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要心在一个境里,不起第二个念头。比如你们修念佛法门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时,其它念头都不能起来,这叫一心。求往生极乐世界要达到一心不乱,不是唸了阿弥陀佛就能往生的。
愚人不懂佛法,最易被愚弄,
不照佛法去修,临终亦难一心不乱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佛门里有人提倡学愚,弄得大家都不想学法,都变得像农村里的愚夫愚妇;也不主张听经、念经,经书都不要了,那不是焚书坑儒的愚民政策吗?愚人最容易被愚弄啊。你们要稳稳当当求往生,就要懂佛法,就要懂怎么样按照佛教去修行。临终的时候,心要专注一境,最好要有真的境显出来,那至少要把阿弥陀佛观起来,心在这个境上不要离开。
假如临终时有人来给你助念,你听到了可不能想:“这是王居士声音。”或者想:“今天李居士来了没有。”或者想:“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一定要来接我到西方啊!”或者想:“时候到了吗?”如果你起这些念头时刚好断气,你就没有达到一心不乱。不懂佛法的人,简直是在盲修瞎练,经书里明明有说要一心不乱,可是现在往往没人给你讲清楚。 丛林规矩,静与定相应,合众才能和谐
做到戒的要求,才能叫戒净,
出家持戒,还要做到威仪和细则
所谓戒净,做到戒的要求才叫戒净,戒是一个核心,你要做的更好一点,外围的工作也要做好,这对核心有好处啊。拿修禅定来说,心要静,如果你能够做到环境也安静,那对你心静有好处。所以除了戒以外,丛林有丛林的规矩,咱们这儿称为规章制度。遵守好纪律,这很重要。四众弟子以出家二众为首,佛对出家二众要求很高,除了要持戒清净,还要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这些要求能做到,你这个出家人模样就跟释迦佛当年在世差不多,当然对咱们居士没有这么高的要求。
禅定修好能得解脱,要保持好环境的安静,
因为静与定相应,合众才能和谐
拿修禅定来说,为了大家能够把禅定学好修好,将来能得解脱,那就希望大家都能够遵守好规章制度。我只提一点,关门要轻声,关窗、开窗、进斋堂吃饭、平时说话都要轻声,因为禅定时突然听到响声,受了惊吓要生病的,这叫禅病。这种禅病一定要再在禅定中扭过来,所以希望大家要保持好环境的安静。我们都是细人,千万不要学粗人那样高声大叫。
经常有人抽空在佛堂里,或者在寮房里坐禅,我一天要修五六次禅定,每次大概要修一个小时。如果突然听到一个响声,正在修定的人,心会怦怦乱跳的,会影响心脏。这一点希望大家要懂。你们都是诚心诚意来听法学禅定的,假如社会上的人对禅定感兴趣也来学,他们有世俗习气,如果肯遵守我们的制度,“说话要小声”,即使发生了争吵,也变成小声吵架,我看也吵不起来。这是说说风趣话,总之遵守规章制度好处非常多。静的利益在哪里?因为静与定是相应的,不静跟定不相应。
“合众才能和谐”,今天整个社会讲究和谐,佛教对社会的贡献就是和谐,和谐是我们佛教的一个特色,佛教最讲究和合,合众才能够和谐。
定学开导 (58)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28
欲是粪缸,修行人当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提要:
·戒和定主要是叫你离欲,因欲而造恶,不知害死了多少有为的青年
·法喜最快乐,能使我们离欲,能使我们趋向涅槃
·利很危险,负担太重,也会成痴呆,还不如一棵小草,没有忧愁,没有烦恼
·佛弟子不可自甘渺小,一辈子要在平凡生活里从事不平凡的事业
·要得三昧正定,就不能掉在五欲里。不离欲,欲界都出不了,何能出三界
·欲是粪缸,修行人当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戒和定主要是叫你离欲,因欲而造恶,
不知害死了多少有为的青年
当然戒和定有密切关系,戒和定主要是叫你离欲,一切的造恶都跟欲望有关系。比如杀盗淫,你们经常看看报刊,所有的坏事、绑架、偷盗、杀人,归纳起来不是为了钱财,就是为了女人,所以财色两个字不知道害死多少本该很有为的青年。 今有同学问: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是最快乐的事?
我答:法喜最快乐,因法喜能使我们趣向涅槃。
法喜最快乐,能使我们离欲,能使我们趋向涅槃
今天早晨有同学问我:“日常生活中什么是最快乐的事情?”我回答他:法喜最快乐。你们这几天都很快乐吧,因为天天给你们听法,一听法非但高兴,烦恼也少了。法上的欢喜最快乐了,对人对己都有利益,从不会害人,因为这个快乐能使你放下欲望。我们目的是想要了生死,证阿罗汉果,那么首先就要离欲啊。你不离欲别说三界,连欲界都离不开,修禅定的人,不离欲,连初禅都进不去。进初禅必须要做到离欲、恶、不善法,首先就要离欲。所以法喜能使我们趋向涅槃。 又有歌曰:“我是路边的小草,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无忧无恼即涅槃,忧恼皆由欲起,离欲才是正念,大树招风,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完成不平凡的事业。
名利很危险,负担太重,也会成痴呆,
还不如一棵小草,没有忧愁,没有烦恼
有一支歌很好,“我是路边的一棵小草,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我希望大家都能没有忧愁没有烦恼,你真的做到完全彻底没有忧愁没有烦恼,你就是阿罗汉了,你再发菩提心,就是大阿罗汉啊。佛也称自己是大阿罗汉。
这支歌给我们一点启发:世俗上人怎么会生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症啊?好比树上鸟窝太多了,它支撑不了,何况留在名利里很危险,树大招风,昨天报上就有绑架的事情。还是做路边的小草吧,没有忧愁,没有烦恼。
佛弟子不可自甘渺小,
一辈子要在平凡生活里从事不平凡的事业
你们亲身体会,你们来到这儿住几天,烦恼少了吧,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老医生说过:海拔八百米的半山坳是最养人的地方。有两个同学来到这儿,据说从前吃药都治不好的病,修修禅定就好了。我到这儿病也好得快。更重要的是法好,你们同意不同意?(众答:同意。)叫你们做路边的小草,并不是叫你们没有志气,自甘渺小。我常说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完成不平凡的事,是这个意思呀。我的生活很平凡,可是我这一辈子却在平凡的生活里从事不平凡的事业。
要得三昧正定,就不能掉在五欲里。
不离欲,欲界都出不了,何能出三界
再讲禅定,“离欲才是正定”,你们想得到三昧正定,那必须要离欲,不能掉在五欲里。佛讲“人间妙五欲,地狱五条根”,不离开五欲,地狱里你的根已经生好了,哪个五欲?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都不能掉进去。一时做不到,那么要求放宽,先提高觉悟,慢慢转变。如果你真的不离开五欲,你得定了,即使你不干坏事,你是一个好人,你这个定叫欲界定,连欲界都没有跳出来,何能出三界?
欲是粪缸,修行人当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欲界是以欲为主。有些人离不开欲,叫他离开,他难受得活不下去。这可以理解的,好比粪缸里的蛆,你好心使它离开粪缸,它会非常痛苦乃至会死亡,我们修行人就讲修行话,既然知道欲是粪缸,希望你们能跳出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今天讲到这里。
定学开导 (59)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1
皈依了佛更重要是皈依法,释迦佛领导佛弟子修行,建立了僧团,所以皈依僧很重要
提要:
·“以戒生定,由定发慧”,是佛弟子修行的总法则,也是必须要完成的过程
·皈依了佛更重要是皈依法,释迦佛领导佛弟子修行,建立僧团,所以皈依僧
很重要
·在家佛弟子应护持三宝,亲近善知识,在大众里修行,能得到大众的加持
·不要厌离磨擦,心不磨细,怎能转变凡夫的粗相
·世俗上人种种表现都是粗相,喝酒人自称是粗人
“以戒生定,由定发慧”,
是佛弟子修行的总法则,也是必须要完成的过程
今天是暑期禅修第三周的头一天,我们继续把定学开导讲下去。我们修禅定,必须要学定学,就是说你学了禅定的各种修法,不论是修止、修观,都应该要懂得定学的理论。戒定慧三学关键还是在定上。上一次我们讲“以戒生定,由定发慧”,这是佛弟子修行的总法则,也是我们修行成就必须要完成的过程。
皈依了佛更重要是皈依法,
释迦佛领导佛弟子修行,建立僧团,所以皈依僧很重要
我们谈到应该怎么样修行,怎么样才能做好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就跟大家讲了经书上的几句话:“如来悲智等流身,戒净圣种杜多行,成就三德三慧体,三士圣众我顶礼。”这四句话是皈依僧宝的偈颂,受了三皈依的同学,皈依了佛,更重要是皈依法,也必须要皈依僧。
皈依僧很重要,释迦佛在世时组织了僧团,僧的意思就是一个清净的团体,也就是佛弟子修行的团体。从广义上来说,七众弟子全都包括在里面。按中国的传统,一般的理解僧指的出家二众,这样解说也可以,因为四众弟子以出家二众为主。
在家佛弟子应护持三宝,亲近善知识,
在大众里修行,能得到大众的加持
在家二众就是优婆塞、优婆夷,也就是男居士、女居士。在家二众的佛弟子应该经常到三宝的地方去,一方面是护持三宝,一方面去亲近三宝,还应该接受三宝对我们的教育。如今佛涅槃了,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善知识都是戒定慧具足,讲究清净修行的。佛弟子应该经常去亲近善知识,他会给你指明修行的路。可是你光是去亲近善知识,你只一个人修行,速度也比较慢,叫作单枪匹马,你在大众里修行,能得到大众的加持力,修行就快了,所以皈依僧的功德是不可否定的。在大众里修必然会发生互相磨擦、互相交流、互相帮助,这种磨擦、交流、帮助就会使我们得到加持。
不要厌离磨擦,心不磨细,怎能转变凡夫的粗相
有人可能会想交流也好,帮助也好,磨擦就不好。要知道你不经过磨擦不行的,有句老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不磨不会细的。咱们个个从世俗上来的凡夫众生,都是世俗上人又都是很粗的。说句风趣话,你看到这个人长的非常魁梧高大,心里就有点害怕,怕什么?这个人很粗嘛,上海人叫“模子大”。其实瘦小的凡夫众生,脾气也是很粗的呢。
世俗上人种种表现都是粗相,
喝酒人自称是粗人
我们过去都是在种种的烦恼、习气里生活,在家时妈妈常说:“你这个孩子心怎么这么粗的呢?”你们只知道骂人是粗相,其实世俗上的人种种表现都是粗相,喝酒抽烟就是粗相。
内蒙古我去了两次,第一次是1959年,第二次是1984年,84年先到呼和浩特,后来又去了包头,59年的学生看到我来了,请我到她家里去吃饭。那时我晚上不吃的,她说:那么喝点汤吧!我说喝点汤可以。谁知道她不是请我一个,八仙桌上坐满了,都是他厂里的人,可能也有领导,也有同事,他们都喝酒的。因为我是她的老师,所以他们对我特别尊重,请我上坐,请我也喝酒。我话不多,只有三个字,“我不喝”,他们一听这话,再看看我的脸非常严肃,就不劝了。
你们碰到这种场面,脸上要严肃,话不要多,就说这几个字,“我不喝酒”,就行了。如果你修改了一个字,那麻烦了,“我不会喝”,一听你不会喝,“你学学,不会喝,少喝一点。”再纠缠到后来:“就给我一点面子吧!”世俗上的人真是麻烦啰嗦。后来他们就说:“老师啊,你是细人,我们是粗人。”所以不喝酒的是细人,喝酒的是粗人,这是喝酒的人自己说的。现在世俗上的人哪个不喝酒啊,可能极少极少吧。
《定学开导(50~59)》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