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学开导(60~69)

  定学开导 (60)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1

  打基础是最辛苦。善知识不可能整天陪着你,

  离开了大众的孤雁很可怜的

  提要:

  ·为了逃避大众间的磨擦,住小庙,收一两个徒弟子为防老,也就形成了变相

  的还俗

  ·不是磨擦不好,是磨擦中起烦恼不好

  ·不从法上去想,偏要照自己的想法去想,这就是我执,也就是生死的根

  ·打基础是最辛苦。善知识不可能整天陪着你,离开了大众的孤雁很可怜的

  为了逃避大众间的磨擦,住小庙,

  收一两个徒弟子为防老,也就形成了变相的还俗

  要把心磨细,这是修行人必须要修的功夫,修行就是修把心磨细。要想心磨细,你一切都是平平稳稳,没有风浪,你怎么磨呢?总要有点磨擦吧。比如你要把一块铁板磨平,你抓一个棉花团擦来擦去,不行的,你要用把锉刀去锉,那必须要磨擦,磨擦起来还有声音呢。

  可是中国佛门一向有个风气,嫌在僧团大众里磨擦太多,所以后来就流行住小庙。小庙是独家独户,什么戒律、丛林规矩、讲经说法,都很难做得起来。修行最多是做两堂功课,唱唱唸唸,放只功德箱收点钱,做做佛事维持生活,再收一两个徒弟,小庙就是这样。说起来是师父徒弟,其实师父也没有法,徒弟也学不到法,只学会唱唸。收了徒弟,为的老了也可有个照顾,所以对徒弟百般宠爱,能海上师说过:“中国的小庙等于变相的还俗。”

  不是磨擦不好,是磨擦中起烦恼不好

  从前还有一句话:要培养出人才来,必须要在大风大浪里锻炼。我们的每个道场都是四众弟子具足,每个道场的人员都在不断发展,可想而知,经常会有磨擦的。磨擦是好事情啊,你通过磨擦累积经验,通过磨擦来消除自己的烦恼,这不是好事情吗?可是有人把好事情搞坏了,一磨擦他就起烦恼,对方也起烦恼,那么烦恼对烦恼。最明显的表现,一开口各讲各的理由,各讲各的气恼,争啊争啊,争到后来起烦恼了。不是磨擦不好,是起烦恼不好。

  不从法上去想,偏要照自己的想法去想,

  这就是我执,也就是生死的根

  磨擦起来了,各人想自己一套,因为有想,才有争论。你们先别问阿罗汉的灭受想定怎么修,你们先把头脑里自己这一套少想想,发生磨擦争论时每个人都想佛怎么说的,大家都根据佛的道理去想,就统一了,你们老同学听法听了这么多,为什么不从法上去想,偏要照自己的想法去想?这就是我执,这就是生死的根。如果你肯虚心,同学之间的磨擦,能把你心磨细,能使你去想佛是怎么教导的,能使你逐渐逐渐去掉我执,就看你愿不愿意这么做。

  打基础是最辛苦。善知识不可能整天陪着你,

  离开了大众的孤雁很可怜的

  万事开头难,修行开始最难修,比如说修菩萨地,初地最难修,修禅定,初禅最难修,打基础是最辛苦的时候。初进佛门你个人力量不够的,你即使有善知识指导,善知识总不见得一天到晚陪着你。假如你对善知识不高兴,善知识也没有办法帮助你。善知识还有善知识苦衷,我这个老师这次能在崇教寺住一个多月,这是一个殊胜的因缘,每个道场看见我来了都高兴,看见我要走了都苦恼,最好老师从年初一到年三十都住在我们这里。不可能啊,因为善知识弘扬佛法度众生,不是光度你一个啊。

  所以初进佛门修行怎么修?要靠同学,同学的力量最大,同学整天陪着你,共同生活在一起,能够在磨擦中帮助你改掉缺点,得到提高。所以能海上师说:“初修的人应该在大众里修。”离开雁群的孤雁是很可怜的。

  定学开导 (61)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1

  僧团修行才有功德,

  要维护佛教的尊严、僧团的庄严

  提要:

  ·得不到称心如意,就说没有缘份,实在说是你不珍惜缘份

  ·劝人和合有功德,帮人吵架最愚蠢

  ·僧团修行才有功德,要维护佛教的尊严、僧团的庄严

  ·如来的悲心和智慧等流到佛弟子身上,悲智是因,成佛是果

  得不到称心如意,就说没有缘份,

  实在说是你不珍惜缘份

  现在有些人进了佛门什么都要称心如意,稍微起了矛盾他就要走,说起来:“我跟这儿没有缘份。”没有缘份你怎么会来啊?从前老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有缘份才会相聚啊,明明有缘份,是你不珍惜缘份。同学在一起,这个缘份多好啊,所以要珍惜自己的缘份。

  这些人离开了,居士么回家,出家人反正有居士供养,到处走,走啊走,乐啊乐,或者回到小庙去。这种风气如今社会上也出现啦,现在的孩子,如果跟父母闹了矛盾,他会一个人跑出去,他连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全不要了,自充好汉,一个人去走江湖打天下。这些人后果怎么样?人生路上光是呕气、憋气,没好结果的。而且同学之间感情最深了,就是有点磨擦,过后还是同学,分不开的。

  劝人和合有功德,帮人吵架最愚蠢

  顺便劝你们一句,你们看到人家夫妻吵架,你去劝劝架,劝他们和合你有功德,可千万别作傻瓜,帮一方吵。你别看他们夫妻吵得很厉害,吵过了以后,仍然是夫妻,无论你帮谁,最后都是你倒霉,这是生活中的经验。有人说:老师讲法,话特别多。因为你们生活都没有经验,修行要在生活里修的,不知道怎么生活好,你咋修行?所以同学发生矛盾了,你劝他们和合你有功德,修行人就要做像一个修行人。你千万别帮一个吵,过几天这两个同学醒过来了,互相忏悔道歉,又和好了,就会说:“某某人跟我说你怎么怎么。”你倒霉。

  僧团修行才有功德,

  要维护佛教的尊严、僧团的庄严

  话再说回来,这四句话是赞叹僧的功德,僧为什么有功德?因为他们修行啊,你不修行会有功德吗?僧团是修行人的团体,可不是做了和尚就有饭吃,也不是养老院、福利院。

  我又想起前一个时期在开化文殊院,有人带了一批社会上的人,说是来学法学禅定,其实很多都是哄热闹,对佛门也不太尊重,挤在里面看看讲经说法到底是啥个样子的,都很我慢贡高,自由散漫。搞得我实在有意见,我就说话了:“我们这里是修行的团体,是供你们来学习的,不是旅游场所,也不是吃饭、睡觉不要钱的免费供应站。凡是对我们不尊重的一律不欢迎。”佛弟子不欺负人,可是佛弟子也不是任人欺负的矮冬瓜,要维护佛教的尊严、僧团的庄严。

  如果这个僧团里没有修行人,又怎能称僧团呢?当年释迦佛组织僧团就是让弟子们在僧团里修行啊,修就是修戒定慧。如果一个僧团又不持戒,又不修禅定,又不讲经说法,那到底修什么了?不要失去自己的本份,修行人的本份就是修行,因为修行就有功德,所以要赞叹。

  如来的悲心和智慧等流到佛弟子身上,

  悲智是因,成佛是果

  “如来悲智等流身”,佛弟子在佛的教导下好好学法修行,成就如来一样的智慧和悲心,就等于如来的智慧和悲心通过你学法修行不断流到你身上来了,也就成了如来悲智的等流身,将来决定成如来。世俗上讲,父子有血缘关系。现在社会上有个奇怪现象,叫断绝父子关系,这真叫自说自话。父子关系断不了的,即使法律上认可你们断绝了父子关系,你仍然有你爸爸的血统,一化验就知道你是他的儿子,即使你不承认,挖起根你还是父亲的儿子,变得了吗?也就是说,我们得到了释迦佛的悲心和智慧,我们决定是有释迦佛的血统,我们决定能成佛,要树立这个坚强的信心。悲智是因,成佛是果,有因必有果嘛。

  定学开导 (62)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1

  戒净是正因,不依戒的定是邪定,

  所以正定靠戒来保护

  提要:

  ·戒净是正因,不依戒的定是邪定,所以正定靠戒来保护

  ·我们都是得到圣种的人,将来决定能证阿罗汉行菩萨道成佛

  ·把梦想成得神通,偏得很厉害,将来不邪才怪呢

  ·心田中种下有毒的种子,也会害人,戒清净才能种下圣人的种子

  ·种子熏习成种性,修行要有人管才成材

  戒净是正因,不依戒的定是邪定,

  所以正定靠戒来保护

  “戒净圣种杜多行”戒定慧,以戒生定,由定发慧,戒在第一位。如果不依戒,你即使得定,这个定是邪定。邪定得邪果,正定得正果。说句笑话,你不照戒上去做,为了满足你的烦恼欲望,继续干坏事,做小偷杀生,你说你将来也能证果,证什么果?小偷果、强盗果。学强盗这一套,将来肯定是强盗,这就是邪因邪果,所以戒律要清净。

  释迦佛讲过:如来涅槃,以戒为师。从前一个寺院里挂着“以戒为师”的书法,可是里边的小和尚来跟我说:“就因为你老师在这里讲法,我们才留下,你不在,我们都想走啊!”我说干嘛啊?“你看看,挂的是:“以戒为师,”这里有戒吗?”没有戒还叫僧团吗?戒能止住你的恶业,戒能使你安定团结,戒能使你好好修行,就拿修禅定来说,没有戒你修得起来吗?非但要有戒,还要有丛林规矩。比如大家在修禅定,来了一群香客,说话声音很响,老远就喊:“黄居士啊,你也来了。”还要放鞭炮。别说修禅定,连讲法都受干扰。如果这个寺院讲究丛林规矩,讲究戒,不准高声说话,不准放鞭炮,就不会有这种事,所以戒是给我们保护啊。 圣种~圣即佛、菩萨、阿罗汉种乃种子,种子久久薰习成种性

  佛弟子应皆是如来、菩萨、阿罗汉种性,是谓圣种。

  趋向涅槃,首修离欲,由戒定而至 彼岸,此类僧众即称贤圣僧,

  应皈依,应恭敬,应赞叹。

  我们都是得到圣种的人,

  将来决定能证阿罗汉行菩萨道成佛

  “圣种”圣就是佛、菩萨、阿罗汉,种乃种子”,我们都是得到圣种的人,都是将来要成为圣人的种子。你们来听法,法上的智慧你听进去了,圣人的种子就已经下进去了。我们心田里的种子无其数,第八识称为能藏,再多的种子也装得下。拿世间上的心理学来说,潜意识犹如海洋,里面的种子多得不得了,再多也能在这个海洋里…

《定学开导(60~6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定学开导(70~79)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