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学开导(50~59)▪P3

  ..续本文上一页好眼睛闭起来,当然不要闭得太紧,假如你在露天修,可以眼睛露条缝,因为你看见下面青草也比较单纯,你不会对青草打什么妄想,你们在室内一起修禅定最好眼睛闭起来,否则看到前面一个同学的衣服也会打妄想:这衣服挺好,不知哪儿买的。

  释迦佛处处在批判愚,《百喻经》里面都是批判愚人干的事情,不知道哪一年开始的,佛门里有人竟然提倡学愚,跟释迦佛唱反调也不恰当啊,你要学愚就学呗,可别叫大家也去学愚呀。

  酒戒特别严重,没有开许,因为酒能迷性,

  头脑糊涂了,其它戒也保不住

  “如犯饮酒,即起犯戒迷性掉举过患,何能引发三昧正定?”,这是举个例子,五戒里杀盗淫妄是根本戒,酒戒是放逸戒,喝了酒就放逸,一放逸前面四条戒就容易犯,所以酒戒特别严重,酒戒没有开许,凡是受戒必须受酒戒,因为不持酒戒,其它戒保不住。

  竟然有人说:“受了戒喝酒是可以的,只要不酗酒。”结果很多受了戒的佛弟子也都喝酒了,弄得很多人犯了戒下地狱。

  饮酒非但犯戒,还会迷性,把觉性迷住了,喝了酒的人头脑就糊涂了。有人喝了酒回家,把门拉开就小便,第二天老婆骂他:“你已经两次把小便拉到冰箱里去了。”

  定学开导 (55)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28

  一切成佛功德全从定中出生,

  定力越强,解脱越有把握

  提要:

  ·临终一刹那,意识糊涂,正念提不起,还能往生吗?

  ·饮酒起大掉举大昏沉,有人酒醉,竟与母猪平头睡

  ·一切成佛功德全从定中出生,定力越强,解脱越有把握

  ·一心就是定,再起一念,定就消失

  ·要有定力才能往生极乐世界,要烦恼断尽才能不流转生死

  临终一刹那,意识糊涂,

  正念提不起,还能往生吗?

  喝了酒迷了性,智慧再也开不出来了,因为迷跟觉是相反的嘛,你们修文殊法的人能开智慧得辩才,所以一律不准喝酒,因为喝了酒迷了性,智慧怎能开得出来啊?何况你喝了酒,容易中风,哪怕是小中风,临终一刹那,意识模糊,正念提不起,你怎能往生极乐世界?从前有一个出家人,临终小中风,大家却说他肯定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他名望高,小中风还能往生吗?

  饮酒起大掉举大昏沉,

  有人酒醉,竟与母猪平头睡

  饮酒还有一个过患:掉举。喝酒的人,要么是大掉举,要么是大昏沉。大掉举,手里提了酒瓶,走路东倒西歪的,口里唱京戏,最后像猪一样睡着,来个大昏沉。这三个过患,能使你引发定吗?从前有个渴酒的人,半路上醉倒在地,农村有头母猪,闻到气味,就来吃他吐出来的东西,把他的嘴唇都咬掉了,他还没有醒过来,后来喉管都咬断了。因为吐出来的东西里有酒,这只母猪也醉了,就倒下去了。第二天被人发现,这个人怎么跟母猪平头地睡在一起?善知识总是劝人家不要喝酒,连社会上有头脑的人也是劝人家不喝酒,酒的危害性极大,佛弟子喝酒,连社会上的人都不如。 经云“定谓善一境”,能海上师说:善谓此定心求自他解脱无有染污,不同外道之定有不善心,不同无想定是无记心也,“一境”谓不乱。

  一切成佛功德全从定中出生,

  定力越强,解脱越有把握

  “定谓善一境”。能海上师说,“善谓此定心求自他解脱无有染污”,我们修定为了要培养一颗定心,能入定,我们以戒定慧去度众生,也是为了帮助每个人培养自己的定心,能从定中得到解脱。没有定力你是解脱不了的,一切成就都在定里。能海上师说,“一切成佛的功德全从定中出生。”当年释迦佛在菩提树下入定,魔兵魔将对他没办法,所以他是从定中成就如来的。六年苦行就是在修禅定,所以获得了殊胜的静虑。你定力越强,解脱越有把握。

  一心就是定,再起一念,定就消失

  修禅定的人即使有几秒钟没有妄念,心就在一个境里,这几秒钟你就入定了。一起了个念头,定境就消失了。跟我学禅定的同学,他们这种境界很多,有人修光明观,真的光明现前了,一高兴,心想行,定境就没了。连这么一个念头都不能起来,一起来你定境就消失,所以一心就是定。

  要有定力才能往生极乐世界,

  要烦恼断尽才能不流转生死

  假如你问:“我有两分钟的定力,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你两分钟内断气你能往生,如果两分钟过去,第三分钟你没有定力了,这时断气还是往生不了。所以《佛说阿弥陀经》里讲:要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要有一天的定力,如果你有两天,乃至七天的定力更好,可没有说若一分钟,更没有说若一秒钟。

  往生极乐世界算不算解脱?也算解脱,这是从三恶道里解脱出来,因为在极乐世界不会下三恶道。三恶道的解脱可不是生死的解脱,所以《佛说阿弥陀经》里称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为“彼国众生”,还是个烦恼众生,要断尽烦恼证阿罗汉果,才不会再有生死流转。

  定学开导 (56)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28

  佛教的禅定是正定,要不受道教、气功,

  以及民间的杂修所染污

  提要:

  ·佛教的禅定是正定,要不受道教、气功,以及民间的杂修所染污

  ·外道定不出生死,佛教禅定能了生死出三界

  ·外道之定,仍有不善心,因没走断烦恼的路,仍会造恶业

  ·外道接受佛道教育,舍弃外道知见,能证阿罗汉果

  ·众生因惰性贪简单,修无想定的人福报享完成白痴

  佛教的禅定是正定,要不受道教、气功,

  以及民间的杂修所染污

  “无有染污”,今天我们修的是正定,无有染污,不要去受气功的染污,也不要受道教的染污,更不能受民间修练的染污,要完完全全是佛教的禅定,才是不受染污。

  外道定不出生死,

  佛教禅定能了生死出三界

  “不同外道之定有不善心”,佛教的定跟外道的定是不同的,经书上说外道也有修四禅八定的,可他们都是世间定;佛教也要修四禅八定,这是出世间定,两者路同果不同。

  外道定不能了脱生死,佛教禅定能了生死出三界,证阿罗汉果,还能成就佛道。而且修佛教的出世间定比修外道的定快得多。当年释迦佛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三转十二*轮,五比丘个个证阿罗汉,快不快啊?没有得到释迦佛的教导,他们修了几年都没有音讯,一得到释迦佛的教导,个个证阿罗汉果,这个历史事实,谁也不能推翻的。你们今天学的禅定就是释迦佛四十九年教法里的出世间禅定,所以你们要发极大欢喜心啊。

  外道之定,仍有不善心,

  因没走断烦恼的路,仍会造恶业

  外道入的定有不善心,无论你学气功、道教,如果你真能得定了,你这颗心还有不善心。不善就是贪瞋痴,心里起贪瞋痴,都叫不善,因为你没有走断烦恼的路,仍会造恶业。

  有个故事,一个道士挑了一个担子,到一颗树下休息。他从担子里拿出一个酒壶,盖子一开,酒壶里出来一个漂亮的女人,陪他喝酒。道士喝了酒,睡着了。这个女的,就从口里吐出一个小伙子来,这个小伙子又陪女的喝酒。看看道士差不多要醒了,女的再把小伙子吞下去,老道士醒来了,再把女的收到酒壶里去,再挑起担子走了,所以修外道断不了贪瞋痴。

  外道接受佛道教育,

  舍弃外道知见,能证阿罗汉果

  如果修外道的人接受佛陀的教育,把贪瞋痴烦恼断尽,能不能证阿罗汉果?能证阿罗汉果,因为他已经舍弃了外道知见。比如舍利弗、目键连本是两个大外道,后来皈依了佛,不是证阿罗汉果了?就看你外道的东西肯不肯丢掉。现在佛门出现了怪事,有的人成为佛弟子,还要去抓外道的东西,还鼓动人家去听《太上感应篇》。如果讲这话的人是个老道士,这倒也罢了,佛弟子能讲这话吗?

  众生因惰性贪简单,

  修无想定的人福报享完成为痴

  “不同无想定是无记心也”,无想定非常简单,流传很广,现在能够流传很广的都是简单的东西,为什么简单的东西能够流传广?因为众生有惰性,懒惰的人越简单越好,何必辛辛苦苦去学呢?过去老太太有的也知道,“打坐么你盘起腿来脑子里空空洞洞,什么也不想。”方法是简单,我看你要做到什么念头也不起来也不容易。即使你真的把念头止住了,什么也不想,这是外道定,叫无想定。凡是修定的人,福气都很大,修无想定最后升无想天。无想天人寿命特别长,可是他在无想天就像睡着那样,因为脑子里没想的了,就好比植物人差不多,也好比睡了个大觉。结果福报享完,一般都是掉到三恶道。好一点的,还有做人的福报,掉到人间来,由于他长期不动脑子,就成了人间的白痴。修净土法门要修好《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叫你一心不乱,修止,你还得修十六观境,没有观你仍然糊里糊涂,什么都不明白。

  定学开导 (57)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28

  禅定修好能得解脱,要保持好环境的安静,

  因为静与定相应,合众才能和谐

  提要:

  ·“一境谓不杂乱”,既杂又妄,很难入定

  ·愚人不懂佛法,最易被愚弄,不照佛法去修,临终亦难一心不乱

  ·做到戒的要求,才能叫戒净,出家持戒,还要做到威仪和细则

  ·禅定修好能得解脱,要保持好环境的安静,因为静与定相应,合众才能和谐

  “一境谓不杂乱”,既杂又妄,很难入定

  “一境谓不杂乱”,你在一个境里不要杂不要乱。举个例子,你们这一次来学禅定,每期都有教新观。以观明月来举例,明月就是明月,不能杂也不能乱。具体的说,明月底下不能有乌云,平时你抬头看天空的明月周围经常有云朵,可是修观时只有一个境,你不能出现乌云。还有你平时看月亮里有黑影子,你修观时就不能有黑影子,而且要观这个明月是个圆形的光体,而不能去想是一个星球,也不必去想它有多厚。如果你这么去想了,既杂又妄,很难入定。入定就…

《定学开导(50~5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定学开导(60~69)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