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學開導 (60)
傅味琴講于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1
打基礎是最辛苦。善知識不可能整天陪著你,
離開了大衆的孤雁很可憐的
提要:
·爲了逃避大衆間的磨擦,住小廟,收一兩個徒弟子爲防老,也就形成了變相
的還俗
·不是磨擦不好,是磨擦中起煩惱不好
·不從法上去想,偏要照自己的想法去想,這就是我執,也就是生死的根
·打基礎是最辛苦。善知識不可能整天陪著你,離開了大衆的孤雁很可憐的
爲了逃避大衆間的磨擦,住小廟,
收一兩個徒弟子爲防老,也就形成了變相的還俗
要把心磨細,這是修行人必須要修的功夫,修行就是修把心磨細。要想心磨細,你一切都是平平穩穩,沒有風浪,你怎麼磨呢?總要有點磨擦吧。比如你要把一塊鐵板磨平,你抓一個棉花團擦來擦去,不行的,你要用把锉刀去锉,那必須要磨擦,磨擦起來還有聲音呢。
可是中國佛門一向有個風氣,嫌在僧團大衆裏磨擦太多,所以後來就流行住小廟。小廟是獨家獨戶,什麼戒律、叢林規矩、講經說法,都很難做得起來。修行最多是做兩堂功課,唱唱唸唸,放只功德箱收點錢,做做佛事維持生活,再收一兩個徒弟,小廟就是這樣。說起來是師父徒弟,其實師父也沒有法,徒弟也學不到法,只學會唱唸。收了徒弟,爲的老了也可有個照顧,所以對徒弟百般寵愛,能海上師說過:“中國的小廟等于變相的還俗。”
不是磨擦不好,是磨擦中起煩惱不好
從前還有一句話:要培養出人才來,必須要在大風大浪裏鍛煉。我們的每個道場都是四衆弟子具足,每個道場的人員都在不斷發展,可想而知,經常會有磨擦的。磨擦是好事情啊,你通過磨擦累積經驗,通過磨擦來消除自己的煩惱,這不是好事情嗎?可是有人把好事情搞壞了,一磨擦他就起煩惱,對方也起煩惱,那麼煩惱對煩惱。最明顯的表現,一開口各講各的理由,各講各的氣惱,爭啊爭啊,爭到後來起煩惱了。不是磨擦不好,是起煩惱不好。
不從法上去想,偏要照自己的想法去想,
這就是我執,也就是生死的根
磨擦起來了,各人想自己一套,因爲有想,才有爭論。你們先別問阿羅漢的滅受想定怎麼修,你們先把頭腦裏自己這一套少想想,發生磨擦爭論時每個人都想佛怎麼說的,大家都根據佛的道理去想,就統一了,你們老同學聽法聽了這麼多,爲什麼不從法上去想,偏要照自己的想法去想?這就是我執,這就是生死的根。如果你肯虛心,同學之間的磨擦,能把你心磨細,能使你去想佛是怎麼教導的,能使你逐漸逐漸去掉我執,就看你願不願意這麼做。
打基礎是最辛苦。善知識不可能整天陪著你,
離開了大衆的孤雁很可憐的
萬事開頭難,修行開始最難修,比如說修菩薩地,初地最難修,修禅定,初禅最難修,打基礎是最辛苦的時候。初進佛門你個人力量不夠的,你即使有善知識指導,善知識總不見得一天到晚陪著你。假如你對善知識不高興,善知識也沒有辦法幫助你。善知識還有善知識苦衷,我這個老師這次能在崇教寺住一個多月,這是一個殊勝的因緣,每個道場看見我來了都高興,看見我要走了都苦惱,最好老師從年初一到年叁十都住在我們這裏。不可能啊,因爲善知識弘揚佛法度衆生,不是光度你一個啊。
所以初進佛門修行怎麼修?要靠同學,同學的力量最大,同學整天陪著你,共同生活在一起,能夠在磨擦中幫助你改掉缺點,得到提高。所以能海上師說:“初修的人應該在大衆裏修。”離開雁群的孤雁是很可憐的。
定學開導 (61)
傅味琴講于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1
僧團修行才有功德,
要維護佛教的尊嚴、僧團的莊嚴
提要:
·得不到稱心如意,就說沒有緣份,實在說是你不珍惜緣份
·勸人和合有功德,幫人吵架最愚蠢
·僧團修行才有功德,要維護佛教的尊嚴、僧團的莊嚴
·如來的悲心和智慧等流到佛弟子身上,悲智是因,成佛是果
得不到稱心如意,就說沒有緣份,
實在說是你不珍惜緣份
現在有些人進了佛門什麼都要稱心如意,稍微起了矛盾他就要走,說起來:“我跟這兒沒有緣份。”沒有緣份你怎麼會來啊?從前老話說,有緣千裏來相會,有緣份才會相聚啊,明明有緣份,是你不珍惜緣份。同學在一起,這個緣份多好啊,所以要珍惜自己的緣份。
這些人離開了,居士麼回家,出家人反正有居士供養,到處走,走啊走,樂啊樂,或者回到小廟去。這種風氣如今社會上也出現啦,現在的孩子,如果跟父母鬧了矛盾,他會一個人跑出去,他連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全不要了,自充好漢,一個人去走江湖打天下。這些人後果怎麼樣?人生路上光是嘔氣、憋氣,沒好結果的。而且同學之間感情最深了,就是有點磨擦,過後還是同學,分不開的。
勸人和合有功德,幫人吵架最愚蠢
順便勸你們一句,你們看到人家夫妻吵架,你去勸勸架,勸他們和合你有功德,可千萬別作傻瓜,幫一方吵。你別看他們夫妻吵得很厲害,吵過了以後,仍然是夫妻,無論你幫誰,最後都是你倒黴,這是生活中的經驗。有人說:老師講法,話特別多。因爲你們生活都沒有經驗,修行要在生活裏修的,不知道怎麼生活好,你咋修行?所以同學發生矛盾了,你勸他們和合你有功德,修行人就要做像一個修行人。你千萬別幫一個吵,過幾天這兩個同學醒過來了,互相忏悔道歉,又和好了,就會說:“某某人跟我說你怎麼怎麼。”你倒黴。
僧團修行才有功德,
要維護佛教的尊嚴、僧團的莊嚴
話再說回來,這四句話是贊歎僧的功德,僧爲什麼有功德?因爲他們修行啊,你不修行會有功德嗎?僧團是修行人的團體,可不是做了和尚就有飯吃,也不是養老院、福利院。
我又想起前一個時期在開化文殊院,有人帶了一批社會上的人,說是來學法學禅定,其實很多都是哄熱鬧,對佛門也不太尊重,擠在裏面看看講經說法到底是啥個樣子的,都很我慢貢高,自由散漫。搞得我實在有意見,我就說話了:“我們這裏是修行的團體,是供你們來學習的,不是旅遊場所,也不是吃飯、睡覺不要錢的免費供應站。凡是對我們不尊重的一律不歡迎。”佛弟子不欺負人,可是佛弟子也不是任人欺負的矮冬瓜,要維護佛教的尊嚴、僧團的莊嚴。
如果這個僧團裏沒有修行人,又怎能稱僧團呢?當年釋迦佛組織僧團就是讓弟子們在僧團裏修行啊,修就是修戒定慧。如果一個僧團又不持戒,又不修禅定,又不講經說法,那到底修什麼了?不要失去自己的本份,修行人的本份就是修行,因爲修行就有功德,所以要贊歎。
如來的悲心和智慧等流到佛弟子身上,
悲智是因,成佛是果
“如來悲智等流身”,佛弟子在佛的教導下好好學法修行,成就如來一樣的智慧和悲心,就等于如來的智慧和悲心通過你學法修行不斷流到你身上來了,也就成了如來悲智的等流身,將來決定成如來。世俗上講,父子有血緣關系。現在社會上有個奇怪現象,叫斷絕父子關系,這真叫自說自話。父子關系斷不了的,即使法律上認可你們斷絕了父子關系,你仍然有你爸爸的血統,一化驗就知道你是他的兒子,即使你不承認,挖起根你還是父親的兒子,變得了嗎?也就是說,我們得到了釋迦佛的悲心和智慧,我們決定是有釋迦佛的血統,我們決定能成佛,要樹立這個堅強的信心。悲智是因,成佛是果,有因必有果嘛。
定學開導 (62)
傅味琴講于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1
戒淨是正因,不依戒的定是邪定,
所以正定靠戒來保護
提要:
·戒淨是正因,不依戒的定是邪定,所以正定靠戒來保護
·我們都是得到聖種的人,將來決定能證阿羅漢行菩薩道成佛
·把夢想成得神通,偏得很厲害,將來不邪才怪呢
·心田中種下有毒的種子,也會害人,戒清淨才能種下聖人的種子
·種子熏習成種性,修行要有人管才成材
戒淨是正因,不依戒的定是邪定,
所以正定靠戒來保護
“戒淨聖種杜多行”戒定慧,以戒生定,由定發慧,戒在第一位。如果不依戒,你即使得定,這個定是邪定。邪定得邪果,正定得正果。說句笑話,你不照戒上去做,爲了滿足你的煩惱欲望,繼續幹壞事,做小偷殺生,你說你將來也能證果,證什麼果?小偷果、強盜果。學強盜這一套,將來肯定是強盜,這就是邪因邪果,所以戒律要清淨。
釋迦佛講過:如來涅槃,以戒爲師。從前一個寺院裏挂著“以戒爲師”的書法,可是裏邊的小和尚來跟我說:“就因爲你老師在這裏講法,我們才留下,你不在,我們都想走啊!”我說幹嘛啊?“你看看,挂的是:“以戒爲師,”這裏有戒嗎?”沒有戒還叫僧團嗎?戒能止住你的惡業,戒能使你安定團結,戒能使你好好修行,就拿修禅定來說,沒有戒你修得起來嗎?非但要有戒,還要有叢林規矩。比如大家在修禅定,來了一群香客,說話聲音很響,老遠就喊:“黃居士啊,你也來了。”還要放鞭炮。別說修禅定,連講法都受幹擾。如果這個寺院講究叢林規矩,講究戒,不准高聲說話,不准放鞭炮,就不會有這種事,所以戒是給我們保護啊。 聖種~聖即佛、菩薩、阿羅漢種乃種子,種子久久薰習成種性
佛弟子應皆是如來、菩薩、阿羅漢種性,是謂聖種。
趨向涅槃,首修離欲,由戒定而至 彼岸,此類僧衆即稱賢聖僧,
應皈依,應恭敬,應贊歎。
我們都是得到聖種的人,
將來決定能證阿羅漢行菩薩道成佛
“聖種”聖就是佛、菩薩、阿羅漢,種乃種子”,我們都是得到聖種的人,都是將來要成爲聖人的種子。你們來聽法,法上的智慧你聽進去了,聖人的種子就已經下進去了。我們心田裏的種子無其數,第八識稱爲能藏,再多的種子也裝得下。拿世間上的心理學來說,潛意識猶如海洋,裏面的種子多得不得了,再多也能在這個海洋裏…
《定學開導(60~6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