這兒病也好得快。更重要的是法好,你們同意不同意?(衆答:同意。)叫你們做路邊的小草,並不是叫你們沒有志氣,自甘渺小。我常說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完成不平凡的事,是這個意思呀。我的生活很平凡,可是我這一輩子卻在平凡的生活裏從事不平凡的事業。
要得叁昧正定,就不能掉在五欲裏。
不離欲,欲界都出不了,何能出叁界
再講禅定,“離欲才是正定”,你們想得到叁昧正定,那必須要離欲,不能掉在五欲裏。佛講“人間妙五欲,地獄五條根”,不離開五欲,地獄裏你的根已經生好了,哪個五欲?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都不能掉進去。一時做不到,那麼要求放寬,先提高覺悟,慢慢轉變。如果你真的不離開五欲,你得定了,即使你不幹壞事,你是一個好人,你這個定叫欲界定,連欲界都沒有跳出來,何能出叁界?
欲是糞缸,修行人當知“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欲界是以欲爲主。有些人離不開欲,叫他離開,他難受得活不下去。這可以理解的,好比糞缸裏的蛆,你好心使它離開糞缸,它會非常痛苦乃至會死亡,我們修行人就講修行話,既然知道欲是糞缸,希望你們能跳出來。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今天講到這裏。
定學開導 (59)
傅味琴講于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1
皈依了佛更重要是皈依法,釋迦佛領導佛弟子修行,建立了僧團,所以皈依僧很重要
提要:
·“以戒生定,由定發慧”,是佛弟子修行的總法則,也是必須要完成的過程
·皈依了佛更重要是皈依法,釋迦佛領導佛弟子修行,建立僧團,所以皈依僧
很重要
·在家佛弟子應護持叁寶,親近善知識,在大衆裏修行,能得到大衆的加持
·不要厭離磨擦,心不磨細,怎能轉變凡夫的粗相
·世俗上人種種表現都是粗相,喝酒人自稱是粗人
“以戒生定,由定發慧”,
是佛弟子修行的總法則,也是必須要完成的過程
今天是暑期禅修第叁周的頭一天,我們繼續把定學開導講下去。我們修禅定,必須要學定學,就是說你學了禅定的各種修法,不論是修止、修觀,都應該要懂得定學的理論。戒定慧叁學關鍵還是在定上。上一次我們講“以戒生定,由定發慧”,這是佛弟子修行的總法則,也是我們修行成就必須要完成的過程。
皈依了佛更重要是皈依法,
釋迦佛領導佛弟子修行,建立僧團,所以皈依僧很重要
我們談到應該怎麼樣修行,怎麼樣才能做好一個真正的佛弟子,就跟大家講了經書上的幾句話:“如來悲智等流身,戒淨聖種杜多行,成就叁德叁慧體,叁士聖衆我頂禮。”這四句話是皈依僧寶的偈頌,受了叁皈依的同學,皈依了佛,更重要是皈依法,也必須要皈依僧。
皈依僧很重要,釋迦佛在世時組織了僧團,僧的意思就是一個清淨的團體,也就是佛弟子修行的團體。從廣義上來說,七衆弟子全都包括在裏面。按中國的傳統,一般的理解僧指的出家二衆,這樣解說也可以,因爲四衆弟子以出家二衆爲主。
在家佛弟子應護持叁寶,親近善知識,
在大衆裏修行,能得到大衆的加持
在家二衆就是優婆塞、優婆夷,也就是男居士、女居士。在家二衆的佛弟子應該經常到叁寶的地方去,一方面是護持叁寶,一方面去親近叁寶,還應該接受叁寶對我們的教育。如今佛涅槃了,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善知識都是戒定慧具足,講究清淨修行的。佛弟子應該經常去親近善知識,他會給你指明修行的路。可是你光是去親近善知識,你只一個人修行,速度也比較慢,叫作單槍匹馬,你在大衆裏修行,能得到大衆的加持力,修行就快了,所以皈依僧的功德是不可否定的。在大衆裏修必然會發生互相磨擦、互相交流、互相幫助,這種磨擦、交流、幫助就會使我們得到加持。
不要厭離磨擦,心不磨細,怎能轉變凡夫的粗相
有人可能會想交流也好,幫助也好,磨擦就不好。要知道你不經過磨擦不行的,有句老話: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不磨不會細的。咱們個個從世俗上來的凡夫衆生,都是世俗上人又都是很粗的。說句風趣話,你看到這個人長的非常魁梧高大,心裏就有點害怕,怕什麼?這個人很粗嘛,上海人叫“模子大”。其實瘦小的凡夫衆生,脾氣也是很粗的呢。
世俗上人種種表現都是粗相,
喝酒人自稱是粗人
我們過去都是在種種的煩惱、習氣裏生活,在家時媽媽常說:“你這個孩子心怎麼這麼粗的呢?”你們只知道罵人是粗相,其實世俗上的人種種表現都是粗相,喝酒抽煙就是粗相。
內蒙古我去了兩次,第一次是1959年,第二次是1984年,84年先到呼和浩特,後來又去了包頭,59年的學生看到我來了,請我到她家裏去吃飯。那時我晚上不吃的,她說:那麼喝點湯吧!我說喝點湯可以。誰知道她不是請我一個,八仙桌上坐滿了,都是他廠裏的人,可能也有領導,也有同事,他們都喝酒的。因爲我是她的老師,所以他們對我特別尊重,請我上坐,請我也喝酒。我話不多,只有叁個字,“我不喝”,他們一聽這話,再看看我的臉非常嚴肅,就不勸了。
你們碰到這種場面,臉上要嚴肅,話不要多,就說這幾個字,“我不喝酒”,就行了。如果你修改了一個字,那麻煩了,“我不會喝”,一聽你不會喝,“你學學,不會喝,少喝一點。”再糾纏到後來:“就給我一點面子吧!”世俗上的人真是麻煩啰嗦。後來他們就說:“老師啊,你是細人,我們是粗人。”所以不喝酒的是細人,喝酒的是粗人,這是喝酒的人自己說的。現在世俗上的人哪個不喝酒啊,可能極少極少吧。
《定學開導(50~5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