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60~69)▪P4

  ..续本文上一页迦佛面前都是傲慢的,傲慢的人最容易着魔。为什么佛门里现在斗争很厉害?我在佛门五十多年,对佛门的演变很清楚,无非是两个原因:一个名利,一个傲慢。你贪图了五欲的境,必然会产生这两种结果,苦得很啊。

  “意乐清净无依住”。我们对未来的盼望就是能够断烦恼得解脱,能够证果成道。

  在家苦就苦在钱多了还想多,

  把家产留给儿女的不是好爸爸

  “不乐现在诸欲境”,释迦佛规定每个佛弟子要“非诵即禅,非禅即诵”。做居士的学了一点法,为了养家要赚点钱,还得回去上班,这就是做居士的苦啊。现在大家都富起来了,有的哪是为了养家糊口,我那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差不多都买了新房,已经有了这么多钱,他还要赚钱,想发了财留给儿子。把家产留给儿子的爸爸不是好爸爸,儿子有了工作,就应该供养父母。

  出家了再想抓回世俗的一切,

  不怕脏吗?离家了也别安心不下来

  “反吐不食不尝味”,出家了,已经把世俗上的东西都吐出来了,因为世俗上的名利、地位、享受太肮脏了,吐出来可千万不要再抓起来尝尝。从前我们办佛学苑,出家同学来了要打开箱子检查,里边不准有在家人的衣服,出家人穿了在家人衣服僧不僧,俗不俗的,像什么呀?方丈哪有穿俗衣的西装方丈?把吐出来的东西再抓进嘴里去,不怕脏吗?不出家的同学也已经离家,离开了就离开了,别安心不下来,不批评你已经够宽容了,别再去想家里的塌塌迷了。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68)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傅味琴讲于太湖法雨山佛学苑 2008.2.26

  大般若讲空,一有就是众生,如何修空?

  应“由幻入空”

  提要:

  ·出家了又起世俗心,想抓官位抓财位,却被人们称为“另类僧人”

  ·“在家对境舍贪着”,对着五欲的境要有正知正见,醒过来了别再掉进

  去了

  ·要珍惜自己的善根,别摇来摇去,还是被女娃娃拖走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放得下就是觉,放不下就是迷

  ·大般若讲空,一有就是众生,如何修空?应“由幻入空”

  出家了又起世俗心,想抓官位抓财位,

  却被人们称为“另类僧人”

  “不乐现在诸欲境,国王长者利养尊”,如果你要菩提心不断增长,就要明白退菩提心有25种因缘,如果你靠近这种因缘,你会退掉菩提心。其中有一种是巴结国王大臣,因为国王大臣会给你名利,你得到名利,菩提心就退了。但这话要讲清楚,我们作为中国公民必须爱国爱教,爱国爱教跟你去巴结国王大臣是两码事。是有些人已经成为佛弟子,或者已经出家了,世俗心起来还想去抓一点官位,抓一点财利。

  我举两件从报上看来的真实事情:有个出家人竟然去报名考公务员,他想做宗教局局长,那真闹笑话了,所以报上称他为“另类僧人”。还有个“另类僧人”竟然跑到证券交易所去炒股票,一个为名,一个为利,像这种情况我们是反对的。

  我们今天靠拢党、靠拢领导,学习政策法规,搞好自身建设,这就是爱国爱教的表现,这跟搞名利是两码事情。世俗上种种欲乐的享受,都是你已经丢掉的东西,怎么能再去抓呢,连尝尝味道也不应该,所以说反吐不食不尝味。

  “在家对境舍贪着”,对着五欲的境要有正知正见,

  醒过来了别再掉进去了

  “在家对境舍贪着”,在家人很苦恼,你要他全部离开五欲享受也做不到,但在这种环境里,也应该要做到舍掉贪着,对境要有正知,对着五欲的境不要丢掉了正知正见,要有觉悟,不要迷惑。

  你说:“这种道理我懂,不过生在这个环境里身不由已,有时候自己也会掉进去,掉进去拔不出来了。”当你知道苦恼的时候你已经醒过来了,醒过来了就别再掉进去了。

  又说:“醒过来是醒过来,可每次醒过来,仍然掉进去那咋办?”你就别回家,那不就解决了?如果没办法留下来,回去了要保持自己的警觉,创造好条件,能出来就出来吧。好比你跟迷惑你的人在一起,日子久了仍然会受骗上当,你有警惕,他更有迷惑你的本事。我可不说假话,这种人有的是,有人在家里受了刺激出了家,袈裟已经披上了,只要丈夫跟她说几句好话,又还俗回去了。

  要珍惜自己的善根,

  别摇来摇去,还是被女娃娃拖走了

  从前四川成都有一个小伙子长得很庄严,已经出家了,偏偏碰到一个女娃娃看中他。女娃娃来看他,他就倒向女娃娃一边;同学们劝他,“你出家不容易,要珍惜这个善根,千万不要糊涂啊”,他又倒向同学一边;女娃娃来了又倒过去了。摇来摇去,结果仍被女娃娃拖走了。所以对着五欲的境千万不要贪,要观受是苦。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放得下就是觉,放不下就是迷

  “出家永弃不少遗”,出家了世俗上东西都要永远地抛弃,一点不要保留,出离心就这么修的。有人听法也听了多了,道理也懂了,就是做起来很难。为什么难?为什么人家做到你不能做到啊?因为他放得下,你放不下。放得下就是觉,放不下就是迷。迷在什么地方?迷在你不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果你知道了还要抓什么呢?梦幻泡影你抓得着吗?过去如梦,现在如幻,梦跟幻是差不多的,所以连起来叫梦幻,眼前的一切即使是有,不过是假有,好像小孩子吹肥皂泡泡非常美丽,你能够看得见,你能抓得着吗?你去抓抓看,一抓就破掉了。

  大般若讲空,一有就是众生,

  如何修空?应“由幻入空”

  大般若讲空,二十空的境界都是大般若境界。成佛就是修好二十空,彻底空光你就是佛。一有就是众生,咱们做众生是样样有,所以才在三界里边流转生死,三界又称三有,你要抓个有就有生死流转。要证空,你方才能成就。这个放不下,那个放不下,证空谈何容易?有些人,儿子女儿已经28岁了,乃至已经成了家了,他还是放不下。

  说“老师啊,怎样才能放得下,怎样才能入空啊?”从前我在上海,到一个居士家去,两夫妻一清早在谈空,他们看见我来就问:“我说由空入空,他说由有入空,你说呢?”我说:“由幻入空。”他们一听高兴了,“对,由幻入空。”对现在的种种的境界不修到如幻,你就进不了空。

  今天讲到这里。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69)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傅味琴讲于太湖法雨山佛学苑 2008.2.27

  佛陀的智慧是真谛,是清净的,发菩提心的人都应该以佛陀的智慧去观所观的境

  提要:

  ·观外境观内心都没错,叫正观;观世音菩萨是观众生苦难而发起大悲心的

  ·佛陀的智慧是真谛,是清净的,发菩提心的人都应该以佛陀的智慧去观

  所观的境

  ·出家人只受供养,不得贸易,因为做买卖都离不开欲望

  ·出家人应以清净心受供养,以大悲心为众生培福

  ·要为释迦佛收徒弟,“法王座下又添孙”,佛教事业要有接班人

  观外境观内心都没错,叫正观;

  观世音菩萨是观众生苦难而发起大悲心的

  修菩提心最重要的是要正观。观就是你怎么去看问题,要观外境还要观自己内心,如果看问题没有错,这叫正观。观世音第一个字就是观,观世音菩萨就是观听世间上苦难的音声,而发起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

  我们学佛法要从中正确理解这个观,观世音菩萨观众生是清净的观,所以叫真观清净观。我们对于外面的境不能观错,世俗生活里的人没有佛陀的智慧,对人世间的一切都看错了,所以佛说众生大颠倒。应该用清净心去观,所以心跟境都要观。

  佛陀的智慧是真谛,是清净的,

  发菩提心的人都应该以佛陀的智慧去观所观的境

  我们讲过能观是智,所观是境,我们应该以佛陀的智慧去观所观的境,因为佛陀的智慧是真谛,是清净的。我们发菩提心的佛弟子都应该用清净的智慧去观,这样我们发的菩提心才是清净的、觉悟的、不颠倒的菩提心。世间上的一切都不清净,因为世间上一切造作、享受都离不开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这些就是五欲。财色名食睡没有过错,色声香味触也没有过错,如果我们把这一切供养一切众生,供养师尊三宝这就不错了,因为你是清净的,你心里没有贪嗔痴的烦恼。所以五欲本身并没有过错,比如说财,我们用钱财去做弘法事业,这个财就没错。

  出家人只受供养,不得贸易,

  因为做买卖都离不开欲望

  出家人应受供养,因为出家人离开了世俗,不能谋利,出家人赚钱那是违背了如来遗教。佛门里卖门票是错的,佛门里边的小卖铺、素食馆最好让在家人做,出家人不要插手。如果居士家里死了亲人,求出家师父给亲人回向超度,那么要以大悲心诵经回向,不要说诵《金刚经》多少钱,诵《药师经》多少钱。出家人只受供养不做买卖,凡是做买卖的都离不开欲望,财色名食睡第一个欲望就是财,钱并不肮脏,肮脏在你有贪心,有贪心就有毒。

  出家人应以清净心受供养,以大悲心为众生培福

  中国佛教因为受了儒教道教影响有点变样了。有的师父你供养他,他不收,人家就说他清高。出家人要以慈悲心受供养,这是为众生培福,而不是贪供养的钱财。我们不讲儒教的清高,我们是讲佛教的悲心。有的出家人说:“我自己福报不够,收了供养,我的福报要降低。”要知道你是福田僧呀,布施自己一点福报也是菩萨精神,应该让众生在你的福田里种下福报,何况你一出家就有大福报,怎么也用不完的。

  要为释迦佛收徒弟,“法王座下又添孙”,

  佛教事业要有接班人

  如今佛门有个不太好的传统就是对法不重视不尊重,很多人只知道唸佛,不大肯深入经藏,所以懂得比较少。还有当师的很用功,就是不肯收徒弟,其实搞错了,不是你收徒弟,你是替释迦佛收徒弟呀,你要负责把他们培养好,可不要使释迦佛断绝子孙了啊!出家时有句话,“法王座下又添孙”,要使释迦佛的事业有接班人啊。当然收了徒弟不教育,这也不对。有人嫌收了徒弟太麻烦,修行也修不好,所以不收徒弟的出家人就被看成真正的修行人,这种思想也不对吧?比如我在这儿培养你们年轻一代是为我培养吗?等你们培养出来我也死了,是为释迦佛培养啊,一切为了三宝,一切为了众生,这就叫菩提心。为个人打小算盘,你的菩提心就不圆满。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60~69)》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