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60~69)▪P4

  ..續本文上一頁迦佛面前都是傲慢的,傲慢的人最容易著魔。爲什麼佛門裏現在鬥爭很厲害?我在佛門五十多年,對佛門的演變很清楚,無非是兩個原因:一個名利,一個傲慢。你貪圖了五欲的境,必然會産生這兩種結果,苦得很啊。

  “意樂清淨無依住”。我們對未來的盼望就是能夠斷煩惱得解脫,能夠證果成道。

  在家苦就苦在錢多了還想多,

  把家産留給兒女的不是好爸爸

  “不樂現在諸欲境”,釋迦佛規定每個佛弟子要“非誦即禅,非禅即誦”。做居士的學了一點法,爲了養家要賺點錢,還得回去上班,這就是做居士的苦啊。現在大家都富起來了,有的哪是爲了養家糊口,我那些生活在城市裏的學生差不多都買了新房,已經有了這麼多錢,他還要賺錢,想發了財留給兒子。把家産留給兒子的爸爸不是好爸爸,兒子有了工作,就應該供養父母。

  出家了再想抓回世俗的一切,

  不怕髒嗎?離家了也別安心不下來

  “反吐不食不嘗味”,出家了,已經把世俗上的東西都吐出來了,因爲世俗上的名利、地位、享受太肮髒了,吐出來可千萬不要再抓起來嘗嘗。從前我們辦佛學苑,出家同學來了要打開箱子檢查,裏邊不准有在家人的衣服,出家人穿了在家人衣服僧不僧,俗不俗的,像什麼呀?方丈哪有穿俗衣的西裝方丈?把吐出來的東西再抓進嘴裏去,不怕髒嗎?不出家的同學也已經離家,離開了就離開了,別安心不下來,不批評你已經夠寬容了,別再去想家裏的塌塌迷了。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68)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2.26

  大般若講空,一有就是衆生,如何修空?

  應“由幻入空”

  提要:

  ·出家了又起世俗心,想抓官位抓財位,卻被人們稱爲“另類僧人”

  ·“在家對境舍貪著”,對著五欲的境要有正知正見,醒過來了別再掉進

  去了

  ·要珍惜自己的善根,別搖來搖去,還是被女娃娃拖走了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放得下就是覺,放不下就是迷

  ·大般若講空,一有就是衆生,如何修空?應“由幻入空”

  出家了又起世俗心,想抓官位抓財位,

  卻被人們稱爲“另類僧人”

  “不樂現在諸欲境,國王長者利養尊”,如果你要菩提心不斷增長,就要明白退菩提心有25種因緣,如果你靠近這種因緣,你會退掉菩提心。其中有一種是巴結國王大臣,因爲國王大臣會給你名利,你得到名利,菩提心就退了。但這話要講清楚,我們作爲中國公民必須愛國愛教,愛國愛教跟你去巴結國王大臣是兩碼事。是有些人已經成爲佛弟子,或者已經出家了,世俗心起來還想去抓一點官位,抓一點財利。

  我舉兩件從報上看來的真實事情:有個出家人竟然去報名考公務員,他想做宗教局局長,那真鬧笑話了,所以報上稱他爲“另類僧人”。還有個“另類僧人”竟然跑到證券交易所去炒股票,一個爲名,一個爲利,像這種情況我們是反對的。

  我們今天靠攏黨、靠攏領導,學習政策法規,搞好自身建設,這就是愛國愛教的表現,這跟搞名利是兩碼事情。世俗上種種欲樂的享受,都是你已經丟掉的東西,怎麼能再去抓呢,連嘗嘗味道也不應該,所以說反吐不食不嘗味。

  “在家對境舍貪著”,對著五欲的境要有正知正見,

  醒過來了別再掉進去了

  “在家對境舍貪著”,在家人很苦惱,你要他全部離開五欲享受也做不到,但在這種環境裏,也應該要做到舍掉貪著,對境要有正知,對著五欲的境不要丟掉了正知正見,要有覺悟,不要迷惑。

  你說:“這種道理我懂,不過生在這個環境裏身不由已,有時候自己也會掉進去,掉進去拔不出來了。”當你知道苦惱的時候你已經醒過來了,醒過來了就別再掉進去了。

  又說:“醒過來是醒過來,可每次醒過來,仍然掉進去那咋辦?”你就別回家,那不就解決了?如果沒辦法留下來,回去了要保持自己的警覺,創造好條件,能出來就出來吧。好比你跟迷惑你的人在一起,日子久了仍然會受騙上當,你有警惕,他更有迷惑你的本事。我可不說假話,這種人有的是,有人在家裏受了刺激出了家,袈裟已經披上了,只要丈夫跟她說幾句好話,又還俗回去了。

  要珍惜自己的善根,

  別搖來搖去,還是被女娃娃拖走了

  從前四川成都有一個小夥子長得很莊嚴,已經出家了,偏偏碰到一個女娃娃看中他。女娃娃來看他,他就倒向女娃娃一邊;同學們勸他,“你出家不容易,要珍惜這個善根,千萬不要糊塗啊”,他又倒向同學一邊;女娃娃來了又倒過去了。搖來搖去,結果仍被女娃娃拖走了。所以對著五欲的境千萬不要貪,要觀受是苦。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

  放得下就是覺,放不下就是迷

  “出家永棄不少遺”,出家了世俗上東西都要永遠地抛棄,一點不要保留,出離心就這麼修的。有人聽法也聽了多了,道理也懂了,就是做起來很難。爲什麼難?爲什麼人家做到你不能做到啊?因爲他放得下,你放不下。放得下就是覺,放不下就是迷。迷在什麼地方?迷在你不知道“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果你知道了還要抓什麼呢?夢幻泡影你抓得著嗎?過去如夢,現在如幻,夢跟幻是差不多的,所以連起來叫夢幻,眼前的一切即使是有,不過是假有,好像小孩子吹肥皂泡泡非常美麗,你能夠看得見,你能抓得著嗎?你去抓抓看,一抓就破掉了。

  大般若講空,一有就是衆生,

  如何修空?應“由幻入空”

  大般若講空,二十空的境界都是大般若境界。成佛就是修好二十空,徹底空光你就是佛。一有就是衆生,咱們做衆生是樣樣有,所以才在叁界裏邊流轉生死,叁界又稱叁有,你要抓個有就有生死流轉。要證空,你方才能成就。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證空談何容易?有些人,兒子女兒已經28歲了,乃至已經成了家了,他還是放不下。

  說“老師啊,怎樣才能放得下,怎樣才能入空啊?”從前我在上海,到一個居士家去,兩夫妻一清早在談空,他們看見我來就問:“我說由空入空,他說由有入空,你說呢?”我說:“由幻入空。”他們一聽高興了,“對,由幻入空。”對現在的種種的境界不修到如幻,你就進不了空。

  今天講到這裏。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69)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2.27

  佛陀的智慧是真谛,是清淨的,發菩提心的人都應該以佛陀的智慧去觀所觀的境

  提要:

  ·觀外境觀內心都沒錯,叫正觀;觀世音菩薩是觀衆生苦難而發起大悲心的

  ·佛陀的智慧是真谛,是清淨的,發菩提心的人都應該以佛陀的智慧去觀

  所觀的境

  ·出家人只受供養,不得貿易,因爲做買賣都離不開欲望

  ·出家人應以清淨心受供養,以大悲心爲衆生培福

  ·要爲釋迦佛收徒弟,“法王座下又添孫”,佛教事業要有接班人

  觀外境觀內心都沒錯,叫正觀;

  觀世音菩薩是觀衆生苦難而發起大悲心的

  修菩提心最重要的是要正觀。觀就是你怎麼去看問題,要觀外境還要觀自己內心,如果看問題沒有錯,這叫正觀。觀世音第一個字就是觀,觀世音菩薩就是觀聽世間上苦難的音聲,而發起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

  我們學佛法要從中正確理解這個觀,觀世音菩薩觀衆生是清淨的觀,所以叫真觀清淨觀。我們對于外面的境不能觀錯,世俗生活裏的人沒有佛陀的智慧,對人世間的一切都看錯了,所以佛說衆生大顛倒。應該用清淨心去觀,所以心跟境都要觀。

  佛陀的智慧是真谛,是清淨的,

  發菩提心的人都應該以佛陀的智慧去觀所觀的境

  我們講過能觀是智,所觀是境,我們應該以佛陀的智慧去觀所觀的境,因爲佛陀的智慧是真谛,是清淨的。我們發菩提心的佛弟子都應該用清淨的智慧去觀,這樣我們發的菩提心才是清淨的、覺悟的、不顛倒的菩提心。世間上的一切都不清淨,因爲世間上一切造作、享受都離不開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這些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沒有過錯,色聲香味觸也沒有過錯,如果我們把這一切供養一切衆生,供養師尊叁寶這就不錯了,因爲你是清淨的,你心裏沒有貪嗔癡的煩惱。所以五欲本身並沒有過錯,比如說財,我們用錢財去做弘法事業,這個財就沒錯。

  出家人只受供養,不得貿易,

  因爲做買賣都離不開欲望

  出家人應受供養,因爲出家人離開了世俗,不能謀利,出家人賺錢那是違背了如來遺教。佛門裏賣門票是錯的,佛門裏邊的小賣鋪、素食館最好讓在家人做,出家人不要插手。如果居士家裏死了親人,求出家師父給親人回向超度,那麼要以大悲心誦經回向,不要說誦《金剛經》多少錢,誦《藥師經》多少錢。出家人只受供養不做買賣,凡是做買賣的都離不開欲望,財色名食睡第一個欲望就是財,錢並不肮髒,肮髒在你有貪心,有貪心就有毒。

  出家人應以清淨心受供養,以大悲心爲衆生培福

  中國佛教因爲受了儒教道教影響有點變樣了。有的師父你供養他,他不收,人家就說他清高。出家人要以慈悲心受供養,這是爲衆生培福,而不是貪供養的錢財。我們不講儒教的清高,我們是講佛教的悲心。有的出家人說:“我自己福報不夠,收了供養,我的福報要降低。”要知道你是福田僧呀,布施自己一點福報也是菩薩精神,應該讓衆生在你的福田裏種下福報,何況你一出家就有大福報,怎麼也用不完的。

  要爲釋迦佛收徒弟,“法王座下又添孫”,

  佛教事業要有接班人

  如今佛門有個不太好的傳統就是對法不重視不尊重,很多人只知道唸佛,不大肯深入經藏,所以懂得比較少。還有當師的很用功,就是不肯收徒弟,其實搞錯了,不是你收徒弟,你是替釋迦佛收徒弟呀,你要負責把他們培養好,可不要使釋迦佛斷絕子孫了啊!出家時有句話,“法王座下又添孫”,要使釋迦佛的事業有接班人啊。當然收了徒弟不教育,這也不對。有人嫌收了徒弟太麻煩,修行也修不好,所以不收徒弟的出家人就被看成真正的修行人,這種思想也不對吧?比如我在這兒培養你們年輕一代是爲我培養嗎?等你們培養出來我也死了,是爲釋迦佛培養啊,一切爲了叁寶,一切爲了衆生,這就叫菩提心。爲個人打小算盤,你的菩提心就不圓滿。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60~69)》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