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學開導(50~59)▪P3

  ..續本文上一頁好眼睛閉起來,當然不要閉得太緊,假如你在露天修,可以眼睛露條縫,因爲你看見下面青草也比較單純,你不會對青草打什麼妄想,你們在室內一起修禅定最好眼睛閉起來,否則看到前面一個同學的衣服也會打妄想:這衣服挺好,不知哪兒買的。

  釋迦佛處處在批判愚,《百喻經》裏面都是批判愚人幹的事情,不知道哪一年開始的,佛門裏有人竟然提倡學愚,跟釋迦佛唱反調也不恰當啊,你要學愚就學呗,可別叫大家也去學愚呀。

  酒戒特別嚴重,沒有開許,因爲酒能迷性,

  頭腦糊塗了,其它戒也保不住

  “如犯飲酒,即起犯戒迷性掉舉過患,何能引發叁昧正定?”,這是舉個例子,五戒裏殺盜淫妄是根本戒,酒戒是放逸戒,喝了酒就放逸,一放逸前面四條戒就容易犯,所以酒戒特別嚴重,酒戒沒有開許,凡是受戒必須受酒戒,因爲不持酒戒,其它戒保不住。

  竟然有人說:“受了戒喝酒是可以的,只要不酗酒。”結果很多受了戒的佛弟子也都喝酒了,弄得很多人犯了戒下地獄。

  飲酒非但犯戒,還會迷性,把覺性迷住了,喝了酒的人頭腦就糊塗了。有人喝了酒回家,把門拉開就小便,第二天老婆罵他:“你已經兩次把小便拉到冰箱裏去了。”

  定學開導 (55)

  

  傅味琴講于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7.28

  一切成佛功德全從定中出生,

  定力越強,解脫越有把握

  提要:

  ·臨終一刹那,意識糊塗,正念提不起,還能往生嗎?

  ·飲酒起大掉舉大昏沈,有人酒醉,竟與母豬平頭睡

  ·一切成佛功德全從定中出生,定力越強,解脫越有把握

  ·一心就是定,再起一念,定就消失

  ·要有定力才能往生極樂世界,要煩惱斷盡才能不流轉生死

  臨終一刹那,意識糊塗,

  正念提不起,還能往生嗎?

  喝了酒迷了性,智慧再也開不出來了,因爲迷跟覺是相反的嘛,你們修文殊法的人能開智慧得辯才,所以一律不准喝酒,因爲喝了酒迷了性,智慧怎能開得出來啊?何況你喝了酒,容易中風,哪怕是小中風,臨終一刹那,意識模糊,正念提不起,你怎能往生極樂世界?從前有一個出家人,臨終小中風,大家卻說他肯定往生極樂世界,因爲他名望高,小中風還能往生嗎?

  飲酒起大掉舉大昏沈,

  有人酒醉,竟與母豬平頭睡

  飲酒還有一個過患:掉舉。喝酒的人,要麼是大掉舉,要麼是大昏沈。大掉舉,手裏提了酒瓶,走路東倒西歪的,口裏唱京戲,最後像豬一樣睡著,來個大昏沈。這叁個過患,能使你引發定嗎?從前有個渴酒的人,半路上醉倒在地,農村有頭母豬,聞到氣味,就來吃他吐出來的東西,把他的嘴唇都咬掉了,他還沒有醒過來,後來喉管都咬斷了。因爲吐出來的東西裏有酒,這只母豬也醉了,就倒下去了。第二天被人發現,這個人怎麼跟母豬平頭地睡在一起?善知識總是勸人家不要喝酒,連社會上有頭腦的人也是勸人家不喝酒,酒的危害性極大,佛弟子喝酒,連社會上的人都不如。 經雲“定謂善一境”,能海上師說:善謂此定心求自他解脫無有染汙,不同外道之定有不善心,不同無想定是無記心也,“一境”謂不亂。

  一切成佛功德全從定中出生,

  定力越強,解脫越有把握

  “定謂善一境”。能海上師說,“善謂此定心求自他解脫無有染汙”,我們修定爲了要培養一顆定心,能入定,我們以戒定慧去度衆生,也是爲了幫助每個人培養自己的定心,能從定中得到解脫。沒有定力你是解脫不了的,一切成就都在定裏。能海上師說,“一切成佛的功德全從定中出生。”當年釋迦佛在菩提樹下入定,魔兵魔將對他沒辦法,所以他是從定中成就如來的。六年苦行就是在修禅定,所以獲得了殊勝的靜慮。你定力越強,解脫越有把握。

  一心就是定,再起一念,定就消失

  修禅定的人即使有幾秒鍾沒有妄念,心就在一個境裏,這幾秒鍾你就入定了。一起了個念頭,定境就消失了。跟我學禅定的同學,他們這種境界很多,有人修光明觀,真的光明現前了,一高興,心想行,定境就沒了。連這麼一個念頭都不能起來,一起來你定境就消失,所以一心就是定。

  要有定力才能往生極樂世界,

  要煩惱斷盡才能不流轉生死

  假如你問:“我有兩分鍾的定力,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你兩分鍾內斷氣你能往生,如果兩分鍾過去,第叁分鍾你沒有定力了,這時斷氣還是往生不了。所以《佛說阿彌陀經》裏講:要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要有一天的定力,如果你有兩天,乃至七天的定力更好,可沒有說若一分鍾,更沒有說若一秒鍾。

  往生極樂世界算不算解脫?也算解脫,這是從叁惡道裏解脫出來,因爲在極樂世界不會下叁惡道。叁惡道的解脫可不是生死的解脫,所以《佛說阿彌陀經》裏稱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爲“彼國衆生”,還是個煩惱衆生,要斷盡煩惱證阿羅漢果,才不會再有生死流轉。

  定學開導 (56)

  

  傅味琴講于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7.28

  佛教的禅定是正定,要不受道教、氣功,

  以及民間的雜修所染汙

  提要:

  ·佛教的禅定是正定,要不受道教、氣功,以及民間的雜修所染汙

  ·外道定不出生死,佛教禅定能了生死出叁界

  ·外道之定,仍有不善心,因沒走斷煩惱的路,仍會造惡業

  ·外道接受佛道教育,舍棄外道知見,能證阿羅漢果

  ·衆生因惰性貪簡單,修無想定的人福報享完成白癡

  佛教的禅定是正定,要不受道教、氣功,

  以及民間的雜修所染汙

  “無有染汙”,今天我們修的是正定,無有染汙,不要去受氣功的染汙,也不要受道教的染汙,更不能受民間修練的染汙,要完完全全是佛教的禅定,才是不受染汙。

  外道定不出生死,

  佛教禅定能了生死出叁界

  “不同外道之定有不善心”,佛教的定跟外道的定是不同的,經書上說外道也有修四禅八定的,可他們都是世間定;佛教也要修四禅八定,這是出世間定,兩者路同果不同。

  外道定不能了脫生死,佛教禅定能了生死出叁界,證阿羅漢果,還能成就佛道。而且修佛教的出世間定比修外道的定快得多。當年釋迦佛到鹿野苑度五比丘,叁轉十二*輪,五比丘個個證阿羅漢,快不快啊?沒有得到釋迦佛的教導,他們修了幾年都沒有音訊,一得到釋迦佛的教導,個個證阿羅漢果,這個曆史事實,誰也不能推翻的。你們今天學的禅定就是釋迦佛四十九年教法裏的出世間禅定,所以你們要發極大歡喜心啊。

  外道之定,仍有不善心,

  因沒走斷煩惱的路,仍會造惡業

  外道入的定有不善心,無論你學氣功、道教,如果你真能得定了,你這顆心還有不善心。不善就是貪瞋癡,心裏起貪瞋癡,都叫不善,因爲你沒有走斷煩惱的路,仍會造惡業。

  有個故事,一個道士挑了一個擔子,到一顆樹下休息。他從擔子裏拿出一個酒壺,蓋子一開,酒壺裏出來一個漂亮的女人,陪他喝酒。道士喝了酒,睡著了。這個女的,就從口裏吐出一個小夥子來,這個小夥子又陪女的喝酒。看看道士差不多要醒了,女的再把小夥子吞下去,老道士醒來了,再把女的收到酒壺裏去,再挑起擔子走了,所以修外道斷不了貪瞋癡。

  外道接受佛道教育,

  舍棄外道知見,能證阿羅漢果

  如果修外道的人接受佛陀的教育,把貪瞋癡煩惱斷盡,能不能證阿羅漢果?能證阿羅漢果,因爲他已經舍棄了外道知見。比如舍利弗、目鍵連本是兩個大外道,後來皈依了佛,不是證阿羅漢果了?就看你外道的東西肯不肯丟掉。現在佛門出現了怪事,有的人成爲佛弟子,還要去抓外道的東西,還鼓動人家去聽《太上感應篇》。如果講這話的人是個老道士,這倒也罷了,佛弟子能講這話嗎?

  衆生因惰性貪簡單,

  修無想定的人福報享完成爲癡

  “不同無想定是無記心也”,無想定非常簡單,流傳很廣,現在能夠流傳很廣的都是簡單的東西,爲什麼簡單的東西能夠流傳廣?因爲衆生有惰性,懶惰的人越簡單越好,何必辛辛苦苦去學呢?過去老太太有的也知道,“打坐麼你盤起腿來腦子裏空空洞洞,什麼也不想。”方法是簡單,我看你要做到什麼念頭也不起來也不容易。即使你真的把念頭止住了,什麼也不想,這是外道定,叫無想定。凡是修定的人,福氣都很大,修無想定最後升無想天。無想天人壽命特別長,可是他在無想天就像睡著那樣,因爲腦子裏沒想的了,就好比植物人差不多,也好比睡了個大覺。結果福報享完,一般都是掉到叁惡道。好一點的,還有做人的福報,掉到人間來,由于他長期不動腦子,就成了人間的白癡。修淨土法門要修好《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叫你一心不亂,修止,你還得修十六觀境,沒有觀你仍然糊裏糊塗,什麼都不明白。

  定學開導 (57)

  

  傅味琴講于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7.28

  禅定修好能得解脫,要保持好環境的安靜,

  因爲靜與定相應,合衆才能和諧

  提要:

  ·“一境謂不雜亂”,既雜又妄,很難入定

  ·愚人不懂佛法,最易被愚弄,不照佛法去修,臨終亦難一心不亂

  ·做到戒的要求,才能叫戒淨,出家持戒,還要做到威儀和細則

  ·禅定修好能得解脫,要保持好環境的安靜,因爲靜與定相應,合衆才能和諧

  “一境謂不雜亂”,既雜又妄,很難入定

  “一境謂不雜亂”,你在一個境裏不要雜不要亂。舉個例子,你們這一次來學禅定,每期都有教新觀。以觀明月來舉例,明月就是明月,不能雜也不能亂。具體的說,明月底下不能有烏雲,平時你擡頭看天空的明月周圍經常有雲朵,可是修觀時只有一個境,你不能出現烏雲。還有你平時看月亮裏有黑影子,你修觀時就不能有黑影子,而且要觀這個明月是個圓形的光體,而不能去想是一個星球,也不必去想它有多厚。如果你這麼去想了,既雜又妄,很難入定。入定就…

《定學開導(50~5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學開導(60~69)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